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馬特土地公 |
今天一早的工作是「雙腳踩在屎上」的跨國協調與開戰。什麼是雙腳踩在屎上?就是緊急狀態中遇到拖三拉四推諉塞責的人。
我們的會議戰場從巴黎拉到東歐,再拉回巴黎又到倫敦(中間還穿插一個西班牙),只為了讓一家跨國集團「開始」生產機械裝置,並準時送到巴黎。
到中午十二點,我們整個團隊陷入低迷,面對著無法理解事件嚴重性和永遠只會說「我沒辦法做什麼」的業務人員,出現和稀泥的僵局。
我馬上穿上外套,帶著工作夥伴去拜拜,拜哪裡?當然不是鎮壓暴戾之氣的聖心堂,而是蒙馬特的管區,當地人的聖讓教堂。自從有過台灣經驗之後,我的法國工作夥伴都知道拜拜的重要性,很多事情死馬當活馬醫,寧可信其有。而原本早早約好的媽媽聚會,也只能含淚取消。
巴黎各區都有自己的教堂,可以說是各自的媽祖廟或土地公。蒙馬特的聖讓教堂是19世紀末,法國最早期的鋼筋混凝土教堂。
我們沿著教堂內走一圈,點了所有的光明燈。我另一半笑著說:「如果有用,妳可能會開始變天主教徒。」哎~在沒有綠色乖乖的國家,我也只能如此了。
覺得地方媽媽很迷信?也不。當時我們辦公室呈現壓力鍋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出門走走透氣一下,可以緩和情緒和紓解壓力。
下午?繼續奮戰跨國協調吵架,就說我的現實生活很恐怖,網路上的流言蜚語或各種攻擊只是小菜一碟(別再問什麼是小菜一碟了喔!)。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70的網紅方生糖-不只是房子設計,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剖析 安藤忠雄作品內的建築空間構成,建築師是如何用空間傳遞氛圍 -------------------------------------------------------------------------------------- 影片畫面引用於: -梁靜茹崇拜: https://www...
混凝土教堂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粗獷主義 #混凝土教堂 #ConcreteChurch
Walter Maria Förderer
聖尼古拉教堂
1961(設計)–1971,瑞士
#列入保存
1960年代,建築師Walter Maria Förderer在德國和瑞士前前後後設計了8座教堂,皆使用混凝土建材。設計風格除了受到建築師柯比意的影響之外,德國藝術家Kurt Schwitters和哥德式的建築也對Walter 的建築設計影響很深,造就Walter的作品成為歐洲最前衛的宗教建築。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提出調整教會設計的想法,放棄了傳統的十字形佈局,而是將祭壇放在結構的中心。這座教堂位於山坡上,室內的講台、祭壇和十字架與室內設計融為一體,就像大型的雕塑作品。教堂周圍則圍繞著傳統的木造住宅,讓這座宗教建築和諧的融入當地的社區中。
///////////////////////////////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SOS Brutalism—Save the Concrete Monsters!
2020.07.04 SAT –2020.11.29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260
混凝土教堂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粗獷主義 #混凝土教堂
Gottfried Böhm:
Pilgrimage Church of Mary, Queen of Peace
和平之后聖母朝聖教堂
1963(設計)–1968 德國
列入保存 heritage protected
和平之后─聖母朝聖教堂位於德國西部的小村莊內,當時經過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後,企圖讓教堂原本給人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可以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建築師Gottfried Böhm跳脫了舊有教堂建築的框架,提出充滿新意的設計方案,成為這座教堂的建築師。有稜有角的奇特外觀設計使用了看起來像帳篷一樣的尖頂不規則造型,整體建築是以混凝土澆鑄在木板上,呈現粗糙紋理,某些區域則以噴砂處理,形成顆粒狀的表面。室外的磚塊地面與路燈一路延續至室內空間,讓內外產生連結。
建築師Gottfried Böhm是1986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也曾在台灣留下建築作品,於1960年設計了台南菁寮的聖十字架天主堂,也是台灣第一件由普立茲克建築師所設計的作品唷!
👉👉👉展覽系列活動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專題系列講座三:Beyond Brutalism 超越粗獷主義
9/12 (六) 1400-1710
熱烈報名中!https://www.accupass.com/go/SOSBrutalism
///////////////////////////////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SOS Brutalism—Save the Concrete Monsters!
2020.07.04 SAT –2020.11.01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260
混凝土教堂 在 方生糖-不只是房子設計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剖析 安藤忠雄作品內的建築空間構成,建築師是如何用空間傳遞氛圍
--------------------------------------------------------------------------------------
影片畫面引用於:
-梁靜茹崇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RqKsjqySI
-Chee's Wedding @ 水之教堂 北海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t1CmXJJSs
-Chees Wedding 北海道水之教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M_Vt2iB2Q
-Tadao Ando Church on the Water Architec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6QtiIP_hg
-Japan Hiroshima Castle Miyajima Itsukushima Shrine by Dr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3-gv5ZZjk
--------------------------------------------------------------------------------------
其它精采居家室內講糖系列➡️ https://pse.is/3hnrxs
其它精采的建築講糖系列 ➡️ https://pse.is/3hw78f
其它精采的設計講糖系列 ➡️ https://pse.is/3jegnu
訂閱頻道,更多優質內容 ➡️ https://pse.is/SK6MF
工作聯繫mail✉️: funsugar8119@gmail.com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funsuger_not_designer/

混凝土教堂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雖然知道鹽水中華聖母教堂比較奇妙,但因為行程的限制,我們還是先來台南市中心的「#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觀析。這間教堂英文稱Our Lady Queen of China Cathedral,是台南教區的主教所在,位在延平郡王祠的斜對面。
.
■ #中華聖母的起源
.
「中華聖母」起源於聖母瑪麗亞,是聖母的形象變形之一。 我之所以對這座教堂感興趣,是自於現代中國風格教堂建築(雖然這種「華」還蠻常見)。但是這「聖母」反倒成為我首先關注的部分,因為她竟是羅馬教廷認證的聖母形象。
.
如果你仔細觀看影片中祭壇上的那幅「聖母像」,可以見到她的形象還蠻奇特。其擺坐的姿態,服裝的樣式,寬大的袖子,衣領的結構,有沒有覺得有點熟悉?
.
■ #以慈禧太后為原型的聖母
.
中華聖母的原始形象乃參照清末 #慈禧太后 的服裝,大致上奠定在1908年,是P. Flament神父為了使傳教能夠不被義和團的反外氣氛影響(有看黃飛鴻吧…),而打造出「中華聖母」畫像。
.
今天台南市的「中華聖母」其實便是源自河北省東閭聖母堂的聖母像。不過,面部還是一位西方白人。但教堂外「#慈母園」裡的中華聖母,就完全是一位東方人了,像是華人信仰中女神的慈愛形象。她是1976年,成功大學馬電飛教授的雕塑作品。
.
■ #折衷式的建築
.
主教堂本身的建築風格,是現代中國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滿滿的六角形平面的中國宮殿風格,大量使用瓦片屋頂。 建築上的六角塔帶給祭壇清晰的光線。教堂內外無論在結構或裝飾上,帶有混合滿州國、中國、西洋的建築風格。
.
■ #教堂用可以上香哦
.
也因為傳教的需求,天主教折衷在地的家庭宗教習慣。你可以在主教堂裡見到「香爐」,也的確可以燒香祈願。祭壇的一旁還有一個台式的「罈」,應該是放聖水用途(?)。
.
這裡真的蠻奇妙,希望下次可以去鹽水天主教堂拜訪。
|
🕍 #台南中華聖母教堂地址:
https://maps.app.goo.gl/tyNCumgZz26xYssB8

混凝土教堂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混凝土教堂 在 EP12. 混凝土教堂| #建築大學堂#最後一堂二次大戰後的宗教世界 的推薦與評價
空間需求也跟著增加,正好是粗獷主義建築的機會,在 1950-1970年代間,新增了不少 #混凝土教堂,以混凝土的樸實質地,讓教堂更加貼近 大眾生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