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補形的石頭︱#茶果嶺求子石】
石頭到處也有,茶果嶺的這塊石頭有什麼吸引力,引得不少男女善信每年都千方百計走到該處觸摸石頭?原來一切跟傳宗接代有關。
https://beginneros.com/triviaDetail.php?trivia_id=1137
#茶果嶺村 #中天后廟 前有兩塊天然巨石,由於鄰近海邊加上受海水長年侵蝕,使其外型與男性兩顆 #睪丸 極為相似,因此被命名為風水卵石 (#求子石)。
相傳有不少村中的漁民﹑村民及各處慕名而來的夫婦,在誠心禱告和摸拜石頭後,都會求子得子,一索得 #男。
要石頭獲得功效,當中的過程絕不可以馬虎,根據茶果嶺鄉民聯誼會的石牌資訊,善信通常會帶備三牲﹑薑﹑酒﹑冬菇﹑慈菇﹑紅雞蛋﹑香燭等物品酬謝神石。從中可見,都是一些含有產子寓意的物品。當然,一顆誠懇的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對於石頭的功效,真是信不信由你,有傳殖民地時代的外籍官員,也曾經因為婚後一直無所出而尋石求子石的協助,更在拜託後得償所願,誕下了天真活潑的兒子。
雖然近年拜託的人已愈來愈少,不過當地亦設有導賞團,給市民了解周邊的風土人情和村內的故事,亦不失為一個假日的好去處。
------------------------
<想每日閱讀冷知識?將專頁設為搶先看吧!>
◆ 網站:https://www.beginneros.com/
◆ Youtube:https://goo.gl/OEJrGt
◆ Instagram:@beginneros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Pin Cheng J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品城記 #探店 #美食 最年輕的疍家漁民已過50歲... 城市不斷發展,一批又一批的舊事物逐漸淘汰,但也有很多地方至今依然保留著老舊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來到南海最後一條漁民村——北區漁村,探訪這邊最後一批靠水為生的“疍家人”!這裡曾經是整個南海最繁華的漁村,官窯、西樵、小塘、鹽步、黃岐等地的2...
漁民村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相約十五暝:馬祖話音樂劇
《相約十五暝》今晚上映了!我在戲中擔任許多跑龍套角色!我在很多場景加入舞群💃🕺,扮演漁民、村民、觀光客等角色!🤣🤣🤣 我發現要當個稱職的跑龍套,不斷換衣服要換很快!
劇中透過「擺暝」這項馬祖各島共有的元宵慶典為主題,述說一個從軍管時期綿延到現代的故事。一對兄弟,一位留在馬祖、一位去台灣,在多年後經由家人的努力,解開心結,在擺暝這個特別的時刻,在馬祖團圓!
劇中詳實訴說了許多馬祖鄉親家中實際發生的生命抉擇,也結合許多發人深省的時事議題,讓人思考馬祖的未來。相信觀戲的觀眾也心有戚戚焉,看戲點滴在心頭,非常感人!🤧
《相約十五暝》,我們下次見!伴舞的漁民,經過數十小時練習,功成身退!謝謝大家今晚來看戲。
#演出劇照要過幾天才有唷
#相約十五暝 #馬祖心情記事
漁民村 在 公民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海來的警訊
https://www.facebook.com/DuaODei/posts/1113724045313934
大海來的警訊
今晚壯圍海邊補鳗苗的魚民,送交當地村長這些「染病」的烏魚和不知名的小魚,村長憂心忡忡地要求我提出解釋和對策。
漁民說:他們每天都會捕捉到這樣的病魚。
這對我來說真難。
但是漁民、村長的恐慌和氣憤的心情,我知道我必須盡我所能追查到底。
很快遠在金門作田野研究的曾老師,回覆了初步從照片中的判斷;野外環境下會造成普遍性的感染(水中細菌),顯示情況嚴峻。並且建議必須及早進一步加強了解原由。
無論如何,大海裡傳來的警訊已經非常明顯了。
數類魚種都已經受到攻擊了,他們為我們受苦,告訴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因為人類應該也不會幸免於難。
漁民村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品城記 #探店 #美食
最年輕的疍家漁民已過50歲...
城市不斷發展,一批又一批的舊事物逐漸淘汰,但也有很多地方至今依然保留著老舊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來到南海最後一條漁民村——北區漁村,探訪這邊最後一批靠水為生的“疍家人”!這裡曾經是整個南海最繁華的漁村,官窯、西樵、小塘、鹽步、黃岐等地的2000多個漁民都聚集在這裡,而如今只剩下小部分依然堅持每日外出打漁的漁民,和陳舊破爛的幾艘小船...曾經的“疍家人”紛紛“上岸”,為了生計奔波。一起來看看這個曾經輝煌的漁村,現在的景像到底變成如何了吧...
你的城市哪裡好吃哪裡好玩?全在這3分鐘原創視頻裡!
漁民村 在 ゴマダレちゃんね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親子でワイワイ!マイクラBE版(旧PE版)実況!サバイバル生活をスタート。端末はiPhone でSteelSeriesのNimbusというワイヤレスコントローラーを使ってプレイしています。
収録外での裏作業も多くなってきました。
おにぎりとからしは二人で水辺(海辺)の村(漁民村と命名しているようです)を拠点とし、自宅を作ったり、釣りを楽しんだりしています。
さらにおにぎりは馬をゲット。
今回はその馬の紹介と、村の状況、そして以前の拠点の状況などをご紹介します。
【前の動画#17】https://youtu.be/6bhiADrY-7c
【次の動画#19】https://youtu.be/Wwdly3dbbcY
【マイクラBE 再生リス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xRoX1rPpqSmqYTITGcBC71ih1rPkzGCK
【Twitterアカウント】https://twitter.com/gomadareinfo
【ブログも更新中】https://gomadare.info/game/
#マインクラフト #マイクラ #マイクラ統合版 #Minecraft
漁民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