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10年前一個關於 #知識焦慮 的故事》
在民國94~5年左右台灣其實已經走過一輪服務設計、設計思考與使用者為中心設計,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也是那時候累積的
但是那時候的我住在新竹
#現在也是啊 囧
只是心境上有了很大的轉換
因為年輕時的我再拚也不會天天新竹與台北通勤
去參加晚上的一些社群聚會或是讀書會
所以每次看到我的臉友在不同的社群演講或是讀書會中
穿梭時,我都覺得可惜無法與這些精采相遇
感覺自己的成長會不會漸漸喪失競爭力
這總感覺發生的頻率其實很高
只要看到那些有實力的講者、或是有趣的議題
我就會有一種想要飛奔過去學習的衝動
#還是說也算是另一種焦慮的行為
我這個人其實很簡單
我討厭「#討厭的事情一再的發生」
所以就在某一個晚上
我突然下了一個決定
我對我自己的要求就是
「不管其他朋友參加多少次的聚會與演講
當我們同時在真實的世界中遇到問題時
我要成為那個 #最快觀察出關鍵點與
提出解決方向的人」
在那天之後我就不太在意那些朋友
是否參加了什麼樣的聚會與演講
我只知道就是踏踏實實的把手上的書
#好好地深讀、思考與生活中的連結
也許就是這樣的過去
我最近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要相信自己,
#某一天知識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句話應該是醞釀了十年後才懂的
我相信知識的本質是有共通性的
以一貫之、觸類旁通
只是關鍵是自己是否已經有一項專業夠深
深得可以讓我們找到關鍵的本質
我也相信生活中也是充滿著智慧與解答
只是我們有沒有留心過生活中的細節
要是我們 #只能用看書的方式來學習
那我們的學習注定是緩慢的
要是我們是 #從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來學習
那每一天都有可能會有進步與成長
「流過我們眼前的,有時候是問題、
有時候是解答,關鍵是我們是否懂得辨識」
有時候用心地 #聆聽需求,比思考回答重要
有時候用心 #換位思考,比理論邏輯重要
有時候用心 #體驗生活,比閱讀書籍還重要
因為我總是在思考一件事情
「在我們還沒有書之前我們怎麼解決問題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