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時時懷抱感恩的心
在自我修鍊的過程中,當我們達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之後,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否則很容易產生傲慢心。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長、自我肯定完全不同,其重點是在於慚愧和懺悔心的升起。
如果有「慚愧心」,就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努力不夠,沒有做到最好。而對自己所獲得的成就和成功升起慚愧心,就會慚愧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回饋的太少,而接受的利益太多。
所以佛教徒在功德迴向時,總會特別提到要「上報四重恩」,意即要報國家、父母、三寶與眾生的恩。所謂國家恩,是指整體的社會,包含政府及全體人民,因為我們能安居樂業的生活,都是國家給的保障,故要報國家恩。而報父母恩,就是要想到父母生養我們的恩情。
至於三寶恩,是指佛法,佛法給我們的更多。但並非一定要看很多經典,或是上很多佛學的課程,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其實只要聽聞一句,甚至數句佛法,就可以轉變我們的人生觀,一生受用不盡。
我在十幾歲時,聽到佛法中講述如何把顛倒的觀念變成正念,我這才發現,一般的人都是用顛倒的方向看世界,之所以顛倒的原因,是因為自私心;如果我們不以自私心看世界,就不會煩惱,也不會自以為理所當然地向這個世界有所要求,生命中沒有過多的要求,便會過得很快樂。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讓我一生受用不盡,因此我對三寶產生無限的感恩,而希望能永遠奉獻三寶。
另外,我們要感恩的是眾生。所謂的「眾生」,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生命中間接、直接接觸的人,乃至於古代及歷史上所有的人。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也許連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們卻都受過他們的恩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類的歷史文化和文明,不是一個人就能發明成就的,而是過去許許多多人的智慧與努力,所累積的結晶,才能讓今日的我們坐享其成,對於這些我們都要感恩。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覺察,就是懂得自我消融,能生活在「自我消融」的狀態中,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成為菩薩、成為佛,至少傲慢心及自以為是的心,就不會那麼的強烈了。
此外,還有一種自我消融的方法就是懺悔,雖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傷害眾生或傷害人,就應該要懺悔。懺悔是表示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對不起他人,而心中有所愧疚。懺悔之後,仍必須負起對他人的責任;也唯有負起責任,愧疚感才會減輕、減少。
其實,愧疚心的減少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因為愧疚心就是痛苦的我,只有真正負起責任,痛苦才能減少;所以是在奉獻他人時,才知道並不是為了求回饋,而是為了報答別人讓我們有機會減輕痛苦的恩。
奉獻他人是為了報恩,懺悔是為了改進自己,如此,我們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會愈來愈少。自我中心愈少,智慧就會增長,慈悲心也會愈增加,煩惱也就愈少,過失也就愈少。雖然還沒有到達成佛的境界,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恆,一點一滴地慢慢增加、慢慢提昇,當提昇到「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的境界自然出現時,便是煩惱永遠不動、智慧永遠不停、慈悲永遠不止了!
--本文摘自《找回自己》
延伸閱讀 👉自卑和慚愧有何不同?
https://youtu.be/ptfq9TVV-tQ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時時懷抱感恩的心
#找回自己
#自卑和慚愧有何不同
知 恩 感恩報恩的人生觀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中國報副刊
校園行腳.
教孩子認識生死 花開就會有花落
供稿: 董總《中學生》月刊
(21/02/2017)
生命給我們的功課,從小到大都不曾間斷。我們可以花大量金錢和精力去做教育設計和栽培,但生命這件大事,不分大小年齡,每個人都會遇到哀傷、憂慮、疾病、死亡,卻要在長大后,才會想要去認識。
這邊廂新生命開始,另一邊就會有生命的結束。涉及生死與自然的學問,大人和小孩需要一同交流。過去我們可以面對寵物病死、花兒凋謝,現在我們要確立新的人生觀,讓活在周遭都是科技產品的孩子,坦然面對自己生命歷程會遇到的種種問題。
“初三那年,面對父親的離開,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死亡。喪禮期間,我沒哭,親友都說我很堅強,我不知道那時候自己是反應不過來,還是選擇不去面對?喪禮結束后,回到家,一幕幕和爸爸在一起的畫面湧現出來,那時候我害怕回家,因為一回家就會觸景傷情,一直流淚。”芙蓉中華中學的黃芬妮透露,看完《再見‧再看見》后,從書裡得到正能量,別人能從傷痛中走出來,她也一定能。
帶領青少年認識生命意義
“孩子的情緒需要陪伴”,不管多長的時間。董總出版局主任聶婉鑽表示,生命不容易談,學校沒教,父母也不談,遇到的時候怎麼辦?自我修復,等情緒傷口慢慢好?
我們常狹義地認為,生命教育就是認識死亡,其實生命教育是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我們大人不應該讓孩子在死亡這件事上,因為少了“認知”,所以在“情緒”上出現無助、自責、麻木,在“行為”上出現坐立難安、夢魘、失眠等問題。
這幾年,社會形態轉變,雙薪家庭、生活壓力、青少年自殺課題有增無減,為了讓學校、家庭盡早做出機會教育,並幫助孩子學習在生活上懂得詢問、關心、傾聽和轉介,董總用三年時間,送書並巡迴跑動,分享生命教育。
來自單親家庭,就讀砂拉越詩巫公教中學的黃依琳曾認為老天不公平,才讓自己活得不幸。后來讀完《再見‧再看見》、《已亮的天空》、《尋找光和愛》、《陪你到最后》后,覺得他們可以堅強地面對不公平的世界,讓她深感慚愧,才知道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她希望能夠成為媽媽的小天使,好好地孝敬她。
知孝感恩校園閱讀計劃
成功的教育在學校,日常生活突然變故和情緒的診斷在哪裡?為了幫助喪親、單親、貧窮孩子找回生命的喜悅,董總出版局與孝恩集團從2014年開始聯合推出“知孝‧感恩”校園閱讀三合一計劃,送出5本生命之書,包括《已亮的天空》、《尋找光和愛》、《陪你到最后》、《再見‧再看見》、《中學生》月刊,連續4年,受惠學生共有7000人。
除了免費送書,也舉辦73場次生命教育巡迴演講,希望當青少年的傾聽者,提供引導、建議、擁抱和鼓勵,讓他們在逆境中得到慰藉。今年,“知孝‧感恩”校園閱讀三合一計劃把《陪你到最后》更換為《屋簷小插曲》,希望青少年透過閱讀,走出家庭創傷。
“知孝‧感恩”是由孝恩輔導與咨商部,以及董總出版局攜手合作的計劃,今年進入第四年,也正好是孝恩集團創業第30週年。因此,孝恩輔導與咨商部顧問馮以量提到,盡孝道和報恩是我們活著其中兩個很珍貴的傳統價值。通過殯葬事業的執行,孝恩集團同時積極推動生死教育與社會關懷,以便實踐企業對社會大眾的正面責任。2012年,孝恩集團成立輔導與咨商部門,好讓社會對生死教育及喪親輔導有更多的醒覺及關懷。
申請條件
知孝.感恩校園閱讀三合一計劃
受惠學校:獨中、國中、國民型中學
申請對像:由學校導師提出申請
活動細則:http://publisher.dongzong.my/eshow.php?id=44
聯絡方式:03-87362337分機250(王淑娟)
電子郵件:publishing@dongzong.my
文章及圖片摘自於 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70220/%E6%A0%A1%E5%9C%92%E8%A1%8C%E8%85%B3%EF%BC%8E%E6%95%99%E5%AD%A9%E5%AD%90%E8%AA%8D%E8%AD%98%E7%94%9F%E6%AD%BB-%E8%8A%B1%E9%96%8B%E5%B0%B1%E6%9C%83%E6%9C%89%E8%8A%B1%E8%90%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