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東北部地震帶,其實是來自「沖繩海槽」的擴張嗎?
除了板塊交界處和隱沒帶這兩個字眼,我們應該知道更多孕震構造的可能原因!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 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
__________
8 月初宜蘭外海凌晨發生規模 6.1 地震,地震原因並非大家所熟悉的 #板塊隱沒,而是來自沖繩海槽的 #弧後擴張 。
#來自沖繩海槽的打招呼
當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後,我們將隱沒的下陷處稱為 #琉球海溝,隨著板塊逐漸隱沒,在高溫、高壓的地底深處就可能形成 #部分熔融 或脫水作用此流體開始上升,最後在琉球海溝的北方噴發,形成了一連串的火山島,包含龜山島在內,這些火山島就是我們熟悉的 #琉球島弧。
到了琉球島弧的後方(北方),歐亞板塊在此處可能受到了南邊隱沒的力量拉扯、地底熱對流 的影響,使得板塊開始張裂、海床深度變深,就像是在海底形成一個凹陷的水槽,我們將它稱為「#沖繩海槽 (Okinawa Trough)」。
在隱沒系統中,由於這個凹陷的地形位在島弧的後方,又可以被稱為「弧後盆地」,而這個弧後盆持續張裂的行為,就是「弧後擴張」。
#熟悉又陌生的東北部地震帶
當我們提到臺灣的地震時,在臺灣三大主要地震帶中,大多只會想到因板塊碰撞而產生的東部地震帶,以及造成重大災害的淺層西部地震帶。
事實上,由沖繩海槽擴張作用引起的淺層地震區也隸屬於三大地震帶之一,屬於 #東北部地震帶。
臺灣可是有高達 70% 的地震都在這裡發生呢!其範圍從蘭陽溪上游附近開始,經宜蘭向東北延伸到琉球群島。
此處地震大多呈現張裂型,也就是 #正斷層 的樣態,多為 #淺層地震,震源深度小於 70 公里,除了地震外,也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如龜山島附近)的現象唷!
現在,大家對於弧後擴張的地震有更了解一點了嗎?
延伸閱讀: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reurl.cc/O0ZrmR
Sibuet, J. C., Letouzey, J., Barbier, F., Charvet, J., Foucher, J. P., Hilde, T. W., ... & Stéphan, J. F. (1987). Back arc extension in the Okinawa Troug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92(B13), 14041-14063.
Letouzey, J., & Kimura, M. (1985). Okinawa Trough genesis: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backarc basin developed in a continent.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2), 111-130.
火山島弧火山弧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P61搭配服用地圖:阿留申群島
真的是畫了這張圖,才深刻感受到這條弧線有多麽優美!
這張圖可以讓我們看到,阿留申群島的地質其實和台灣有幾分相似——同樣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也同樣是一個海洋板塊沒入一個大陸板塊、擠壓加上火山作用形成的島鏈,一邊是較淺的大陸棚(白令陸棚),另一邊則是較深的海槽與海盆。幾乎可以說是把台灣順時針轉90度,就會出現和阿留申群島東部類似的地質剖面!而到了島上,看到安山岩組成的高聳火山,馬上會讓人想到台灣的九份金瓜石一帶。
除了地形,氣候上來說阿留申和台灣也有個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年雨量都高達2,000mm以上!這個數字,在大部分地區相對乾燥的美國來說是誇張的多,也讓阿留申名列全美國降雨量最高的地方之一。
而在地理分區上,阿留申群島內部被分為六大群島,其中除了最西邊的科爾多曼群島屬於俄羅斯之外,其他都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境內。雖然整個島弧長接近2,000公里,這些島的面積全部加起來,也只有台灣的一半大左右,再加上惡劣的氣候以及生產力不高的土地,這裡的居住人口並不多——俄羅斯殖民開始之前大概就只有40,000人,分散在這數十座島嶼上;隨著資源逐漸枯竭、殖民者帶來的傳染病,以及美國統治之後大量人口外移(包括戰爭期間強制遷離),目前人口只剩約8,000人,其中超過一半住在主要城鎮Unalaska(荷蘭港)。
雖然整體來說不是適宜人居之地,阿留申群島的重要戰略位置,使得它在過去幾十年一直被當成北美的前線——從二次大戰期間反攻日本,到冷戰期間對抗蘇聯皆是如此。按照目前的國際情勢來看,阿留申的重要性可能很快又要上升了吧?
更多關於阿留申的故事,以及讓主廚覺得「挖到寶」一般的旅行經歷,快去聽ep.61唷~
【EP61 冰火齊發、臨危受命的北美最前線:阿留申群島】
🔈 收聽節目: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或至官網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平洋戰爭 #山本五十六 #日軍佔領 #阿留申戰役 #海軍航空基地 #冷戰軍備競賽 #核子武器 #羽扇豆 #阿留申盾蕨 #白頭海鵰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阿拉斯加 #美國
火山島弧火山弧 在 二師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我曾與朋友們陷入「誰才是台灣小吃霸主」的爭論之中。
我們討論出許多強力的角逐者,包含名揚國際的珍珠奶茶、稀有度MAX的愛玉、排他性極強的臭豆腐、人見人愛的炸雞排等等。
不論大家如何爭論,在我心中,烤香腸永遠都是當之無愧的台灣小吃之王。
原因很簡單,烤香腸在台灣無所不在。
從百貨公司到路邊攤,從阿里山到日月潭,全台每一座夜市、每一處名勝古蹟,甚至每一間大學宿舍,都少不了烤香腸。
金庸曾經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沒有江湖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台灣,有人的地方就有烤香腸。
我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情,是在大一寒假與家人一同環島的旅途中。
途經花蓮時,我們參訪了知名景點砂卡噹步道。
那是一條沿著山壁開鑿的古老步道,步道一側是峻峭的山谷,另一側則是湍急的溪流。
整條步道迂迴鑲嵌在河谷之中,時有狹窄的路段,必須貼著山壁行走,即使靠近斷崖邊設有扶手,仍難免感到驚心動魄。
走步道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原因讓過去的人們花費這麼大的心血於堅硬的岩壁中開鑿出這樣一座步道?
他們在尋找什麼?
步道的盡頭,有什麼在等著我?
我走到底後才發現,那裡除了跟我一樣的觀光客外,就只有一處烤香腸攤。
周遭沒有其他攤販,讓香腸攤顯得更加突兀。
當時我並沒有多想,只是好奇這麼大一個烤香腸機是怎麼運過險峻的步道。
我已經忘了香腸的售價,只記得是遠超一般香腸行情的價格,但我還是買了。
香腸串在竹籤上,烤得紅通,邊緣有些微焦,我一口從中間咬下,險些燙著舌頭,趕緊鬆口。
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其實並不特別喜歡吃烤香腸,卻總是會吃到。
為什麼呢?
沉思間,我的竹籤猛然抖了一下。
我低頭一看,烤香腸從我剛剛咬一口的地方斷裂開來,前半段脫離了竹籤,掉落在地面。
我一陣茫然。
為什麼我會買這麼貴的烤香腸?
為什麼我的烤香腸會掉到地上?
為什麼,我明明已經是大人了,香腸掉到地上還是會這麼難過?
當是已經是下午,夕陽的餘暉映照在我手中僅剩半截的香腸上,看得我的胸中一陣悲涼。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隔天的旅程中,我在台北一處山區看到了鑲嵌在岩壁上的貝殼化石。
以前地科課有教過,這些都是千萬年前沉積在海底的貝類,經由地殼推擠的造山運動才慢慢抬升到高山上。
令我訝異的是,在這些貝殼輪廓的旁邊,我發現一條帶著弧度的圓柱狀輪廓,看上去像極了香腸。
我不禁覺得自己有點好笑,竟然對一條香腸心心念念到這種程度,連石頭都能看出香腸的形狀。
旅程結束後,我跟朋友阿翔談起這件事,把當時用手機拍攝的相片拿給他看,笑著告訴他香腸對我的影響有多麼根深蒂固。
卻不料阿翔看了我的照片後,臉色嚴肅地搖搖頭。
「這不是幻覺。」他說。
「啥?」
「這是香腸的化石。」阿翔斬釘截鐵地說道。
阿翔現在的職業是國中生物老師,他在學生時期曾沉溺於各種莫名其妙的研究中,雖然因此差點沒辦法畢業,但也因此多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知識。
「高中生物課你還記得多少?」阿翔問我。
「我只記得貓頭鷹的腿其實很長。」我說。
阿翔清了清喉嚨,開始跟我賣弄起淵博的知識。
「據今約五千五百萬年前,地球曾經有一度快速升溫的現象,科學家稱之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具地層資料顯示,當時有極大量的溫室氣體被釋放到大氣中,全球氣溫急遽上升了十幾度。」
「極熱事件使得全球森林急遽擴張,間接促進了哺乳類動物發展,甚至讓靈長類得以出現。」
「那跟香腸有什麼關係?」我問。
「關於極熱事件成因有很多爭論,包含彗星撞擊、火山活動、海底可燃冰融化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但我的想法不一樣。」阿翔的眼睛放出了光。
「你的想法哪次跟別人一樣?」我無奈地說。
「我認為,始新世極熱事件,其實是由大量的烤香腸活動造成的。」
「在五千多萬年前?誰烤的香腸?」我皺眉。
阿翔沒有理會我,自顧自又拋出一個問題。
「你知道嗎?肌肉組織是沒有辦法形成化石的,你在山上看到的,其實是香腸的骨骼化石。」
「你到底想說什麼?」
「五千多萬年前的香腸還是有骨骼的,千萬年後,牠們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捨棄骨骼,到底是為了什麼?」
「三小啦,所以五千萬年前到底是誰在烤香腸?」我問。
阿翔神祕地笑了一下。
「是香腸自己在烤自己。」
「香腸想讓自己變得更美味,牠們想被吃掉。」
「不僅如此,香腸還透過加溫整個地球來孕育能吃掉自己的物種。」
這個白癡到底在說什麼......
「你有看過人類的染色體嗎?」阿翔突然問我。
我腦中浮現了一幅生物課本上的圖案。
「你瘋了......」我的瞳孔放大,震驚到說不出話來。
「沒錯,人類的染色體早已經變成香腸的形狀。」
「你是說,人類從遠古開始捕食香腸的行為,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己的DNA?」我問。
「你還是沒搞清楚。」阿翔苦笑。
「並不是人類『捕食』香腸,而是香腸選擇寄生在人類體內。」
「一直以來,生物學家都在猜測,未來的人類會演化成什麼模樣。」
「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再過幾百萬年,人類就會演化成一條香腸。」
阿翔看著我的眼睛。
「這不是天擇,而是香腸的意志。」
「神經病。」我大笑。
阿翔的理論實在過於荒謬,我笑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我越笑越心虛,越心虛笑越大聲,像是要用笑聲將心中的不安蓋過。
一股陰暗深沉的恐懼感在我心底不斷搔刮。
我想起砂卡噹步道上那條掉落的香腸。
我一直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牠根本不是被我咬斷的,牠是在掙扎中扯斷了自己的身體。
──牠想要鑽進我的身體裡面。
「不要逃現實了,我們早晚都會變成香腸的。」阿翔拍拍我的肩膀。
「你才是香腸!你全家都是香腸!」我慌得大叫,推開了阿翔。
我奪門而出,再也不願意去思烤香腸的事。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下意識地避開了任何可能出現烤香腸的場合。
直到前幾個禮拜,我前往台北工作。
工作告一段落後,餘下了一些時間,我於是首度買票登上台北101。
那是台灣的指標性建築,一度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搭乘曾是世界最快的電梯,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上高空,內心充滿興奮的悸動。
在市區從那樣的海拔居高臨下,我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呢?
答案很快揭曉。
那天的霧很大,我從觀景窗根本看不見什麼風景。
但我發現,台北101的觀景樓層中,也在賣烤香腸。
我感到很困惑。
這是一棟聚集了世界頂尖的科技、人力、智力、財力,耗費整整五年的光陰、580億的資金所建造的巍峨大樓。
毫不誇張地說,是人類工程界的奇蹟。
結果你們在樓上賣烤香腸。
到底為什麼?
為什麼非得是烤香腸?
我實在太過疑惑,疑惑到等我清醒過來的時候,手裡已經拿著一串烤香腸。
我連自己是什麼時後結帳的都沒意識到。
過去的人生片段像幻燈片一樣在我腦海閃過。
國小園遊會、中秋節烤肉、每年年夜飯、廟會慶典、選舉造勢……
我二十幾年來的人生,全都活在被香腸包圍的環境之中。
這是一個網羅,也是一種制約。
如同植物需要陽光與水份,吃食烤香腸已經內化為我的生存本能。
我一直以為是香腸攤跟著人潮出現,那天我才明白,是人類在跟著烤香腸活動。
並非是所有景點有賣烤香腸,而是有烤香腸的地方才會變成觀光景點。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烤香腸就行。
人類的一舉一動,早已被烤香腸掌握。
過去已經有無數物種被香腸的基因同化,變成虱目魚香腸、山豬肉香腸、墨魚香腸等不同種類的香腸,如今終於輪到我們。
我完整地回憶起金庸的那段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我終於明白了人類的宿命。
──有人的地方就有香腸,有香腸的地方就有香腸,人就是香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