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那麼方便,城市又那麼壓抑,還好香港城市一直與自然為鄰。城後面有山,城中間有海港,城內不同角落還有鳥和樹。細心觀察,自然,就在身邊。
書中也有大自然。
「就係香港」編輯部精選十多部有關大自然的紙本書及雜誌收藏,於中環街市pop up store 閱讀室內展出。選書有的以細膩的素描及生動插畫去描繪香港及外地珍罕的自然生態,呈現生物多樣性,;有的將大自然與身心靈連結,也有呈現大自然獨一無二的藝術性一面。當中一些有數十年歷史的珍貴藏本,更我們由從前的香港走到現在,感受在地的變化。
1931年的《The Hong Kong Naturalist》期刊,由香港最早期的博物學家香樂思(G. A. C. Herklots)編著,並滙聚了生物學家、民俗學家、考古學家、健行探險家等的研究。除了詳盡資料,書中還有早年珍貴的手繪彩色插圖,包括多種本地原生植物及鳥類,加上典雅的排版風格,都讓人感受到近百年前的時代氣息。
同樣以手繪彩色插圖去再現本地自然生態的《A Colour Guide To Hong Kong Bird》,是前市政局七十年代中期的出版物。書中記錄了近四百種香港常見雀鳥,並詳盡記述了觀賞的生態點,例如香港魚塘、灌木叢、海沙、沙灘、石灘、都市、樹林等等。除了家燕、相思鳥等常見雀鳥,也收錄有不少稀有品種如灰樹鵲、松雀鷹,每一品種都描述了雀鳥的外貌特徵與辨認方式。同系列的《A Colour Guide To Hong Kong Animals》,亦包含豐富的彩色動物插圖,本地各類原生動物包括哺乳、爬蟲、兩棲類、淡水魚、甲殼類,到無脊椎生物,都一一收錄在案,同時將香港的生態棲息地,由泥土到都市,都逐一闡述。
《朱翁同遊 香港原貌》則是香港第一代新聞主播朱維德的攝影著作。六、七十年代時已拿著Leica相機,朱維德走遍香港各處奇險或偏遠的山、波濤或隱秘的海岸,行山拍照之外,每到之處都會仔細採訪當地的居民。這些珍貴的黑白相片讓人回顧七十年代前尚未發展為新市鎮的沙田,未填海的屯門灣和大埔墟,還有大嶼山各處原始的山景地貌。
近年出版的《感知西半山 就是自然》則以龍虎山為主題,卻有別於一般的行山指南,書中邀來本地藝術家、作家、地景建築師等,重新描繪及想像大自然和人的連結,書中觸及人文歷史、社會結構、建築、自然史、動植物學等,並以散文、短篇小說、畫作、攝影,甚至代入昔日「山民」(即是大樹)的角度,以大樹寄來的短箋等不同形式,重現一個立體而豐富的西半山。
「就係香港」於中環街市的pop up store 設下小小的閱覽室,以由現在起至本月底,以「城市和自然」為主題,與讀者分享這些編輯部選書。歡迎大家路過時稍緩腳腳步,坐下來,好好呼吸大自然的氣息。
「就係香港」流動編輯室+Pop up store
日期: 即日起至2021年11月30日
地點: 中環街市Shop P05B (2樓)
開放時間: 周一至日 10am-10pm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popupstore #中環街市 #就係香港編輯部 #readingcorner
灌木香港常見植物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然書寫】本地有超過二千一百種植物,種類繁多。Human談到原生植物的重要,指巿面常見的種子都是外來品種,因此特別想發掘一下香港的原生品種。「像這裏已經有很多品種,如蕨類、灌木、苔蘚,再上面又有喬木,好豐富。而且整個自然分佈也很有趣,不似一盆盆植物,能夠觀察整個生境,很吸引。」她強調生境的重要,並希望介紹記錄歷史久遠的原生植物,讓更多香港人可以知道。
全文:http://bit.ly/2STLm03
#葉曉文 #動物 #植物 #大自然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每日必讀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灌木香港常見植物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填寫網上問卷︰https://goo.gl/Dp54Mw
蘋果日報 2017-5-14
毀次生林7.7公頃 等於4成維園面積
港府早前建議將軍澳5幅綠化地帶改劃興建公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顯示,有關土地位於山坡地帶,開發涉及建造斜坡和擋土結構,將軍澳村以北和魷魚灣村土地料需開山劈石,估計產生泥石量達54萬立方米,等於裝滿285個標準泳池,工程亦破壞7.7公頃、等於4成維園面積的次生林,內裏有多種受保護植物。
5幅擬改劃的綠化地帶,其中一幅在將軍澳村北面3.94公頃的山坡,建築物高度限制於主水平基準上180米,提供3,700個公屋單位。土木工程拓展署承認,該地料砍4,700棵樹,產生約25萬立方米泥石量。另一幅在魷魚灣村以西地皮,工程產生約29萬立方米的泥石量,可填滿153個泳池。而影業路以西北、昭信路以南和香港電影城以東的綠化地,泥石量較少,共約1.74萬立方米。
政府委託的顧問在2015年8月至11月期間進行初步生態調查,5塊綠化地改劃涉摧毀7.7公頃的次生林,內裏有受政府保護的石筆木、土沉香和香港大沙葉。受影響植物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的植物小果柿,報告未有提及小果柿在IUCN評級,僅稱在香港屬常見。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指,小果柿在台灣受到過度採集,導致野外樹木很少,但在港頗常見。他認為綠化地的次生林生境不差,其中3塊地發現羅浮買麻籐,一般爬在高大的樹木生長,反映植被甚少被破壞。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環評應衡量整個生態系統價值,促請署方公開研究報告全文,讓外界全面了解動植物品種。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稱,4個月生態調查已涵蓋雨季和旱季,評定工程對小果柿的生態影響為「低至中」,建議移植小果柿。根據漁護署資料,小果柿常見於本港的林地和灌木林,而在該5幅用地內,並沒有記錄到具保育價值的蝴蝶或兩棲類。
記者 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