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城市畢業感言
我一直都記得,接到來自民視多情城市邀約的那天,我在遊樂園🌈
咻一下時間過去,兩年了,在這裡我收穫了好多好多,一時之間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樣記錄下我的畢業感言~
回想起點,就像在遊樂園裡一樣,期待、興奮、刺激、緊張、害怕、開心、享受,各式各樣酸甜苦辣滋味都有,在這裏無形的收穫情感滿滿,肯定會在我心裡記上重要的一頁❤️
衷心感謝民視長官們、董事長、總經理、副總、副理們、監製群、製作人們、編劇群、導播們、剪接師、公關媒體企宣、貝氏特派員幕後小編們、所有棚內外景的工作人員們,可以的話,我想全部都感謝一輪,好好的跟你們握手🤝謝謝你們這兩年來的照顧還有給我機會。
感謝陸哥,你就像劇組的大家長一樣,感謝沁嵐姐,能夠跟妳討論角色劇情的時光我很珍惜,感謝維尼,我永遠記得接到演出邀約電話時的驚喜。
也謝謝我自己,以前從來沒想過可以演八點檔,當這次機會來了,感謝妳勇敢的跨出去,抱著一顆孩子般的心情,像進入遊樂園一樣去經歷一切。
特別感謝演員群們,在你們身上我學習到好多好多好多,每一位都寫出來感想的話,這一篇文章應該會破萬字喔!
淑芳阿姨的敬業、子純哥的分享、怡君姐的義氣、燦哥的溫暖、(霍正奇)丁哥的豁達、葦華的兄弟情、叔元哥的肯定、枯伊蘇把拔的照顧、慧如的搞笑和台語教學、珞晴的可愛、郁婕的貼心、哲豪的切磋討論、䕒心姐的大方、家綺姐的認真、王凱的活潑、子芯的甜美努力、仁杰的夥伴情誼、亮亮和大頭好可愛好努力、鴻達哥的經驗談,還有能夠演晏霈的媽媽真是我的榮幸,好幾場戲讓我感受到她的專業和自我挑戰,大家都很值得我學習。
另外很想提欣欣姐,雖然如萍跟雲嫂完全沒遇到過,可是在多情第一代的時候,有幾次在民視遇到欣欣姐,她給予我的年輕如萍的肯定,讓剛進來拍攝八點檔的我感覺很溫暖,這就是民視大家庭的魅力。
還有我在拍攝多情城市前期第一代的時候的跟戲助理,我的天啊!真的很辛苦你跟著我上山下海,嚴重睡眠不足的日子一起挺過來了,後悔沒有多放你幾天假好好休息。
後來的文書助理也很棒,幫我做了精美的演員資料,整理記錄了我各個角色的樣貌:)
也要感謝邱如萍,妳真的是跟我相處最久烙印最深的角色耶,對妳有愛有無奈,一開始的清新正義又熱愛冒險、後來的溫情媽媽還有變身復仇女,妳帶我去最艱難環境的外景好多次:懸崖、海邊、瀑布、美麗的九份金瓜石和宜蘭~
在棚內我也陪妳哭了很多次,有幾天全場都是哭戲的時候,我真的很想給妳拍拍抱抱。
下水淋雨好幾次,騎腳踏車飆車的刺激也有,我們都一步一步一起完成了✅
謝謝妳帶著我經歷那麼多,祝福妳之後的人生順遂開心🙂
非常感謝民視長官們還有陸哥給我機會,謝謝你們選擇了我,在多情城市的這兩年我成長了很多,我相信我有進化,以後會更努力、也期許自己能變化成更令人驚艷的演員,感謝你們🙏😊
最後一定要感謝親愛的觀眾們粉絲們,無論你們是在之前我拍短片、獨立電影、外景主持⋯等等哪個階段認識我,還是直到多情城市才發現我,都由衷感謝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有很多艱辛的時刻,我是看到感受到你們的愛護才能撐過來的,一如以往,我希望能夠帶給大家感動、也讓自己感動,期許自己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好的能量。
喔!對了,還要謝謝我親愛的家人們,他們是因為我而開始看八點檔,最忠實的粉絲,每次都想要我劇透或是自己在那邊編劇情給建議,因為這樣讓我們更緊密聯繫,這也是民視多情城市帶給我的禮物之一。
感謝所有的一切,我愛所有經歷過的人事物,因為這些才能走到現在、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我很期待下一步,經歷過多情城市那麼多友愛禮物珍貴經驗洗禮的我,下次又會遇到什麼挑戰、下次又會進入怎樣的遊樂園世界去體驗呢?!
感謝多情城市這座美麗遊樂園帶給我的豐富經驗,再怎麼依依不捨也要在此跟你說再見囉!❤️😘🌈🌟🍀😊
之後如果我再挖出什麼拍攝期間的照片就做成影片送給大家做個紀念吧!
#多情城市邱如萍 畢業快樂🎓↖(^ω^)↗
#民視 #多情城市 #邱如萍 #如萍媽媽 #如萍阿姨 #四五四集 #兩年
#黃金歲月
民視八點檔 民視娛樂
大家也要繼續支持民視最新八點大戲黃金歲月喔!
(我目前沒有收到邀約啦,但是這樣堅強陣容的演員群真的很值得大家期待、支持喔!)
#苡喬的IG:http://www.instagram.com/yichiao_liao
(按個追蹤✔️#廖苡喬 的IG & 限時動態)
IG的照片和文字有時會跟FB不太一樣喔
#苡喬心裡話
現在很美麗 的 演員 陣容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浪漫月巴睇2000(114)
【讓過去,解現在的悶】
好悶。真的好悶。悶到不知寫甚麼好。
1.悶固然是一種只有自己才會知的主觀感受,但當一個地方有太多人擁有這種感受,就會變成共同感。
2.悶,可以有好多原因:可能是太多WFH的日子、可能是晚市不設堂食晚晚買外賣、也可能是一整天戴住口罩被迫聞著自己把臭口。悶,自然需要解悶,但問題是,此時此刻,有甚麼方法解悶?
3.悶是一種很當下的感受。曾幾何時,我們會去想像未來,試圖動用對未來的期盼,去解當下的悶——像以前讀中學,下學期大考前夕,溫書溫到苦悶,但只要一想像考完試後放暑假,就可以約(女)同學去Camp,當有了期盼,即使當下依然苦悶,但會同自己講這種苦悶將會消散。
4.但到了2020年,對未來還可以有甚麼期盼?而當一個地方大部分人都不再期盼未來,就只能夠回望過去,用回憶來解悶。
5.所以,每逢在FB看見那些舊相Po,都必定會出現感慨過去生活真好的留言,即使從那張舊相所見的明明是居住環境完全欠佳的臨時房屋區或徙置區,但依然會不理性地堅持,過去那種在臨時房屋區和徙置區的生活,真好。好在哪裡?好在已成過去,過去就是不變的,是永恆的。
6.所以,《流行經典50年》可以一直播下去。那些昔日金曲,象徵了香港過去某段日子,那些日子可能美好可能不美好,但因已成過去,一律變成美好回憶,就算明知換了別人以一種唱口水歌的方式去亂唱,感覺依然OK美好,因為只要一聽到那段熟悉的編曲那些近乎識背的歌詞,就會帶我們回到某段過去,像極了愛情——事隔多年後突然再聽到「差一分鐘天就黑晒」,便會立即遙想起80年代那段似乎無憂無慮的日子,但Sorry,有一點肯定不能的是,將家燕姐當成陳慧嫻。明明洋溢青春的《跳舞街》,卻令我想起曾經上演大媽舞的西洋菜街。
7.所以,當戲院重開而又沒太多新戲上時,播舊戲吧,播舊港產片吧,播《阿飛正傳》,重溫那一個可一不可再的演員陣容;播《12夜》,以《黑夜不再來》作為背景音樂重溫栢芝最美時刻;播《靚妹仔》,重溫林碧琪的傳奇,重溫長樂街Peter仔的離奇演技——有些舊戲,現在重看,還是覺得經典,旭仔還是有型得經典,一分鐘朋友對白還是作狀得經典;但也有一些,只會因時代不同了而更突顯當年港產片的甩漏離譜和不負責任。
8.我們懷緬的過去不止於香港。所以,將《東京愛的故事》和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重新上架,讓那群曾經在90年代青春時(買翻版VCD)煲過日劇的中年人,重溫昔日那種在低清情況下通頂煲劇的莫名感動,重溫赤名莉香的美麗(以及八婆里美的心計),重溫江口洋介的長髮怎樣衍生長髮的伊健,重溫當年木村怎樣將日劇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當然還有重溫山口智子廣末涼子松隆子等等。過去不必然美好,但可以肯定,昔日那些毫不高清甚至起格的日劇,都好睇過今時今日的高清大台劇。
9.昨天太近,明天太遠。其實,明天遠不遠或究竟有幾遠,都無所謂,反正對於明天,應該早已沒期待。對未來沒有期待,令現在的苦悶加劇。
10.而在這個集體地不斷回溯過去、藉著過去來解現在的悶的過程裡,只會更加確定一個事實:一切已失去,不可以再追。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現在很美麗 的 演員 陣容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多年後看《Eat, Pray, Love》,發現完全是一部「毒性正能量」之作 ]
幾年前,茱莉亞羅勃茲主演的《Eat, Pray, Love》大紅大紫,後來即便書和電影都出來很多年了,還是時不時會看到有人寫說這部片「讓我也想踏上旅途」或「如何幫助我找到自己」。最近閒來無事,聽說原著作者 Elizabeth Gilbert 要出一本新書,想想,不如把《Eat, Pray, Love》這部片挖出來看吧,或許真有外面說的那種神奇療癒力。
結果,兩個小時的電影,第 15 分鐘我就開始因女主角與年齡不符的孩子氣起滿身雞母皮,到了半小時她決定靠旅行異國(逃避現實)來解決感情問題時,我就開始按快轉鍵,中間還想,會不會前面這些離譜劇情都是鋪陳,好讓後面女主角的轉變更有戲劇性?結果沒有,一部電影到最後,還是典型的白人女性到異國找尋自我的陳腔濫調戲碼。吐槽點實在太多了,以下純屬個人意見,一一道來:
/
更好的閱讀感,請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
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07/04/why-i-hate-eat-pray-love/
/
Self Help 圈裡有一個很大的迷思,就是覺得我們應該要「找到自己」。但這個世界並沒有某個「自己」正漂浮在某處玩躲貓貓,等妳踏遍半個地球之後去「找到」。Bob Dylan 在《Rolling Thunder Revue》紀錄片裡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人生重點不在於尋找自我,也不在於尋找任何目標,人生的目標是創造自我。」
一個成熟的人格是靠自己一點一滴去創造出來的,過程並不簡單,必須經歷一個又一個 Trial and Error,不斷面臨挫折、失望和懷疑,還得擁有一定程度的覺悟和自省能力,但無論多困難,這都是自我塑造的過程,回頭看,還會覺得當初的自己有點陌生。
相對之下,「找到」自己表面看起來是積極主動,其實是消極被動,誤解本意的人,就會像 Elizabeth 一樣,感情生活出了問題,不嘗試去面對解決,不懂得站在對方立場著想,而是自以為跟著「本心」,說走就走,說離婚就離婚,完全沒有溝通鋪陳,拒絕給第二次機會,只依一瞬間的起心動念,丟下後面一堆爛攤子要別人收拾,自己則搭飛機跑到千里之外的異國去「找自己」。看到她前夫在電梯裡偷擦眼淚後還要強裝堅強的畫面,真的滿心痛的。
逃避永遠是最簡單的事情,而溝通與磨合雖然困難,卻是活得誠實的必須。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人生某程度就是去接受不完美、去學著和很多事無法兩全其美妥協。我們不一定要時時快樂,但至少要活得問心無愧。
Elizabeth 或許誤會了「聆聽自己聲音」的意思,以為聆聽內心就等於什麼事情都要照自己的意思來,否則老娘不幹,這個幼稚程度,實在嘆為觀止。她的問題一直不在外面,而是在裡面。她離開美國之前,曾和好友說,自己從年輕時候開始就幾乎沒有單身過,也沒有時間學會怎麼和自己相處。本來聽她這樣說,以為這是她的自覺,是她成長的契機,結果她到了異國轉了一圈,見了一堆 Yogi、巫醫後,依舊死性不改。我電影看到最後認真覺得被騙了,還被騙了很多年,一把火燒出這篇文章。
2
Elizabeth Gilbert 本人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她健康、美麗,靠熱愛的寫作賺錢,擁有一個房子,還有一個愛她的老公。但她不滿足,有一天夜深時自問「難道就這樣了嗎?」,然後就決定拍拍屁股,毀滅一切,拋家棄夫,瀟灑買了張到義大利的機票,走人。如果故事主角是一個男的,會不會整部劇一開始就完全站不住腳,成為「渣男一個人的旅行」?
當然,表面生活美滿的人,不一定內心狀態是真正祥和的,但作者最讓人詬病的,並不是她的不滿足,而是她的不負責任,以及用「靈性正能量」來掩蓋不負責任的事實。
電影裡,她所謂的「人生低谷」是有車有房、老公又帥人又好,工作是到各大城市去吃吃喝喝寫評論。但她決定離婚。離婚後,出版社給了她二十萬美金的預付旅遊基金供她上路。如果這叫「人生低谷」,那我們這些人應該是活在地質層的最底吧。
說實話,有錢有自由真的好辦事,誰不想像 Elizabeth 一樣到義大利、印度、峇里島去找自己。但依照《Eat, Pray, Love》的內建邏輯,困在朝九晚五工作的賤民們,是沒有資格踏上靈性之路的。這個故事/劇本的最大問題,在於它過於夢幻而不切實際,因為就連裡面描述的挫折和難題,都是類似「我家黃金做的馬桶讓我覺得屁股很冷」這種牢騷。老實說,我不相信作者本人生命中沒有真正的困境,但有一種作者屬於不願意看清現實的那一型,或太盲目於追求「快樂」,而無法認清人生本來就是快樂與不快樂共存。他們可以花長篇幅講述靈性體驗多美好、多 Life changing,但他永遠不會和你真誠分享他真正的黑暗面。這種人或許你也曾遇過,就是那些看起來過度正向,人生一絲不苟、信手拈來就是勵志金句那種。這叫做「毒性正能量」,讓人不寒而慄。
3
不敢相信我還有把電影看完,雖然是快轉看完。因為我始終懷抱一絲希望,覺得這部片演員陣容堅強,應該不至於這麼糟,覺得不管怎樣,最後 Elizabeth 應該會在峇里島遇見某個頭腦清楚的導師,上前打她一巴掌要她醒醒吧?
但並沒有。Elizabeth 這個角色,在美國時是一個人,世界轉了一圈回去後,還是同一個人,差別是,她現在可以在美國 Elite 圈裡面,講述她在印度與印尼得到的靈性頓悟,衣櫃裡還多了幾件民俗風的服飾。
我覺得整部電影最正常的人,大概是 Elizabeth 在印度遇到的那個愛管閒事的年長男子吧。但一個人執迷不悟,無論旁人對她的分析多一針見血,終究還是左耳進右耳出。最後那男人坐計程車分道揚鑣前,好心告訴 Elizabeth,「妳還是要相信愛」,Elizabeth 回了一個融合了無奈、對世事了然於心、我們再看看吧的表情。因此畫面的作做程度而作嘔之餘,我心裡尖叫,妳沒資格做這種表情!還記得當初是如何無情對待愛妳的人嗎?
如一名朋友所言,《Eat, Pray, Love》是一部「白人女階級的凝視」之作,而這個部分,在電影結尾推向高潮。Elizabeth 在峇里島遇見了另一個同樣離了婚的女性,但不同的是,這位印尼女性不僅貧窮,還有一個女兒要養,而且前夫還曾對她家暴(整個很 "Of Course” 的一個對照組)。而 Elizabeth 的解決方案很經典,那就是:灑錢。她向朋友集資,給了這對母女近兩萬美金供她買一間自己的房子,覺得錢可以解決一切,從此天下太平。在原著裡,這位印尼女性拿了錢卻因莫名原因遲遲不買房,Elizabeth 還得騙對方說如果不買房子,她的朋友就要把錢都拿走,這才讓對方終於「兌現」。這一段很讓人詬病,不是在譴責 Elizabeth 沒有愛心,而是容易給讀者觀眾非常錯誤且脫離現實的印象。不同國家、不同家庭與個人各有各的獨特問題,而這些表面上的難題,底下往往是錯綜複雜的政治與社會矛盾造成,不是靠給點錢、造個橋、蓋個房就能解決的,事實上,在很多志工實例裡,很多外界自以為好的專案,往往會給當地社群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但我想這段劇情,重點應該是在 Elizabeth 多有大愛吧,這下她回到美國,就能說自己改變了印尼某個可憐女人的人生。我想這就是現實的諷刺,生活中很多表面樂善佈施的人,到最後真正揭穿真面目時,才發現對方做善事,不過只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我想,行善不欲人知,電影和書把這段拍出來,不僅是用很膚淺且無法說服人的方式告訴我們,Elizabeth 現在是個有愛的人了,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歷史因果與階級現實。
或許是我看這部電影看得太認真了吧,但無法認真看待的電影,就是要以笑話一則來看了,而《Eat, Pray, Love》,或許就是近代娛樂史上最大的自我成長笑話。它讓我質疑推薦它的 Oprah 的判斷力,也讓我對 NYT Best Seller 排行榜喪失信心。這就是為什麼人生很難,因為就連想要好好上進的人,都必須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否則一不小心《Eat, Pray, Love》這類作品就會魚目混珠到正能量界裡,讓我們該走的路,變得更蜿蜒曲折。
#電影最好看的部分是義大利麵和JamesFranco
#這部片如果拍成旅遊節目會更好看
#Eatpray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