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蝦、鐵𨩋蝦、小龍蝦
來自深海的美味
號稱:天下第一味!!!
為什麼角蝦被捕獲之後.很快就會死亡.是一種吃不到活體的蝦?
角蝦學名:Metanephrops andamanicus
在"Discription"的部分有提到牠的棲息地,可以知道牠主要生活的領域在海下250~750公尺之岩洞處,大多數分佈在海下300~450公尺。
依照這部分資料以及King, M.G. 在Science in New Guinea期刊發表的文獻,可以知道角蝦屬於深海生物中的中層水域生物(註1)。
從以上這些資料,可以開始進入您問題的關鍵處,以下共分三大部分來做說明:
(1) 深海環境與深海生物的特殊適應:
1.溫度:越往下深潛溫度越低,在深海區域屬於穩定的低溫環境,除了深海熱泉外,溫度變化很小,亦沒有呈現季節性的改變,因此深海生物對於溫度的變化相當敏感。
2.壓力:水深每增加10 公尺,壓力會增加1 大氣壓(1 atm = 1 Kg/㎝^2),大部分的深海壓力約在200-600 atm 之間。壓力對深海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肌肉運動、碳酸鈣介殼(如蝦殼、蟹殼等)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
3.其他如低溶氧量與無光線的環境也是深海環境的特色之一。
(2) 為何捕獲到的角蝦不易存活:
從前面提到的角蝦棲息環境為深水海域,其生理適應功能則如上述所提,若漁夫將之捕獲,角蝦將「無法適應從深海壓力大的環境轉移到海上壓力較小的環境」而造成死亡(註2);
先不提這些深海生物,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有一種疾病叫做「潛水夫病(又叫做減壓症)decompression sickness」,引起此疾病主因為壓力高的海底突然到壓力低的海面,若沒經減壓程序,則血中的溶解的氮氣因壓力突然降低,而變成氣泡出來,如栓塞般到處傷害身體。
人類光只是從海下50公尺快速上升到海面就會有嚴重的症狀,這些原本住在海下三、四百公尺的蝦類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角蝦通常在捕獲後不久就會死亡。
(3) 角蝦是否能養在海產店的海水缸裡:
答案從前面的解說就非常清楚了:不行!
那可以在陸地上養嗎?我個人認為可以!
根據上述角蝦無法適應壓力變化的這點,可以設計一種具有加壓的養殖水缸,並調整其他深海環境條件如低溫等,我想角蝦就應該能順利養殖;然而,加壓水缸的經費與成本非常昂貴,我覺得一般海產店為了養殖這種稀有的「天下第一味」而耗資千萬,這樣的店大概生意做幾十年也回不了本吧! (此為題外話)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解開您的疑惑!
註1:深海生物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為「中層水域生物」,如前文所提,另一為「底棲性生物」,此類生物生活在底質上或貼近基底,主要為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
註2:並非所有深海生物都無法適應壓力劇烈的變化,有一種生物─南極磷蝦(krill, 學名Bentheuphausia amblyops),牠體內有特殊的生理構造,使得在海域中從海下150公尺到3000公尺都有牠的足跡,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
(資料來源:http://news.wenweipo.com/2008/02/27/IN0802270116.htm)
詳細介紹轉自: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d/de.html
刺身、蔥爆、鹽烤、椒麻
火鍋、濃湯都是非常美味甜度很高的蝦子!
氣壓缸構造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馬里的科學實驗室]淺談機械增壓-Roots機械增壓器 #1
【強制進氣】
自從引擎誕生之後,工程師們一直想方設法提高引擎的功率。那麼如何提高引擎的功率呢?,有個方法,就是讓引擎氣缸內能充滿更多的空氣,讓更多的氧分子參與燃燒,進而產生出更多的能量,而為了提高引擎充氣量,除了製造更大排量的引擎,增加參與燃燒的空氣體積以外,另一種方法就是提高相同排量下,增加氣缸內的空氣的分子數,也就是讓更多的空氣分子進入到氣缸之中。不過對於依靠氣缸內與氣缸外的氣壓差來為氣缸充氣的自然進氣方式,氣缸的充氣氣壓絕對不可能超過一個大氣壓力,這也是自然進氣引擎的物理極限,那麽要如何提高引擎的充氣效率呢?從自然進氣的原理可以知道,唯一的做法是強制性地向燃燒室吸更多的空氣,而不是依靠活塞下行被動地地吸入空氣,這就是強制進氣(Forced Intake)誕生的基本思維,而強制進氣的方式,被分為機械增壓以及渦輪增壓,目前大多數使用的是渦輪增壓,而機械增壓則是另一種強制進氣的形式,它的總體工作原理,是透過曲軸皮帶輪帶動泵氣機,將空氣壓縮至超過一個大氣壓力,並送入氣缸內參與燃燒。
【機械增壓-Roots機械增壓器】
根據構造不同,機械增壓器曾經出現過許多種類型,包括:“Roots”、雙螺旋式和離心式等,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將空氣吸入引擎進氣歧管的方式不同,“Roots”和雙螺旋式機械增壓器使用不同類型的嚙合凸緣,而離心式機械增壓器則是使用葉片的旋轉吸入空氣。
Roots機械增壓器是機械增壓家族中最先設計的,早在西元1860年由Philander和Francis Roots發明併申請了設計專利,最先的目的是用於礦井內部通道的通風,然而在內燃機發明後,西元1900年,Gottleib Daimler首次在汽車引擎中安裝了魯氏機械增壓器。
-
狂人日誌:http://madvnz.com
狂人日誌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K6e7ynljCtU
狂人日誌微博平台:https://www.weibo.com/6339865792/profile?topnav=1&wvr=6
#馬里的科學實驗室 #機械增壓器 #Roots機械增壓器
氣壓缸構造 在 雷尼 Rai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雷尼機車教室
車輛熄火(化油器車款vs噴射車款)
在路上塞車,走走停停後,開始出現的頻繁熄火問題,原因何在?
其實這就是是空燃比的問題。就噴射供油車款來說,進氣部分有進氣溫度與進氣壓力兩個感知器,進氣壓力是Map的對應值,進氣溫度主要是針對環境變化提供供油補正。但是化油器並沒有這樣的設計,因此化油器得針對主要環境做空燃比設定,過冷或是過熱,都會有熄火的問題。於是噴射與化油器同處非常嚴熱的相同條件下,噴射車熄火機率遠低於化油器車款,正是這個原因。不過化油器是可以為此調整的,過冷可以藉由阻風門調整,平衡怠速,這原理是阻風門開啟後,讓進氣量變小,於是形成濃供油,應對冷空氣的高含氧量。
然而過熱呢?當長時間慢速行駛後,空冷瀕臨失利,引擎的高熱傳導到化油器,化油器的霧化效果不僅變差,同時空氣到此後經過化油器與歧管時,也因為受熱而膨脹。熱空氣的含氧量相對低,於是對油的需求自然降低,對應到化油器一成不變的供油時,汽油供給過大 於是空燃比失調,熄火因此產生。正確的作法是:化油器上除了怠速調整螺絲外,通常還有一到兩顆空氣調整螺絲,有人稱作風門螺絲,這螺絲控管氣道大小,決定怠速與副油嘴量的大小,可以改變空燃比,鎖緊稀薄、放鬆增加,稍做調整後,待怠速提升後,便完成設定。不過待通過塞車區後,剛剛調整的風門可能又會變得過大,又得調整回來。
但是部份美規車型的風門螺絲被封死,並無法調整,這是基於環保排污所致,又該如何應對呢?1.能夠調整怠速者,應立刻提高怠速,將轉速調高至1000到1200轉之間。二行程者,這時可以利用阻風門,略微的開啟試看看,此舉雖然與混合比理論背道而馳,但是微開風門改變進氣量,進氣管徑變小,空氣流速自然加大,此時化油器內負壓相對提高,啟動油路因此發揮作用,轉速會被迫提升,此時濃供油,反而有助於引擎作降溫,可以稍微改善熄火的狀況。部份四行程具備每缸雙火星塞、單化油器者亦可試試此種方式(Honda Shadow),但是對於四行程每缸單火星塞、雙化油器者(YamahaV-Star),亦可能風門微開就會遇到熄火,火星塞甚至因此濕掉,此時應立刻靠邊待引擎冷卻重新試發,之後補油門提高怠速轉速。
事實上這就是化油器無法主動對環境的缺點。許多車主如果有改排氣管或是高流量濾芯,熄火的機率變大,原因更顯複雜,而我們更不可能時時調整混合比螺絲,應對環境改變,最多依據季節冷熱稍做調整,減少熄火發生率。
化油器種類甚多構造也不盡相同,但都會設有混合比調整螺絲,以應對環境變化所需。
(圖1)就連二行程與四行程化油也有所不同,四行程多採用負壓式化油器,圖為FCR化油器。
(圖2、3)
噴射系統問世,更能主動應對外在環境變化,只要系統正常,便無熄火的困擾。
(圖4)
噴油嘴開啟時間、進氣壓力、引擎轉速三者構成供油map,而進氣溫度、機油溫度、排氣溫度則為供油補正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