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之母-台灣·我們的故鄉.我們的驕傲》近年考古、語言及人類遺傳學等研究支持下,認為台灣是太平洋島嶼上那群人口近四億、使用一千二百種語言的南島語族的原鄉,但此「出台灣說」卻未有物種基因的有力證據。
但台灣團隊首度以民族植物學角度切入,台大森林環資系副教授鍾國芳、東華大學博士生張至善、台大森林環資系碩士生劉筱蕾與智利Dr. Seelenfreund團隊合作,分析了台灣、中國、中南半島、日本、菲律賓、印尼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大洋洲島嶼合計超過六百個構樹樣本,發現各地的構樹,都有與南台灣構樹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單型(haplotype),從而證實台灣是「太平洋構樹」的原鄉。
所謂的「出台灣說」,是學界認為,從亞洲大陸移居到台灣的族群在台灣形成南島語系,之後沿著島嶼,逐步擴展到太平洋各地。學說最早由語言學者提出,後來遺傳人類學從DNA研究提供更多證據,如今台大的構樹研究,更增添了一個民族植物學上的有力支持證據。該研究也獲選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https://siow3033.wixsite.com/austronesiaformosa/post/%E4%B8%80%E9%A1%86%E7%A8%AE%E5%AD%90%E6%94%B9%E5%AF%AB%E6%AD%B7%E5%8F%B2-%E5%8F%B0%E7%81%A3%E6%98%AF%E3%80%8C%E5%A4%AA%E5%B9%B3%E6%B4%8B%E6%A7%8B%E6%A8%B9%E3%80%8D%E7%9A%84%E5%8E%9F%E9%84%89-%E5%8D%97%E5%B3%B6%E7%A5%96%E5%85%88%E3%80%8C%E5%87%BA%E5%8F%B0%E7%81%A3%E8%AA%AA%E3%80%8D%E7%A0%94%E7%A9%B6%E6%9C%89%E5%8A%9B%E8%AD%89%E6%93%9A-%E5%88%8A%E7%99%BB%E7%BE%8E%E5%9C%8B%E5%9C%8B%E5%AE%B6%E7%A7%91%E5%AD%B8%E9%99%A2%E9%99%A2%E5%88%8A%EF%BC%88pnas%EF%BC%89?fbclid=IwAR3G7dYYBSXbQOzSgbuljsJGs7gwbMiOJsFau45dlbY20OSndxNDZnXGv9Q
東華 原 民 院 碩士 在 Rose Mary 羅斯瑪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謝謝王昱心老師的邀請,讓我能夠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及核心思想,當天學生分享、交流也成為了我新的養分,很榮幸及慶幸可以成為「原藝力量」的客座講師🙏🙏
-
這次演講感觸很多,其實東華大學原民院是開啟我對於原住民文化探索以及找到自己LGBTQ+群體的起點,莫約7年前因為「返鄉服務學習」到了東華,除了進入部落前的一些課程得到很多對於自身文化的啟發,大部分在場的朋友們都很自在的展現自己的性別氣質,這是讓當時的我大開眼界而且第一次感受到歸屬感,想要成為這個群體的一份子,甚至有衝動想要在這裡攻讀碩士。
雖然沒有繼續在這裡就讀,但是如今可以以另外一個角色,再次回到東華原民院,有另外一種感動,感謝生命的帶領,無論經歷什麼波折起伏,最後還是帶我走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
也是第一次嘗試讓Rose Mary以及Besu 一起演講、分享,以不同卻又一樣的「自己」來展現自己對於不同角色認同的想法。
-
Keep your faith in you. Do things only when you truly believe it.
-
#原藝力量
#國立東華大學
#原民院
@ 東華大學原民院
東華 原 民 院 碩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下西洋|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初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其規模之大, 艦隊之壯,誠為明代一大盛事。然而,明朝成化年間,朝廷一批忠義之士如劉大夏等人,以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為由,把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冊牘藏匿起來,甚至銷毀,「以拔其根」(此舉亦與成化時宦官用事的政治斗爭有關)。以致今天,我們對鄭和下西洋的實際情況,難窺其全。加上明代中晚期以來,後代小說、雜劇、傳說的渲染,以及鄭和神格化的塑造,成了海外華人移民先驅的精神象徵,鄭和的形象更顯傳奇。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學術界熱衷討論的話題。《明史》、《明書》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范文瀾贊成這樣的說法。但是,向達和尚鉞卻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組織軍事聯盟,以牽制帖木兒帝國對中國的威脅。
以上這兩種說法,至多只能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有關聯,無法解釋明成祖何以連續二十餘年皆敕命鄭和下西洋。明代朱國楨《皇明大政記》:「建文仁弱,帝座一傾,窜入蠻夷,其何能為?文皇(即明成祖)豈見不及,乃搖於聲影,有此舉動?」
至於牽制帖木兒帝國的推論,從史實上看,帖木兒確曾於永樂三年(1405)率大軍20萬,打算東侵中國。但在征戰的路途中(在訛答剌,即今土耳其斯坦東南面),帖木兒死了,罷兵。因而,若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牽制帖木兒東侵,其論說的牽強性就在於當鄭和屢次下西洋時,帖木兒帝國對中國已無甚威脅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比較有力的論說,主要有二。其一、政治因素:如同《明史》所言,鄭和下西洋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樹立明成祖個人的威望及確立其得位的合理性。與此同時,明朝皇帝希望透過下西洋的招諭,以海貿之利誘,把海外諸國的往來關係置於大明天朝禮治天下的朝貢體制內,建立和平友好的宗藩關係。
其二、經濟因素:鄭和下西洋是有利可圖的,它是由官方宰控及壟斷海外貿易的「取寶」,進而掀動朝貢貿易的活絡。
回顧鄭和研究,近代中國學者研究鄭和,開其端者,應是梁啟超。1904年,梁啟超在日本主辦《新民叢報》,以「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文中,梁啟超以鄭和比對哥倫布,指說中國也「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給予鄭和下西洋高度的評價和贊嘆。
1936年,吳晗〈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一文,首倡鄭和在經濟、海外貿易上的光輝成就。1956,朱偰《鄭和》更謂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這種抬高鄭和「開放」、「偉大」的論調,在80年代受到范金民、孫光圻等的駁斥。李東華更是指說,所謂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頂峰的論說,實際上是項誤解。對鄭和的評價,學術界有褒有貶。
90年代初以來,中國加速經濟改革開放的步伐,鄭和甚至被捧為「開放先驅」的精神象徵。鄭和成了當代政治色彩濃厚的政策性宣傳符號,模糊了歷史之真實面貌。
有另一種主張,如鄭鶴聲、鄭一鈞等所強調的,鄭和下西洋期間,明代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係是一種「和平友好」的關係,鄭和成了「友好使者」,並以此來比對西方殖民侵略,論證中國之良善。此種論說有其合理之處。但我們必須意識的是,傳統中國的朝貢體制對外關係,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種宗主與藩屬,朝貢與事大的不對等外交關係。大明天朝怎會允許「蠻夷小番」以平等的態度來同中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
如今,中國崛起,中華民族主義高漲。2005年中國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大事慶祝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21世紀的鄭和,又是怎樣一個形象?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東華 原 民 院 碩士 在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桌遊贈送,歡迎來東華大學索取價值千元以上由 東華大學原民院學生開發,臺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 源中心發行的阿美族海洋文化桌遊 阿美族海riyar海洋教育桌遊發表與贈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