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舉行會計法99條之1修法公聽會之報導,標題 鍾佳濱 委員這句話,堪為本日公聽會最完美的註解,請看下文內許多名家如何從各種角度切入,一一反駁國民黨的政治語言。
會計法99條之1》鍾佳濱:是當年特別費除罪化獨漏總統國務機要費 不是現在獨厚阿扁
鄭國強2021-04-22 15:44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22日舉辦攸關國務機要費除罪化的「會計法第99條之1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國民黨以賴士葆為首的立委,以及馬政府時代官員口徑一致,認定國務機要費不等同於特別費,而且是針對陳水扁修法;律師黃帝穎則以大法官解釋支持「體系正義」應除罪化來回應;時代力量代表陳椒華反對修法;民眾黨立委蔡璧如則強調「和解共生,療傷止痛」。
22日公聽會結束後,再於4月28日排審,並邀請法務部、審計部、總統府列席備詢。
藍綠雙方立場鮮明,第一個「戰場」在「特別費等於國務機要費」。尤其針對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曾提出,「如果特別費可以除罪化,那國務機要費也可以」,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馬政府時代官員董保誠、監委馬秀如等立場鮮明,分別從經費的多寡、是否要用發票報帳來強調其內涵不同。
藍營立委、前官員指特別費和國務機要費不同
「對相同情況,就要相同對待」,律師黃帝穎則引用大法官第667號解釋等,強調體系正義源自於平等原則,民國52年把總統的特別費和機密費合併,所有行政首長只有總統沒有特別費,後來用修會計法99-1 讓特別費除罪化,那麼對於同樣性質的總統的國務機要費就應一致性處理,應給予除罪化。
遠見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勝琛則指出,首長特別費就是仿總統國務機要費,先從五院院長開始,後來才推到地方行政首長,結果今天發生問題了,大家才來反過來問國務機要費是不是等同特別費,實際上主計處做了一份非常詳盡的報告,在民國95年11月29日提出來,裡面就有說「長久以來,國務機要費視同特別費處理。」
比較特別的是,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從所得稅法的角度,去比較特別費和國務機要費,認為兩者有差異;而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則另從預算法、會計法、國庫法三方面去比較,認為法律定義明確,並賦予執法者相當的彈性空間,雙雙傾向不必修法。
回歸「體系正義」,國務機要費應該除罪化
藍綠雙方第二個攻防戰場,在是否只為了替陳水扁總統解套而修法。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開砲說,「會計法99條之1通過了,只有一個人陳水扁受到影響,民國95年以前機要費,只有陳水扁了。」
賴士葆說,修法最終只針對一個人,不具備普遍性,「要嘛叫司法院審快一點,無罪就沒事,有罪,蔡總統就特赦嘛。」他表示討論這個案子陷立法院於不義,還對財委會召委 郭國文 喊話說,「這個案子一過,你郭國文會變成歷史罪人,你要背這個十字架。」
郭國文立刻站起來回說,「國民黨不該一直將會計法修正案個人化,應就制度面討論,而他排審該案絕對可以禁得起大家的考驗。」
民進黨立委 鍾佳濱 也說,「當年把特別費除罪化時是獨漏總統,不是現在獨厚陳水扁總統。」他不以為然的說,修法是針對總統這個職務,不是針對特定人,難道總統交接條例也是為特定人修法?
蔡壁如:馬永成、林德訓被限制出境十幾年,每天還要去警察局報到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表示,「國務機要費修法自然談到阿扁總統,阿扁被關是因為其他案件,目前5個案件都停止審理,國務機要費發回更審中,這條修法影響到的是當年承辦人員馬永成和林德訓而不是陳水扁,黃芳彥也過世了。」
她指出,馬永成、林德訓被限制出境十幾年,前幾年每天還要去警察局報到,這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她說各方吵完了、講完了,好好靜下來再理性討論,聽聽對方的想法,經由互相理解的過程來達到和解共生、療傷止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雖然過程中藍營代表賴士葆、馬秀如、朱雲鵬等不斷強調「修法等於替阿扁貪汙解套」,但出席的主任檢察官連思藩卻不這麼想。
連思藩簡潔回答,對於公聽會主題「機要費導致因公支出大於收入是否構成貪污」,他表示這部分就回歸貪污罪的法律規定,至於是否利用職務上的經費詐取財物,他則說「要看公務員本身有沒有利用機會,然後使詐術使人交付予財務」,最後「是不是構成犯罪」,他表示還是要回歸個案去判斷。
今天的公聽會依然是贊成、反對立場鮮明,財委會將在4月28日再排審,並邀請法務部、審計部、總統府列席備詢。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7002
理性的詐取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用女性獨立這塊切入】
.
每次講價值觀啊,除了怕被罵之外,其實我更怕因為沒有說清楚,導致大家不開心。所以就寫個長文吧,通常長文會看完的人,一般也比較照顧我的玻璃心。
.
不過看著上一篇留言,大概有滿多人覺得不太開心。我講一下我之所以有這個看法的脈絡還有情境。
.
啊不過還是要說,如果看了不太舒服的,我在這邊再次道歉,畢竟什麼有錢講話大聲,檢討受害人,維護父權以及女權自助餐這些都不是我的考量,可是還是因為我用字遣詞不夠好,很容易引起誤會。
.
但就順勢說說我的考量,我的考量從頭到尾都是『現實遇到的情境』,而我思考了一下,因為觀點不同,可能會被誤解。我講講我當時在構思簡報所遇到的故事,由於我改編了一些環節,就就當小說看吧。
.
不過因為我只聽到女方跟我說,所以我也就只有一邊的立場。當然這樣就可能更偏袒女方,但我覺得重要的還是那個『明明不適合卻不能分開』的癥結點。
.
上一篇故事中的朋友,本來是空服員。但她有點職業倦怠,所以她的想法一直是如果可以,那麼最好就是等到結婚之後,老公養家,她就專心在家裡帶小孩做家務。
.
她年紀大概30,她爸媽常常催婚,也一直說她這樣要飛多久?不如找人嫁了等等。接著是我個人猜想,我猜當時她也沒有真的很認真的挑選對象。於是她在透過朋友介紹,遇到現在的老公。
.
大概覺得這個人有經濟來源,也對她蠻好的。而且還一直叫她辭職,以後就在家裡作家事顧小孩就好。她想想這樣應該會是個好老公吧,所以就嫁了。
.
直到後來就是孩子生了,有次她跟朋友出門,婆婆來沒遇到她,於是就在家等她回來。跟她說老公賺錢這麼辛苦,妳不但不在家裡做該做的事,居然還出去花錢。
.
老公回來後,就跟妻子說媽媽也是好意,但如果可以,還是盡量不要出門,因為就算有保母,老公還是不太放心。而妻子覺得既然叫了保母,就是要幫她分擔,不然她在家中覺得很悶。
.
接著老公說妳又不用工作,家裡又有保母,處理這些事情應該也還好吧。而且明明假日就會一起出門,到底是那裡悶。後來不知道怎麼樣,兩個人就大吵一架。
老公就脫口而出妳明明平常就靠我養,保母錢也是我花的,妳就只是在家裡當少奶奶,這樣有很難嗎?妻子說,我就只是想去跟朋友出去一下,這樣錯了嗎?
.
後來老公就覺得妻子一定有外遇,於是每天都就要看她的手機。妻子更生氣了,覺得如果真的要這樣,那不如去外遇好了。大概是說氣話吧,妻子就說那乾脆離婚算了。
.
老公當下說:我告訴妳,如果要離婚,妳一定不會拿到孩子的扶養權,因為孩子的所有費用都是我出的。而且我告訴妳,妳又沒有錢,加上我這邊有認識很多好的律師,我一定會認真告妳。而且妳不要想找妳爸媽幫忙,當時我們結婚時候的聘金什麼的,我一定會想辦法證明妳是為了詐取財產才結婚。
.
後面還有很多很誇張的,包含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要去做DNA鑑定的啦。還有要去跟女方爸媽說的啦,說不守婦道,整天只知道花錢還不照顧孩子之類的。最誇張的大概是老公要到警察局告妻子,主要是妻子罵他賤人。
.
經歷這些事情後,她想想她也沒辦法馬上找到工作,而且年初疫情正盛,她也不可能回空服單位工作。於是她就想,那就忍耐吧。但老公並沒有隨著她的忍耐而停止,反而更加誇張。
.
但後來因為剛好有次遇到我們的共同朋友,聊起來才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你可以說檢討受害者,我先虛心接受XD。但我說真的幹嘛檢討我好朋友XDDD。
.
我想說的只是,如果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如果能夠讓人在結婚前不要管父母,也不要管社會期待,而是更認真看待自己的人生,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
.
而如果結婚時能夠多觀察一點,能夠有更多評斷標準,見過更多人和世界,會不會就能看出來控制狂還有什麼事都聽爸媽的人真的不要嫁?而如果經濟能夠獨立,是不是就不需要處處受制於人。
.
所以我的想法比較是,如果能夠告訴大家獨立對於自由的重要性,那麼會不會能讓更多人不要遇到慘劇。
.
而很多人總說這個真正要改變的是社會結構,是社會期待的問題。但我想問的是,社會結構和社會期待,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問題嗎?
.
絕對不是,對吧?都2020了,我還是會被念都交往這麼久了也結婚了,為什麼不生個小孩。甚至被鄰居說都養狗了,幹嘛不乾脆生個小孩等等。
.
不過比起說關你屁事,我想說的是這社會本質上離理想還是有點距離的。
.
就像上次我說誰約誰請客的那篇,大家都在說我檢討男性。但我的回應就是,比起去期待對方改變,我想從自身開始預防可能更容易。還被人家說那這樣幹嘛要有警察,幹嘛要有法律,這就是蹤容詐騙集團啊。
.
我必須說這根本兩件事,法律和警察會去制裁詐騙集團,但絕對不能根絕,而且詐騙集團也通常會是領先的那方。那麼比起我們期待這社會改變,不如先採取安全的作法,不是能夠讓自己不要遇到更大的風險嗎?
.
我只能說比起教育所謂的壞人或社會結構問題,我更傾向讓所謂的好人們更好的保護自己。從以前我也是罵父母,罵老闆,罵社會,罵世界,但後來我發現,比起譴責一時爽,想想怎麼提升自己,預防這些問題才是我更能掌控的部分吧。
.
大概論述到這邊,還是想再度感謝支持的朋友以及能夠理性討論的朋友,希望把脈絡說的更清楚,也想說說我不想站在什麼父權女權之類的。
.
我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真理是:選擇你快樂的生活模式,好好的保護自己活下來,其他人都只是說說而已,包含我。
.
而我很認真的實踐著,就這樣~
.
#講價值觀好累
#但如果能影響一個人
#不要讓多一個慘事發生
#我這篇就值得
#還是要說雖然我怕被罵
#但還是歡迎暢所欲言
#這才是自由
理性的詐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脾氣好、不計較,我們盡力做個有修養的好人,
卻總是被當成工具人,該有的權益被吃乾抹淨,失去原有的進取心。
人生本來就多樣又複雜,做好人怎麼會這麼難?
原來關於好脾氣,我們都誤會大了!
誤區1:好脾氣=好人緣?
No No No,人見人愛只有卡通、電視裡面才有。
你沒聽過,人善被人欺,好心沒好報?
誤區2:好脾氣=好修養?
No No No,正面迎戰,不代表衝突,
要能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強者!
誤區3:好脾氣=好心腸?
No No No,大家都聽過,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更別留給得寸進尺的人。
別被好脾氣所害,更別被壞脾氣控制。
只有不迎合、不妥協,才能拿回自己的人生主導權。
取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談到我們所受的各種教育,常常要我們變成「好人」。但現實中,好人不一定真的能活得好。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040311499735612/
我常提到「陪伴、傾聽、表達、溝通、界線」,這幾個跟人際有關的概念。這本書側重在「界線」,但前面幾個概念,其實在跟人相處的時候都不能少。
像是這篇摘文所提到的狀況,就很需要「傾聽」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來說,觀察與評論在「表達」的時候能區分得清楚,對方比較能聽得入耳。
「先了解事情原委,決定要不要發脾氣」
此外,如果少了自我「陪伴」,我們常常難以即時覺察自己的情緒。那麼情緒不穩定,對方一出招,我們的情緒就跟著起舞,我們根本沒有自己情緒的主導權,也就談不上「決定要不要發脾氣」。
還有,人際相處本來就很難,不是我們設定了界線,對方就一定不侵犯。對於那種想從我們身上再詐取利益的人來說,常常要反覆申明,並以行動回應,對方才有機會放棄。
這系列到這一篇結束了,我感覺這種線上讀書會,很有價值,大家一起分享學習。我常常想,如果我出社會之前,就能接觸到這些知識,也參與討論,不知道有多好?!
這麼想,我好像跟過去的自己見了面,並且給過去的自己力量。
要記得,從「知道」走到「做到」,會需要一些時間。祝願您,能給自己時間,給自己力量!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59944437355171
……………………………………………………………
先了解事情原委,再決定要不要發脾氣
【文/ 周維麗】
有個賭徒四處借錢,當他找上朋友A時,A有兩個選擇:第一,直接把錢借給對方;第二,斷然拒絕,將對方訓斥一頓。如果選擇第一個答案,就等於當了「濫好人」,這些錢一旦借出去可能再也收不回來了。如果選擇第二個答案,可能會讓人覺得自己不近人情。
正常情況下,A應該選擇第二個答案,可是當A聽說這個賭徒這次借錢是為了母親的醫藥費時,他又決定選擇第一個答案,直接把錢給對方。
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蒐集完整資訊非常重要,在資訊受到限制或者不完整的情況下,我們對於事情的解讀會比較片面,甚至可能依據經驗法則或者直覺而導致誤判。而當資訊完整充足時,我們對於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對於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一目了然,此時所做的分析會更加清晰,思維也會相對比較理性。
由此可見,由於接收到的資訊不同,我們釋放出來的情緒也不一樣,會在「好脾氣」與「壞脾氣」之間變動。
脾氣的好壞多半是性格使然,但是資訊是否完整同樣會產生很大影響,只有先弄清楚事件的前因後果,了解對方是什樣的人,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這件事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以及造成了什麼影響」。
想要創造正常的溝通方式,在了解對方的行動後再表達也不遲,不要一發現雙方存在著分歧,或者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急於採取強硬行動,有時候要先沉住氣,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決定自己該怎麼做,效果會更好。
對於那些好脾氣的人同樣如此,他們一方面受到自身性格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對事情的分析不夠透徹,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只能依靠點滴的資訊來評估自己與外界的關係,以及外界對自己施加的影響。
無論好脾氣還是壞脾氣的人,他們都很容易先入為主,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過從溝通的角度來說,互相了解是一個重要基礎,但前提是,彼此不要總是只想著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想法,雙方再進行深入的交流,這樣的溝通才有意義,事情才能有所進展。
了解資訊的其中一種作法就是觀察,也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準確的說出觀察到的結果。
在這裡,我們需要區分觀察和評論。我們通常習慣於對所看到的人和這個人的行為做出反應,並且給出評判和分析,例如某人在開會時遲到六十分鐘,我們通常不會直觀的說他遲到了一個小時,而是會做出這樣的評斷:對方是個不守時且沒有時間觀念的人。這個人的遲到行為自然而然會被連結到人品問題,就導致觀察(遲到行為)和評判(不守時)被綁在一起。
但是比較完善的作法是,觀察必須和評判區別開來,或者也可以說,必須在充分觀察之後才能做出評判,避免在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產生評判的失誤。所以我們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了解溝通對象以及發生的事情,並清楚的描述出觀察結果,不要草率的得出絕對的結論。
觀察的另外一個好處是能夠有效避免慣性思維,比如有些人生氣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人們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同時還給他人貼上各種標籤,然後說長論短。發脾氣的人可能會以自己的一套標準來衡量他人的行為,可能會以自己的思維習慣來看待他人的想法。
同樣的,當我們樂於當好人,為他人作嫁裳的時候,也是出於自己的慣性思維,他們會覺得自己應該像過去一樣保持熱心,並認為最終會引起他人的好感。
人類大部分的認知模式都是為了適應生存,很多時候大家並不關心事情的真相,只在乎這件事會不會對自己的生存造成影響。正因為如此,理性思維顯得至關重要,它幾乎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但理性思考需要有強大的資訊資源作為基礎,而這些資訊資源可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衡器。
好脾氣容易讓我們逐漸淪為弱勢族群,並且降低自我保護的意願,但壞脾氣攻擊性又太強,容易引發更大的衝突,也容易造成誤判,會對人際關係產生傷害。所以在避免成為濫好人的同時,也應該盡量避免成為一個動不動就發飆的「壞蛋」。為了免於走向兩個極端,我們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或者微調我們的行為,以確保能夠更符合環境的需求。
一般情況下,微調是建立在對資訊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無論我們要表現出迎合與妥協的一面,還是強硬、有攻擊性的一面,都應該先掌握充分的資訊才對。如果延伸這個話題,就會牽涉賽局的問題,在賽局論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盡可能掌握充分的資訊,擁有比對方多的資訊是確保在賽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的關鍵。這就像是一個參加談判的人,如果了解客戶公司陷入了困境,或是知道對方的底線,那麼就不需要在談判中採取守勢,也不用迎合對方。
反過來說,當談判者對於客戶公司的相關資訊不夠了解,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客戶是上帝,我不能輕易得罪他們,客戶如果非要堅持,那麼我就只能去迎合。」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一貫的「迎合客戶,以客戶利益為重,不要得罪客戶」的想法可能會左右談判者的行為。
因此,當我們糾結於應該保持好脾氣還是壞脾氣時,先不要盲目的被自己的常規思維和態度所影響,應該先想辦法搜集到更充分的資訊,然後在掌握充分資訊的基礎上做出最恰當的表現。
.
以上文字取自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博客來:https://pse.is/V645C
誠品:https://eslite.me/REZ5Q
金石堂:https://pse.is/VE5DZ
Momo:https://pse.is/UKLQ8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luminouspublication
.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