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免費、可商用的麥克鷄塊字體釋出!】
麥克鷄塊共有 4 種形狀,剛好可以拼出 LOVE — OK,你可能本來就知道了。
我們用這 4 種形狀的雞塊搭配糖醋醬,做出 26 個字母跟符號 — 還不夠狂?
我們讓這套麥克鷄塊體真的可以下載並使用 — 還不夠狂?
我們找來了頂尖字型公司 justfont 合作這次的麥克雞塊體 — 夠狂了吧!
你沒看錯,我們做了一套真的可以下載、可以使用的字體(歡迎大家去內文下載字型檔案,下載點甚至放在 GitHub)
https://socialdon.group/Chicken_McNuggets
補充:有網友竟然已經做出網頁版的產生器了,高手在民間啊啊啊!這手速也太扯!用手機跟用 Office 的朋友都可以一起玩麥克鷄塊體了(手機輸入完可以直接點擊存圖片):
https://lihi1.com/4YWFH
🔥 而且完全免費!可以商用!可以商用!可以商用!🔥
所以歡迎各路小編、任何人都盡情玩起來。可以怎麼玩呢?
🔳 可以讓畫面看起來更可口,很適合用來發宵夜文。
🔳 做出鷄塊密碼!一整排打出來還真的得認真看才能看懂啊啊啊
🔳 根據研究,越難識別的文字越容易讓人記憶深刻,重要訊息就用鷄塊體吧 (?)
肯定還有更多利用方法,等待大家腦洞大開去嘗試了 :P
由於字型是「OpenType-SVG Color Font」規格(所以才可以長得這麼華麗),目前 Adobe 新版的各類設計軟體(Illustrator、Photoshop、InDesign)以及 Mac 的 Pages、Keynote 都可以使用,但 Windows Office 目前不支援 Color Font 喔,不過我們還是有附上整套字的 png 檔案,讓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利用!
1⃣ 這個腦洞怎麼打開的?
這次因為要溝通國民美食麥克鷄塊,看到「麥克鷄塊 4 種形狀,剛好可以拼出 LOVE」這個 brief 時,我就想到 — 這樣距離拼出 26 個字母也不遠了吧?當下就決定提這個很胡來的創意(後來才知道這個創意的執行難度簡直把自己推入火坑 ...)。
2⃣ 惡搞的專案、不惡搞的製作。
開始製作麥克鷄塊體時,才越來越知道製作字型有多少細節 — 間距拿捏、幾何重心有沒有對齊、識別性、鷄塊跟醬的自然感、系統相容性 ... 還好有超強大的團隊 justfont 協助,最後專案是克服了各種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才能順利上線。
3⃣ 特別感謝:背後最大功臣設計師 柯平
能夠幫麥當勞做這套字也算某種里程碑吧,還是在這麼有限的時程中,我自己真的非常喜歡,糖醋醬跟鷄塊有夠可愛啊啊啊啊!
Client:麥當勞
Creative by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 PM:邱至葳
麥克鷄塊體設計師:柯平
字型編碼、調整與宣傳協力:justfont
視覺總監:就曰設計 Ryan
#麥當勞 #雞塊 #鷄塊 #麥克鷄塊 #麥克雞塊 #mcdonalds #字體 #字型 #免費下載 #小編 #行銷 #社群行銷 #社群 #傑哥 #傑哥補藥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設計 #設計師 #藝術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
文字藝術產生器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字的華麗轉身】
我們和臺北市文化局合作,策劃、工作了一年多時間的《漢字的華麗轉身》,出版了。
感謝三十一位參與這個計劃的作者。也在此談一下我寫在書裡的前言。
※※※
漢字是人類文明中很特殊的一種力量。
數千年來,它是人類各種古老文字中,唯一持續存留並活用的文字,並且以一個個方塊 「字」為單位而各自存在自己的意義。其他的拼音文字都難免要和語言結合為一體,但是主 要表意的漢字卻可以和語言相結合使用,也可以分離使用。
因此,這種文字不只是在時間切面上傳遞了華夏文化,凝聚了漢族的概念;在空間切面 上,它也成為聚合不同民族、治理國家的工具,甚至很早就普及亞洲,成為包含日本、韓國 各地通用的國際文字。
漢字為什麼會不同於其他文字和語言,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我們想要透過這本書來回答的是:因為在歷史長河中,漢字有持續不斷的轉身機會。
一方面,這些轉身的本身就很華麗;另一方面,這些轉身也造就了漢字的華麗。
※※※
《漢字的華麗轉身》,架構共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主要是談漢字在呈現方法,「寫」、「刻」、「鑄」、「印」上的歷次轉身 。
漢字由符號轉化為文字、由只能定點呈現的文字轉化為方便傳播的文字、由生活與工作 上使用的文字轉化為與藝術結合的文字,都和書寫、呈現工具的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這個部分的各篇文章的焦點就集中在隨著「寫」、「刻」、「鑄」、「印」的各 種文字呈現與保存媒材的演進,漢字如何演化,如何越來越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擴大影響力。
第二部,談漢字走進民國的轉身。
經過數千年時間,到中華民國建立,漢字的發展進入一個劇變的時代。
一方面,是當時西方各種新式媒體、印刷科技、商業活動湧入門戶大開的中國,給社會 和個人的各種層面都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也因此,漢字在其中的應用,也呈現前所未有的 活潑與生機。
另一方面,從清朝末年就在西方衝擊下出現的救亡圖存的呼聲日益升高,許多急切的知 識分子認為國家積弱不振,甚至走向滅亡的病根,在於民智不開、教育不普及。而民智不開、 教育不普及的根源,則在於漢字的「三難」(難讀、難認、難寫),所以不但有各種改革漢 字之議,激烈的根本就主張廢除漢字。漢字存廢的各種不同立場,不但激化學界與文化界的 對立,也成為國共兩黨相爭的另一個陣線。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漢字走進民國之後面臨的生機與危機,以及正體字與簡體字相爭 的過程和背景。
第三部,談漢字走進亞洲的轉身。
漢字在亞洲是最早也是使用地域最廣的國際文字。韓國、日本等地,因為長期使用漢字, 即使使用不同的語言,仍然與華夏文化產生緊密的結合,形成漢字文化圈。
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日本因為最早開放門戶,所以成為漢字文化圈與西方文化接觸的最 前沿;也因為日本全面西化,沒有包袱與束縛,所以在使用漢字來詮釋、表現、結合西方文 化的概念和術語上,極為靈活,給漢字的應用帶來嶄新的生命力,回頭深刻影響整個漢字文化圈。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近代的日本對漢字在二十世紀的應用上做了哪些貢獻,如何為漢 字提供了另一次轉身的機會。
第四部,談漢字走進臺灣的轉身
1949 年之後,國民政府來臺。從早期一度曾經也要推行簡體字,到後來以堅持正體字為 反共堡壘,確立也堅持正體字的國語教育,中間有個過程。另一方面,隨著臺灣社會的民主 化發展,本土意識日益受到重視,臺語被列入母語教學當中的一環。而臺語和中古漢語的諸 多音韻與詞彙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人研究的重點。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漢字在臺灣有關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呈現的面向,以及引動 的影響。
第五部,談漢字走進資訊時代的轉身。
民國初年,主張廢除漢字的聲浪中,除了基於「三難」的理由之外,還有個理由就是在 當時的排版印刷科技、打字機的便利之對照下,漢字難以檢排,不方便傳播媒體的使用。其 後隨著電腦出現與逐漸普及,漢字之難以檢排,難以應用在這個重要的科技發展上的問題, 也顯得無比巨大。正在這個時候,由朱邦復發明的倉頡輸入法及中文字形產生器,解決了這 個難題,不但造就由臺灣出發的全球中文電腦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漢字走進資訊革命提供 了轉身的機會。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這個過程,以及仍然有待努力的相關課題。
第六部,談漢字走進藝術與生活的轉身。
在二十一世紀,當漢字擺脫政治的牽絆、固有意識形態的束縛、呈現工具與科技的不便 之後,在網路時代與全球化環境中,漢字有機會和每個人的生活產生新的化學變化。
因此,這個部分就主要談漢字可以如何和身體、紙本、數位形式進行各種藝術與創意的 表現,產生再一次的華麗轉身。
※※※
因緣際會,臺灣今天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機會,為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的轉身提供最神奇 的可能。
在展現這種可能上,臺北又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2004 年,臺北市首開「漢字文化節」的舉辦,很有意識地探索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可以發 揮的角色和作用。當時全球掀起華文熱,臺北市自覺地肩負起「正體漢字之都」的文化傳承 重責。首屆「臺北漢字文化節」不僅是臺北市首度以正體字為核心議題舉辦的文化活動,也 是臺灣向全世界正名漢字的開始。「傳統、現代與科技」的活動規畫理念,也形成此後的主軸。
臺北漢字文化節舉辦數屆之後,我們團隊參與了 2012 年第八屆的籌辦。 也因為那一屆的工作經驗,我格外相信臺北市在這件事情上有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的事情要做。
對內,舉辦與臺北市文化資源做密切結合的多元活動,讓市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 正體漢字產生新的樂趣。如此,讓臺北人為自己是正體字的堡壘而自傲;讓臺北人快樂地從 日常生活中對漢字進行新的開發與創造,並且和全世界分享我們的自傲與快樂。
對外,提出具備國際視野的文化論述,在國際舞臺上建立影響力。臺北市漢字文化節要 連結全世界,一方面讓臺北的漢字文化資源為國際所注目,另一方面也讓臺北的漢字文化資 源轉化為產品走上國際。
再過六年後的今天,我們與臺北市文化局策畫《漢字的華麗轉身》這本主題書,也同樣 希望維持這些核心理念。我們希望經由這一本書的出版,不論是臺北市民,還是生活、工作, 甚至遊覽於臺北市的人,都能體會、欣賞漢字的傳承與發展一路來到臺北市的意義與價值。
讓我們共同使漢字更華麗,也因漢字而更華麗。
文字藝術產生器 在 小應(Xiao Yin、應蔚民、喜劇演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欣賞完「血觀音」電影、激起完全沒有商業性創作的過往回憶、尤其令我頭皮發麻的片尾的實驗聲音、想到個人26歲時、剛玩樂團、從實驗音樂開始創作的往事。以下報導文字、刊於1996年2月9日、no.24破報。一共兩篇、多虧圖文掃描轉換文字檔軟體、得以清楚文字刊出、藉此介紹個人21年前的「前衛」創作表演、從拐彎抹角、非商業行銷方式、介紹「血觀音」電影藝術雜交概念的手法、文字雖寫我、然我想的卻是雅喆導演的藝術概念...
聲音的黑盒子 文/張育章
還記得上個月我們作的「凌威商行」裡那間讓客人自己當DJ的ROXY JR.嗎?雖然因CD接連失竊使得凌威不得不趕緊結束營業,不過「夾子」樂團的故事就是從那兒開始的。
他們四位團員可說是分屬於不同的世代:主唱小應(負責drummachine,Oscillator)與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的吉他手Stan都已經過了25歲,另一個吉他手小張與理個大光頭的Dino則只有二十歲左右。對於這樣的組合,你很難期望能問出些什麼,搞音樂對他們來說可能會是一陣狂熱,過了一段時間,尤其是當完兵後,大多數人會回歸到一般的生涯軌道,這段玩團的經驗則成爲他們年少時光的一段回憶。不過對目前的「夾子」來說,那些都是以後的事,無須在此贅言。
頭次與他們碰面是在和平東路師院附小對面的阿帕鼓工作室,裡頭有兩個團正在練習,雖然有著吸音牆隔開,乒乒乓乓的鼓聲還是不時地中斷我們的訪談。
正在服役的小應,是樂團中較具經驗的老鳥,大一時曾在「濁水溪公社」這個樂團裡打鼓,大三時做過話劇配樂,至今在他的創作及舞臺演出中仍清晰可辨其影響。去年在破爛生活節中,他們看到了國外實驗噪音團藉著一些裝置與設備轉變聲音訊號來表演,獲得新的創作靈感,一方面爲了發洩,另方面覺得好玩,於是組了這個樂團,定期聚集練團。
問到他們覺得自己音樂風格像什麼,他們支吾其詞冒出些聽起來空洞摸不著邊的描述。Stan說:我們的音樂很難聽, Dino說:曲子沒有固定的形式,是聲音的堆砌,重要的是當時的感覺與默契,小應說:他要在這次表演中講他跟他一個朋友的關係,如何呈現則要看到誠品後覺得哪樣好玩就怎麼做,沒太多預想。在我的腦中則閃過了一個個覺得風格可能與他們較接近的樂團,等待現場表演來印證,沒想到他們的三場演出內容竟然截然不同,叫人除了說句「有潛力」外,也不知道能再多說什麼。(完)
「夾子」表演 文/圖林其蔚
-夾住你的腳趾一夾住妳的的腦神經
破爛95而結識的「夾子」四名團員,有著相當不同的音樂背景,2月2、3、4日他們在台北誠品、台南新生態的首演,竟呈現了如三個不同團體般的現場:
2日準備的種種設計,由於前一(阎團體切換盒的損壞,使得原本)故意設計的「失控」場面成爲眞的「失控」,主音的男聲不斷述說:「錯誤來自於「有鬼」、「現場」正在「失控」狀態:在巨大噪音聲中,繞舌反複又似無焦的喃喃述說現場的狀態,沒有任何「指涉」和「樂句」可以被觀衆抓住,即時性在這裏成爲焦慮:完全沒有內容的表演。
3日的表演,除了原來的舞台掛上了鮮麗的「工地秀」布幔,整體氣氛爲之一變:重Bass規律的節奏,加上主持人手持電線短路(自製震盪器)的尖厲叫聲和電子鼓聲,主持人神經質的唱唸:「人之初--性本善--脫下褲子來看看,看到兩顆原子彈二五七--一五六--蚵仔麵線哦--」一邊穿著緊身牛仔褲的主持人做著神經質的反複動作類似軍事訓練般簡單、明確無意義的口號唱唸--精神病患似的表情:觀衆的表情也呈現了如同表演般的,性感又變態的曖昧;似笑非笑(好笑,但又笑不出來)的神態。
最後一日在台南的呈現,夾子首場。
空無一人的橆台,和自動整齊入場的觀衆,全黑且設備俱全的劇場,爲最後一日的台南表演帶來了不同的氣氛;等待入場的觀衆在聽完女主持小姐的警告說明之後,發現除了愈來愈刺耳的尖刺音響,和舞台幕後隱隱的幾個(人?),就是不斷的閃光:緩慢而層次豐富的音效、電子鼓、效果器、鍵盤、吉他反饋、訊號產生器等等:每一個段落都長達十數分鐘
:清晰的音線、音牆構成了一部結構嚴謹,力量凝聚的電子作品。強力多變化,甚至攻擊性的音效使得台南的觀衆們十分不安,空無一人的舞台和堪稱未聞的細緻繁富層次,穿梭的音效(尖銳音效忽左忽右穿透耳朵) 、高音的反饋吉他,低頻的訊號產生器電子音效、中間的白色音牆,暴發的寂靜,具殺傷性的音波。
期待中的「表演」並沒有發生,觀衆們的耳膜也並沒有破裂,一直到「演出」結束,都沒有看到表演者出場。
三日「夾子」的初試啼聲,最爲精采之處除了很不「業餘」的態度和演出之外,某種「無表達」表演似乎是他們最精采之處,不論是2日的「搞鬼說」或著3日的「搞笑工地秀」,夾子夾住了當下,沒有指涉、沒有說明、緊張、顯明、神經質近乎平鋪直叙的言語忽地變得疏離且奇異起來:這使得表演完全不顯得無聊:素來惡鬧、反應豐富的觀衆們似乎也在這種狀況中被「定」住了,好像「正常人」看到精神病患般不知所措,無法反應,無法言語: (除了一位狂舞的長髮紅衣女子):如果英國工業樂團Throbbing Gristle嘗試破壞觀衆對於音樂演出的一切假設和「明星」形象的一切想法,那麼「夾子」則夾住了「反應」的可能性:一種反控制的強制控制;但卻充滿幽默和笑聲發出之前的笑意狀態。(完)
文字藝術產生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文字藝術產生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講到馬奎斯,第一反應一定是《百年孤寂》。但你知道這位大師還有非常好,甚至以我觀點,好到比《百年孤寂》還厲害的短篇小說嗎?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愛情嗎?愛情裡,有多大一部分不是凡人所能控制的呢?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馬奎斯〈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暴露狂比利硬闖海水浴場,在更衣間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天使妮娜。毫無邏輯與道德觀念的愛神,就在此刻襲擊了這對小情侶。馬奎斯形容,此時妮娜看見比利脖子上掛一面沒有聖徒像的獎牌,「靜靜隨他的心跳一起一伏」。伊格言說:在一般情況下,心跳的起伏是不可能被肉眼看見的;這個特寫幽微暗示的,正是掌控愛情的頂頭上司:「命運」,以及命運的毫無邏輯,不可理喻。
是的,沒有什麼能大過命運,即使「一見鍾情」也無法。馬奎斯怎麼描述妮娜和比利的熱戀過程呢?馬奎斯說,妮娜‧達康特帶著比利‧桑其士上了自己的床,獻出童貞,穢亂大宅:
將近兩星期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同一個時刻赤裸裸熱情地狂歡痛飲,無視於以前睡過那張古老大床的內戰英雄和多情祖母們的遺像正訝然瞪著他們。即使在做愛的歇息時間,他們仍赤身露體,窗戶也不關,吸著船上垃圾由海灘漂進來的氣味、糞便的氣味,不吹薩克斯風的時候就聆聽院子傳來的家常聲響、香蕉樹下單調的蛙鳴、水滴落在無名墓上的聲音、他們以前沒有機會學的自然律動。
這回可不只是更衣間內的心跳起伏了;尚且兼之以香蕉樹、蛙鳴、滴水聲、各式各樣的氣味,萬事萬物,無一不充滿「生之欲力」;甚至連連祖母的鬼魂們都是「多情」的。伊格言說:從兩人隱密卻暴烈的心跳,到各式各樣大自然的神秘律動,小說中細節與意象的擴大發展,正暗喻了命運君臨一切的威力。性的神秘正是生殖的神秘,也是自然的神秘,更代表了命運的神秘;它無處不是,無所不在,當然,也將繼續像烏雲一樣籠罩在兩人身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事已盡,一切聽天由命。
〈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收錄於馬奎斯的短篇集《異鄉客》中。名為「異鄉客」,因為說的都是身處歐洲的拉丁美洲人的故事。對這些拉丁美洲人而言,隔著遙遠的大西洋,歐洲就像是一座幻美的海市蜃樓。他們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到這幻影之地,不知眼前迎來的將會是何種命運。而比利和妮娜也不例外──二人狂戀數月,不顧家人反對,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文字藝術產生器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和「魔幻寫實」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你相信「命中注定我愛你」嗎?有一種愛情故事是這樣的:兩人一見鍾情,瞬間被愛神的箭羽擊中,心跳加速,血脈賁張;像電影中慢動作的凝視,四下無聲,瞬間即成永恆。然而小編想的是,愛情真是被命運掌控的嗎?「一見鍾情」有何道理可言?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讀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小說〈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選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出版於1992年的短篇集《異鄉客》。伊格言的這篇文章中,開頭就帶領我們直擊故事中最具震撼力的場景──男女主角初遇的海水浴場。小說男主角是現年二十歲的帥哥比利‧桑其士。他出身富裕望族,頭腦不怎麼靈光,從來沒能好好讀完一本書,也沒能好好讀完一間學校。作為一個街頭小混混(「鐵鍊幫」首領),他的「職業生涯」堪稱順利;因為身為世家名門之後,城裡最中二的貴族後代,怎麼為非作歹、魚肉鄉民都沒人敢抓他。即便開著跑車衝撞露天戲院,勇敢的警察們紛紛假裝沒看見,戲院的監視器也直接「沒有畫面」。
某日,無法無天的鐵鍊幫選定海水浴場女更衣室作為惡作劇目標──比利沒想到這竟是他混混生涯僅見的重大挫敗。他闖進更衣室,站在赤裸的妮娜‧達康特面前,脫下褲子露出陽具,滿心以為可以享受少女迷人的尖叫。然而事情不如預期──十七歲少女妮娜,和比利同樣權貴出身,規規矩矩還是個處女,從小就是好學生,連個裸體男人也沒見過──但她機警又沉著,此刻看著這俊美暴露狂巨大的生殖器,她冷冷丟下一句:「沒用,我見過更大更硬的。」
這話激得小混混兼小傻瓜比利羞愧不已,竟然用捲著鐵鍊的拳頭爆打牆壁,導致手骨粉碎,血流不止。情急之下,救人第一,少女妮娜臨危不亂,穿上衣服,親自駕車將這出師不利的色魔送到醫院。
說時遲那時快,愛神在此時襲擊了這對小情侶。兩人在狂戀數月之後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