譚新強:為何中國名義GDP 落後於PPP GDP?
文章日期:2021年4月16日
【明報專訊】早前跟一些內地大基金經理吃飯聊天,有人認為大市見底必有信號,例如宣布阿里(9988)被重罰約200億人民幣。這一天終於來了,罰額小一點,182億人民幣,但大市是否真的見底?天曉得,市場是聰明的,當然不用等到風波過後,市場已率先反彈。但這並非我最關心的事,我較擔心的是國家發展的方向,和對中美博弈的影響。
肯定的是這場中國大科技(Big Tech)監控風波,距離完結仍很遠。阿里系的調查都未完結,182億人民幣的罰款,應只針對反壟斷部分,另外應還有稅務調查,針對螞蟻業務的調查亦仍在進行,除此,可能更重要的調查是有關客戶數據的使用甚至擁有權。
不止如此,34家所謂互聯網平台企業(亦包括阿里),被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及稅務總局聯合召見。覆蓋面是有史以來最闊和最深入的,將嚴打二選一,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燒錢搶佔社區團購市場等行為,限一個月內全面自我檢討整改。
中國網絡監管 有效有價值具前瞻
我絕對相信這些調整和加強監管都是有道理的,亦有助未來中國互聯網商業生態圈變得更健康,更公平,給予中小企更多生存空間,甚至更有創意。一如過去,建立了互聯網防火牆,初時不少人,包括我,都認為監控外國資訊過嚴,影響個人言論自由。但目睹西方(和香港)忽視社交傳媒監管,網絡充斥假新聞,激發過激民粹,導致嚴重暴亂。散播有關疫情的假科學,代價更高,單美國已損失近60萬條人命。換作為中國,如沒有監管網上言論,照比例,中國的疫情死亡人數可能接近300萬!何其恐怖的場景,所以證明中國的網絡監管是有效,有價值和具前瞻性的。
整體中國官員能力非常高,政策的制訂已比西方科學化,但始終包含大量不確定性,所以也是一門藝術,重點在於平衡各考慮因素,亦必須有一定彈性和隨時修正的能力。但當然切忌讓勝利冲昏頭腦,政策矯枉過正,今次處理疫情,中國當然遠勝美國,但並不代表美國每個政策都是錯的,更不代表美國即使政策上,已無中國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拜登上台後,雷厲治疫,中國接種疫苗速度反見落後,但喜見已在加速。
有關互聯網監管,我認為有4點需要非常小心:
1. 我並不天真,一如美國,中國內部也有利益鬥爭,形式不同,透明度較低(但未必是壞事)。從在螞蟻上市前3天被突然叫停,已看到事態嚴重,背後情况頗為混亂,將需要頗長時間來作出新的安排。重點在於不可影響大局,必須確保中國整體利益。
2. 從前有位在北京、被2015年A股股災風波所牽連的朋友,經調查後最終無事,替他高興。但後來再見面時,他已變得意興闌珊,不想討論太多事情,只說了一句,在中國,如被調查,沒有人是無辜的。我不覺得這只是一句晦氣說話,亦不是對制度的指控,他只是說出一點事實。此事實有歷史原因,當然有壞處,但亦可能有些少好處。
中國實在發展得太快,經濟發展遠遠走在法律、稅制和監管制度前面(請記着E.O. Wilson的名言),所以不單止早期倚靠土地和煤礦等古老行業發迹的「土豪」,都必有「原罪」,現在已看出來,即使靠互聯網發達的科技人才,都面對全新、誰也不知應怎樣做的各種監管問題。在原來實體世界,哪有大數據殺熟,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導致嚴重壟斷,以及複雜稅務等等問題?中國多聰明人,更多非常愛錢的生意人,有很多充滿創意如支付寶,拼多多和抖音,比美國更先進的商業模式突破,但亦帶來更新和更複雜的監管問題,是非常自然的事。
網企自查後勢變得保守 影響估值
問題在於監管法律不夠清晰,令到企業有點無所適從,希望今次行動有助令到監管制度變得更合理和明朗。剛跟某頂級策略師傾談,他指出給予這些企業一個月時間自我檢討,監管文化上仍跟西方非常不同,沒有清楚法律界限,所以這些企業必將變得非常保守,遠離紅線,或將導致減少投資,甚至減少創新,投資者給予的估值亦可能受到影響。
不夠清晰的法律和監管的另一弊端,是嚇到最有能力的企業家過早退休引退,實在是一種非常可惜和嚴重的浪費。他們大都聰明絕頂,勤奮兼有野心,白手興家,值得景仰。當然也有運氣成分,國家和時代給予的機會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絕不代表這些人才是可隨時輕易被代替的。對,中國當然充滿能幹、可以當CEO的人,但專業管理人和企業家,在創意上,冒險精神上,仍是有很大分別的。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亦有不同需要。舉例,Tesla即使到了今天,如Musk被迫離開,對公司(和股價)的影響,必定仍然很大。有人指出,蘋果在Cook的領導下,股價表現不是仍然優秀嗎?但Jobs去世時,蘋果已是一家30多年,非常成熟的公司,跟現在中國互聯網的情况很不一樣。另外,當然不是每位接班人都有Cook的能力。
行政指引的唯一好處是,理論上可以比硬綳綳的法律更靈活,更有彈性,如有修正方向的需要,速度可以較快。但願如此。
3. 美國經常採取雙標(愛國必備元素之一),一邊批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但自己的經濟政策就拚命往左轉,現正執行最極端的MMT貨幣和UBI財政政策,再加模仿中國,企圖以大規模基建刺激經濟。偶然美國也會提到Big Tech的壟斷問題,但監管起來,非常小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龍頭企業對美國霸權的重要性。
美國也經常批評中國採取工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補貼支持個別行業,和蓄意挑選贏家(picking winners)。但現今美國就是這樣做,基建計劃中就正包括500億美元,指定用來資助半導體業的重建。數天前,拜登召見了一批美國、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公司高層,還親自拿起一塊晶圓片拍照,就是為了鼓勵,引誘甚至半迫使這些企業增加在美國本土投資。
我應算最早指出半導體對中美競爭中的重要性,近年中國亦明白了,所以拚命投資,希望盡快追到。但我亦已一早警告,如過分緊張,以舉國政策發展,反而欲速則不達,或成為如美蘇冷戰年代的「star wars」競賽,成為跌進修昔底德陷阱的誘因。據說中國已有28nm技術的完全自主權,已非常不錯,未來必能追到國際水平,但實在需要一段長時間,不宜過度焦急和沉迷。
整體上,製造業絕對是中國的強項,已不止是製造大國,已逐漸成為製造強國。半導體、飛機、高端汽車和精密機器等,當然仍有進步空間,亦必會成功。但本來高科技就是國際合作的成果,有些技術來自外國絕對正常。中國應繼續支持自由貿易,家家有求對維持國際和平尤其重要。相對來說,服務業,尤其經常被低估重要性的金融與傳媒,才是中國真正的短板。
4. 互聯網業務的網絡效應極強,製造贏家通吃現象,所以平台企業很值錢,但亦當然因此產生壟斷的風險。競爭有點像航海探險年代,搶先發現和殖民新大陸,成敗是個一次性機會。以金融為例,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亦有很多創新,表表者正是支付寶,在國內非常成功,但最大挑戰是如何把中國金融業和傳媒成功國際化。跟汽車行業道理一樣,傳統內燃機技術和品牌,中國落後一百年,但電動車是一條全新且較公平的起跑線,中國能追上來的機會就大很多。
Fintech同樣是一個嶄新行業,數年前中國在數碼支付有明顯優勢,更曾雄心勃勃,有走出國際,甚至攻入美國的計劃。如成功,對提升人民幣地位和國際化都有幫助。但隨着美國挑起貿易戰,國際業務拓展計劃當然受損,同時其實數年前,阿里已被各種問題困擾,馬雲已萌去意,無心戀戰,國際業務已停頓下來,佔比不到1%。對比Paypal,國際業務佔比約50%,收入增長速度約30%,遠比支付寶的約6%快。
希望螞蟻能盡快完成重組 重新出發
本來螞蟻上市或可成為一次翻身的契機,如成功集資350億美元,市值輕易高達3000億甚至5000億美元,未必一定會做,但肯定有足夠彈藥重新展開全球發展計劃。螞蟻的借貸業務可能真的有系統性風險問題,需要監管,希望能盡快完成重組,重新出發。
我明白中國只想超越自己,但世人尤其美國,仍非常在意此經濟競賽。若以PPP計算,早在2017年,中國已超越美國,但以名義GDP計算,則至今仍有超過30%距離。大部分專家都認為中國將在8至10年內追到美國名義GDP,已很快,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何名義GDP的追趕速度比PPP慢?
某些生產元素,不能容易做貿易,例如工人和土地等,所以短期內不跟隨所謂「law of one price」。但其他原材料,如鋼鐵、石油、麵粉以及DRAM等,假如關稅低,接近自由貿易,全球價錢會接近。從前《經濟學人》就每年做一次「Big Mac 指數」的PPP滙率計算,因為Big Mac內的大部分材料,全球價格都相對接近。
近年中國工資急速上升,房屋土地價格升幅更厲害,但市場滙率仍低於PPP滙率超過40%。滙率過低的原因有兩個可能性。第一是滙率操控,特朗普曾一度作出此指控,但最近拜登已解除此無理標籤,事實上人行經常需要買入人民幣支持滙率。
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國際投資和消費者,對人民幣的需求仍不足夠。人民幣雖已被納入IMF的SDR一籃子貨幣,A股亦已被納入MSCI和其他指數,深滬港通的成立亦有幫助。事實上,以人民幣作全球貿易和儲備的比例仍非常低,2%不到,跟中國經濟規模不匹配,亦因此引起更多跟西方摩擦。
人幣國際化 不能只靠伊朗俄國合約
中國金融發發展仍未如理想,人民幣國際化的動力不夠,其實不能只靠中國跟伊朗和俄國的一些能源合約,更需要大量人民和民企走出國際的推動。金融業的重要性更絕不亞於製造業,包括半導體,亦當然是美國雄霸全球的重要手段之一。背後當然有強大軍事力量,但不需亦不可經常亮劍,其餘時間,控制權就倚賴金融和傳媒,絕非有些人想像中那麼虛浮和不重要。
(中環資產擁有阿里、Tesla、蘋果、拼多多和PayPal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8514833932&issue=2021041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90的網紅Teri Timeou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喜歡的話記得留言讓我知道,也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和開啟通知哦! Hey all! Make sure to leave a comment to show love, and don’t forget to LIKE, SHARE, and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R...
文化霸權舉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經濟10年內將超美國 「大國政治的悲劇」會否重演 - 陳岩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這個曾經頗有幻想成分的問題,在2020年變得愈發現實。
無論是2030年、2028年,還是2032年,這個時間節點的到來因為兩個因素變得十分重要——它近在咫尺,同時意義不凡。
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
此後一個世紀,全球經歷了二戰、冷戰、蘇聯解體、反恐戰爭,以及不知多少次區域戰爭和經濟危機。但美國第一的經濟規模從未受到實質性挑戰——蘇聯計劃經濟全盛之時,規模只到美國四成左右;上世紀末,日本經濟巔峰,一度接近美國經濟的七成。
不過,兩個國家都未完成對美國的反超,一個解體,一個停滯。
20多年過去,中國站到與當年日本相似的位置——2020年伊始,中國經濟規模也達到美國的七成左右。緊接著,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經濟迅速陷入冰凍,一季度陷入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似乎中國也將面臨日本相似的命運,從巔峰逐步滑落。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年初看來,這塊中國經濟道路上的絆腳石,在年底回看時,卻成了墊腳石。
2020年中國很快控制住疫情,從第二個季度開始反彈,甚至在歐美疫情肆虐下,中國產能全開,外貿數據意外激增。美國卻反覆經歷疫情回潮,領失業救濟的隊排得越來越長。
此消彼長下,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在這場世紀疫情中突然縮小,讓人不禁思考,超越之後,世界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意味著世界格局洗牌?還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激烈衝突?亦或是這一天根本不會到來?
中國經濟超美:「是與否」 Vs 「早與晚」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不同的智庫都給出自己的答案,言下之意是,這已經不是一個「是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早與晚」的問題。
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認為,疫情下中美兩國復蘇情況反差明顯,使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時間提前五年,預計為2028年。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也認為,這一天將在2028年到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北京大學國發院共同出版報告《中國2049》認為,中國將在2030年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相比之下,反而中國智庫的估計最為保守。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稱,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27年超過歐盟,在2032年超過美國。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確切年份並不重要。 」《中國2049》的共同作者、美國布魯金斯中國經濟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表示,這是一個更普遍的趨勢,融入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逐漸趕上領頭羊。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要習慣與發展中經濟體分享國際舞台。
作為歷史學家,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馬釗也認為,中國在GDP總量上接近並超越美國,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從歷史發展脈絡上看,中國經歷19和20世紀這兩個世紀的動亂與興衰之後,再次回到了18世紀清中期的全球大國地位。
這個問題在社交網絡往往會引發激烈爭論,但在受訪專家看來,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發展的態勢和規模,決定著這場超越很合理。
杜大偉(David Dollar)解釋,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因此中國只需要達到美國生產力的四分之一,就能達到同等規模。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中國經濟非常多元化,涵蓋大多數工業門類,並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全球之最,約為美國人口的四倍,因此可以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說,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會自然而然超越美國。 」
馬釗則補充認為,還歸功於中國在過去的40年中的政治穩定,宏觀政策的連貫性較強。
中國:前路非坦途
細看各個智庫的報告,即便最樂觀的預測,也不認為中國躺著就可以輕鬆贏得經濟規模全球第一的寶座。
在中國國內,老齡化成為在前進道路上最兇悍的「灰犀牛」。
《中國2049》中描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嬰兒出生率被人為壓低,而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迅速擴大到65%左右。因此中國迎來一波巨大的「勞動力紅利」,形成了「生產性」勞動結構。換言之,「花錢的」人口少,「賺錢的」人口多。更幸運的是,中國這一波人口紅利與改革開放重合,推動經濟高速增長。
然而,40年過去,「紅利」變成了「負累」,當年佔比巨大的勞動人口,逐漸老去,當年被計劃生育政策壓制的生育率,造成新的適齡勞動人口不足。即便現在中國逐步放開生育限制,出生率依然不見提升。
未來10年是中國經濟試圖趕上美國的時間窗口,恰恰是中國人口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區間。
中國社科院研究顯示表示,人口將從2027年開始收縮。世界銀行認為中國2029年人口開始負增長。與此同時,過去不斷增長的勞動年齡人口也開始掉頭向下,以年均780萬人的速度減少。
反觀美國,生育率高於中國,而且移民人口也能補充勞動力人口,相比中國「老齡化」的壓力小得多。
「作為一個傳統非移民國家,中國如何調動自身人口生育能力,彌補勞動力紅利的下滑,這是來自國內社會的挑戰。」馬釗表示。
不攔住「老齡化」這頭灰犀牛,中國可能永遠無法完成對美國的全面超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院易富賢曾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結構出現扭曲,這甚至將使中國經濟未來無法超越美國。
長遠來看,除了「老齡化」這只「灰犀牛」,中國還要防範兩隻「黑天鵝」——政治動蕩與軍事衝突。
吳靖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不過前提是避免影響經濟發展的社會動蕩,比如政治不穩定或軍事衝突等。
政治動蕩的可能來自國內。馬釗認為,中國延續4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在被當下「大國崛起」的新口號所替代,那麼中國目前高度集權與高度管控的政治管理模式,是否能持續治理日益複雜與多元化的社會?在未來10-15年,中國也將面臨領導人代際更替,如何協調個人權威與體制治理的平衡與延續,這成為來自權力內部的挑戰。
軍事衝突的可能來自外部不穩定因素。中國面臨南海問題、中印邊界爭端、釣魚島爭議,以及台灣問題等外部不穩定因素,在中美關係快速惡化的背景下,可能演變為中美角力場,爆發區域性熱戰。
台灣的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認為,目前中美間行動還有節制,不過已經朝大國戰爭的方向走去,而中國不斷侵蝕美國霸權地位,可能引來美國的全面反擊,而隨著兩岸敵意的增長,這可能使三方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增加危機爆發的風險。
美國:世界經濟中心地位難撼動
雖然前路有險阻,但看到這樣言之鑿鑿的預測,中國大概會喜出望外。事實上,中國媒體和學界則多是警惕的聲音。
中國官媒旗下的《環球時報》認為,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做出的預測,有向美國和西方世界拉響「中國在加快崛起」警報的意味,要刺激、鼓動西方社會「行動起來」。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施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中國經濟總量真的超越美國,也沒多大意義,因為討論國家實力,GDP是重要指標,但不能僅拿這一個指標來討論問題。比如,鴉片戰爭時大清的GDP是英國的很多倍。如果不去看經濟內部結構,以及各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的結構性位置,GDP第一有多大意義呢?
這一觀點不無道理。杜大偉(David Dollar)向BBC中文介紹,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總體地位不僅僅取決於經濟規模。 其他相關因素還包括創新能力、優秀的大學、文化影響力和民主治理的質量。 美國的全球地位在特朗普時代有所下降,但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似乎已經在恢復。 中國要想在這些軟實力領域與美國競爭,就必須做出很多改變。
回顧歷史,歷次世界第一強國的更替,都不是在經濟超越後完成的。吳靖表示,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英國取代西班牙,美國取代英國。我們會發現,當一個崛起大國確立了它的經濟地位之後,還需要很長時間來更新其全球地位,有時候也需要一些歷史機遇。
以美國對英國的超越為例,美國在一戰前後工業產值上超越英國,但彼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對國際事務參與度低,全球貿易依然以英國為中心,以英鎊結算。直到二戰之後,美國的經濟規模大幅領先英國,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經濟網絡,美國才在事實上完成對英國的超越。
一個模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美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位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東升研究認為,全球各國的經濟活動可以看作圈層結構,美國處在中心圈層,為全世界提供貨幣流動性;第二層以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為主,以高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為主;第三層為中國、東南亞等國,以製造業為主;最外面的第四層,是中東等提供原材料提供國。這個模型,從中心到外圍,以人均GDP為指標,依次遞減。
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將憑借人口優勢,將在總體規模上超越美國,但並沒有取代美國處於中心的地位。事實上,中國僅僅希望從第三圈層向第二圈層,將傳統製造業升級到高端製造業,就已經招致美國的打壓。
中美競爭實質:大國的政治悲劇
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其專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國際圖景:國際體系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鬥場,當一國受到另一國威脅時,沒有供它們求助的更高權威,因為國際體系中沒有守夜人,而且國家永遠無法確信其他國家對它們不懷有敵意。
在這個角鬥場上,要想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得為權力而相互競爭,大國必須盡可能多地獲得權力來保護自己,以防任何國家的挑釁,最理想的結果是成為霸權國,擁有如此多的相對權力來保證生存,同時防止其他區域出現霸權國。
米爾斯海默舉例,美國在西半球成為霸權國,因此曾全力阻止德國及蘇聯支配歐洲,阻止日本支配亞洲,而崛起的中國勢必尋求亞洲霸權,因為這是生存的最好保證,同樣美國也將一如既往地竭力阻止中國。
「美國單純試圖遏制或者阻止中國崛起,很難成功,甚至會導致惡性競爭,或引發地緣戰爭。」馬釗認為,歷史上鴉片戰爭以大清王朝全敗,開啟近百年中西熱戰,而朝鮮戰爭導致其後20年的中美冷戰,兩場戰爭的代價巨大,但是歷史依然走到了今天中國重新崛起的這一刻,這說明外部勢力是很難徹底改變中國。美國對華可以採取接觸、影響、警示、甚至有限脫鉤的政策,但是美國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中國。
與前幾次美國遏制德國、蘇聯和日本不同,當前的美國「內傷」嚴重。馬釗表示,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內部的極化爭鬥嚴重侵蝕了政治共識、道德共識,去年大選是對美國政治體制的一次壓力測試,而對特朗普的二次彈劾和國會山暴亂,說明這場測試慘淡收場。更重要的是拜登很可能只有一個任期,2024年美國又將迎來一次政治考驗。這都將損耗美國的「內力」,也必將影響美國的「外力」施展。
簡而言之,國與國的競爭猶如叢林,為了自身生存大國不得不努力攫取權力,遏制其他霸權國產生,因此中國崛起必然招致美國打擊,不同的是美國身患「內傷」,不得不一邊療傷,一邊出招。
米爾斯海默認為,如果生存是中國的最高目標,那麼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像美國一樣,最大限度地佔有世界權力,其結果是中美間激烈而危險的競爭,而這正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值得警惕的是,米爾斯海默寫下上述預言,是在近20年前,彼時中美間實力差距巨大。
20年過去,他的預言似乎實現在即。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最近一場講座上表示,中美實力前所未有接近,而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不成則敗(make or break)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球而言將是「危險的10年」。
原文:BBC中文網
#國際 #經濟
文化霸權舉例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每當看到有人說「台語不能叫台語,只能叫閩南話」其實還挺誇張的.
這其實就是早期國民黨政府禁止台語的衍伸物,只不過,現代黨國沙文把這歧視當作自然,而且做起來理所當然「好像沒有歧視的樣子」,把他當作一種真理,既然是真理,你就只能接受了,我沒有歧視你.
歧視而沒有自覺,想歧視卻又不想被說是歧視,於是造就了這種赤裸裸的黨國歧視.
郭國基在國民黨統治早期,用台語在街頭演說,被說要講國語,他怒斥「乞丐趕廟公」,現在,他們不敢逼人不能講台語,改說你台語不能叫做台語.
如果你不是該語言的使用者,卻要逼迫他人的語言改名,或者說,規定你的語言只能叫什麼名字,怎麼稱呼,只能用我規定你的方式稱呼,而去掉他真正而且大多數人使用的稱呼,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歧視,換作是其他族群的語言,早就被批到體無完膚,不過,對象換作是台語,好像就沒這種問題了,可以理所當然的對台語使用者進行歧視.
而且居然連官方的人都在犯這樣的歧視.
先前有人送審課本,有評審委員大言不慚的表示,要用「閩南語」不能用台語,所操還是同樣的謬誤,「台語不能代表台灣」,所以不能叫台語.
我說某些人的心態很奇怪,早期操著北京話打壓本土語言,現在看本土意識提升了,又轉而竄改台語,本土語言不能代表本土,簡直是笑話.
不然要用北京話來代表「台語」嗎?把布農語、阿美語,叫做「台語」,恐怕原住民也會排斥吧?認為是在侵奪自身語言的邊界.
尊重該族群的自主意識,這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哪個學理上的學究,還是中國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命名這件事,不是在逛動物園,我叫那隻動物什麼名就是什麼名,因為你的對象是人,他們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他們不是你的寵物.
早期看過有篇文章寫自己的經驗,他說,
有個男的聽見捷運站四種語言的廣播,如此說道,
「『這是假族群主義.』她的男伴批評道:『何必要中台客語加英語播報,假裝族群平等?幹嘛不要只是國語就好』,並不忘補了一句,『為了選舉而民粹,這就是台灣最大的問題.』」
該文作者感嘆,「如果真要族群平等,恐怕還要加上超過十個原住民語,可能報完都過好幾站了.的確,妄想族群平等,語言平等,是不可行的.」
其實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假平等」當成「真平等」,訴諸於完全的平等,你做不到,於是就得服膺他們的「假平等」了.
完全的平等,是訴諸於純潔的謬誤,完全的平等的內涵,就是完全的不平等,平等的概念也就不復存在-舉例來說,因為無法放入全部的語言,所以通通只能用國語,這就是服膺於國語的霸權.
比如火車途經花蓮,廣播播送阿美語,怎麼只有阿美語可以代表原住民語言呢?還有賽德克語跟達悟語阿,於是,因為你沒辦法做到完全平等,就不准放上任何原住民語言,這樣看似最平等,其實就是要讓任何原住民語都不能代表原住民,原住民語也就沒有推廣存在的必要了,大家只能一起講國語,這樣子最公平.
台語不能稱呼為台語,也是同樣的意思,把台語這個稱謂去掉,只能稱閩南語,或者是台灣閩南語,其他語言也不會稱呼台語,因為照著他們的標準,「不是所有人的母語都是xx語」看似任何語言都能代表台灣的「假公平」下,其真正的意涵是,「沒有任何語言能代表台灣」.
也就是讓台灣沒有代表性罷了.
不只是消滅台語,更是消滅台灣的主體性.
照他們的邏輯,恐怕只有最多人使用的國語,可以是所有人的母語,也就變成台語了.
至於國語為什麼是國語呢?這個就不能深究了.
如果你只會國語,甚至把國語當成自己母語的話,基本上,是沒有任何資格去改動其他族群的語言稱謂的,為何?因為國語就是外來殖民政權,推行國語運動,打壓各個本土語言的元凶.
既然打壓過台語,打壓過客語,打壓過原住民語,那根本就不可能作為台灣本土語言的代稱,或者阻止其他語言被稱為台灣話,或者台語.
台灣話,台語,作為反抗國語政策壓迫母語的代表,他是被打壓最嚴重也最為慘烈的語言,同時也是維繫台灣本土意識對抗黨國的語言使用者的大宗,在台灣整體意識被貶抑,台灣的輪廓被碎散,台灣人被視為二等公民,操著國語的人用機槍掃射,對說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的人掛狗牌,台語使用族群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獨立」等,建構整體台灣本土意識,抗拒外來殖民政權的殖民政策,以及中國人的陸封文化,所有人都是中國人,母語必須消滅,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台灣只是地名等等的錯誤認知.
光這一點,台語就夠資格叫台語.
總不能台語使用族群撐起台灣意識,國語沙文主義者從不承認到成為一個抹消者,如今卻起來收割,說台語不能叫做台語,台灣人不能代表台灣吧?
如果台語不能是台語,那麼我們要問問,台灣這個概念如今還存在嗎?台灣會被視為是一個國家嗎?還是只會是中國或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份,上面的人都是中國人?如今的台灣島已經被中國統一?或等待尋求與中國統一?
因為「同文同種」嘛.
語言牽涉著記憶,例如「台灣人」的認同,就是從清朝以前就有,連橫13歲時,其父親購買一部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跟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可知其更早以前即有「台灣人」的概念.
而台灣的概念,陳第所稱之大員、周嬰所記載的臺員,這是文獻上「台灣」前身,皆是台語發音,由此可知「台灣」的概念,和台語族群密不可分.
「台語」方面,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即有稱「台語」,「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日治時期亦稱台語,如相關著作《臺語類編》、《國語對譯臺語大成》,就連外殖民政權,也稱台語為台語,如1955年出版的《臺語方音符號》,後來中華民國因「政治因素」,稱「不符事實,且易滋不良後果」,改稱閩南語而禁止當時慣稱的慣用的「台語」、「台灣話」,由此可知,硬要「台語不能說是台語,只能說是閩南語」毫無疑問,才是在搞政治.
如果一個語言,清治時稱台語,日治時稱台語,國民政府初期也稱台語,到現代反而不能稱台語,這就是在掰他人約定成俗,累積下來的歷史,慣稱的語言記憶,可以說,這樣的行為就是承襲黨國灌輸給他們的,中國人矯正方言的傲慢,誠如同幾十年前的犯罪,現在還要再犯一遍,犯的更加合理而且無知,完全就是個共犯.
用原住民來打台語,使台語不能稱台語,更是莫名其妙,可以說是一種廉價的犯罪手法,好比硬要將蘭嶼的達悟語稱台語,只為了滿足打壓台語族群的目的,我想達悟人跟台語族群都會感覺被冒犯了,達悟語跟台語相安無事,怎麼會是一個國語至上主義者,來規定誰跟誰該怎麼叫?當初不就是這種思維,侵犯了各族裔母語的平等,現在居然當起語言法官,來判決各族群語言的名稱?這不就是殺人犯扼殺完全體母語後,再來將受害者吊起來審訊,由我來歸類擬半殘的身軀該怎麼分類?誰給你這種權柄的?去破壞各族裔的語言記憶?
這種虐待的想法,不就跟性變態沒啥兩樣?
我們可以這麼說,企圖矯正其他人語言,規定台語只能叫做閩南語的,可以稱之為「國語性變態」,或者,「華語性變態」or「北京話性變態」.
如果說「真正的台語是原住民語」,那麼,哪一族的語言要被叫「台語」?是不是其中一族被叫台語,對其他原住民族又是不公平的,照著國語性變態的邏輯,又不能稱台語為台語?
台語族群又為何被排除在台語之外?明明有如此鮮明的語言記憶,卻只針對台語族群不能稱之為台語?只有台語族群沒有資格叫台語?
有病.
架起一個莫須有的「台語」標準,只是為了讓「台語」消失而已.
原住民對於台灣的認知,應該更早於「台灣」的概念,應屬於「福爾摩沙」的範疇,古原住民對於台灣本島的認知,各族也不相同,對於古代原住民而言,他們的世界觀台灣究竟是「島」還是「世界」?哪些族群認知台灣是「島」?哪些族群認為是其他的,如「高山」?
例如大霸尖山是泰雅和賽夏的發祥地;賓士布干(Pinsbkan)「曾經迸裂之地」則是泰雅族賽考列克亞群的起源地,阿美、卑南、達悟,則是世世代代流傳祖先飄洋過海的傳說.
事實上,台灣更早的居民還有長濱文化的長濱人以及左鎮人,這些都和現代原住民沒有直接關連,可否說,他們的語言才有資格叫台語,台灣島上各個族群都不能稱台語呢?
不能,由此可知,國語性變態者,所操之謬誤,為分割合成的謬誤.
如果執著於學術術語,硬要台語只能稱閩南語的話,那麼,國語是不是該正名成北京話或官話?可否把國語課本改成漢藏語系課本?或者國文正名成漢語課本?又不准台語之下改以「台灣閩南語」的稱謂,那麼國語是不是也該正名成「台灣國語」?
近來,有女星吳子霏被矯正「台南腔」的事件.
「吳子霏過去擔任網拍模特兒,之後被經紀公司相中,還拍過陳奕迅、李榮浩MV,近日在HBO新影集《獵夢特工》中首挑大梁,演出女主角,昨受訪時談到……
吳子霏提到演戲這條路,光是口音就讓她一個頭兩個大,因她是台南人,從小講台語長大,先前上郎祖筠的表演課時,就被嫌棄腔調太重,後來靠每天練講國語,調整咬字,『結果打電話回家,我爸媽還配合我,變成用台灣國語對話.』……」
可以看出,這個「國語矯正」的變態環境,還在影響21世紀的台灣.
諷刺的是,這個字正腔圓的國語,被中國人稱呼「台灣腔」,並且投以各種關愛欲望的眼神,令人不禁想問,這種語言的特定使用方式,以及各種壟斷,甚至替代,有達到「平等」嗎?
如果是國語性變態式的平等,那寧可不要,那是屬於強暴式的平等,到處去強姦他人的語言,告訴別人要怎麼稱呼自己的語言,然後你的語言很髒,不要汙染到我的語言上.
神父認為,台語的正式稱呼,就是叫台語,不是閩南話,或什麼台灣閩南語.
至於在一般民間使用,或是學術上,可以以河洛話、福佬話、閩南語,這無所謂,但應以台語為正式通稱.
並且應該要嚴正拒絕各種語言鹹豬手,拿著自己貧乏而偏狹的認知,去代替語言的主人決定自己的語言,並且騎劫他們,套句郭國基的說法,這就是乞丐趕廟公.
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乞丐改廟名,乞丐搶佛經,乞丐訓神明,乞丐教如來佛經不能念梵語.
套一句台語說的,這種變態的行為,沒知識,兼沒衛生,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捍衛台語尊嚴】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文化霸權舉例 在 Teri Timeou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喜歡的話記得留言讓我知道,也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和開啟通知哦!
Hey all!
Make sure to leave a comment to show love, and don’t forget to LIKE, SHARE, and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RING THE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thing from me.
-TERI xx
☾ ALSO FOLLOW ME ON 追蹤我
Instagram:@teri.timeou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eri.timeout/
Giva Divas:goo.gl/pVSAiC
☾ INQUIRIES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文化霸權舉例 在 Teri Timeou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新一集英嗑芮熱騰騰上映中!
喜歡的話記得留言讓我知道,也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和開啟通知哦!
Hey all!
Make sure to leave a comment to show love, and don’t forget to LIKE, SHARE, and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RING THE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thing from me.
-TERI xx
【章節】
00:00 開場笑話+導覽
00:55 解散只是幌子?
15:30 疫情ㄎㄧㄤ事分享
27:40 美國人別再浪費了!
☾ ALSO FOLLOW ME ON 追蹤我
Instagram:@teri.timeou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eri.timeout/
Giva Divas:goo.gl/pVSAiC
☾ INQUIRIES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文化霸權舉例 在 Teri Timeou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喜歡的話記得留言讓我知道,也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和開啟通知哦!
Hey all!
Make sure to leave a comment to show love, and don’t forget to LIKE, SHARE, and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RING THE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thing from me.
-TERI xx
☾ ALSO FOLLOW ME ON 追蹤我
Instagram:@teri.timeou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eri.timeout/
Giva Divas:goo.gl/pVSAiC
☾ INQUIRIES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新春特別節目 #假道學

文化霸權舉例 在 文化霸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