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琪夫人信箱 】孩子,你可以生氣沒關係的!
小蓮藕媽媽:
V媽您好,我最近遇到了一件很挫折的事,我5歲半非常細膩敏感的女兒小蓮藕最近(大概這一個多月)只要生氣(和妹妹玩有爭吵或者是玩遊戲輸了)就會打自己,可能打手或者是打自己的大腿,我看了很難過,當下我會讓她哭一哭、但打的行為我會要她停下來,然後抱抱她,事後冷靜小蓮藕跟我說:「馬麻我不喜歡自己生氣,因為生氣是不好的,所以我想忍住我的生氣、所以就會想用打自己來忍住!」我聽了非常心疼,而且我問她怎麼會覺得生氣不好呢?小蓮藕說就大家好像都覺得生氣是不對的,聽了真是難過啊,我一直覺得情緒是很正常的,她們情緒來來去去我也不會覺得怎麼樣,但家裡面還有長輩還有我先生,我大概了解她們不喜歡孩子生氣,我很努力的讓孩子有情緒宣洩的空間,作法是「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她就會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生氣的樣子,會丟手上的東西或者拍桌子,當時我會說東西痛痛~你在生氣對嗎?需要媽媽抱抱嗎?」 但現在當孩子這麼告訴我,讓我覺得我的努力好像沒有什麼用、很挫折,我不曉得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協助女兒度過這個情緒的卡關,我們平常有持續按摩,請問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參考嗎?(
另外提供一個線索:這陣子開始復學以後,玩遊戲輸了狀況沒有像前幾天一樣會攻擊自己,是不是在家裡有妹妹、爸爸、爺爺、奶奶壓力太大呢 ?)
V媽:
真想現在就抱抱妳和小蓮藕~你的描述讓我想到我的爸爸,我爸爸在家中是排行老三(阿嬤總共生了六個),阿公年輕時就很忙,常一趟遠門兩三個月才回家,阿嬤從15歲結婚後就是典型的偽單親古代版,又要顧小孩又要賣豆花顧生計、又要擔心自己的老公回不回得來,阿嬤活著的話現在也一百多歲了,100年前時局正亂的時候,那年代這樣是常態。我爸,當時這夾在中間的小兔崽子,常常哭著要跟出門賣豆花、賴在地上尖叫撒潑,阿嬤忙呀不管他,他就打自己、捏自己、甚至直接一股腦把自己的腦袋往牆上匡啷一撞!哭得更慘、有時還夾雜著不知是血還是鼻涕眼淚的不明液體。我爸長大後,常講這段黑歷史給我們聽,我記得我問過他:「拔,不痛嗎?為什麼要這樣打自己?」
我爸苦笑著說:「小時候哪想那麼多?就是想跟、想被帶出去而已。」
這句話以現代語言翻譯一下,其實就是孩子“想被看見、想被重視”的基本需求!這“想被看見”的渴望,若是由像小蓮藕這樣細膩敏感的孩子來呈現的話,她不會打你抓你衣服,她是這麼細膩到怕你痛怕你不舒服啊,那怎麼辦呢?在強烈負面情緒波動中又無法處理情緒的狀況下,只好打自己、拿自己的頭撞牆壁、大哭大鬧或焦慮尖叫!冷靜下來以後,又開始出現自責、覺得自己不對自己不乖....是這麼細膩敏銳的女孩啊!
最重要的是,在她打自己時,不要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虐這件事上。
例如不要大聲斥喝她、不要罵她、不要命令她停止傷害自己的舉動,輕輕地走過去,拍拍他,如果行為有傷害性的話,輕輕握住她的手,安靜地釋出「你接納他所有情緒」的訊息,如果當下是抱得到的話就抱抱她吧,如果情緒當下無法被擁抱也沒關係,輕輕摸摸她、由上而下順順她的背,等她穩定點,遞給她一杯有安慰魔法粉的好喝水,一口一口慢~慢~喝出味道。
然後,專注地傾聽她,讓孩子好好的說,你可以用故事性的方式引導小蓮藕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例如:「你剛剛有情緒小客人來拜訪你,這位剛離開的小客人是誰呢?是生氣還是傷心?」「你猜想想生氣/傷心小客人是為了哪件事情來的呢?」.....好好地傾聽她,傾聽他的肢體動作傾聽她的眼神,傾聽她描述的事實,傾聽她的感受,最後用圖像式方法傾聽她的意圖,例如「你迎接了不舒服小客人,是因為你很不想輸妹妹嗎?輸是什麼贏又是什麼呢?....」從這些美好對話裡,我們可以認識自己教養方式的蛛絲馬跡。小蓮藕媽媽,你可能會想為什麼要用情緒小客人?因為我們不想讓孩子覺得自己就等於生氣、傷心,而是讓孩子覺得情緒是客人、來拜訪了又會離開,我不是不好、只是情緒不好。
另外,其實就如同我們許多講座上所提,如果我們在孩子小小的時候,在手足上加諸比較多的“比較言語”,例如:加油!你看妹妹快吃完了喔~哇!你今天吃得比妹妹快,第一名!..之類的,慢慢的,孩子到了五歲時容易非常在乎輸贏,這是很正常的,從源頭來說,當然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盡量別用這樣的比較語言;若像小蓮藕,正好五歲又正好很在乎輸贏,沒關係,我們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打破輸贏二字的表面含義,例如和他玩猜拳、輸的往前走一步等等,就是打破平時對輸贏的定義。
當然,最源頭的處理方式就是你所熟悉的「好好的、全心全意的為孩子按摩」了!這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老生常談!你可以用慢慢刷,選擇最輕柔的毛刷,由上往下很慢~很慢~的刷,如果可以建議搭配「小狗毛毛慢慢刷」的「情緒客人」引導遊戲,讓孩子在睡前度過不舒服的情緒關卡);若是用手按摩,記得別用太多力氣、手也要盡量貼在他的身上,對敏銳善感的小蓮藕來說,輕柔的力量就足以撼動大地。如果可以,邀請爸爸加入吧,或許爸爸一開始的角色是不喜歡孩子發脾氣,但認真邀請爸爸對小蓮藕說「孩子,你可以生氣,沒關係的!」
真的,你可以生氣,沒關係的。
➤ 小狗毛毛慢慢刷的情緒客人引導遊戲 https://youtu.be/nee4Jk-AduM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大家願意來看來留言來給讚就是對V媽最大的鼓勵~
---------------------
🔸V媽小學不再唉唉叫線上講座火熱報名中
https://page.cashier.ecpay.com.tw/forms/6Y3
🔸V媽線上讀書會:療癒我們的孩子火熱報名中
https://page.cashier.ecpay.com.tw/forms/7b3
🔸V媽福利社(現貨舖):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V媽教室line群組,講座團購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uwr7373l
🔸V媽教室Podcast:https://reurl.cc/Y1jkVx
玩遊戲輸了 生氣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孩子輸了就大哭大鬧該怎麼辦?
#當孩子只想贏不想輸
#孩子為什麼強烈追求贏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蜜亞醬之前在學校,老師讓他們玩一款桌遊「敲冰塊」,她因此而迷上。居家防疫期間,我也就買了這款桌遊,我們常常可以玩一兩個小時才罷休。在開始玩的幾次當中,某一次回合,眼看我快要輸了,就順口說出:「這樣敲下去,媽咪就輸了」。沒想到,蜜亞醬回應我:「輸跟贏沒關係,都有抱抱,都很棒,重要的是能守規則」。
我驚訝(對,嘴巴張開)的看著她,問她這是誰告訴她的呢?蜜亞醬說是老師教她的。果然幼稚園的老師真的是神等級展開的。而就我所知,在居家防疫之前,老師曾經跟我提到,孩子們在玩敲冰塊遊戲時,蜜亞醬一開始也會在意自己在遊戲中會輸,而不太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想在旁邊看,老師說會再鼓勵她看看。而後老師沒有再提這件事情,我也就放在腦後。
直到居家防疫,再次開箱玩這款遊戲時,我看到蜜亞醬已然將面對輸贏的正確心態內化,更進一步地來引導身為媽媽的我,提醒我,親子一起玩競賽遊戲,重要的是享受遊戲過程的樂趣。
這不禁讓我思考,大人面對輸贏的心態,不經意所散發的價值觀,也會深深地影響孩子怎麼看待輸贏。是學習成為擁有運動家的精神,樂在過程、豁達迎接結果的人?還是變成一個被輸贏綁架,只想贏人輸了就大哭大鬧的人呢?
在居家防疫期間,也陸續收到家長的問題
「孩子玩桌遊都想要贏,一但輸了就會崩潰大哭,該怎麼引導呢?」
「在家跟大人玩遊戲,輸了就大哭,從此不跟大人玩,只跟會讓他的大人玩。有跟孩子討論過,但孩子還是表示輸了就哭哭,請問該怎麼辦呢?」
提醒大家,在跟孩子討論輸贏的意義之前,我們更要先看懂,孩子內在對輸贏的態度,以及為什麼要追求贏?理解與同理孩子,才能適度適度引導,而不會演變成強迫孩子接受輸贏不重要、過程才重要的觀念。
不管何時,當孩子遇到挫折,有情緒時,不是急著講道理,或者要說服孩子。而是在接納與同理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安全空間來抒發、整頓自己的情緒,冷靜之後,再跟孩子說一說話。(怎麼做可以參考文章:「孩子遇到挫折而生氣時,如何提升挫折容忍?」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91607861247225/?d=n )
我自己要跟孩子討論輸贏這件事情之前,我會先覺察自己,避免自己不自覺地想要說服孩子,告訴孩子「不要在乎輸贏」或者murmur「贏了又如何...」之類的。
我會先從跟孩子分享這場遊戲「跟你一起玩,我很享受,也喜歡」,告訴孩子親子同樂所獲得的樂趣和情感,是我喜歡和重視的。如果遊戲有教會我什麼,我也會分享,像是我跟蜜亞醬有玩一款警車緝兇的積木桌遊,總是需要「思考轉彎」一下才能找到答案,這個遊戲教我們「再想想看、轉個彎」或許就有方法,以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轉不了,心轉的概念跟蜜亞醬分享,而後我發現,當蜜亞醬一個人玩時,遇到困住的時候,她會記得媽媽曾經分享過的「轉」,進而拉開思考彈性,從不同的角度達成目標。
當孩子開始能感受遊戲的意義,遊戲輸贏、好或不好的結果,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就會縮小。
透過遊戲,除了情緒管理,如何面對挫折,也能夠幫助思考。
此外,我也會回饋孩子,我在遊戲中所看到的她,是努力、積極的,來肯定孩子,不管輸跟贏,孩子在我心中,都是一樣棒的,被欣賞的。藉此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對自我有所了解。
最後,還是會跟孩子談道理的,輸贏的結果真的不重要嗎?我認為過程到結果,是一個流動歷程,結果會讓我們持續學習與檢視。
我會跟孩子討論他是怎麼贏的,透過檢視贏的過程,來看看我是怎麼做到的,從中看見自己的思考、技巧、特質等,但是沒有一件事情是永遠的贏家,反之,如果孩子輸了,我們就來討論過程中發生什麼事情而輸了,下次可以如何學習與改進,繼續努力。我也會強調,「比較」不是跟別人比,是跟自己比,當你發現你比過去、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了,這才是最可貴的。
尤其是當孩子在進入到學齡時期、國小階段時,比賽的輸贏,對孩子來說,是自己努力過程的一種回饋,也是探索與認識自己的過程,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了解自己,是心理成長很重要的一步。
此外,我們也可以跟孩子分享,關於自身過去面對挫折、輸贏的經驗。讓孩子的認知、思考,從不同的經驗與故事當中,增添彈性。
最後,我想跟大家聊得是,為什麼孩子會強烈追求「贏」?
贏,是一種掌控,對自我的能力、環境的掌握,贏能帶來心理上掌控度的安全感,那是一種「我擁有」的滿足感。而輸,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難以掌握自我與環境,孩子感受到的是「失落」「失望」,這樣的感受,會讓人害怕、想逃離。而大人可以涵融的愛,來拉回孩子,與孩子一起面對不太舒服的感受,並消化這些感受。
我常常鼓勵家長們「了解你的孩子」,觀察孩子面對競賽遊戲時,為什麼這麼想贏?孩子想透過贏獲得什麼?是內在的自信與成就感嗎?還是權力慾、掌控欲?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被鼓勵和肯定是比較匱乏,或者長期處在被比較、或者較具競爭性的環境中,導致孩子有這樣強烈的需求在,而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我們都有被肯定、被看見的需要,需要自信、成就感,讓自己擁有安全感,得以不斷前進、進步。只是我們要留意,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安全感,絕對不只是由著外在的輸跟贏來養成,而是透過持續被真心回饋、真誠鼓勵,從日常生活與人穩定的互動中累積起來。
勝利的感受,帶來了暢快感,甚至幸福感,孩子在勝利的情境中,被誘發這些正面的高峰感受,會讓人想一再嘗試,我認為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這是人類的心性之一,甚至這些高峰感受,還會幫助我們不斷挑戰自我,持續進步。只是當我們看到,孩子過度在意輸贏而產生了不舒服的情緒、離奇的行為時,自然是要引導孩子,用正面健康的心態來面對,而我們有要練習,不擔心孩子有情緒,有情緒時,就是一個機會,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來提升「挫折忍受力」「耐挫力」和情緒管理,這些一生受用的能力。
非常感恩蜜亞醬學校的老師,教了我與蜜亞醬很珍貴的一課。蜜亞醬送給我簡單的一句話「輸跟贏沒關係,都有抱抱,都很棒,重要的是能守規則」,為我帶來了許多省思。過去我很少跟蜜亞醬玩競爭性遊戲,因為我曾經不希望蜜亞醬在意輸贏,所以就避免,但實則是逃避。現在我的心態改變了,我們好愛一起玩桌遊,我也從中體會到親子一起享受遊戲的樂趣,更觀察到孩子的不同面向,更了解孩子。
在人一生學習的歷程中,不可能不會遇到競爭、比賽與較勁的,因此提早跟孩子一起準備好,是相當重要的。
#親子情緒教養
#正向情緒教養
🔽應我的邀請,在玩遊戲的當下,我請她再說一次老師教的,她說的「老師說,輸了也沒關係,贏了也沒關係,然後,正確的是要把雪寶站在中間,不要讓他用倒」,而「輸跟贏沒關係,都有抱抱,都很棒,重要的是能守規則」這句話是最一開始她告訴我的。孩子總能融會貫通,將學習到的,透過重複的經驗與敘說,不斷揉捏變成自己的。
玩遊戲輸了 生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諮詢的家長不約而同反應,孩子玩遊戲輸了就哭的問題!
其實輸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得到」跟「沒得到」的觀念,所以輸了會像天塌下來一樣的感覺。引導上有十件事要注意:
► 完整文章看這裡:https://reurl.cc/4aWjOV
1 、不要説愛哭就不要玩:
這樣是貼孩子情緒的標籤,而且越駡他愛哭他會更愛哭,越駡他愛生氣他會更生氣。
2、不要說輸也沒關係:
玩遊戲玩輸對孩子是很嚴重的事,當我們大人說出「輸有什麼關係」,孩子反而會更鬧,讓你知道有關係。不如幫他把難過的感覺說出來,他情緒的下來的比較快。
3、不要批評他賴皮:
其實孩子都不是故意賴皮,而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結果就被認為賴皮不守規矩,這樣會讓他更挫折。
4、不要翻舊帳:
孩子玩遊戲可能常不認輸,但每一次要就事論事引導,如果翻舊帳反而失焦,孩子會更多情緒。
5、不要一直說輸就是輸:
孩子不認輸,如果大人在當下又提醒他輸就是輸,這是火上加油,要拉長戰線來教輸贏觀念。
6、要同理但不嘮叨:
玩遊戲輸了的當下,孩子因為沒有表達挫折的方法,所以常常會當機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聽大道理,而是有人懂他的感覺。
7、要傾聽他的不公平:
當孩子玩遊戲輸了就說不公平,不要馬上駡他,聽聽他說哪裡不公平,可以幫助他把理智線拉回來。
8、要提醒他過度的行為:
孩子玩輸了有時候會有打、駡、摔、尖叫等行為,要提醒他可以生氣,但不能過頭。具體的告訴他行為的界線在那裡。
9、要給他冷靜的時間:
輸的當下會很難過,不要立刻要「教」小孩,大人要給孩子冷靜的時間,等情緒高峰過了再引導。
10、要陪他想辦法:
情緒崩潰當下,可以試著問孩子需不需要大人跟他一起想辦法,不要跟孩子說「照我的方式做」。挫折時,孩子喜歡平行語言不喜歡上對下語言。
在家學習的這段時間,情緒教育格外重要,希望這十個小提醒,能幫助更多爸爸媽媽引導孩子的情緒管理~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