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死
人體是一大堆有生命細胞組成。這伙小東西有系統有秩序地分工合作組成能夠生長、生存、擁有自我和感情的獨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組合本身沒有生命,只是有生命細胞的管理,也就是我們說的靈魂。自我就是控制這個細胞組合的靈魂。
靈魂不一定局限在生物體內,可以延伸到身體之外。一個人的身體之內不是只有一個靈魂。說出來好像大話西遊,只要看看事實就會明白一切。還記得我在這裡說的黏菌嗎? 一大堆黏菌可以有組織地尋找覓食最短路徑。人要這樣做也有困難,因為路程計算十分複雜,這些極低等生物竟然可以輕易做到而且從來沒有失手。螞蟻和蜜蜂也有類似群體行動。
除非有群體總指揮,否則,雀鳥成群密集飛行轉向是不可能事情。曾經有科學家研究雀鳥群密集高速飛行轉向,如果個別雀鳥只是盲目跟從旁邊雀鳥飛行,必然發生踫撞。因為雀鳥看到旁邊的雀鳥改變飛行方向和速度跟著轉向已經太遲。因此,雀鳥成群飛行一定是全部成員預先知道飛行方向和速度,一齊轉向。由此可見,鳥群存在群體自我。魚群和鳥群一樣有群體自我。
一大群動物走在一起像單一個體那樣移動並不簡單。例如水牛遷徙,年青力壯水牛應該走在最前面,後面的老弱年幼會慢慢地丟隊。猛獸從後襲擊一定吃不完兜著走。可是,真正的水牛群遷徙不是年青力壯的走在前面,而是走在後面保護牛群和維持牛群完整。牛群若果沒有靈魂,如何能夠做這樣的事情?
一大群動物如何能夠集體行動?
集體行動的靈魂是量子同調quantum coherence。那就是說,靈魂可以在人體之外獨立存在而且可以集合一大群人的靈魂成為新的自我。鳥群組成的時候產生鳥群靈魂。鳥群解散時,鳥群靈魂也解散。人的靈魂也是一樣,一大群細胞組成人體,靈魂出現,即是有了自我。人體成長,靈魂也跟著成長。人死亡的時候,這個細胞組合解散,靈魂也解散,不再存在。
基本上,只要這個組合不解散,人就會永生不死。可是,大量細胞死亡會迫使人體組合解散。情況就像鳥群被強風吹散,鳥群不再存在。鳥群被迫解散,鳥群靈魂也煙消魂散。
量子同調不是甚麼魔法,不是只要有個體走進群組就會立即成為群組一份子。例如外來螞蟻不能走進蟻群,外來雀鳥不能走進鳥群。人體既然有獨立靈魂,有自己的組合,當然排外,不讓外界東西走進人體。這就是排斥作用。
人體內每天有大量細胞死亡。新陳代謝就是有秩序地更換即將死亡或者已經死亡的細胞,避免一次過大量細胞死亡令靈魂解體。問題是,新出現的細胞如何成為這個人體的一份子?
新出現的細胞要進行量子同調。那就是睡眠的作用。睡眠的時候,所有細胞一齊撥到同一頻率產生量子同調。不睡眠的話,人就會慢慢失去靈魂。要是量子同調做得不好,沒有正確地量子同調的細胞就會變成癌細胞。
只要組成靈魂的細胞不大量死亡,靈魂可以永遠存在。2018年7月,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挖出被急凍42,000年的小線蟲。小蟲蟲在解凍後復活及進食。燈塔水母屬的不死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更加神奇,可以返老還童,永生不死。要是人類有不死水母的返老還童能力,任何人覺得自己太老可以立即回復春青,從童年時代再次成長。
事實證明除非細胞組合解散,否則這個細胞組合的靈魂永遠存在。永生不死不是天方夜談而是早就存在的大自然一部份。基本上,人可以永生不死。人類的永生不死夢想其實已經走了一大步。美國的人均壽命由1860年的39.4歲增加至2020年的78.9歲。過去160年,美國人均壽命增加約1倍。除了活得更長時間,美國人活得更好。現在的60歲女人不像老太婆,有些年過花甲女人仍然美艷動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90的網紅王土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員,其中包括水母、海葵、珊瑚和水螅。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牠們分佈於全球各地的水域裡,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牠們的影蹤。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牠們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早。水母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
水母壽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Delta病毒?燈塔病毒?=
我常常都會更新武漢肺炎的狀況讓花花知道
(免得他都不知道為什麼要關在家)
今天我在餐桌上跟他說
武漢肺炎進化的新病毒進來台灣了
所以整個狀況又變嚴重了
花花追問我是什麼病毒(講了你又會知道?)
拗不過他...我就跟他說這病毒叫Delta病毒
(順便跟他說還有Alpha, Beta病毒)
然後他就開始罵:「這個燈塔病毒真的很可惡!!!」停頓一下又自己改口:「這個燈塔水母病毒一定是跟武漢肺炎結婚了,才會變這樣」
我聽得一頭霧水...
燈塔病毒我還可以理解(諧音)
燈塔水母是什麼鬼?
花花他爸搭腔說:「這一定是海底小縱隊有演的內容,因為真的有燈塔水母」
「對啊~燈塔水母可以自己變成小孩又自己長大,然後永遠都不會死喔」花花補充
科普一下:
燈塔水母的生命週期能從水母型直接重返水螅型(這行為被稱為分化轉移),而跳過死亡的過程,因而又有永生水母的俗稱。理論上分化轉移的過程沒有次數限制,這種水母可以透過反覆的生殖和轉分化獲得無限的壽命,所以也被人稱為「長生不老的水母」,不過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返老還童」。
現在疫情這麼嚴峻
你真的還要出去玩嗎?好意思嗎?(宜蘭人上身)
乖乖待在家才不會遇到燈塔病毒
燈塔病毒跟燈塔水母不一樣
它雖然不會返老還童成為永生的病毒,但它會讓散播的速度變快讓台灣永遠無法解封....😔
水母壽命 在 多益達人 林立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ore masks than jellyfish’: coronavirus waste ends up in ocean
Conservationists have warned that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could spark ( ) a surge ( ) in ocean pollution — adding to a glut ( ) of plastic waste that already threatens marine ( ) life — after finding disposable ( ) masks floating like jellyfish ( ) and waterlogged ( ) latex gloves scattered ( ) across seabeds.
The French non-profit Operation Mer Propre (Operation Clean Sea), whose activities include regularly picking up litter ( ) along the Cote d’Azur, began sounding the alarm late last month.
Divers had found what Joffrey Peltier of the organization described as “COVID waste” — dozens of gloves, masks and bottles of hand sanitizer beneath the waves of the Mediterranean, mixed in with the usual litter of disposable cups and aluminum ( ) cans.
The quantities of masks and gloves found were far from ( ) enormous ( ), said Peltier. But he worried that the discovery hinted at a new kind of pollution, one set to become ubiquitous ( ) after millions around the world turned to single-use ( ) plastics to combat the coronavirus. “It’s the promise of pollution to come if nothing is done,” said Peltier.
In France alone, authorities ( ) have ordered two billion disposable masks, said Laurent Lombard of Operation Mer Propre. “Knowing that soon we’ll run the risk of having more masks than jellyfish in the Mediterranean,” he wrote on social media alongside ( ) video of a dive showing algae-entangled ( ) masks and soiled gloves in the sea near Antibes.
The group hopes the images will prompt ( ) people to embrace reusable masks and swap ( ) latex gloves for more frequent handwashing. “With all the alternatives ( ), plastic isn’t the solution to protect us from COVID-19. That’s the message,” said Peltier.
In the years leading up to the pandemic, environmentalists had warned of the threat posed to oceans and marine life by skyrocketing ( ) plastic pollution. As much as 13 million metric tonnes of plastic goes into oceans each year, according to a 2018 estimate ( ) by UN Environment. The Mediterranean sees 570,000 metric tonnes of plastic flow into it annually — an amount the WWF has described as equal to dumping 33,800 plastic bottles every minute into the sea.
These figures risk growing substantially ( ) a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onfront ( )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Masks often contain plastics such as polypropylene, said Eric Pauget, a French politician whose region includes the Cote d’Azur .
“With a lifespan ( ) of 450 years, these masks are an ecological timebomb given their lasting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for our planet,” he wrote last month in a letter to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calling on him to do more to address ( )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disposable masks.
Earlier this year the Hong Kong-based OceansAsia began voicing similar concerns, after a survey of marine debris ( ) in the city’s uninhabited ( ) Soko Islands turned up dozens of disposable masks.
“On a beach about 100m long, we found about 70,” said Gary Stokes of OceansAsia. One week later, another 30 masks had washed up ( ). “And that’s on an uninhabited island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Curious to see how far the masks had travelled, he began checking other nearby beaches. “We’re finding them everywhere,” he said. “Ever since society started wearing masks, the cause and effects are being seen on the beaches.”
While some of the debri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 ) carelessness, he speculated ( ) that the lightweight masks were at times ( ) also being carried from land, boats and landfills by the wind.
“It’s just another item of marine debris,” he said, likening ( ) the masks to plastic bags or straws that often wash up on the city’s more remote shorelines. “It’s no better, no worse, just another item we’re leaving as a legacy ( ) to the next generation.”
Still, given the likelihood that porpoises ( ) and dolphins in the region could mistake a mask for food, he was bracing ( ) himself for a grim ( ) find.
“We’re constantly getting them washing up dead and we’re just waiting for a necropsy ( ) when we find a mask inside,” he said. “I think it’s inevitable ( ).”
海裡口罩比水母多:疫情垃圾衝擊環境
自然環境保育人士警告說,冠狀病毒大流行可能造成海洋污染激增──在海底發現拋棄式口罩像水母般飄浮,以及充滿水的乳膠手套四處散布,讓已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的巨量塑膠垃圾問題雪上加霜。
定期在蔚藍海岸清理垃圾的法國非營利性組織「海洋清潔行動」,上月底開始發出以上警示。
該組織的Joffrey Peltier所說的「COVID垃圾」,被潛水員發現──地中海波濤之下,幾十個手套、口罩及乾洗手瓶罐,夾雜在常見的拋棄式杯子和鋁罐等垃圾之中。
Peltier表示,所發現的口罩及手套數量遠稱不上龐大。但他擔心,這個發現意味一種新的污染──在全球數百萬人開始使用拋棄式塑膠製品來對抗冠狀病毒後,這種污染將無所不在。Peltier說:「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這鐵定將帶來污染」。
「海洋清潔行動」的Laurent Lombard表示,光是在法國,政府就訂購了二十億個拋棄式口罩。他在社群媒體貼出一段潛水拍攝的影片,顯示安提貝附近海域中被藻類纏繞的口罩及髒污的手套,並寫道:「我知道不久之後,我們可能面臨地中海裡的口罩比水母多的險境」。
該組織希望這些影像能促使人們改用可重複使用的口罩,並以更頻繁洗手來代替乳膠手套的使用。「塑膠並不是避免感染武漢肺炎的解決方案,我們還有很多別的選擇。這就是所傳達出的訊息」,Peltier說。
在疫情爆發前的幾年,環保人士便已提出警告,指出塑膠污染的暴增已對海洋及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根據聯合國環境署二○一八年的估計,每年有多達一千三百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地中海地區每年流入的塑膠量為五十七萬噸──相當於世界自然基金會所描述的,每分鐘向海裡傾倒三萬三千八百個塑膠瓶。
隨著世界各國面臨冠狀病毒大流行,這些數字有可能大大增加。選區包括蔚藍海岸的法國政界人士Eric Pauget表示,口罩通常含有塑膠,例如聚丙烯。
Pauget在上月致法國總統Emmanuel Macron的信中寫道:「這些口罩的壽命為四百五十年,是生態炸彈,因其對地球環境會造成長久的影響」。他呼籲Macron採取更多作為,來處理拋棄式口罩的環境衝擊。
今年稍早,總部位於香港的「海洋亞洲」對無人居的香港索罟群島進行海洋垃圾調查,在發現了幾十個拋棄式口罩後,開始表達像這樣的擔憂。
「海洋亞洲」的Gary Stokes說:「在長約一百公尺的海灘上,我們發現了大約七十個口罩」。一週後,又發現三十個口罩被沖刷上岸。「而且那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個無人島」。
他很好奇口罩究竟漂流了多遠,便開始檢視附近其他海灘。他說:「我們到處都可以找到口罩」。「自從大家開始戴口罩以來,這因果關係在海灘上就可以看得到」。
雖然一些垃圾可能是因為亂丟而造成的,但因口罩的重量很輕,他推測它們有時也會被風從陸地、船上及垃圾掩埋場中吹過來。
他說:「這只是另一種海洋垃圾」,口罩跟塑膠袋或吸管一樣,常在香港較偏僻的海岸被沖刷上來。「口罩也沒什麼不同,只不過是另一樣我們遺留給下一代的東西」。
儘管如此,因附近的小鯨與海豚可能會誤將口罩當做食物,他已有心理準備會發現殘酷的事。
他說:「我們不斷讓牠們死亡,然後被沖上岸,我們遲早會在解剖時,發現牠們體內有口罩」。 「我認為這一定會發生」。
#高雄人 #學習英文 請找 #多益達人林立英文
#高中英文 #成人英文
#多益家教班 #商用英文
#國立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師
#時事英文
水母壽命 在 王土匪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母是無脊椎動物,屬於刺胞動物門中的一員,其中包括水母、海葵、珊瑚和水螅。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過兩百種的水母,牠們分佈於全球各地的水域裡,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牠們的影蹤。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牠們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早。水母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其觸手可以延伸約十米遠。 在分類上有些屬於水螅綱,有些屬於缽水母綱,其生活史中,幾乎所有種類都有兩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並有兩型在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之間的世代交現象,而我們常見到的水母,即是有性的水母型。
水母壽命很短,平均只有數個月的生命。但有一種燈塔水母(學名:Turritopsis nutricula)能夠「不老不死」。
繁殖[編輯]
水母雌雄異體,有生殖腺在近胃囊處。成熟的精子流入雌水母體內受精。受精卵發育成幼蟲離開母體,在水裡游動一會兒後,沉下海底形成幼體,後變成橫裂體,橫裂體分裂成多個碟狀幼體,再發育成水母成體。
近年,世界各地的海域常常有突如其來的水母群的出現。早前,日本海域便出現兩米長的巨型「越前水母」群,估計中國長江流域是越前水母的來源之一。隨著中國沿海業的過度捕撈,減少了與水母爭食的魚類,增加了浮游生物,造成水母繁衍過剩,加上長江流域連場反常的大雨,將巨型水母衝到日本海域。此外,海洋的水溫變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長。
天敵[編輯]
水母的天敵除了人類之外,目前已知大自然中會捕食水母的生物有:
鯊魚:鯊魚偶爾會捕食水母,但大部分的時候不會。
玳瑁:目前已知玳瑁除了捕食小魚為生之外,另一食物來源為水母。
海龜:捕食水母為生。只是因為目前海中垃圾很多,經常發生海龜將漂浮的塑膠袋當作水母吸食而窒息死亡。
翻車魚:捕食水母為生。
水母壽命 在 Novigo - 【永續的生命:燈塔水母】 燈塔水母屬水螅綱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過程這被稱作「分化轉移」,而燈塔水母能反覆透過這樣的流程獲得永久壽命。 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讓人們開始思考:人類是否也能借鏡這樣的基因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