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發神經,因為正經狀態寫不出這些
我們常說某個世代的人思維一致,而不會說讀台大的都想法一樣,這是為什麼?
人的習慣多半在小時候養成,所謂媽媽的味道,指的是我們從小習慣的那個味道。思維習慣也是,通常在你成年前就養成,長大後要改很難。所以才說發神經,這講下去得罪一堆人。
我們聯考世代的習慣,就是選擇題思維,凡事總會有一個答案,而這個答案應該就是正確的。就算換成複選題,也不過是答案變多,而不是思考過程變開放。那計算題呢?沒正確過程就會錯,到後來變成一種跟你老師解題順序很像的東西。
我不是說這種習慣很差,這其實在某個方向來說是好事,可以快速訓練出合格的技工,面對社會秩序與潛規則,也能很快地抓住其運作邏輯。就穩定社會來說,能讓思考模式趨於同向,讓社會處在高壓下也不易解體的狀態。
但反過來說,就是遇到困難問題、沒有前例可循的狀況,易陷入混亂。對於知識分子而言,會習於找尋其他國家的案例,想要套用解決。如果是技術性、工業生產的情況也罷,但用在社會上就往往是災難,要橫向移植他國經驗,需要理解背後很多沒有顯示的文化問題。
這其實也是這20年來,世界各國出現的共通問題,國家越富裕、教育越穩定,就越會傾向訓練出這種思維的人。
而我必須說,從小練申論題、寫報告、開放式思考,的確有用但沒那麼有用。因為重點在師資,若你的教師沒辦法把精神傳授,只是把多種答案丟給學生,那沒幾個會思考,只會教出一群以為背很多答案就是開放思考的人。
如果教師本身,就是單線邏輯至上,認為凡事都有一個答案,那結果就會一樣。台灣許多頂大生,出國留學後的狀況,就我來看也差不多,只不過喝洋墨水後,敘述的答案變得很多樣化,但其思維本質沒有變多少。
這也是老問題了,我們能用理工訓練的思維,去判斷人心嗎?顯然是不行。素養可以用練成,練到一個學生講出的話,就是懂素養嗎?好像還是不可以。沒有實作去配合,思考自己在做什麼,了解自己到底在幹嘛,似乎都不能。
這標準好像拉太高了吧?也是啦。
我只是覺得,做普及多年,每年都會遇到單選題魔人,深信這個社會問題只能透過這個解答法,超出的通通都不行。
然後每一個都有讀故事,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指出「如果你不重視馬蹄鐵上的釘子,你就會丟掉國家喔」的智者。
呃…
你真的確定這是因果關係?還是另一個看了選擇題答案,就深信這一切的解答就在此,不做的都是打假球的混蛋政客?
#你問我怎麼知道
#出題目設計學生久了
#看到某個解方就知道這是不是出題目誘導你
看到某個解方就知道這是不是出題目誘導你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學術倫理教育 ... 的推薦與評價
(3)陳同學是某化工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她接受T公司的研究經費贊助,同時讓指導學生參與自己 ... 若你是陳博士生,你該採取哪些行動,以驗證這本期刊的品質? ... <看更多>
看到某個解方就知道這是不是出題目誘導你 在 對國科會(前科技部)及教育部, 你沒有沉默的權利! 的推薦與評價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我學姊耶,又是社會系的,范雲和燦哥學妹耶,你就知道多綠多暖了,這些新聞都要靠長期的交陪和各種業務打理才有獨家. 還沒有跟你說,這些記者還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