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香港街頭抗暴的年輕人】
文: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暨黨主席 陳奕齊 - 新一
香港年輕人在街頭肉身抗暴,每每讓我們心酸淚流、夜不成眠。
有些香港年輕人偶而會帶著疲憊跟不安的口吻,問著我說:「新一,我們在街頭抗暴奮戰,真的有意義嗎?」
對此,我常會陷入深思,只能安慰。但真的,想告訴在香港街頭奮戰的你們,你們流的血與汗,你們的犧牲,絕對有意義!!!
的確,香港年輕人、中學生、大學生在街頭抗暴,或許會有遭到殲滅的時刻,畢竟雙方武力太懸殊、不對等;一方是年輕人的肉身抵抗,一方則是失去人性地使出各種現代殲滅武器。
不過,縱使不幸的事情發生,前線香港勇武倒下了,真的請相信,#新的武勇精神勢必會繼續發酵,並轉入地下。
荷蘭當初為了脫離西班牙獨立就打了八十年,打到民生凋敝,戰場甚至延伸至海外。而印尼為了脫離荷蘭獨立,也至少打了四年,但從獨立意識出現開始算起,則長達數十年。
且讓我來說說荷蘭走出獨立自主的故事吧!
👉 邊界之丘,圍城之戰
貝亨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是荷蘭西南方臨海的小城,意思是hills on the border,一座地處邊界位於海陸交界的小土丘。一座邊城。
這座邊城就跟其他城鎮一樣,四百多年來不斷遭到戰事蹂躪。涉入的勢力有帝國的、宗教的、民族/國族的,牽涉到的有英、西、法、德、奧和低地人民本身的勢力競合,以及新舊教意識型態及教會權力的競爭。
這座邊城發生過四次重大的軍事危機,其中兩次發生在1588和1622年,也就是促成荷蘭獨立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期間。
八十年戰爭是確認荷蘭身分認同和國際地位的最重要戰爭。原屬於西班牙的尼德蘭北方七省,在戰爭開打後的13年成立了「#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1581-1795),然後再經過60年,才成為歐洲公認的國家。
然而,這丁點大的尼德蘭北方七省,為什麼要脫離 #富國強兵的西班牙?為何要脫離 #偉大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帝國大,資源不是比較多嗎?帝國大,豈不是更能保護他們嗎?
👉 當地方與中央利益出現衝突
尼德蘭地區傳統的政治勢力,來自地方貴族以及中世紀之後因商致富的中產階級。但西班牙的統治者在國家議會中安插自己的人馬,企圖干預並控制地方政治,引發領導階級的反感。
讓人民進一步看自身地位的,則是 #課稅。神聖羅馬帝國幅員廣大,為了支付防守邊界的龐大軍餉,富有的尼德蘭地區便成了重要的稅捐來源。
課重稅引發人民不滿,而軍隊所攻打的對象也經常是低地商人做生意的夥伴(新教的德國),使得繳稅與低地人產生嚴重利益衝突。
帝國發不出軍餉時,甚至縱容軍隊直接在駐地進行掠劫。最後,西班牙作為舊教的主要國家,強勢鎮壓北尼德蘭境內的新教勢力,還一度重新引入宗教法庭。
思想審查的保守作風,與發展商業所需要的寬容開放更是牴觸。自此,人們深知帝國的利益顯然跟地方利益完全衝突。
而且,追求獨立的過程,內部意見也十分紛雜。尼德蘭北方以新教為主的省份主張獨立,#力抗西班牙外來勢力;南方以舊教(天主教)為主的省份則 #認同西班牙,希望保持 #統一現狀。然而最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則是希望 #日子過得下去就好,誰統治都無妨。
貝亨奧普佐姆在1622年所遭遇的圍城之戰,就是這種狀態的最佳縮影。全城分列為兩派,一派是新教徒,抵抗西班牙;另一派是天主教徒,支持西班牙。戰事極為慘烈,為了攻下一個僅有數千人的小鎮,雙方死傷高達上萬人,最後荷方在奧蘭治親王的軍事增援下獲勝。
獨立的過程確實不是那麼容易。許多城鎮飽受蹂躪,喪失的人命更不計其數。尼德蘭南方的商業大城安特衛普(Antwerp),在一年的圍城中死了60%的人;奧斯坦德(Ostend)則在三年圍城之後,全城覆沒。
👉 更富強和光榮的國家
八十年的獨立戰爭,代價龐大。但是為了獨立而戰的低地人民,爭取的是他們集體的利益,也就是讓他們得以 #繁榮發展的自由 和 #寬容的空氣。
歐洲許多其他地方的政治與宗教難民,如低地國南部(今比利時)的新教徒,與伊比利半島的猶太人,離開原鄉,遷徙至願意接納他們的荷蘭。
這些新移民成為荷蘭人,帶來了知識、技術、財富與人力,幫助剛獨立自主的年輕共和國奠定發展的基礎,促成了17世紀荷蘭的繁榮與強大。
荷蘭共和國的出現,開啟了當時政治上、宗教上、商業上和司法上,最開明和自由的時代,帶來了所謂的 #荷蘭黃金時期。
我們常聽見的 #畫家林布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哲學家史賓諾沙 和 #法學家葛羅修斯,都是在荷蘭居住、發明和創作。知名的法國 #哲學家笛卡兒,以及英國 #哲學家霍布斯 和 #洛克,也都選擇在沒有思想審查的荷蘭,出版他們的重要著作。
荷蘭的榮景始於獨立,始於擺脫西班牙帝國過去在宗教、政治、經濟上的束縛,始於他們能自由追求自身所嚮往的生活。
👉 回到香港
國族意識的出現需要時間和共同經歷來醞釀,從凝聚意識到真正獨立又是漫長的過程。香港走向獨立自主的可能性,因缺乏相關外在條件,暫時難以企及。
但是香港事件在其他事件(疆、藏、法輪功、各類疫病)的疊加之後,確實有可能改變中國。(如果未能讓中國民主化,至少有可能讓中國勢力弱化,甚至分裂?)香港街頭抗暴的勇武,絕對不會平白犧牲。
勇武流的血與汗,效益未必十分立即,但長遠來看必有意義。
台灣的國家完成與築就之路,必會從這些勇武和新興的香港精神獲得滋養。
我想同情香港的台灣人,面對這些慘絕人寰的事件中,需要的不僅是悲憤,更需要意義。而意義能讓目前遙遙無期的國家完成打造之路,#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台灣基進的存在所能夠提供的,便是從這樣的歷史縱深看待香港和台灣的現況,讓台灣人清楚武勇的角色,和我們自己的角色。這樣對台灣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才不會因為 #一時的挫敗而絕望。
真的,謝謝你們,正在 #香港街頭勇武抗暴 的年輕人!!
法學家葛羅修斯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寄語香港街頭抗暴的年輕人】
香港年輕人在街頭肉身抗暴,每每讓我們心酸淚流、夜不成眠。
有些香港年輕人偶而會帶著疲憊跟不安的口吻,問著我說:新一,我們在街頭抗暴奮戰,真的有意義嗎?對此,我常會陷入深思,只能安慰。但真的,想告訴在香港街頭奮戰的你們,你們流的血與汗,你們的犧牲,絕對有意義!!!
的確,香港年輕人、中學生、大學生在街頭抗暴,或許會有遭到殲滅的時刻,畢竟雙方武力太懸殊、不對等;一方是年輕人的肉身抵抗,一方則是失去人性地使出各種現代殲滅武器。不過,縱使不幸的事情發生,前線香港勇武倒下了,真的請相信,新的武勇精神勢必會繼續發酵,並轉入地下。
荷蘭當初為了脫離西班牙獨立就打了八十年,打到民生凋敝,戰場甚至延伸至海外。而印尼為了脫離荷蘭獨立,也至少打了四年,但從獨立意識出現開始算起,則長達數十年。且讓我來說說荷蘭走出獨立自主的故事吧!
●邊界之丘,圍城之戰
貝亨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是荷蘭西南方臨海的小城,意思是hills on the border,一座地處邊界位於海陸交界的小土丘。一座邊城。
這座邊城就跟其他城鎮一樣,四百多年來不斷遭到戰事蹂躪。涉入的勢力有帝國的、宗教的、民族/國族的,牽涉到的有英、西、法、德、奧和低地人民本身的勢力競合,以及新舊教意識型態及教會權力的競爭。
這座邊城發生過四次重大的軍事危機,其中兩次發生在1588和1622年,也就是促成荷蘭獨立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期間。八十年戰爭是確認荷蘭身分認同和國際地位的最重要戰爭。原屬於西班牙的尼德蘭北方七省,在戰爭開打後的13年成立了「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1581-1795),然後再經過60年,才成為歐洲公認的國家。
然而,這丁點大的尼德蘭北方七省,為什麼要脫離富國強兵的西班牙?為何要脫離偉大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帝國大,資源不是比較多嗎?帝國大,豈不是更能保護他們嗎?
●當地方與中央利益出現衝突
尼德蘭地區傳統的政治勢力,來自地方貴族以及中世紀之後因商致富的中產階級。但西班牙的統治者在國家議會中安插自己的人馬,企圖干預並控制地方政治,引發領導階級的反感。讓人民進一步看自身地位的,則是課稅。神聖羅馬帝國幅員廣大,為了支付防守邊界的龐大軍餉,富有的尼德蘭地區便成了重要的稅捐來源。
課重稅引發人民不滿,而軍隊所攻打的對象也經常是低地商人做生意的夥伴(新教的德國),使得繳稅與低地人產生嚴重利益衝突。帝國發不出軍餉時,甚至縱容軍隊直接在駐地進行掠劫。最後,西班牙作為舊教的主要國家,強勢鎮壓北尼德蘭境內的新教勢力,還一度重新引入宗教法庭。思想審查的保守作風,與發展商業所需要的寬容開放更是牴觸。自此,人們深知帝國的利益顯然跟地方利益完全衝突。
而且,追求獨立的過程,內部意見也十分紛雜。尼德蘭北方以新教為主的省份主張獨立,力抗西班牙外來勢力;南方以舊教(天主教)為主的省份則認同西班牙,希望保持統一現狀。然而最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則是希望日子過得下去就好,誰統治都無妨。
貝亨奧普佐姆在1622年所遭遇的圍城之戰,就是這種狀態的最佳縮影。全城分列為兩派,一派是新教徒,抵抗西班牙;另一派是天主教徒,支持西班牙。戰事極為慘烈,為了攻下一個僅有數千人的小鎮,雙方死傷高達上萬人,最後荷方在奧蘭治親王的軍事增援下獲勝。
獨立的過程確實不是那麼容易。許多城鎮飽受蹂躪,喪失的人命更不計其數。尼德蘭南方的商業大城安特衛普(Antwerp),在一年的圍城中死了60%的人;奧斯坦德(Ostend)則在三年圍城之後,全城覆沒。
●更富強和光榮的國家
八十年的獨立戰爭,代價龐大。但是為了獨立而戰的低地人民,爭取的是他們集體的利益,也就是讓他們得以繁榮發展的自由和寬容的空氣。歐洲許多其他地方的政治與宗教難民,如低地國南部(今比利時)的新教徒,與伊比利半島的猶太人,離開原鄉,遷徙至願意接納他們的荷蘭。這些新移民成為荷蘭人,帶來了知識、技術、財富與人力,幫助剛獨立自主的年輕共和國奠定發展的基礎,促成了17世紀荷蘭的繁榮與強大。
荷蘭共和國的出現,開啟了當時政治上、宗教上、商業上和司法上,最開明和自由的時代,帶來了所謂的荷蘭黃金時期。我們常聽見的畫家林布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哲學家史賓諾沙和法學家葛羅修斯,都是在荷蘭居住、發明和創作。知名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以及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也都選擇在沒有思想審查的荷蘭,出版他們的重要著作。
荷蘭的榮景始於獨立,始於擺脫西班牙帝國過去在宗教、政治、經濟上的束縛,始於他們能自由追求自身所嚮往的生活。
●回到香港
國族意識的出現需要時間和共同經歷來醞釀,從凝聚意識到真正獨立又是漫長的過程。香港走向獨立自主的可能性,因缺乏相關外在條件,暫時難以企及。但是香港事件在其他事件(疆、藏、法輪功、各類疫病)的疊加之後,確實有可能改變中國。(如果未能讓中國民主化,至少有可能讓中國勢力弱化,甚至分裂?)香港街頭抗暴的勇武,絕對不會平白犧牲。
勇武流的血與汗,效益未必十分立即,但長遠來看必有意義。
台灣的國家完成與築就之路,必會從這些勇武和新興的香港精神獲得滋養。我想同情香港的台灣人,面對這些慘絕人寰的事件中,需要的不僅是悲憤,更需要意義。而意義能讓目前遙遙無期的國家完成打造之路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台灣基進的存在所能夠提供的,便是從這樣的歷史縱深看待香港和台灣的現況,讓台灣人清楚武勇的角色,和我們自己的角色。這樣對台灣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才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而絕望。
真的,謝謝你們,正在香港街頭勇武抗暴的年輕人!!
法學家葛羅修斯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寄語香港街頭抗暴的年輕人】
香港年輕人在街頭肉身抗暴,每每讓我們心酸淚流、夜不成眠。
有些香港年輕人偶而會帶著疲憊跟不安的口吻,問著我說:新一,我們在街頭抗暴奮戰,真的有意義嗎?對此,我常會陷入深思,只能安慰。但真的,想告訴在香港街頭奮戰的你們,你們流的血與汗,你們的犧牲,絕對有意義!!!
的確,香港年輕人、中學生、大學生在街頭抗暴,或許會有遭到殲滅的時刻,畢竟雙方武力太懸殊、不對等;一方是年輕人的肉身抵抗,一方則是失去人性地使出各種現代殲滅武器。不過,縱使不幸的事情發生,前線香港勇武倒下了,真的請相信,新的武勇精神勢必會繼續發酵,並轉入地下。
荷蘭當初為了脫離西班牙獨立就打了八十年,打到民生凋敝,戰場甚至延伸至海外。而印尼為了脫離荷蘭獨立,也至少打了四年,但從獨立意識出現開始算起,則長達數十年。且讓我來說說荷蘭走出獨立自主的故事吧!
●邊界之丘,圍城之戰
貝亨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是荷蘭西南方臨海的小城,意思是hills on the border,一座地處邊界位於海陸交界的小土丘。一座邊城。
這座邊城就跟其他城鎮一樣,四百多年來不斷遭到戰事蹂躪。涉入的勢力有帝國的、宗教的、民族/國族的,牽涉到的有英、西、法、德、奧和低地人民本身的勢力競合,以及新舊教意識型態及教會權力的競爭。
這座邊城發生過四次重大的軍事危機,其中兩次發生在1588和1622年,也就是促成荷蘭獨立的「八十年戰爭」(1568–1648)期間。八十年戰爭是確認荷蘭身分認同和國際地位的最重要戰爭。原屬於西班牙的尼德蘭北方七省,在戰爭開打後的13年成立了「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1581-1795),然後再經過60年,才成為歐洲公認的國家。
然而,這丁點大的尼德蘭北方七省,為什麼要脫離富國強兵的西班牙?為何要脫離偉大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帝國大,資源不是比較多嗎?帝國大,豈不是更能保護他們嗎?
●當地方與中央利益出現衝突
尼德蘭地區傳統的政治勢力,來自地方貴族以及中世紀之後因商致富的中產階級。但西班牙的統治者在國家議會中安插自己的人馬,企圖干預並控制地方政治,引發領導階級的反感。讓人民進一步看自身地位的,則是課稅。神聖羅馬帝國幅員廣大,為了支付防守邊界的龐大軍餉,富有的尼德蘭地區便成了重要的稅捐來源。
課重稅引發人民不滿,而軍隊所攻打的對象也經常是低地商人做生意的夥伴(新教的德國),使得繳稅與低地人產生嚴重利益衝突。帝國發不出軍餉時,甚至縱容軍隊直接在駐地進行掠劫。最後,西班牙作為舊教的主要國家,強勢鎮壓北尼德蘭境內的新教勢力,還一度重新引入宗教法庭。思想審查的保守作風,與發展商業所需要的寬容開放更是牴觸。自此,人們深知帝國的利益顯然跟地方利益完全衝突。
而且,追求獨立的過程,內部意見也十分紛雜。尼德蘭北方以新教為主的省份主張獨立,力抗西班牙外來勢力;南方以舊教(天主教)為主的省份則認同西班牙,希望保持統一現狀。然而最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則是希望日子過得下去就好,誰統治都無妨。
貝亨奧普佐姆在1622年所遭遇的圍城之戰,就是這種狀態的最佳縮影。全城分列為兩派,一派是新教徒,抵抗西班牙;另一派是天主教徒,支持西班牙。戰事極為慘烈,為了攻下一個僅有數千人的小鎮,雙方死傷高達上萬人,最後荷方在奧蘭治親王的軍事增援下獲勝。
獨立的過程確實不是那麼容易。許多城鎮飽受蹂躪,喪失的人命更不計其數。尼德蘭南方的商業大城安特衛普(Antwerp),在一年的圍城中死了60%的人;奧斯坦德(Ostend)則在三年圍城之後,全城覆沒。
●更富強和光榮的國家
八十年的獨立戰爭,代價龐大。但是為了獨立而戰的低地人民,爭取的是他們集體的利益,也就是讓他們得以繁榮發展的自由和寬容的空氣。歐洲許多其他地方的政治與宗教難民,如低地國南部(今比利時)的新教徒,與伊比利半島的猶太人,離開原鄉,遷徙至願意接納他們的荷蘭。這些新移民成為荷蘭人,帶來了知識、技術、財富與人力,幫助剛獨立自主的年輕共和國奠定發展的基礎,促成了17世紀荷蘭的繁榮與強大。
荷蘭共和國的出現,開啟了當時政治上、宗教上、商業上和司法上,最開明和自由的時代,帶來了所謂的荷蘭黃金時期。我們常聽見的畫家林布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哲學家史賓諾沙和法學家葛羅修斯,都是在荷蘭居住、發明和創作。知名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以及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也都選擇在沒有思想審查的荷蘭,出版他們的重要著作。
荷蘭的榮景始於獨立,始於擺脫西班牙帝國過去在宗教、政治、經濟上的束縛,始於他們能自由追求自身所嚮往的生活。
●回到香港
國族意識的出現需要時間和共同經歷來醞釀,從凝聚意識到真正獨立又是漫長的過程。香港走向獨立自主的可能性,因缺乏相關外在條件,暫時難以企及。但是香港事件在其他事件(疆、藏、法輪功、各類疫病)的疊加之後,確實有可能改變中國。(如果未能讓中國民主化,至少有可能讓中國勢力弱化,甚至分裂?)香港街頭抗暴的勇武,絕對不會平白犧牲。
勇武流的血與汗,效益未必十分立即,但長遠來看必有意義。
台灣的國家完成與築就之路,必會從這些勇武和新興的香港精神獲得滋養。我想同情香港的台灣人,面對這些慘絕人寰的事件中,需要的不僅是悲憤,更需要意義。而意義能讓目前遙遙無期的國家完成打造之路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台灣基進的存在所能夠提供的,便是從這樣的歷史縱深看待香港和台灣的現況,讓台灣人清楚武勇的角色,和我們自己的角色。這樣對台灣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才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而絕望。
真的,謝謝你們,正在香港街頭勇武抗暴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