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與死者,全然無動於衷
-
#達米恩赫斯特的藝術作品 #鯊魚 #專欄
-
1992年,此時倫敦的薩奇美術館正舉辦著青年藝術家節的作品,其中所展示的一個裝置藝術,隨即引起了眾多觀眾群的哄動。
在一個玻璃櫃中,竟然有一條長4.2公尺,被切成三等份的鼬鯊,浸泡在被水稀釋的甲醛溶液裡。
這個前所未見的作品名為《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是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並直面帶給觀眾「死亡」的震撼,除了令觀眾開始探討生命在生與死的主軸外,在當代藝術具有非常重大的價值。
不過,此作品日後卻取得相當兩極的評價,並引發一場長年間的巨大爭論。
至於該作品誕生的根因,則要讓我們先追溯其背景時代講起:
-
20世紀末期是諸多現代藝術崛起的年代,雖然保育觀念尚未全面盛行,但是已經出現提倡多元議題等國際時事的趨勢,此外在各項領域中的『後概念』藝術也極度發展,並影響了各國青年藝術家的發展,其中也包含了YBAs,他們是來自英國、1988年成立的視覺藝術家團體。
YBAs的成員們皆來自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與皇家藝術學院,除了赫斯特外,還包含翠西·艾敏(Tracey Emin)、安雅·加拉喬(Anya Gallaccio)、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等人。他們所提倡的概念為「震撼戰術」,希望能藉由大膽和荒誕的畫面刺激觀眾的感官,引發的潮流也振興了在倫敦等地的當代商業畫廊,令世人開始重視這些新興的藝術家。
-
赫斯特早年有著不順遂的人生,也曾一度沉迷於毒品與酒精過,然而憑藉著對藝術的執著與見解,他後將過去的求學經驗、在太平間兼職的工作經歷、對於病理學的喜愛轉化成作品的媒介
也開始大膽使用動物、昆蟲等生物,將其屍體浸泡在甲醛溶液製作成作品。
1991年,赫斯特因認為鯊魚帶有「強大得令人生畏」的氣場,聘請了一名澳洲漁民從赫維灣捕捉一條鼬鯊,耗資約6000英鎊製作《生死》這個作品。
想當然,這種將「生命體藝術化」的表現,特別以動物的特徵訴諸令人不安的意象;除了擺脫藝術原有的形式框架,更拓寬了當代藝術原有的定義,邁向更前衛的體制突破。
評論界對《生死》思想的隱喻充滿著盛譽,也令赫斯特成就在日後奠定了基礎,更在1995年的英國當代藝術大獎榮獲了特納獎。
-
隨著赫斯特後續製作的一系列作品,包含以兩隻乳牛做成的《母子分離》一顆牛頭構成的《腓力》等,雖觀眾接受的價值觀亦比過往提升不少,然而各界的撻伐卻依然未有停止的狀況
包含部分評論家、動物權益組織、人道團隊等,也對赫斯特的作品抱持的負面評論。
反對者的主張認為:
•「赫斯特以不友善的方式『殺害稀有的鯊魚』作為藝術品,除了踐踏生物且忽視保育觀念,該作品甚至含有非常濃厚的商業操作,因此《生死》的評價實為過譽。」
更具爭議的事,隨著時間日復一日的流逝,《生死》的作品也漸漸損壞,其中甲醛的變質使鯊魚身體開始有腐爛的跡象,最終赫斯特於2006年更換一條從昆士蘭海岸附近被捕的鯊魚。
對於多次修繕與各界的議紛,赫斯特則認為鯊魚的腐爛:「是死亡與腐朽的過程。」
並進一步表示:「作為一個概念藝術家,我覺得作品仍舊是想表達出同樣的含意和價值。」
-
2004年,《生死》以12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是至今當代藝術第二昂貴的成交品。
如同多數藝術家一樣,赫斯特本身就是一位具有爭議行為的人物,也曾多次抄襲而受到質疑,其龐大的影響力到至今也影響著此刻他的人生,同時也有嘗試做出其他不同調性的藝術品,如以日常素材構成的《對逃亡的後天無能》。
至於探討本有其存在價值的「生命」本身,在赫斯特透過藝術品的型式擺佈,到漸漸消逝的關鍵問題似乎也還是未解。
對於您本身的話,對於《生死》的感觸又會是如何呢?
-
#話說明天大學開學我真的好害怕未來會過度忙碌課業而人間蒸發
#每次看到喜歡的畫師因課業因素突然消失就好難過
#留言收本次參考資料和赫斯特其他的作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典藏ARTouch成立三週年,去年起我們歷經了網站改版,網站中欄目頁面更為清晰,也多了「Light/Dark」按鈕,讓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閱讀習慣調整頁面;推出了「TW Art Guide 臺灣藝術指南」App,輕鬆搜尋、存取好展覽;因應媒介的多元性,在下半年度推出了「V-Touch」影音單元,帶領...
當代藝術 爭議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法醫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是英國的一個藝術研究組織,集合跨領域的團隊成員,他們聚焦區域衝突與環境災害,並和人權組織合作,以藝術、報導、紀錄片和科技運用等方式,從「建築=空間關係」的概念出發,進行大規模的系列調查。
對法醫建築而言,藝術展覽只是行動的一部分,他們積極介入議題發展,作品本身甚至可以是在國際事務討論中成為依據的法庭供證。在他們此刻於英國曼徹斯特惠特沃斯藝廊舉行的展覽「雲的研究」(Cloud Studies)中,呈現他們長期以來對加薩走廊的研究,但同時也引發了爭議。
在「雲的研究」展覽入口處,法醫建築在牆上張貼短文——「與巴勒斯坦站在一起」,並在聲明文字中以「種族清洗」、「種族隔離」與「殖民行徑」等措辭譴責以色列,同時向巴勒斯坦人的抵抗致意。以色列在英國的遊說組織「以色列律師團體」(UKLFI)為此大力撻伐該展,一度迫使該展關閉。
__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__
#法醫建築 #當代藝術 #以色列 #巴勒斯坦
#ForensicArchitecture #UKLFI #CloudStudies
#Whitworth
當代藝術 爭議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楊俊爭議案 #視盟 #聚焦機制
「針對當代館該展覽事件,新舊館長交接成為館務推動的漏洞,顯示當代館運作機制出現問題⋯」台北當代藝術館與藝術家楊俊間的展覽爭議不斷延燒,相關人士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個人聲明,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視盟今則聚焦 #展務運作機制 之檢討與改革,呼籲該館主管機關「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儘速出面回應。
當代藝術 爭議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典藏ARTouch成立三週年,去年起我們歷經了網站改版,網站中欄目頁面更為清晰,也多了「Light/Dark」按鈕,讓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閱讀習慣調整頁面;推出了「TW Art Guide 臺灣藝術指南」App,輕鬆搜尋、存取好展覽;因應媒介的多元性,在下半年度推出了「V-Touch」影音單元,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瞭解藝術家、展覽等等,今年,ARTouch也將會持續努力,跟著我們一起回顧吧!
2020年精選文章:
1.盧秀燕市長,切莫廢藝術而就草包
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12158.html
2.誠品租金的 2.5 倍!松菸空間高價外租商辦化,是在文什麼創?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12259.html
3.「設計力」即國力:設計研究院上路,設計導入政府施政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12274.html
4.當藝術遇上《動物森友會》:遊戲中藝術可以怎麼呈現?
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2489.html
5.專訪新任文化部部長李永得:麗君拓寬了文化的門,我總不能倒退
https://artouch.com/people/content-12626.html
6.妙手回春或弄巧成拙:文物修復的門檻與界線
https://artouch.com/views/art-history/content-12830.html
7.青年世代的策展人館長:專訪賴依欣,面對「機制」的練習
https://artouch.com/people/content-13209.html
8.【北美館策展案認錯!】策客李林「行政執行」混充策展也行?「策展執行」一詞在爭議後留下的爛攤子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13183.html
9.如何看待抄襲爭議?當代藝術的抄襲定義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13143.html
10.【國美血觀音,學者麥娜絲】政界對藝壇學界信任降至冰點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13337.html
11.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現代藝術的重探與再譯
https://artouch.com/views/exhibition/content-13302.html
12.【垂直偽造.巴別塔】MVRDV 聲明稿駁斥劉真蓉與夫婿的專業資歷,我們的策展國家隊到底發生什麼事?
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29461.html
13.網紅化的城市慶典:藝術與標案宣傳的不適作用
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29979.html
📌追蹤訂閱我們,與我們一起成長: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頻道,影音節目不漏接: https://bit.ly/2Qhc1os
🔸追蹤ig查看更多精彩圖文:https://bit.ly/3g6gcym
🔸LINE@藝文產業週報,小秘書幫你整理一手資料: https://bit.ly/3uJ7Hxe
🔸下載「TW Art Guide 臺灣藝術指南」app,搜尋導航附近好展覽:
ios版:https://apple.co/3sea61k
Android 版:https://bit.ly/2Ruykrx
當代藝術 爭議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文化籽:藝文沙龍】
常被質疑為超支「大白象」的西九文化區重點建設M+博物館最快2019年才開幕,但欣賞M+藏品不用呆等,由瑞士大藏家Uli Sigg半捐半賣給香港、共值13億港元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其中80件極具爭議性的作品下周起將於太古坊ArtisTree展出,當中包括艾未未、方力鈞等創作,均深藏政治隱喻。曾有人惡言指M+豪買「垃圾」,剛辭任M+行政總監的李立偉(Lars Nittve)呼籲外界親臨參觀,自我定斷,「這展覽將會是一次使人信服的自我表述。」他離別感言,指滿意自己任內貢獻,也替香港文化景願把脈。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