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話過,依家成功嘅企業其實都有一條方程式:facebook不需要自己去製造任何內容,自然會有廣告收入;Uber不需要擁有自己的車隊,自然會有車資收入;而黎到香港,呢條方程式簡直發揚光大—某食物銀行不需要自己購買任何食物,但自然會有好多幼女貢獻自身俾主席,即係龍生「影相」。
之前我鬧過嘅嘢,我唔再講。但我見到好多變態龍生嘅朋友(簡稱變態龍友),唔知係咩原因,紛紛出黎以各種理由去為龍生辯護。當中最常見嘅係「呢啲嘢應該要留返俾個官去判」。
咁好啦,我地唔講法律,我淨係講code of conduct,佢都係完全唔合格。每一間有返少少規模的公司/機構,都會有接觸兒童的指引。大家可以參考本文註1 Make a Wish機構,只要受助者係兒童,由各種身體接觸以至拍照及錄影(第三章第四節),都有嚴格的規定;宣明會的指引(註2)第二章第二節亦都講得好清楚咩係「不能接受的行為」。龍先生所做嘅嘢,違唔違法我地要等個官判,但好明顯係違反全世界所有的兒童保護指引,這是不道德的,已經足夠成為被予以強烈譴責的理由,絕對唔係呀職工盟幹事杜生講句「如果熟到好似父女咁,呢啲都係好平常姐」。
在此,我強烈要求作為經常面對各年齡市民的職工盟解釋,貴機構是否認同「如果熟到好似父女咁」,員工就能公主抱受助人,又或是到床上拍照?另外,貴機構有否兒童接觸指引以及相關的通報機制?如無,貴機構打算如何培訓部份道德水平及觀念比帳目更混亂的幹事,以免其誤入歧途,做出人神共憤之事?貴機構如何保證每一個員工明白自己的工作是保障工人及弱勢人士權益,而非主動請纓成為少數族裔兒童的手天使/棍天使?
呢一啲朋黨為先,是非不分的社運人士,每當被人質疑,只能含糊其辭,貼篇文章說什麼兒童性自主、「社會需要多些不同聲音」。
好笑,有咩不同聲音?家陣係講緊中學生應否談戀愛呀?依家係講緊你個隊友好兄弟應否利用幫助南亞人士公職之名去狎玩南亞女童呀!全世界一面倒話接受唔到呀!你聽唔聽到人地嘅聲音呀?你到底係盲定係撞聾還是自閉,到底你能唔能夠理解到社會上已經有壓倒性嘅聲音同你講:我接受唔到呀!係咪依家要遞枝咪俾你個friend龍先生,叫佢大大聲聲對住全港八百萬市民呻吟「叔叔不行了」好唔好?咁你先覺得聽到聲音呀?
#你我突然靜了
好老實講,我都以為我無乜道德可言架啦,點知真係有人比我低處未算低。咩叫做「反轉個性別黎做思想實驗」?即係如果一個幾十歲嘅女人同受助男童受助人上床影相,要個男童面對面坐大睥,係咪代表社會接受到?結果外國咪有女老師因為同學生上床所以俾人拉左囉!社會話俾你知:唔得呀,接受唔到呀,你聽唔聽到呀?係咪要開個網台節目俾你,叫做「狎童好聲音」俾你地班龍友盡訴心中情呀?
好好笑架,人地宜家杯雪糕「食豆腐」,貴黨就連署狙擊,告到上去平機會,你地同路人龍生周街派豆漿,你就左一句「平常」、右一句「社會需要多些不同的聲音」,家陣係咪南亞女童就唔係女性?邀請人食自己豆腐就好侮辱女性,但金魚佬影細路女私處,你班名門正派岳不群就睇唔到,說好的譴責呢?
#最敵女性嘅環境咪就係龍生個辦公室囉
#炮房咁款
#誰料你為了他可這樣不雅
#如果這就是民主鬥士
#這種水平人的爭取回來的民主質素會如何
#我有預感就算俾佢執到神燈許願
#佢都有本事許到你天下大亂
#與其引入外國醫生
#不如考慮一下引入外國社運人士
#為市場帶來良性競爭
#其實與其爭取兒童性自主
#我覺得首先爭取兒童投票權
#睇下你班人渣仲有冇得咁涼薄
#仲有邊個企出黎幫變態佬護航
#麻煩舉一舉手俾大家望一眼
#無乜嘢就唔好交個女俾你照顧
https://www.make-a-wish.org.uk/…/MAWUK%20Safeguarding%20%26…
https://www.worldvision.org.uk/…/polici…/child-safeguarding/
狎玩男童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陶傑電影充滿隱喻 才子自評: 不清高不沉重
二十年前,記者和《愛.尋.迷》裏的男主角一樣都是小學雞,電視裏天安門一片漆黑,坦克車像幽靈般恐怖,在小學禮堂的集會上,戴着分發的黑紗,還有牆壁上的十字架,在老師的引領下唱着「愛豉油,為豉油!」
二十年後回想,那應該是第一次參與政治集會,如今遊行示威變成家常便飯,也知道當年普通話的「豉油」,就是一直捍衞的自由。
做了三十多年人,激進過、震撼過、反省過,今天的香港依舊讓人迷茫,陶傑的《愛.尋.迷》提供一條出路,一個亂世中自處之道。陶傑把自己投射在三個男主角裏,那三位主角正好代表三類香港人,有中西方的知識分子,也有典型的香港仔,到底哪一類會是真正的倖存者?
《愛.尋.迷》三名男主角分別是關楚耀飾演的星、徐天佑飾演的樂和吳國耀飾演的賢,三人是小學同學,出身貧窮的星和樂分別是髮型師和大學講師,賢則從事金融業。三人多年後重逢並相約一年後再見,期間分別遇上三個女人,分別是羅琳飾演的貴婦、Mandy Lieu飾演的情婦、盛朗熙飾演的內地大學生,三段情各有暗示。
阿星是三人中唯一結局有點不同的,他不是知識分子,只是在社會夾縫裏的求存者。星頗有才子陶傑的影子,陶傑的專欄《黃金冒險號》上至教授、下至高登仔都捧場,電台節目《光明頂》也長做長有,如今連導演夢也達成了。很多人說他是乩童、抽水機,畢竟香港人少了點幽默感,更遑論什麼是犬儒了。
香港人就缺乏犬儒主義,那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不輕易相信別人的話,但是又不能走火入魔,不然就變成多疑的獨裁者。魯迅說過:「凡是看中國,我都用最壞的動機推測。」然而,香港人卻把犬儒當做無種、沒有腰骨的象徵,於是乎,社會上「英雄主義」抬頭,他們爭着去當「烈士」,享受別人給他的掌聲。
生存比什麼都重要,但始終要有底線,不然就成了忽然愛國的商家政客,身家豐厚了卻敗壞了名聲。阿星的下場就是影射這班人,他先搭上豪門怨婦羅琳,而後又與對方的兒子好上,最後阿星與男童看似大團圓結局,但在璀璨煙花的背後,男童卻投入其他男人的懷抱,阿星獨自坐在吧枱上,財富是有了,卻始終是被拋棄的人。
香港新疆同一命運
阿樂的角色令人難忘,這位大學教授面對一班無知的本地學生,他很投入地教學,眼前的學生卻在吃杯麵、打瞌睡,諷刺的是唯一能與他交流的是內地女生。這位來自天山的維吾爾族女子,跟阿樂一樣是社會的邊緣人。陶傑借此隱喻香港與新疆的同病相憐,新疆的傳統和文化早在中共統治下蕩然無存,政府鼓勵漢人移居當地,早已把新疆人「溝淡」和邊緣化。
這樣的政策如今用在香港上,不管是每天一百五十個團聚名額,還是專才移民計劃。伴隨移民政策還有經濟上的「着數」,最近新疆人在昆明火車站大開殺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開發大西北政策,漢人的GDP至上、寧要銀紙不要文化的思維,不但破壞新疆的自然環境,也破壞當地人的生活模式。最後盛朗熙離阿樂而去,就是回鄉組織政府的清拆行動。
阿樂的角色也是隱喻本港的知識分子,他們希望「國家好」,卻忘記了那個國家早已名存實亡。阿樂片中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生父,母親卻一直隱瞞對方的一切,至母親去世,他才與「蝗蟲」女友四出尋找,不過真相卻令阿樂大吃一驚。張國強的角色就是香港人面對的「國家」,很多人在中國尋根,尋找中國文化的認同,但事實上那個中國早已不存在。
阿樂知道父親的真相,加上女友離去的打擊,決定……,徐天佑的演出十分精采。香港一些知識分子也應及時放下對中國的迷戀,認清殘酷的現實,繼續天真和一廂情願下去,只會徒生痛苦。陶傑生於左派報人家庭,在教會、左派學校讀過書,在「愛國」上恐怕經過一番煎熬,不然不會把阿樂塑造得如此真實和深刻。
第三位男主角是阿賢,一個英國回來的知識分子,這與陶傑留學英倫的背景相同。阿賢是很有理想的年輕人,討厭虛偽,富有正義感,可惜偏偏愛上政客的妻子Mandy Lieu。政客是有大陸背景的特首候選人,某天Mandy Lieu給阿賢看丈夫狎玩雛妓的手機短片,這種鏡頭前道貌岸然,私下卻有魔鬼面孔的未來特首,令阿賢大為反感。
阿賢出於正義感,也相信公開片段能挽救與Mandy Lieu的感情,於是把短片交給傳媒……阿賢在英國讀的是金融,而不像陶傑讀英國文學,不了解人性的陰暗面。陶傑的文章和電台節目很少罵得青筋暴現,更多的是含蓄的嘲諷,因為他太明白獨裁者對文化人的厭惡,甚至不惜趕盡殺絕,背上千古罪人的惡名。
充滿陶傑個人影子
看完《愛.尋.迷》試片不久,接連發生李慧玲被商業電台炒魷和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遇襲事件,記者相約陶傑喝茶聊天,他劈頭就說:「我在英國讀書,認的價值觀是英國的,一定要民主、人權,你堅持這些東西,是不是一定要做烈士呢?我自己有底線,我認為這個國家不值得我為她犧牲,所以我某程度上是認同關楚耀的角色。有時候生存比犧牲更重要,犧牲沒有用,譚嗣同、岳飛……你看金庸的系列,到後來的作品也不相信犧牲,他相信生存。」
這套電影有很多陶傑的影子,就連一開始三人在酒吧裏碰頭前,也看到陶傑坐在酒吧裏與好朋友褚簡寧聊天,記者知道陶傑喜歡希治閣的電影,不禁抽水:「你扮希治閣喔,在鏡頭前一閃而過……」他笑笑說:「致敬啫!其實裏面有很多細節都是我自己的,比如徐天佑桌面上的《大公報》,翻查資料時看到的《大光報》。羅琳與阿星及兒子的三人談判,其實是影射中英談判的三角凳論。1983年,尤德說要代表香港人加入中英談判,大陸說沒你們香港的份,羅琳就是這樣下令兒子出去的。電影就要這樣多些層次,有點餡,低成本電影就要讓觀眾多入場看幾次,追那些細節。」
文人電影不能清高
陶傑慨嘆當下已經沒有文人辦報,於是拍一套文人電影,「當然文人不能清高,這樣會沒人看,但也不是完全媚俗。有人說看完很沉重,我會說影片只有好看與不好看,沒有沉不沉重,《舒特拉的名單》也沉重,《雷霆救兵》也沉重。中國人都嚮往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好是父慈、兄友弟恭,師奶就最喜歡這樣的結局,我完全可以安排徐天佑和盛朗熙最後在羅湖橋來個擁抱。」
《愛.尋.迷》由三個故事交叉編織而成,每一個部分都可以獨立成一套片,為何選擇這種手法?
「一旦獨立成片會太靜態,太多內心戲香港觀眾接受不了。香港的文藝片成功的很少,《甜蜜蜜》也是快樂結局,中國人都不喜歡悲劇,因為過去兩千年來都是悲劇,相反歐美的中產階級不介意看悲劇,Greek Tragedy 是西方文化的一大價值之一。」
香港經歷過曾經的輝煌,現已進入悲劇的序幕,如何在悲劇中適者生存?當中有犬儒那種質疑和清醒,不輕易相信眼前一切,明天不會更好,因為現實就是由悲劇組成。就像《愛.尋.迷》最後一幕只見璀璨的煙花,卻是默然無聲的,只見小女孩空洞的眼神……
節錄自信報吳雄專訪
陶傑電影充滿隱喻 才子自評: 不清高不沉重
二十年前,記者和《愛.尋.迷》裏的男主角一樣都是小學雞,電視裏天安門一片漆黑,坦克車像幽靈般恐怖,在小學禮堂的集會上,戴着分發的黑紗,還有牆壁上的十字架,在老師的引領下唱着「愛豉油,為豉油!」
二十年後回想,那應該是第一次參與政治集會,如今遊行示威變成家常便飯,也知道當年普通話的「豉油」,就是一直捍衞的自由。
做了三十多年人,激進過、震撼過、反省過,今天的香港依舊讓人迷茫,陶傑的《愛.尋.迷》提供一條出路,一個亂世中自處之道。陶傑把自己投射在三個男主角裏,那三位主角正好代表三類香港人,有中西方的知識分子,也有典型的香港仔,到底哪一類會是真正的倖存者?
《愛.尋.迷》三名男主角分別是關楚耀飾演的星、徐天佑飾演的樂和吳國耀飾演的賢,三人是小學同學,出身貧窮的星和樂分別是髮型師和大學講師,賢則從事金融業。三人多年後重逢並相約一年後再見,期間分別遇上三個女人,分別是羅琳飾演的貴婦、Mandy Lieu飾演的情婦、盛朗熙飾演的內地大學生,三段情各有暗示。
阿星是三人中唯一結局有點不同的,他不是知識分子,只是在社會夾縫裏的求存者。星頗有才子陶傑的影子,陶傑的專欄《黃金冒險號》上至教授、下至高登仔都捧場,電台節目《光明頂》也長做長有,如今連導演夢也達成了。很多人說他是乩童、抽水機,畢竟香港人少了點幽默感,更遑論什麼是犬儒了。
香港人就缺乏犬儒主義,那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不輕易相信別人的話,但是又不能走火入魔,不然就變成多疑的獨裁者。魯迅說過:「凡是看中國,我都用最壞的動機推測。」然而,香港人卻把犬儒當做無種、沒有腰骨的象徵,於是乎,社會上「英雄主義」抬頭,他們爭着去當「烈士」,享受別人給他的掌聲。
生存比什麼都重要,但始終要有底線,不然就成了忽然愛國的商家政客,身家豐厚了卻敗壞了名聲。阿星的下場就是影射這班人,他先搭上豪門怨婦羅琳,而後又與對方的兒子好上,最後阿星與男童看似大團圓結局,但在璀璨煙花的背後,男童卻投入其他男人的懷抱,阿星獨自坐在吧枱上,財富是有了,卻始終是被拋棄的人。
香港新疆同一命運
阿樂的角色令人難忘,這位大學教授面對一班無知的本地學生,他很投入地教學,眼前的學生卻在吃杯麵、打瞌睡,諷刺的是唯一能與他交流的是內地女生。這位來自天山的維吾爾族女子,跟阿樂一樣是社會的邊緣人。陶傑借此隱喻香港與新疆的同病相憐,新疆的傳統和文化早在中共統治下蕩然無存,政府鼓勵漢人移居當地,早已把新疆人「溝淡」和邊緣化。
這樣的政策如今用在香港上,不管是每天一百五十個團聚名額,還是專才移民計劃。伴隨移民政策還有經濟上的「着數」,最近新疆人在昆明火車站大開殺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開發大西北政策,漢人的GDP至上、寧要銀紙不要文化的思維,不但破壞新疆的自然環境,也破壞當地人的生活模式。最後盛朗熙離阿樂而去,就是回鄉組織政府的清拆行動。
阿樂的角色也是隱喻本港的知識分子,他們希望「國家好」,卻忘記了那個國家早已名存實亡。阿樂片中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生父,母親卻一直隱瞞對方的一切,至母親去世,他才與「蝗蟲」女友四出尋找,不過真相卻令阿樂大吃一驚。張國強的角色就是香港人面對的「國家」,很多人在中國尋根,尋找中國文化的認同,但事實上那個中國早已不存在。
阿樂知道父親的真相,加上女友離去的打擊,決定……,徐天佑的演出十分精采。香港一些知識分子也應及時放下對中國的迷戀,認清殘酷的現實,繼續天真和一廂情願下去,只會徒生痛苦。陶傑生於左派報人家庭,在教會、左派學校讀過書,在「愛國」上恐怕經過一番煎熬,不然不會把阿樂塑造得如此真實和深刻。
第三位男主角是阿賢,一個英國回來的知識分子,這與陶傑留學英倫的背景相同。阿賢是很有理想的年輕人,討厭虛偽,富有正義感,可惜偏偏愛上政客的妻子Mandy Lieu。政客是有大陸背景的特首候選人,某天Mandy Lieu給阿賢看丈夫狎玩雛妓的手機短片,這種鏡頭前道貌岸然,私下卻有魔鬼面孔的未來特首,令阿賢大為反感。
阿賢出於正義感,也相信公開片段能挽救與Mandy Lieu的感情,於是把短片交給傳媒……阿賢在英國讀的是金融,而不像陶傑讀英國文學,不了解人性的陰暗面。陶傑的文章和電台節目很少罵得青筋暴現,更多的是含蓄的嘲諷,因為他太明白獨裁者對文化人的厭惡,甚至不惜趕盡殺絕,背上千古罪人的惡名。
充滿陶傑個人影子
看完《愛.尋.迷》試片不久,接連發生李慧玲被商業電台炒魷和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遇襲事件,記者相約陶傑喝茶聊天,他劈頭就說:「我在英國讀書,認的價值觀是英國的,一定要民主、人權,你堅持這些東西,是不是一定要做烈士呢?我自己有底線,我認為這個國家不值得我為她犧牲,所以我某程度上是認同關楚耀的角色。有時候生存比犧牲更重要,犧牲沒有用,譚嗣同、岳飛……你看金庸的系列,到後來的作品也不相信犧牲,他相信生存。」
這套電影有很多陶傑的影子,就連一開始三人在酒吧裏碰頭前,也看到陶傑坐在酒吧裏與好朋友褚簡寧聊天,記者知道陶傑喜歡希治閣的電影,不禁抽水:「你扮希治閣喔,在鏡頭前一閃而過……」他笑笑說:「致敬啫!其實裏面有很多細節都是我自己的,比如徐天佑桌面上的《大公報》,翻查資料時看到的《大光報》。羅琳與阿星及兒子的三人談判,其實是影射中英談判的三角凳論。1983年,尤德說要代表香港人加入中英談判,大陸說沒你們香港的份,羅琳就是這樣下令兒子出去的。電影就要這樣多些層次,有點餡,低成本電影就要讓觀眾多入場看幾次,追那些細節。」
文人電影不能清高
陶傑慨嘆當下已經沒有文人辦報,於是拍一套文人電影,「當然文人不能清高,這樣會沒人看,但也不是完全媚俗。有人說看完很沉重,我會說影片只有好看與不好看,沒有沉不沉重,《舒特拉的名單》也沉重,《雷霆救兵》也沉重。中國人都嚮往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好是父慈、兄友弟恭,師奶就最喜歡這樣的結局,我完全可以安排徐天佑和盛朗熙最後在羅湖橋來個擁抱。」
《愛.尋.迷》由三個故事交叉編織而成,每一個部分都可以獨立成一套片,為何選擇這種手法?
「一旦獨立成片會太靜態,太多內心戲香港觀眾接受不了。香港的文藝片成功的很少,《甜蜜蜜》也是快樂結局,中國人都不喜歡悲劇,因為過去兩千年來都是悲劇,相反歐美的中產階級不介意看悲劇,GreekTragedy是西方文化的一大價值之一。」
香港經歷過曾經的輝煌,現已進入悲劇的序幕,如何在悲劇中適者生存?當中有犬儒那種質疑和清醒,不輕易相信眼前一切,明天不會更好,因為現實就是由悲劇組成。就像《愛.尋.迷》最後一幕只見璀璨的煙花,卻是默然無聲的,只見小女孩空洞的眼神……
節錄自信報吳雄專訪
狎玩男童 在 廉明新政- 不如也谈谈那些狎玩男童,鸡奸与 ... 的推薦與評價
不如也谈谈那些狎玩男童,鸡奸与支持九岁女孩适宜童婚的,是否也畜生不如? 网民:人类虐待孩子,他们比动物的阶级还低,应该被处于石刑…… ... <看更多>
狎玩男童 在 阿富汗惡警誘拐男童當性奴成風20161225 全球現場漫遊天下 的推薦與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 <看更多>
狎玩男童 在 [閒聊] 閱微草堂筆記男道說- 看板gallan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有說法稱孌童是由黃帝開始"用",(錢大昕就持這論點,還能列出出處,但已忘了。)
不過應該是編造出來的說法;
《尚書 商書 伊訓》有「比頑童」(王公貴族玩男童) 的說法,被列為不好現象,
但這可能是東晉梅賾偽造的假古文,也不能當依據;
《逸周書》說「用美男子讓老成之人受排擠」,應該就是指這事了吧?
《周禮》中有記載「不男」相關案件,註釋說是天生無法跟女性行房,
但從古至今從沒男性因無法跟女性發生關係而被判刑的,
經文用字都非常精簡,也許指的其實是男跟男的非正常關係?
(註:翻遍網路上的《周禮》,完全找不到他說的這個,
不知道是不是紀曉嵐編完四庫全書後,把原版都毀掉了?)
男性跟女性發生關係,是雙方發於情慾的自然現象,
但孌童本來並無這種念頭,大都是小時候被騙,或藉權勢逼迫、用利益引誘而成;
相傳有某大人物專愛找小男孩,又怕被拒絕,所以特地買一些還沒十歲的可愛小孩,
在自己跟其他小男孩行樂時,叫他們負責拿著燭火在旁侍候,
讓他們看習慣這種行為,久了之後就覺得理所當然,
等過兩三年後稍長大時,就跟順水推舟一樣可簡單「採收」了。
有個受他布施的和尚規勸說:
「這種事在世上不是罕見,所以不能禁止施主去做,
但還是要對方自願才行,那樣就跟召妓沒兩樣,並無太大過錯;
如果處心積慮專門利用小孩子無知而做這種事,恐怕會犯神怒。」
但他還是不聽,最後就出事了。 (不知道是誰、出了什麼事?)
上天特別忌諱費心機騙取東西者,更何況是騙取男童!
----
雜說稱孌童始黃帝(錢詹事辛楣如此說,辛楣能舉其書名,今忘之矣。),殆出依託。比頑
童始見《商書》,然出梅賾偽古文,亦不足據。《逸周書》稱:「美男破老。」殆指是乎
?《周禮》有不男之訟,注謂天閹不能御女者。然自古及今,未有以不能御女成訟者;經
文簡質,疑其亦指此事也。凡女子淫佚,發乎情欲之自然。孌童則本無是心,皆幼而受紿
,或勢劫利餌言。相傳某巨室喜狎狡童,而患其或愧拒,乃多買端麗小兒未過十歲者;與
諸童媟戲時,使執燭侍側,種種淫狀,久而見慣,視若當然,過三數年,稍長可御,皆順
流之舟矣。有所供養僧規之曰:「此事世所恒有,不能禁檀越不為,然因其自願。譬諸挾
妓,其過尚輕;若處心積慮,鑿赤子之天真,則恐干神怒。」某不能從,後卒罹禍。夫術
取者造物所忌,況此事而以術取哉!
--
在說 ≠ 再說 利害 ≠ 厲害 幹的好 → 得 因該 → 應 名子 → 字
抽煙 ≠ 抽菸 做車 ≠ 坐車 毀謗罪 → 誹 年青 → 輕 以經 → 已 必竟→畢
帶帽 ≠ 戴帽 轉至 ≠ 轉自 決對 → 絕 好球袋 → 帶 票卷 → 券 知到→道
難到 ≠ 難道 時後 ≠ 時候 臣又 准備 → 準 淺力 → 潛
不準 ≠ 不准 樓樓上 → 上上樓 系 → 糸 打戰 → 仗 高清 → 高解析/高畫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183.2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648706176.A.E1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