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岑宜在瑞芳學的幸福
初認識山長施岑宜是她擔任新北市黃金博物館館長時期,黃金博物館位於瑞芳,是金瓜石、水湳洞地區珍貴的自然生態、礦業遺址、景觀風貌、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的生態博物館,也見證了20世紀前半葉東亞礦業的經濟活動與歷史。
黃金博物館是西元2002年至2004年,前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吳進風參與規劃營運工作。當時,還曾與已經因為血癌過世的進風兄,一起勘查過荒煙漫草的博物館預定地。
歷任館長幾乎任職時間都是一年至兩年多,岑宜(2008-2009.06)是接任王騰崇先生,擔任第四任館長。因為採訪之故開始結緣岑宜。她雖在館長任內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後來,卻以一位來自都會區大半生都奉獻在瑞芳這個兼具山海景色,九份名氣勝過瑞芳的迷人小鎮,甚至,在「瑞芳學」找到她的幸福,也讓旅人找到幸福。
由於工作的關係,在岑宜卸任館長後,與之仍有聯繫。尤其,知悉她與山夫落腳金博館山腳下的水湳洞,人生的道路似乎找到一處安身立命的角落,即使有時候有些質疑與茫然。但,一路走來,無論是在水湳洞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山城美館」藝文、組織「不一鼓」村落團體、甚至現在力推的瑞芳學,都未曾背離其所學的城鄉規劃,甚至,身體力行的實踐。
因著資訊之便利,偏鄉的水湳洞的一草一木,鄰居的言行或吆喝,似乎一直在我未曾錯過的故事,甚至是神往仿效的對象。
甚至,曾經旅行台東、曾經跨海到中國大陸、岑宜的孩子陳果,從學步到入學國小甚至現在自學,與山夫爸爸牽著手漫步山徑、家裡所養的公雞又有何新發現、山夫請泥水師傅如何協助闢建所規劃的空間、陳果脫光衣服在海邊游泳,有如電影分鏡的畫面,就好像是住在我隔壁鄰居的日常。
山長原是只養兩隻狗、兩隻貓,不想生養孩子的頂客族,未料山城的土地與人際關係,讓她蛻變成兩個孩子的媽。岑宜帶著不一鼓和居民走出水湳洞,像「浮球」般與各社區交流。
在金瓜石山下的水湳洞定居,窗外面對陰陽海與黃金瀑布的美景。她一心想翻轉瑞芳小鎮風情,在火車站旁開新村芳書院、好事學田,牆上架著7個黃藍橙紫的「不一鼓」,曾是她推動山城居民情感連結的樂音,如今,成為老貨運行轉換為新村芳書院的敲門磚。在小紙卡寫上「息」字,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企圖實踐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
在新村芳書院規劃、落成、營運的過程,又是另一個令人驚艷的過程。「實踐」本身就存在許多的故事,也是值得分享的題材。我看到的,除了山長的堅持與弩力,其實,也有著山夫的支持與愛。
在圖像為王道、網路盛行當下,閱讀著山長的文字是溫暖的,也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一如她暖暖的關懷著瑞芳。我深深相信,為字仍有其魅力與力量,岑宜一篇篇的文字故事,在報紙副刊發表時,也是我與內人必定拜讀與分享的日常,我也成為新村芳書院的鐵粉之一。
在20多年前,曾經感佩、支持曾經是媒體同業的謝敏政,伉儷回到故鄉嘉義東石鄉一起實踐社區總體營造,那時候,正是農村社造風起雲湧之際,敏政與大姊等家人,說服鄉間耆老等,一起胼手胝足創設「船仔頭文化藝術基金會」,滿滿的是對於故鄉的愛。
類似的故事未曾中斷,岑宜大學唸的是輔大景觀設計系,畢業時正值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元年」,碩士唸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也是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多年後,岑宜的「他鄉變故鄉」的故事持續上演。如同「不一鼓」漂流的心,因為與社區連結緩慢而扎實生根。
一路走來,甚至變成推動的瑞芳學,在聊著聊著的理想中,更讓我佩服的是山長的毅力、堅持、與實踐。來自天龍國的女子,來到小村落生活,跨出舒適圈才發現世界大不同。也因為跳脫框架,才有機會回頭看到社會是如何被建構。
瑞芳小鎮面臨的人口老化、少子、隔代教養、產業沒落與環保議題,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境與考驗。岑宜說,透過實踐希望找到解決困境的答案,這一切,從翻轉瑞芳開始。
收到岑宜的「我的幸福在瑞芳學」1個多星期了,一直要找個晚上一口氣讀完才會暢快淋漓,卻因著塵世俗物耽擱。想想,不能再延遲下去。掀開扉頁,山長寫著「願我們可以一直在幸福裡,成為他人與世界大大的祝福」,又是一段刻苦銘心的文字。
編輯以四季的「夏、秋、冬、春」串連一位來自天龍國女子的故事,以春天鋪陳瑞芳學的新生命的喜悅與迎春,裡面有許多的生活態度,以及我要的傾聽與探索,即使有些閱讀過,也正打算今晚泡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閱讀重溫,或尋找曾經錯過的桃花源。那是一種「態度」,這兩個字也是我從孩子還小時,一直與三位公主一起分享的家訓。(夸父老鷹/ 吉達兒巴狼Cidal Palang/ 瓦紀瓜歷 Wagi Qwali)
2021/08/26
新村芳書院推社區營造 施岑宜翻轉瑞芳(黃旭昇)
https://youtu.be/EBC7qKPG7c4
#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新村芳書院
《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102?loc=M_0039_002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682042191007
當幸福來敲門電影線上看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丹是教室Lunana:A Yak in the Classroom》
被譽為世上最幸褔的國家—不丹,會有什麼悲慘故事嗎?
免費醫療、沒有遊民,人間最後一個香格里拉,在這裡每個人就能得到幸福嗎?
很喜歡《高山上的世界盃》,這部也同屬高山上的「大片」《不丹是教室》,幾乎全片都在5000公尺以上、而且都是用太陽能電池完成拍攝,在邊境封閉的疫情期間,這部片裡的景色不僅滿足視覺饗宴,更彷彿帶我們到喜馬拉雅山上,吸了幾口撫慰人心的凜冽空氣。
如果只看劇情介紹,也許腦袋裡會有許多類似的故事或片單跑出來,這個故事並不少見,男主角烏金渴望到澳洲去當流浪歌手,他也一直以為那是他的天賦、夢想,在不丹政府制度下必須先做滿承諾政府的工作,於是被迫跋涉八天、才到高山裡的魯納納小學執教。表面上看來是一位被孩子喚醒熱情的老師,從過程中領略自己的使命,但令我潸然落淚的是反而電影裡平實不藏的小地方。
這位烏金老師第一天便嚷著要離開,好不容易迎來老師的魯納納村長,冷靜地看待這件事。「不丹號稱最幸福的國家,但是像你這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為什麼會一直往外尋找幸福呢?」
隔天,烏金老師被可愛聰慧的「班長」佩珠敲門喚醒。這位小女孩一出場便擄獲所有觀眾的心,她可不是專業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喜馬拉雅的小女孩,她的早慧伶俐來自生活的磨練。現實生活中,導演為了讓入鏡的村民和全校八個孩子們能看到完成的電影,特地再返回不丹魯納納播放。
烏金老師任期結束,雖然依依不捨,仍然選擇下山出國追求夢想。村長率領村民們送別烏金老師的這段,是我淚流不止之處;從未離開村落的村民們,明明資源匱乏為什麼感覺到滿足呢?村長不卑不亢的態度和智慧,彷彿早就預見這部片的結尾般,靜靜地引吭高歌,給予祝福與無限的回響。
最後烏金老師有沒有回去呢?誰也不知道,我也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澳洲雪梨的舞台上,為自己圓夢的烏金老師卻唱起魯納納的圓滿氂牛之歌,魯納納的這段歷程,讓他真正找到自我價值,生命曾經被真切回應,才能領悟「我雖渺小但很有價值」。
很有靈氣的一部片子,最後走出電影院,我才漸漸悟出中文片名《不丹是教室》:不單單只是教室裡發生的事,因為高山生活型態,烏金也在魯納納學習唱歌、生活,整個魯納納也變成了烏金的「教室」。
「人生最豐盛的收穫,總是在意料之外」;請帶孩子一起走進電影院吧,這絕對是心靈上和視覺上的豐盛饗宴。
#氂牛也是搶戲配角
#不丹女孩太可愛了
#我家11歲女孩請我認真寫文推薦
#把握院線上映時間
當幸福來敲門電影線上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5/2 星期三 絕對音樂】
「人只有在一種狀態之下才是成長的,那就是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
但這種種的不舒服,卻往往是推進一個人前進的最大動力來源…。」
SO~~關鍵時刻更需要堅持,誰堅持到最後,誰的笑容就最美…。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網路線上收聽:www.kiss.com.tw點選 南投廣播FM99.7
或下載KISS RADIO專屬APP收聽哦!
***************************
《張曼娟:與其做個好人,我寧願做個完整的人》
和作家張曼娟許久不見的人,會發現她近來的造型有了很不一樣的改變:原本短而服貼的旁分髮型,現在剪成了長而蓬鬆的「妹妹頭」齊瀏海。
為什麼突然想換髮型?張曼娟答的輕快,毫不避諱:「因為更年期過後,髮質變啦。」設計師告訴她,幾年前硬而捲的頭髮,如今變得細而軟。人過中年,既然無法改變體質,就趁勢換個新造型吧!
25歲那年,張曼娟以青春炙熱的出道作《海水正藍》,席捲文壇。32年過去,她推出新作《我輩中人》,直面書寫我輩中年人獨有的生命狀態。
25歲的少女,無拘無束,追求愛情與夢想。57歲的大人,日日柴米油鹽,一肩挑起照顧父母的責任。當中的差異,張曼娟笑說,「我現在已經不是追風箏的孩子,而是追菜價的阿桑!」
經過歲月洗禮,嚐盡人間煙火。張曼娟比從前多了一份自在。笑著接受自己的改變,擁抱生命中的變動與不可知的未來。
生命土石流般的崩壞,讓人學會與不可知的未來共處
人會意識到中年來臨,往往從生命板塊「土石流般的崩毀」開始。
在父親生病以前,張曼娟曾是家中最受疼愛的小女兒。家中的大事小事,父母一手包辦。連出版社寄來的版稅支票,都是80幾歲的爸爸幫她拿到銀行軋票。收拾房間、清洗衣物、煮飯,則由媽媽全權處理。「我是個無能者。每天只需要工作還有做自己的事就好。」張曼娟說。
直到2年多前,身體一向硬朗的父母,開始狀況不斷。原本和藹的父親,不只會罵人,還出現精神異常的症狀。凌晨5點,張曼娟才剛就寢不到2、3小時,父親就會敲門喚醒她,臉色凝重的說:「我快死了,你知道嗎?你哪裡都不准去!不准工作、不准離開家門!」
除了睡眠不足、被迫中斷工作外,父親剛發病那年,張曼娟記得幾次特別嚴重的爭執。有好幾次,她沒辦法待在自己家中,只能拿著行李在深夜中走出家門。因為父親告訴她:「你不走,就是我走。」
「那是我的房子。但怎麼可能讓92歲的老人出去?當然是我走。」張曼娟回想當時的自己,一個人站在深夜的大馬路上哭泣,不知該何去何從。
日子很痛苦,但張曼娟沒辦法逃跑。她選擇積極尋求醫療管道,緩解父親的症狀。學著不煩憂未來,只務實處理眼前的難題。
「我一夜長大了,同時也一夜變老了。」張曼娟說。現在的她,把過往的血淚史看做是難得的生命禮物。心平氣和的接受了,也就能不帶恐懼地迎向自己的老年。
不需擁有全世界,只要有幾個愛你的人就夠了
生命有過考驗,反而才讓人看清真正重要的事物。電影《大娛樂家》當中的一句台詞,很貼切說明了張曼娟對於「幸福」的看法:「你不需要全世界都愛你,只要幾個好人愛你,那就夠了。」
曾經,面對老病的父母,張曼娟也有過怨嘆:為什麼都是我在照顧?為什麼其他家人可以不出錢、不出力也不費心,只要站在旁邊批評就好?
她回想起父親剛發病初期,情況相當混亂。張曼娟曾告知母親:「我撐不下去了,能不能請外籍看護來幫忙?」沒想到母親斷然拒絕:「不可以,我無論如何都不要陌生人進我的房間。」在絕望與憤怒的情緒下,她跑出醫院,一個人漫無目的地搭上捷運。
因為照顧壓力,氣力耗盡。張曼娟透露,她甚至想過結束生命。她曾在漆黑的夜晚,走到木柵的河堤邊,不會游泳的她,想著走進河裡,這一切就結束了吧?
把她拉回現實的,是工作室的助理。接到張媽媽的通知後,助理打了好幾通電話給張曼娟,最後從電話中捷運呼嘯而過的聲音推敲,循著文湖線搜索,騎車找到她的下落。兩人抱頭痛哭,也讓張曼娟打消了想死的念頭。
雖然少了家人支援,在張曼娟最低潮的時候,工作上的夥伴和朋友織成一張非常強大的情感安全網。讓她儘管下墜,也不會跌落谷底。
「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不是只有別人選你,你也可以決定要讓哪些人留在你的生命裡。」年過50歲,張曼娟對於人際關係有了全新的體悟。年輕的時候,總希望擁有的愈多愈好,認識有名的人、打進名流的圈子。中年以後,才發現其實能讓我們幸福的人並不多。
這也是為什麼,拍攝50+的影音專欄《我輩中人》時,張曼娟特別指明不需要名人來賓,只和自己的朋友對談。因為,「比起名流,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往往更懂體貼包容,和我們的生命產生連結。」
與其做個好人,不如做個完整的人
「選擇」,是張曼娟的中年後關鍵字。「50歲以後,把自由還給自己。」她篤定地說。
和多數四、五年級的女性一樣,張曼娟從小在威權的社會氛圍下長大。童年時期,她曾寄宿在親戚家中。長輩拿他人犯下的錯誤斥責她,張曼娟不僅沒有反駁,反而還主動道歉。可以說,她一直是個壓抑乖巧的孩子。「現在想想幹嘛那麼乖?所以後半生我要大反叛,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她開玩笑地說。
52歲那年,張曼娟向任教已久的大學辭職。不僅父母反對,朋友也勸她,至少拿到退休金再走。她不肯,離職的原因只有4個字:「空氣不好。」
系上人事鬥爭激烈,加上學生的學習意願不若以往。張曼娟形容,曾經充滿使命感的教學工作,如今變得既沒意思,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思考一年以後,她下定決心離職。
「沒辦法,我需要良好的空氣!」張曼娟坦言。中年以後,她說話愈來愈直接了當,不再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偽裝。
但張曼娟也強調,所謂「做自己」,並不單純只是為所欲為,甚至傷害別人也無所謂。相反的,看清自己想要什麼,同時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對她而言,中年之後的人生之道,就像精神分析大師榮格所說的,「與其做個好人,我寧願做個完整的人。」人世間渴求的,都去追求。能承擔的,盡力付出。撫慰自己曾遭受的傷痛,有幾個愛你和你愛的人能夠珍惜。這樣的中年,再圓滿不過。
(文章來源:https://50plus.cwgv.com.tw/articles/index/11467…)
***************************
當幸福來敲門電影線上看 在 當幸福來敲門線上看- 電影 - PttPlay 的推薦與評價
當幸福來敲門 劇情:|1080P藍光|克裡斯?加納(威爾·史密斯WillSmith飾)用盡全部積蓄買下了高科技治療儀,到處向醫院推銷,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