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的方式】
不知道是不是年紀漸長,我們會開始遭遇各種人生關卡。這陣子幾個朋友相繼跟我說,他們正遭遇著很痛苦的事。一個正處在人生茫然期,曾幾度站在陽台前,想著要不要往下跳;另一個經歷著另一半出軌,這半年來得靠著安眠藥與抗焦慮藥才能入睡。
我很心疼也很難過,吃驚之餘更是擔心。幫不上忙,卻很慶幸他們能說出口。人生很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情緒的低谷期,很多時候只能靠自己努力走出來。我很正向,但也曾有過幾個無比艱難的時刻。每天早上醒來,只覺得辛苦,好像日子再也不會變得更好了。
好久以前,我有個很親的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的我還小,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諒解,更深深自責。為什麼要放棄?是不是他真的太痛了?是不是我多做些什麼,結局就改變了?
經過這些年,我才明白,也許沒有對錯,只是選擇而已。生命大多時候很美好,但在某些階段,怎麼都過不去的時候,活著真的好辛苦。太痛了,所以無法繼續撐下去了。
如果無法替他人痛,就不要下任何評斷。有時候旁觀者的隻字片語,盡是風涼。
只是,偶爾還是會想著,如果當時,我能做點什麼就好了。
雖然這個話題很沉重,還是想寫出來。能當個被人願意傾訴的對象,我很慶幸。更擔心的是,正處於人生艱難,卻說不出口的人。光鮮亮麗的社群媒體背後,肯定也有些人在硬撐著,沒喊痛而已。
每個人都有療癒自己的方式,在痛苦的時候,如果你不敢向外界求助,我想推薦書單給你。
我的療癒方式就是看書。在曾經很痛苦的時候,吃不下睡不著,心慌手抖,我就會強迫自己坐下來,一頁、兩頁、三頁,一定要看到自己心靜下來才能停。通勤時看,中午吃飯時看,失眠時看。不知不覺間,我好像沒那麼痛了。
《當下的力量》是在我低潮時,幫助我很大的書。我很喜歡「活在當下」這個概念。人很多時候的痛苦情緒,都來自過去的記憶與對未來的恐懼焦慮。我們總是追悔過去或記著已有的傷害,又憂慮著尚未發生的未來,反而忘了專注在當下。
我們都要努力只想著「現在」,過好此時此刻。
早上起床,就專注感受今天的天氣和溫度,剛下床、腳踩在地板上的觸覺,刷牙洗臉時那水的冰涼。吃飯就好好吃飯,每一粒米的口感是什麼,開會、回mail的時候,就只想著此時此刻正要處理的事。
明天的報告還沒做?未來找不到工作?管它去死。欸不是,就是要集中想著現在怎麼處理,你現在可以做的是什麼,而不是焦慮。事情並不會因爲你的焦慮變得更好。
過去已發生的各種痛苦後悔傷害遺憾呢?不小心想起來就哭一哭吧。但哭完要告訴自己,這些事都不會因爲你的情緒而有所改變。
「別人或事情帶給你的傷害,都是你允許的。」
在無比痛苦的時候,這句話我當時是完全無法接受的。為什麼別人傷害我,是我允許的?平靜下來後,我才明白,我抓著這件事不肯放,到頭來只有我在傷害自己而已。
唉我其實不太會寫讀書心得,還有幾本很喜歡的療癒書可以推薦,以後想到再陸續分享。
然後呢,正在痛苦的你,千萬不要譴責自己,也不要覺得自己沒用,願意找人說或尋求外界的幫助很好。說不出口也沒關係,但要記得溫柔得抱抱自己,至少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你很棒,你要允許自己哭,允許自己可以很脆弱,不用急著好起來。
很多人都有這樣無助的時候,彷彿在黑夜裡踽踽獨行。但請相信我,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李阿思浪跡天涯小筆記 - 英國闖蕩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心得] 《旁觀他人之痛苦》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Yu Wen Tseng - 【閱讀心得】Susan Su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 ...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旁觀他人之痛苦的推薦,PTT、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旁觀他人之痛苦的推薦,PTT、DCARD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問題] 類似做工的人介紹社會底層的故事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作者yesyouare 在PTT [ book ] 看板的留言(推文), 共8則 的評價
- 關於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心得] kill me heal me-車道賢與他的人格們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心書)「要是,我是個好孩子就好了......」--《初戀》】#文末有抽書訊息
#以下文章有雷有雷
=======我是防雷線======
「要是,我是個好孩子就好了......」
島本理生《初戀》這本書,很早前就已讀完,但我遲遲無法寫下我的心得,因為內容實在有點沈重。這本小說,可以說是近年來我看過,數一數二好看的「推理」小說了,把「推理」框起來,是因為它並非是一本正統的推理故事,而是一本社會寫實的犯罪小說。
有些聳動的開場:「外貌姣好的女大學生面試完主播之後,持刀到父親工作的學校,殺了父親。」這個情節中,充滿了「新聞點」:女大學生、外貌姣好、家境好、弒父......而這個女大生遭逮捕時,說出:「你們自己去查出我的殺人動機。」
光以上這些敘述,就值得所有媒體大書特書,小說開頭,就使人充滿期待。但島本理生慢慢的鋪陳,由一個心理師作為主人翁,由她去一點一點地拉出一條條線索,理出千絲萬縷,也在釐清這個女大學生的遭遇時,重新面對自己過往的創傷經驗,以及因創傷而與他人有些疏離的人際與親密關係。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就是關於女大學生環菜的遭遇。看似身體沒有受到創傷,但在猥褻的眼神下,感受到極大的不舒服,甚至覺得自己「很髒」,可卻又在周圍的人的反應下,感覺自己「應該要聽話」、「應該要忍耐這個不舒服」,逼自己告訴自己:「這沒有什麼,是我太敏感了。」
於是,自我與他人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然後,這個秘密繼續侵蝕她的內心,讓她感覺自己是不好、沒有價值的人。
於是,十二歲的她,遇到了一個「好像對她很好」的成年人,她陷入了被喜歡的渴望,因此,就算對方做一些過分的、性的要求、或是她不是那麼舒服的事情,為了讓對方喜歡她,於是她習慣性地,做了交換。
就像是為了討爸爸的喜歡,當個好孩子,於是按照爸爸的需求做一樣。
「即使這件事我不喜歡,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覺得我是個好孩子,可以愛我。所以,我勉強自己做。」
讀這本小說時,我剛出了《他們都說妳「應該」》這本書,裡面提到:關於女性從小被訓練 #順從權威、 #不能表達憤怒與需求,以及學著「忍耐著自己的感受以博取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的這些事情,使女性面對性騷擾與性侵害時,更容易無法在第一時間說不,且使得這樣的經驗,成為秘密,不停在內心深處,傷害女性的自我認同與價值。
因為自我價值低落,根本無法相信自己事值得被愛、尊敬、是有價值的,於是更會用犧牲奉獻、甚至奉獻自己的身體,來交換「被愛的感覺」。
這種混亂的價值觀與心情,就在從小到大被錯待的經驗中,被自己吸收、理解,以為這是對的,因為「別人就是該這樣對待我,而我也只值得靠這種方式是獲得愛」。
因為我是個壞孩子。
因為我很髒、沒有價值、沒有人會愛我。
這個心路歷程與對自我看法的「養成」,就在《初戀》這本書裡,一覽無遺。
最可怕的是,在這個故事中,沒有保護女兒,卻像是局外人一樣、當個旁觀者,甚至還責怪女兒「不可以亂說」的媽媽,在結尾時,大家才發現了:
原來,她也曾經是受害者。
就是我書中說的,最常見的創傷「抓交替」:
當我們不能去理解、接納自己的痛苦時,我們會想要拼命掩蓋或合理化這樣的經驗,而最後,我們很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有著跟我們同樣痛苦的人。
在這個掩蓋與合理化的過程中,我們麻痺了自己的感覺,於是,我們也失去了對他人的同理心。
我在想,身為人的同理心,或許是身為人最重要的一件事。
面對他人的經驗與痛苦時,因為那是他人的經歷,不是我們的;不要因為對方的痛苦讓你不忍看,你就不相信;
不要急著否定對方的感受與經驗,因為你不是他。
不要嘗試用你自己的價值觀想要糾正對方,因為那是你的選擇,而你不是他。
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別人遭遇中的感受,甚至創傷與痛苦。學著尊重,是我們身為一個人,能夠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
尊重他人的感受與經驗,學著不評論、不批評,這,就是同理心,也是我們能夠為別人做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
分享這本書:《初戀》,極力推薦。
望我們都擁有更多的勇氣,別再讓創傷繼續複製。
《初戀》購書連結 : https://is.gd/4bqIeh。
#初戀 #島本理生 #他們都說妳應該
------------------
#贈書活動
<3 感謝 采實文化 提供三本書給幸運的讀者。
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初戀》一本。
#抽獎方式一 (兩位名額):
在 #本篇文章按讚、#分享至個人頁面,並在 #本篇文章留言回答問題:當你心情不好時,你希望怎麼被安慰?
ex 當我心情不好時,如果有人願意陪我,我希望他可以靜靜陪在我身邊,讓我感覺不孤單就好。
( #請大家留言寫下希望被安慰的方式是什麼)
#抽獎方式二 (一位名額):
只要加入 心曦心理諮商所 Line@好友,即可在心曦Line@主頁抽獎頁面,參加本次的抽書活動喔~
👉點選連結,加入心曦line@好友:https://ppt.cc/fGofix
👉心曦line@帳號:@sincere201605
活動至 9/14 週六中午10:00 截止,共有3位朋友可獲得《初戀》一本,大家可以選擇方便的方式參與抽獎喔~
========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博客來:http://bit.ly/2GjJiaN
金石堂:http://bit.ly/2M1GMJY
誠品:http://bit.ly/2LZmYa5
讀冊:http://bit.ly/2LV1vzc
momo:http://bit.ly/2M29NoQ
博客來電子書:http://bit.ly/2GmLgqP (附錄獨家文章)
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心書)「要是,我是個好孩子就好了......」-\-\《初戀》】#文末有抽書訊息
#以下文章有雷有雷
=======我是防雷線======
「要是,我是個好孩子就好了......」
島本理生《初戀》這本書,很早前就已讀完,但我遲遲無法寫下我的心得,因為內容實在有點沈重。這本小說,可以說是近年來我看過,數一數二好看的「推理」小說了,把「推理」框起來,是因為它並非是一本正統的推理故事,而是一本社會寫實的犯罪小說。
有些聳動的開場:「外貌姣好的女大學生面試完主播之後,持刀到父親工作的學校,殺了父親。」這個情節中,充滿了「新聞點」:女大學生、外貌姣好、家境好、弒父......而這個女大生遭逮捕時,說出:「你們自己去查出我的殺人動機。」
光以上這些敘述,就值得所有媒體大書特書,小說開頭,就使人充滿期待。但島本理生慢慢的鋪陳,由一個心理師作為主人翁,由她去一點一點地拉出一條條線索,理出千絲萬縷,也在釐清這個女大學生的遭遇時,重新面對自己過往的創傷經驗,以及因創傷而與他人有些疏離的人際與親密關係。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就是關於女大學生環菜的遭遇。看似身體沒有受到創傷,但在猥褻的眼神下,感受到極大的不舒服,甚至覺得自己「很髒」,可卻又在周圍的人的反應下,感覺自己「應該要聽話」、「應該要忍耐這個不舒服」,逼自己告訴自己:「這沒有什麼,是我太敏感了。」
於是,自我與他人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然後,這個秘密繼續侵蝕她的內心,讓她感覺自己是不好、沒有價值的人。
於是,十二歲的她,遇到了一個「好像對她很好」的成年人,她陷入了被喜歡的渴望,因此,就算對方做一些過分的、性的要求、或是她不是那麼舒服的事情,為了讓對方喜歡她,於是她習慣性地,做了交換。
就像是為了討爸爸的喜歡,當個好孩子,於是按照爸爸的需求做一樣。
「即使這件事我不喜歡,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覺得我是個好孩子,可以愛我。所以,我勉強自己做。」
讀這本小說時,我剛出了《他們都說妳「應該」》這本書,裡面提到:關於女性從小被訓練 #順從權威、 #不能表達憤怒與需求,以及學著「忍耐著自己的感受以博取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的這些事情,使女性面對性騷擾與性侵害時,更容易無法在第一時間說不,且使得這樣的經驗,成為秘密,不停在內心深處,傷害女性的自我認同與價值。
因為自我價值低落,根本無法相信自己事值得被愛、尊敬、是有價值的,於是更會用犧牲奉獻、甚至奉獻自己的身體,來交換「被愛的感覺」。
這種混亂的價值觀與心情,就在從小到大被錯待的經驗中,被自己吸收、理解,以為這是對的,因為「別人就是該這樣對待我,而我也只值得靠這種方式是獲得愛」。
因為我是個壞孩子。
因為我很髒、沒有價值、沒有人會愛我。
這個心路歷程與對自我看法的「養成」,就在《初戀》這本書裡,一覽無遺。
最可怕的是,在這個故事中,沒有保護女兒,卻像是局外人一樣、當個旁觀者,甚至還責怪女兒「不可以亂說」的媽媽,在結尾時,大家才發現了:
原來,她也曾經是受害者。
就是我書中說的,最常見的創傷「抓交替」:
當我們不能去理解、接納自己的痛苦時,我們會想要拼命掩蓋或合理化這樣的經驗,而最後,我們很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有著跟我們同樣痛苦的人。
在這個掩蓋與合理化的過程中,我們麻痺了自己的感覺,於是,我們也失去了對他人的同理心。
我在想,身為人的同理心,或許是身為人最重要的一件事。
面對他人的經驗與痛苦時,因為那是他人的經歷,不是我們的;不要因為對方的痛苦讓你不忍看,你就不相信;
不要急著否定對方的感受與經驗,因為你不是他。
不要嘗試用你自己的價值觀想要糾正對方,因為那是你的選擇,而你不是他。
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別人遭遇中的感受,甚至創傷與痛苦。學著尊重,是我們身為一個人,能夠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
尊重他人的感受與經驗,學著不評論、不批評,這,就是同理心,也是我們能夠為別人做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
分享這本書:《初戀》,極力推薦。
望我們都擁有更多的勇氣,別再讓創傷繼續複製。
《初戀》購書連結 : https://is.gd/4bqIeh。
#初戀 #島本理生 #他們都說妳應該
-\-\-\-\-\-\-\-\-\-\-\-\-\-\-\-\-\-\
#贈書活動
<3 感謝 采實文化 提供三本書給幸運的讀者。
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初戀》一本。
#抽獎方式一 (兩位名額):
在 #本篇文章按讚、#分享至個人頁面,並在 #本篇文章留言回答問題:當你心情不好時,你希望怎麼被安慰?
ex 當我心情不好時,如果有人願意陪我,我希望他可以靜靜陪在我身邊,讓我感覺不孤單就好。
( #請大家留言寫下希望被安慰的方式是什麼)
#抽獎方式二 (一位名額):
只要加入 心曦心理諮商所 Line@好友,即可在心曦Line@主頁抽獎頁面,參加本次的抽書活動喔~
👉點選連結,加入心曦line@好友:https://ppt.cc/fGofix
👉心曦line@帳號:@sincere201605
活動至 9/14 週六中午10:00 截止,共有3位朋友可獲得《初戀》一本,大家可以選擇方便的方式參與抽獎喔~
========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博客來:http://bit.ly/2GjJiaN
金石堂:http://bit.ly/2M1GMJY
誠品:http://bit.ly/2LZmYa5
讀冊:http://bit.ly/2LV1vzc
momo:http://bit.ly/2M29NoQ
博客來電子書:http://bit.ly/2GmLgqP (附錄獨家文章)
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Yu Wen Tseng - 【閱讀心得】Susan Su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 ... 的推薦與評價
【閱讀心得】Susan Su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 Susan Sontag是看完普立茲攝影展後認識的一位作家。透過蘇珊對戰爭攝影的解釋,或許能讓我更加 ... ... <看更多>
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問題] 類似做工的人介紹社會底層的故事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4 F →abby0129: 讀《旁觀他人之痛苦》,可以把視野拉得更大,思考這種所 09/08 16:36 ... 30 F →cinnna19: 部分的心得也是覺得在那種生存環境還可以自得其樂,很 09/09 ... ... <看更多>
旁觀他人之痛苦心得 在 [心得] 《旁觀他人之痛苦》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向來缺乏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如同薩伊德(Edward W Said)所說:「知識份
子的代表是在行動本身,依賴的是一種意識,一種懷疑、投注、不斷獻身於理性探究和道
德判斷的意識......知道如何善用語言,知道何時以語言介入,是知識份子的兩個必要特
色。」在美國,廣為人知,且能符合上述所言的知識份子,除了薩伊德之外,還有被譽為
美國最偉大的異議份子—杭士基(Noam Chomsky)以及去年底甫逝世的蘇珊.桑塔格(Su
san Sontag)。
這些知識份子皆能在公共領域中對某些議題發出讓人振聵發聾的良知表述,無畏於當
下世局的不利形勢,如桑塔格在9-11事件後,對於美國自身的反省,並未傍依於全國悲憤
情勢下人云亦云的趨勢,當然這行為也引來極大的反對浪潮;杭士基在9-11恐怖攻擊的評
論上,雖然也指責恐怖暴行的不是,卻也反對美國以雙重標準來衡量事物,更以周密的資
料直指美國政府才是頭號恐怖主義國家,這些行為都表現出他們作為知識份子的風骨。
擁有這般無畏的道德良知的知識份子,能對權力保持一段距離,不會以簡單的切割方
式來做出非彼即我的、你死我活的論述,且透過睿智目光能看到表象下真實的真相,不盲
從主流輿論隨波逐流而昏亂起舞,皆是這些公共知識份子的共同特色,但隨著薩伊德、桑
塔格接連殞逝,杭士基也已屆高齡,這些高風亮節的知識份子孑然身影逐漸飄落凋零於歷
史的昏黃浪潮中,也意味著某種知識份子理型典範的失落與飄散。
今天重新翻閱起日前即已瀏覽過的《旁觀他人之痛苦》,看著桑塔格這本出版於2003
年的著作,心中盡是感慨、喟嘆與慚愧。因為在晚年年邁、病痛雙重困境下,桑塔格還能
夠著述不綴地,書寫出這麼具有道德力量的深沈作品,片落於字裡行間的盡是字字珠機的
識見;其實之前自己在瀏覽時已用鉛筆劃過許多深邃字句,今天重讀時,忍不住又拿出色
筆再次重複塗染過一遍;在這本小書裡,擁有太多那種突如其來、毫無遮掩的針刺般的描
述,往往直接地往自己犬儒無知的心態裡,深深錐刺著,所以在閱讀過程中,除了拿筆劃
個不停外,最常做出的反應常常是嘆息與自省。
這本篇幅不大的小書,其實某個程度也是桑塔格最終的檢視觀點,她修正了以往在《
論攝影》中的許多觀點。在《論攝影》中,她有一個重要的論述,當時她認為,在一個被
影像充斥包圍的現代世界中,因為人們無所不在地、無時無刻地不在觀看他人之痛苦的影
像,卻因為如此不間斷疲勞轟炸下,人們慢慢、逐漸地也習慣了此類影像衝擊的慣性,最
後剩下的只有疲乏與冷漠感,人的道德感受與思考反映都在這過程中,被折損蛀蝕殆盡。
但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中,她卻修正了這樣的觀念,雖然她在書中仍批判大眾傳播
的弊害,如上述觀點,大量苦難的影像反而讓人們承受度越來越高,我們也總以凝視的主
體,冷漠遙望著遙遠的受難客體,內心卻絲毫不受情感波動,甚至人的內在有著旁觀他人
苦痛的愉悅感。
儘管如此,她還是肯定了「影像」、「攝影」的功用,影像還是能讓人們觸動心弦,
使我們理解,進而採取行動,影像的浮濫並非僅造成人心疲乏而已;照片還是可以把災難
感受深刻地印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照片影像還是內含著道德價值有助於我們理解他人之
苦難,但重要的不是憐憫而已,而是訴諸行動,否則這種不穩定的憐憫往往輕易地就會消
失殆盡。
當然這本書也觸及了「攝影」本質的探討,如照片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客觀性,因為攝
影可以補抓到近似真實事物的紀錄,但攝影本質卻避不開攝影機後面的那個人的主觀性,
攝影呈現了某人的觀點限制,甚至有「導演意味」的存在;她更認為政府往往在界定我們
所獲得的知識觀點,間接透過對傳媒的控制與傳媒自身的審查,戰爭的影像呈現在觀眾面
前往往已經被精挑細選過,人們應該看什麼都被公共機構準則所決定了。甚至一張張戰爭
、苦難的圖片、影像能否發揮作用,時常也需視當時社群的氣氛,在這裡她也探討了苦難
攝影、影像的侷限性。
文中她也直接地批判了後現代主義者,如布希亞。桑塔格多年前的《論攝影》一書,
其實在當時也是某種後現代特色的表現,她曾說過:「一樁藉由照片而為世人知曉的事件
當然比匱乏照片的事件更形真實,然而在反覆不斷的曝光之後,事件又會變得沒那麼真實
。......照片於撩動憐憫之情的同時,亦令其枯萎。」這意思也是說影像或照片,已經把
世界切割為不連續的碎片,事實已經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影像所替代了。
雖然她現在似乎不那麼認為了,不過當時這見解與後現代的觀點是很相近的;只是她
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中,卻有了轉向,極力批判布希亞的觀點,布希亞宣稱他「確信現
世僅存影像,擬像的現實。」如他在《波灣戰爭不曾發生》中提到的「我們愈是以為接近
真實(或真相),就越遠離它們,因為它們都不存在。
我們越是迫近事件的即時實況,就越陷入虛擬的假象之中。」桑塔格明顯不贊成這觀
點,甚至批判這種觀點,她認為這種把「現實、真實變成觀賞物是一種令人咋舌的坐井觀
天的觀點,......假設所有人都是旁觀者。叛逆而玩世不恭地指出:世上並無真正的苦難
。」桑塔格批判這只是一種從沒接近過戰爭的犬儒觀點,才會認為沒有真實,她認為法國
思想家只玩弄術語,而不正視現實,在這裡對布希亞的批判似乎頗值得玩味。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內容是關於非洲某國家種族屠殺的故事,其中有一幕畫面著實讓
人羞愧不已,畫面是當地黑人拜託來此地採訪的白人記者務必把那慘狀的畫面傳送到外國
,以獲得外國輿論與軍事支持,但那位白人記者只淡淡說了一句話,「觀眾看了這些畫面
也僅會說聲好可憐而已,然後還是繼續吃飯,根本沒有用處」,看到這幕戲,驚覺那畫面
說的人好像就是自己,在觀看他人痛苦時,自己已經麻痺到無關痛癢,所以看到這場戲後
盡是反省。
關於此桑塔格更說出了深刻的道理,她說「越是在遙遠的異域,我們越可能看到死傷
者的正面影像。於富裕國家的公眾意識內,後殖民非洲只以兩種方式存在,除了性感的音
樂,就是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失神大眼的受害者照片。......這類影像具有雙重訊息。一方
面顯示了令人震怒的不公,需要大力彌補的痛苦;另方面似乎也證實了,只有那些地方才
會發生這類事情。」而且「電視的重點就是可以轉台,於是觀眾自然會轉台,會變得焦躁
、無聊。消費者昏昏欲睡,他們需要不斷刺激、不斷預熱啟動。」
遠方的苦難對我們來說僅是一群受難客體,只會發生在遠方,所以我們也不過是把這
類影像當成娛樂般,甚至看到會覺得無聊而馬上轉台,所以也從不曾在心中留下多大痕跡
,頂多說了幾句好可憐外;桑塔格更以柏拉圖的觀點直述了人類喜歡觀看他人之痛苦、傷
殘與屈辱的可鄙嗜好,這點也真切地形容了人類的真實存在、不可否認的劣根性。如同在
車禍、災難現場,多的盡是圍觀人群,人們這種嗜好可由此為證,連自己也不例外。看了
這本書會反省、會有被痛擊內心的感覺,也是因為此類敘述之多的緣故,好像每句話放在
自己身上都很適宜。
這本書沒有艱澀理論的建構,只有深切入理的觀察與睿智透視的觀點;桑塔格透過簡
潔文字的敘述,深入淺出地陳述了許多道理,全書不過一百來頁,是非常好閱讀的一本雜
記。桑塔格不僅反省以往自己的論點,更讓讀者知道許多自己習以為常的盲點,讀了此書
之後,如果懂得深思的話,往後我們在旁觀他人之痛苦時,會有更不同向度的思維與觀察
,或許更可能的是,在旁觀他人之痛苦時,我們會付諸行動去理解、更去幫助。
公共知識份子典範之存在是必要的,如桑塔格、杭士基、薩伊德等的存在,影響啟發
了不少後人,也時常點出我們許多被遮蔽住的闇處與侷限,只可惜台灣更缺乏這種知識份
子的典範,在西方這種公共知識份子也逐漸消逝,往後我們僅能懷舊,感嘆典型在夙昔了
,有人曾說過二十世紀是沒有大師的年代,我想二十一世紀連公共知識份子也不復再得了
,在價值紛亂的年代,少了許多擁有真知灼見者的指點,這或許也是弔詭的二律背反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196.142
※ 編輯: overlapping 來自: 114.45.41.118 (08/26 01: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