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時代膠囊,不是只有懷舊】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6638
上週六分享了鄉間小路 9月號【來去海港邊】收錄的50年代南方澳漁港照片,是早期豐年雜誌 攝影師楊基炘所留下的影像紀錄。今天再跟大家介紹他!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為當地望族楊氏子弟,是二戰後臺灣最活躍的鄉土攝影家之一,曾出版攝影集《時代膠囊》。他因工作走遍臺灣,替《豐年》雜誌拍攝近1萬張質量均優的照片,紀錄了1950~1960年代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像;而在「攝影記者」的角色之外,他的個人攝影作品亦有獨到的美學風格。
#楊基炘 #攝影 #攝影師 #影像 #農村 #豐年雜誌 #鄉間小路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和「魔幻寫實」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
生於望族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更新:已經有讀者反映受到驚嚇,因此將不舒服的部分圖像像素表示,若想知道更多圖片細節請自行查詢)
誒我真的很怕我上傳這種圖會被BAN掉,畢竟該內容可能不適合某些用戶觀看或不忍目睹
如果真的有朋友無法接受的話我會立刻換別張圖片,在此也先致歉!!!!!
死不暝目(物理)
-
#9月廢文 #詭異ㄉ頭顱故事 #葡萄牙
-
目前,迪奧戈·阿爾維斯 (Diogo Alves) 的頭顱存在在玻璃罐中,於里斯本大學醫學院的解剖學系展示,通常並未向大眾開放參觀。
至於迪奧戈這位殺手的來歷,根據官方的文件資料顯示,他於1810 年出生於加利西亞的農民家庭,年輕時就來到里斯本尋找家務工的工作。
不過他的求職之路非常不順利,甚至還開始酗酒和賭博,最終他的結論是認為犯罪生活比找工作還更有利益且可謀取後,就展開一去不復返的BE路線了(幹)
因此在1836年至1840年間,他選定里斯本最有名的高架渠皆供水系統「阿瓜里弗渡槽(Águas Livres Aqueduct)」來作為犯案地點。
-
在夜闌人靜的時刻,迪奧戈會從渡槽上潛伏,並觀察從城市通勤回來的農民。
一旦鎖定目標,則會先搶劫路人的財寶,然後毫不客氣地將他們拖到渡槽的頂端,將其推向黑暗的深淵。
在殖民主義高漲的19世紀中,由於葡萄牙的國力迅速衰落,平民們則面臨經濟困難和政治的危機,迪奧戈可能有意識到這一點,利用將人推下渡槽,已讓當局誤以為死者只是絕望「自殺」的方式,藉以逃避自己的罪行。
而當「自殺潮」的現象引發當地的恐慌後,里斯本政府則立刻將渡槽的通道封閉, 迪奧戈不得不尋找新的地方來搶劫和殺人,他和團伙轉而開始搶劫房屋,甚至還謀殺當地醫生望族的4名家庭成員。
1840年,迪奧戈和他的團伙因上述的殺人案而終於被當局抓獲,並在 2 月 20 日被判處死刑。
最終,迪奧戈於 1841 年 2 月 19 日結束他充滿罪孽的一生。
-
不過,里斯本大學醫學院的顱相學家們卻對迪奧戈的行跡很感興趣,他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這個人要殺死這麼多人,畢竟葡萄牙以前從未發生過這樣的謀殺案。
當時「顱相學(Phrenology)」這個假說曾風靡一時,這在當代早就認定為偽科學。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大學曾對阿爾維斯的性格進行相關的研究,但在1886年,法蘭斯高博士(Francisco Ferraj de Maced)的報告中,曾提到了阿爾維斯由於童年時期可能有頭部受傷,導致精神不穩定的推論
不過整體的研究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迪奧戈的頭則作為保存品收藏起來。
#難得第一次介紹葡萄牙的文章卻介紹這種可怕的東西
#大喇喇貼出這種圖感覺好不妥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留言收其他里斯本大學收藏的獵奇和其他的連環殺手
生於望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物】新竹名醫博施濟眾 周炳煌(1915〜2008)
文/陳永興
#周炳煌,1915年生於新竹,周家是地方上的望族,周氏家族於1893年創建的「#證善堂」是新竹市歷史超過百年的古蹟建築,這座佛堂是新竹市許多善男信女的靈修聖地。周炳煌自小就在慈悲行善的佛教家庭中成長,他自幼聰穎學業成績優異,小學只讀5年就跳級進入中學,中學畢業又以第一名保送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1937年畢業後回新竹市北門街開設周小兒科醫院,因病人求診者多,又遷移至西門街擴充醫院的空間,服務病患長達五十年。周炳煌對病人非常體貼充滿善心,尤其是對貧窮病人積欠醫藥費用,都交代員工不得催討,每逢舊曆年就將病人欠繳費用的借據銷毀,也常在年節發放米糧賑濟貧民。
#周照芳 #陳榮基
生於望族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和「魔幻寫實」這件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你相信「命中注定我愛你」嗎?有一種愛情故事是這樣的:兩人一見鍾情,瞬間被愛神的箭羽擊中,心跳加速,血脈賁張;像電影中慢動作的凝視,四下無聲,瞬間即成永恆。然而小編想的是,愛情真是被命運掌控的嗎?「一見鍾情」有何道理可言?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讀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小說〈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選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出版於1992年的短篇集《異鄉客》。伊格言的這篇文章中,開頭就帶領我們直擊故事中最具震撼力的場景──男女主角初遇的海水浴場。小說男主角是現年二十歲的帥哥比利‧桑其士。他出身富裕望族,頭腦不怎麼靈光,從來沒能好好讀完一本書,也沒能好好讀完一間學校。作為一個街頭小混混(「鐵鍊幫」首領),他的「職業生涯」堪稱順利;因為身為世家名門之後,城裡最中二的貴族後代,怎麼為非作歹、魚肉鄉民都沒人敢抓他。即便開著跑車衝撞露天戲院,勇敢的警察們紛紛假裝沒看見,戲院的監視器也直接「沒有畫面」。
某日,無法無天的鐵鍊幫選定海水浴場女更衣室作為惡作劇目標──比利沒想到這竟是他混混生涯僅見的重大挫敗。他闖進更衣室,站在赤裸的妮娜‧達康特面前,脫下褲子露出陽具,滿心以為可以享受少女迷人的尖叫。然而事情不如預期──十七歲少女妮娜,和比利同樣權貴出身,規規矩矩還是個處女,從小就是好學生,連個裸體男人也沒見過──但她機警又沉著,此刻看著這俊美暴露狂巨大的生殖器,她冷冷丟下一句:「沒用,我見過更大更硬的。」
這話激得小混混兼小傻瓜比利羞愧不已,竟然用捲著鐵鍊的拳頭爆打牆壁,導致手骨粉碎,血流不止。情急之下,救人第一,少女妮娜臨危不亂,穿上衣服,親自駕車將這出師不利的色魔送到醫院。
說時遲那時快,愛神在此時襲擊了這對小情侶。兩人在狂戀數月之後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G7fa4XrL6E/hqdefault.jpg)
生於望族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剛剛過去的周末,林明正同志組織了很有意義的「返校」參訪團活動,帶我們造訪黃埔二期的台籍將領李友邦將軍故居,下午再到馬場町參加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
與其看「台獨」扭曲、洗腦的「返校」,不如親身了解那些魂斷馬場町刑場、埋骨六張犁亂葬崗的受難者都是什麼人!「返校」宣稱以基隆中學光明報案為原型,卻不談光明報就是中共台灣省委基隆支部經營的刊物,更不談被處決的鍾浩東是中共地下黨人,好像一切只是讀了《泰戈爾詩集》就被帶走,紅色烈士的血淚成就了台獨的政治資本。
包括林正亨、李友邦、吳思漢、鍾浩東、黃榮燦……等在馬場町結束生命的志士,都是中共地下黨或其外圍組織的工作者。其中李友邦將軍生於蘆洲望族,日據時期逃避日警緝捕,成功逃至祖國大陸,加入黃埔軍校,成立台灣義勇隊參與抗戰。他懷抱的反日反殖民意識,也逐漸與中共救亡運動結合。台灣光復後,李友邦捲入國共內戰下的白色恐怖,其中更有國民黨的各派內鬥,李友邦因其左傾思想及妻子嚴秀峰與中共地下黨人接觸,被認定是中共地下黨,1952年槍決於馬場町。
今天民進黨利用紅色血淚炒作台獨,又繼承國民黨反共政策並進而質變為反中,還有臉一邊聲稱轉型正義,一邊大搞綠色恐怖,真是做婊子還要立牌坊,用共產黨烈士的鮮血來反共反中,可恥、可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mcvwuh1zxs/hqdefault.jpg)
生於望族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xU9Dqx4yMU/hqdefault.jpg)
生於望族 在 [心得] 重生生於望族by柳依華完結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重生生於望族by柳依華完結@yuanchuang,共有12則留言,7人參與討論,5推0噓7→, 文名:生於望族作者:柳依華網址:看完實體書(三采出版) ... <看更多>
生於望族 在 [心得] 重生+宅鬥生於望族by Loeva 完結- 看板YuanChuang 的推薦與評價
文名:生於望族
作者:Loeva
網址:https://tinyurl.com/bjek59t
完成狀態:完結
更新速度:完結
是否為VIP:是
文案/簡介:
可憐朱門繡戶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生於望族,柔順了一輩子,只落得個青燈古佛、死於非命的下場。既然重生了,她就
要堅強,徹底擺脫從前的噩夢!
可是,上一世錯身而過的他,為什麼總是出現在她的面前?
心得:
評價:三顆半星
關鍵字:宅鬥 種田 宮鬥 重生
心得:
雖然《生於望族》整體上還不錯,但比起《生於望族》,我還是比較喜歡《平凡的清
穿日子》,《生於望族》頗有輔天《冠蓋滿京華》的感覺,但是史筆沒輔天那麼重,整體
而言也看不太出特色,對這本書的印象不會太深刻。
故事大抵是落魄不受寵的顧家六房嫡女重生後,保護奶奶重振六房,前面還蠻好看的
,男主角是身世悽慘懷有怨恨的柳家嫡長子,英雄救美的相遇。前面大部分是種田跟小宅
鬥,兩人結婚,一直到男主角去當兵歸來都還蠻好看的,但是後面兩人到新地方上任參雜
宮鬥開始,就開始讓人不太耐煩了。
其實夫妻倆人一直是很恩愛的,沒什麼事,但是身邊的人真的超煩啊!接二連三出事
情。雖然是種田文,但是有些枝微末節寫得很詳細,整個讓人覺得沒必要,看到後面有的
東西我都跳著看了,事實證明不看也不影響主線和支線,要知道看長文本來就很類,這種
瑣碎的下人對話或是太詳盡的一些解釋,並不會讓文章看起來更專業。
說是這麼說,Loeva的文筆跟架構和人設,自然是比很多作者來的好的。只是看的時
候,有時也會好奇,女主角只是重生了怎麼會改變那麼多?六房祖母整個超強啊!
看的時候也會想到《平清》,女主的性格跟六小姐的性格,彷彿就跟《平清》兩姊妹
重疊似的,只是《生於望族》更誇張了一點。另外,五小姐文嫻整個超煩啊!怎麼會有這
麼煩的女人!一邊還期盼著拜託有人去處理一下她吧!煩死了人啊!
女主角顧慮很多,又心軟,所以常常會對姊妹說教,這個我還看的下去,但是當說教
後面就會覺得,啊根本沒人再聽,說了也沒用啊!比起女主跟男主,我還比較喜歡羅家二
少爺,還有女主身邊的丫頭呢。
夫妻相處的事情真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其他事,女主希望男主沒有隱瞞是可以理解
啦,但是也真多虧男主可以接受這樣的女主,不然她如果嫁到其他家,恐怕也不能這樣吧
。所以我再討厭五小姐,也不得不認同她的道理,你若是上面有那樣的婆婆,房裡再有小
妾,真的還能如此嗎?
至於朱景深,只能說真是個衰爆了的人,最後也沒有啥好下場,其實也有點可憐。
全書結局一下就跳到六年後,感覺像是腰斬草草結束,與其要這樣為什麼不在前面精
彩時結束,還更能讓人印象深刻,看到後來真的很無力。不過就比起一些囧作者的文,找
不到書看時還是可以看的啦。
補一下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有時候,投人所好,比送錢財有用。
文怡嗔他一眼:「瞧你說的,我是那種糊塗人麼?!」替他把衣裳整理好,又忍不
住伸手摸上他的鬍子:「怎麼不把這個也剃了?怪模怪樣的,你才多大年紀?倒長了一臉
鬍子……」
柳東行笑著一把抱住她的腰,湊過臉去,拿鬍子去扎她:「這樣好玩著呢,你試試?
你試試?」
文怡被他扎得又痛又癢,忍不住笑著拍了他幾下:「快放開!扎得痛死了!」
柳東行卻不肯放,反而重重地在她臉上、唇上親香了好幾口,方才捨得把人放開,還
笑著說:「怎麼樣?很有趣吧?我自打留了這鬍子,就一直想這麼做了!」又意猶未足地
伸手再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5.106.80
※ 編輯: umeiss 來自: 111.255.106.80 (02/07 14: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