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品種稻作證實可行! 間歇灌溉省水兼顧產量】
水稻是需水量最高的作物,農委會改良場試所試驗透過智慧水閥系統,取代傳統湛水栽培方式,讓田水自然蒸發、滲漏,待水位歸零,土壤表面無積水但仍濕潤狀態,隔天再灌溉至水深5公分的方式栽培,可達省水3成的效果。
試驗證實,以間歇灌溉方式栽培「台中秈10號」、「台南11號」及「台農71號」3個水稻品種,不僅省水,還不會影響稻作產量,白米品質反而還能有所提升、更好吃,一般人都吃得出差別……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水稻 #台中秈10號 #台農71號 #間歇灌溉 #湛水
#智慧水閥 #台南11號
水稻湛水 在 鍾佳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農委會終究要發展 #精準農業 的,那為什麼不現在就作?
每年到了冬季,台灣時常陷入水情吃緊的狀態,而為了要確保科學園區、產業園區中GDP貢獻高的產業用水,常常會優先請求稻農支援、停灌作物,並由 經濟部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同提供停灌補助。其中,除了農委會「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的補助外,大部分預算是由經濟部承擔,且逐年在調漲預算。
事實上,以2018年全台用水概況來看,一年用水總計167億m³,其中農業用水約120億m³、佔71%,以灌溉為主,其餘民生用水佔19%、工業用水佔10%。進一步來看,在灌溉用水當中,最大宗為水稻用水佔58%,其餘雜作佔30%,剩下約12%才是其他作物。
但你知道嗎?稻作的用水量雖然大,但其實台灣各地的用水差異更大!
以2018年第一期稻作用水來做比較,其中南部稻作用水最節省,2.9萬公頃的稻作只用2.5億m³的水源,平均每公頃稻作用水量為0.9萬m³,東部稻作用水量最令人詫異,每公頃用水達5萬m³,差距約五倍之多,其餘北部、中部稻作各為2.7萬m³、1.6萬m³。但根據農業試驗所的研究, 每公頃稻作需水量僅0.8~1.1萬m³,換言之,只有南部的用水量符合標準,其餘地區則超標。
若分析其差異,「部分地區地下水充沛」、「灌溉精準」、「圳路設備老舊」,「湛水(使水稻田注滿灌溉水而不流失)的深度不同」等四個不同因素,是導致北中南東各地同一種作物、用水量有巨大落差的原因。
因此,當「農田水利會」改制為「農田水利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改善稻農用水的效率,讓農業用水不浪費,如此才能緩解每年水情吃緊的問題。
不過回過頭來看,雖然水稻用水量大,但貢獻也不少。
正如斯斯有兩種,水源也有三種,分別是「#地面水」、「#地下水」或「其他(ex:#伏流水)」。
根據農委會2012年 《台灣水田公益機能評估》,全台灣38萬公頃的水田,灌溉時除了供稻作所需外,也替台灣補注約20億m³的地下水,相當於六座翡翠水庫的蓄水量,換言之,如果沒有這些農業用水,台灣將不見約7成5的地下水,將對生態造成重大影響。
此外,據2015年上下游採訪台大生環系甘俊二教授的「藏水於農」新聞,農業用水中有28%會橫向滲漏成「伏流水」,以此推估2018年110億噸農用水,約可產生31噸伏流水。
那農委會該如何精準掌握各地作物的用水狀況呢?
其實,目前農委會正在佈建全台的 #RTK (Real 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技術),預計在年底完成,將可以掌握到農用植保機的飛行軌跡,若結合民間植保機的飛手,整合農地區位面積、作物類型與生長狀態、農藥用量、環境情況等資訊,將有助於農業用水調查的技術精進、產銷調節、天災與停灌的補助勾稽,更重要的是,有助於產地溯源時的農藥與食品安全管理。
因此,今天我除了請農委會針對農業水、農藥及肥料需用量及實際使用量等資訊進行統計及調查外,更重要的是,要精進農用無人機資訊平台,提供誘因使飛手願意上傳有用的農情資訊(如作物類型、農藥使用量等),以利產銷調節、精準發放救/補助金、農藥管理等,並委託財團法人管理及運用農業數據。
如此一來,在面臨氣候變遷、乾旱越來越常發的未來,台灣才能邁向精準農業,強化灌溉效率,減少每年水情吃緊的危機!
水稻湛水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割!廣東首批“海水稻”即將上市銷售】
“開割!”9月3日上午11時許,隨著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江門臺山海宴鎮“海水稻”項目負責人陳日勝一聲令下,兩臺大型收割機緩緩駛進稻田,吞吐之間,沈甸甸的稻穗已“變身”熱乎乎的谷粒,豐收圖景徐徐展開。
自此,海宴鎮南豐村3000多畝“海水稻”已進入收割高峰。經專家測產,該稻田的水稻總產量超1600噸,成品大米預計將在10月上市銷售。這意味著,廣東本土種植的“海水稻”大米將首次端上大眾餐桌。
“海水稻”學名“耐鹽堿水稻”,南豐村是廣東省首個在鹽堿地上完成墾造水田項目並種植“海水稻”的村莊。2019年,海宴鎮通過打造農業產業園,吸引“海水稻發現者”陳日勝團隊來此建立科研育種基地,當年晚造試種750畝“海水稻”獲得豐收,最高畝產超450公斤。
南豐村村民龍先清說,村裏有幾千畝灘塗地,以前種出來的香蕉和甘蔗,還沒大拇指粗,“沒想到灘塗地也能長出糧食,‘海水稻’了不起!”
今年早造,陳日勝團隊將“海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4000畝,並在稻田裏養殖魚蝦蟹,提升經濟效益,“我們致力於打造集育種、生產、加工及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采用標準化流程生產的米廠即將完工,‘海水稻’大米10月即可上市銷售。”陳日勝說。
當前,我國正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研究推廣“海水稻”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測算,我國約有15億畝荒蕪鹽堿地,利用好1億畝種植“海水稻”,即便畝產只有300公斤,也能產出300億公斤糧食,解決8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廣東是海洋大省,有近300萬畝灘塗鹽堿地,種植“海水稻”的空間和潛力很大,相關的科研工作在不斷鋪開。今年6月,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牽頭的江門臺山耐鹽堿水稻試驗基地成立,承擔國家級耐鹽堿水稻育種研究課題,育種試驗已全面鋪開。位於湛江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華南中心引進了袁隆平院士創新團隊,海水稻種植示範基地、研究中心已經建成。“海水稻”的科研、推廣工作,在南粵大地方興未艾。
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王豐表示,江門、湛江的實踐具有示範性,這些地方培育出的“海水稻”種子,可在全省及整個南方區域推廣種植,為貫徹落實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糧食安全戰略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