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脖子上摸到一顆軟軟的,是腫瘤嗎?】
門診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爸媽會擔心,在孩子的頸部摸到一顆腫起來的「東西」,怕是「拍咪阿」(壞東西)帶來我們兒科醫生的診間檢查。
#百分之99的情況都是良性的
這些其實是 #腫大的淋巴結,是免疫系統工作的正常表現,不是「壞東西」不用太擔心喔~
有時候是一顆
有時候好幾顆
幾個月大的嬰兒就會有
幼稚園小朋友也可能有
#淋巴結是什麼呢?
每個人體內都有免疫系統,淋巴結是其中的一環。
淋巴結裡有淋巴球,是免疫細胞的一種,就像免疫碉堡的前哨站裡,有哨兵駐守一樣。
外敵(病菌)入侵時,
哨兵(淋巴球)迅速增兵(增生)。
哨兵(淋巴球)的作用
就是殺死敵人(摧毀病菌)。
這時候因為淋巴球增加,
所以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分佈區域很廣
🔹後頸部/枕部
小貝比較常在後頸部~耳後摸到這樣一顆一顆小小的、軟軟的、會滑動的淋巴結
🔹耳後~頸部淺層
大一點的孩子蠻容易在胸鎖乳突肌(轉頭時會變明顯的那束肌肉)這附近摸到淋巴結的,感冒時尤其明顯。
🔹腮腺扁桃體區
腮腺炎、扁桃腺發炎時容易腫大,通常是病毒感染(症狀就像感冒一樣),偶爾會遇到細菌感染的情形,治療就會好。
🔹下巴
比較少遇到,但歐醫師也遇到過一個孩子在下巴有一顆軟軟的、大約1公分的淋巴結,轉診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沒事,觀察到後來就消退了。
但位在頸部中線的腫塊還有另一種可能叫做「先天性甲狀舌骨囊腫」,是良性的,通常不用治療,可以不用太擔心。
PS:全身還有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淋巴結,今天先略過不提。
#什麼時候該就醫檢查?
有些情形是那不到1%的「拍咪阿」,會有徵兆。
🔹惡性腫瘤會伴隨有其他症狀
真正的「壞東西」常常會伴隨一些症狀,例如:
腫塊迅速變大
不明原因發燒
體重快速減輕
夜間睡眠盜汗
臉色異常蒼白
活動力極度低
如果真的是白血病、淋巴癌來的腫瘤,比較容易出現在「鎖骨上緣」。
🔹腫塊變得又紅又腫又熱摸會痛
如果哨兵(淋巴球)跟敵人(病菌)作戰失敗,敵人佔山為王,這時候可能會有發燒、疲倦不舒服、疼痛等症狀。
如果淋巴結腫大又痛,伴隨生病的症狀,就該就醫治療喔!(如果化膿就會需要抗生素治療)
🔹腫塊摸起來觸感硬硬的、不能滑動
通常良性的淋巴結腫大摸起來是軟軟有彈性的、QQ的,如果變成硬梆梆的、像跟皮膚黏在一起不會滑動的,可能代表裡面的細胞是惡性的,可能是癌症。
🔹超過1.5公分以上的腫塊
建議安排以下檢查,釐清這個到底是正常的還是有問題。
超音波檢查
抽血檢驗(必要時)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驗(必要時)
電腦斷層(必要時)
#小孩頸部腫塊 #頸部腫瘤 #兒科門診日常 #淋巴結 #免疫力
影片:感謝門診家長(美麗辣媽)同意錄影作為衛教使用🙏
皮膚淋巴癌原因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大回顧 人類100年腸道微菌研究的里程碑(上)]
#Nature期刊嚴選
#王醫師補充
在過去100年以來的微生物研究,人類著重在研發藥物來「殺死」我們身上的微生物,將之一律視為「病原體」。
隨著抗微生物製劑跟藥物越來越多,人們發現新興的疾病也不減反增,感染性疾病下降了,但自體免疫跟代謝疾病跟癌症卻越來越多。我們延長了臥床的時間跟年紀卻沒有延長「健康餘命」,人們沒有隨著醫療科技而讓健康更甚以往。
人們開始回頭看看過去錯過了什麼,隨著1958年,一項使用糞便灌腸成功治療抗生素造成的偽膜性結腸炎研究,讓人類察覺我們身上正悄悄進行的生態浩劫,這些隨著糞便移植一起重回腸道的微生物們暗示了微生物生態系跟人類健康的關係。
接下來的這60年,人類的研究轉向如何「求助」微生物們,來拯救人類的問題跟疾病,微生物開始由黑轉白成為「救星」,為人類抗生素的濫用、飲食不當跟環境破壞造成的菌相失衡尋找解方。
#2006年出現大量研究強調了飲食對腸道菌群和人類宿主代謝及健康的關鍵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相互作用的知識來開發營養為導向的治療方法。
#2007年研究腸道菌功能的代謝體學、蛋白質體學跟轉錄技術蓬勃發展讓我們更了解它們的功能,全世界最大的醫學研究重鎮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於同年發起研究“人類微菌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希望引領全球人類的微菌研究。
#2010年開始近十年是基因分析技術大躍進的時代,電腦軟體跟生物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對於大量微生物組的基因數據定量定序跟分析,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DNA層級的Metagenomics(宏觀基因體學或環境微生物菌相分析)與RNA級的Metatranscriptomics(還可以看環境中的RNA病毒)都讓我們更深入研究更微觀的生態系。
#2012年腸腦軸研究讓將腸道菌與飲食和精神疾病串聯起來,食物的微巨量營養素跟憂鬱躁鬱甚至是失智症都有緊密連結。
#2013年到2019年是免疫學及腫瘤治療跟腸道菌相關研究爆炸期,腸道菌及其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microbiota-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參與了免疫T細胞的作用和分化,所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包括第一型糖尿病(2018,Nature)、重症肌無力(2018,Scientific Reports)等等過去不明原因的抗體攻擊自身的疾病,也都發現不同於健康人的菌相失衡;而同一時段癌症治療的效果差異也被發現跟腸道菌有密切關聯,同時帶給我們自體免疫疾病跟癌症治療的新契機。
#2018至2019這兩年,我們從胎兒時期開始探究腸道菌最初形成的因素,注意到了細菌以外真菌跟病毒未知但關鍵的角色,我們擴及其他器官,除了大腸跟腦,其他如皮膚、心臟、腎臟、肝臟胰臟、小腸的疾病都跟微菌及其代謝產物有相關。非侵入性腸道微生物組數據分析開始被用作開發量身定制的診斷和監測腸道相關狀況的工具,讓我們更加了解腸道微生物在飲食及運動、藥物干預後的判讀。
#回顧過去十年,感謝科學之神讓人類跟我們身上最親密的微生物們化敵為友,賜給我們更進步的研究工具跟新觀點,2020年開始,我很確定,人類在接下來的100年,都會朝向以「腸道微生物為導向」的精準化醫療,搭配個人化的腸道基因分析,來預測、診斷及治療疾病,我稱之為「反璞歸真」的階段,人類本來就跟一草一木一樣是地球的有機體一部分,跟身上的微生物共存共榮方能永續經營,知己知彼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地球生態環境中百戰百勝,健康的生存下去。
(待續)
(下一篇針對肥胖跟腸道菌相關的里程碑回顧)
p.s最近流行的2019 Physician's First Watch最火的10篇研究,可以發現第1.到第10.點的機轉,全部都可以跟腸道菌扯上關係,我們的飲食、藥物、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永遠脫離不了腸道菌的交互作用。
補充: from 2019Physician's First Watch
1. 臨床指引對阿斯匹靈的初級心血管預防,採限縮建議
2. 代糖飲品與中風及心臟病有關連
3. FDA警告乳房植體造成淋巴癌的風險
4. 一瓶紅酒的致癌性等於3-5根香菸
5. FDA對痛風藥追加警語
6. 再度證實MMR疫苗與自閉症無關
7. 四分之一的抗生素開立是沒必要的
8. 髖關節術後,使用普拿疼加上ibuprofen,可有效減低嗎啡用量
9. 食用較多的高度加工食品,死亡率會上升
10.吃維它命看起來無法延年益壽
#圖文不符跟孩子一起跨年最幸福
#2020絕對是更加豐收的一年
皮膚淋巴癌原因 在 吳鈞鴻-犬貓腫瘤科醫師-豆漿醬油小馬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淋巴相關的腫瘤(主要是淋巴瘤)不同次分型,存活時間中位數】
(預估可以活多久?)
這也是昨天在廣播的時候,
楊醫師要求要加碼的部分(淋巴瘤)XD
其中我提到診斷淋巴瘤,
還是希望可以有採樣做病理!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次分型(subtype),
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存活時間!
這張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件事情
(不是B細胞就一定好,T細胞就絕對差)
#採樣還是很重要
#狗/ #淋巴瘤/ #淋巴癌/ #化療/ #存活時間
-
來源:Fourth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Canine Lymphoma Group
https://www.facebook.com/348359251917466/posts/2309202892499749?s=741488888&sfns=mo
-
備註
BL – Burkitt’s
(勃氏淋巴瘤,通常是很惡性的B細胞型)
AL – acute leukemia
(急性白血病)
TCLEB – T cell leukemia of English bulldogs (provisional diagnosis)
(英鬥T細胞型白血病,暫時的名稱)
HS – hepatosplenic lymphoma
(肝臟脾臟型)
CEL – cutaneous epitheliotrophic lymphoma
(皮膚親上皮型)
DSBCL – diffuse small B cell lymphoma (provisional diagnosis)
(瀰漫性小型B 細胞,暫時的名稱)
PTCL – 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
(周邊T細胞型)
nMZL – 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結節邊緣區型)
DLBCL –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瀰漫性大型B 細胞)
LGL –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
(大顆粒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B-CLL – B cell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慢性淋巴B細胞型白血病)
MCL – mantle cell lymphoma
(被套細胞型,B細胞)
TZL – T zone lymphoma
(T區型)
sMZL – 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脾臟邊緣區型)
FL – follicular lymphoma
(濾泡型)
皮膚淋巴癌原因 在 20170622 皮膚淋巴癌如變色龍別忽視身上斑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身上有不尋常的斑疹和腫塊,千萬別忽視!有可能就是 皮膚淋巴癌 。 皮膚淋巴癌 的症狀表現多變,可能以斑疹、腫塊、腫瘤等方式呈現,就像是「變色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