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DJtime #木的談諮商實習
提到諮商心理師,畢竟是對「人」的工作,從考碩士班、諮商實習、考心理師證照、執業與進修都是需要持續的努力,並主動精進自己的能力,培養一位諮商心理師,一點都不容易。
今天木的想要特別針對已經唸碩士班、準備要進入「諮商實習」的朋友們精神喊話一下📣
憑著我們當年諮商實習的經驗,希望也能夠提供給大家一些實用的心理準備與建議。而非諮商領域的朋友們,也能夠透過了解諮商心理師的養成,更加了解心理諮商哦!
歡迎往下繼續看文章,或是右滑看圖文
/
💡實習機構別人找到了我還沒
找諮商實習機構,會有一些等待、焦慮,也可能會因為自己「還沒有找到實習機構」,而懷疑自己適不適合走這一行、諮商能力是否很糟糕等。
但每一個實習機構會需要不同特質的人,而有時候錄取與否的標準與考量都十分不同,不一定都是端看你的諮商能力與技巧。
1️⃣安定自己
在等待通知、錄取的過程中一定是煎熬又焦慮,找些安定自己的方式與焦慮共處,畢竟這也是諮商中很重要的學習。
2️⃣請教已經找到實習機構的同學
履歷的呈現、面試的技巧等,在找機構的過程中也不斷的調整自己面試、表達自我的方法,去了解你想要進入的實習機構的風氣、個案族群、大概需要承辦的業務等,學習呈現自己優勢的一面,讓機構更能夠看見你。
/
💡實習前的心態調適
好不容易進入諮商實習的階段,對於終於要接個案、晤談,一開始對自己也都會有一些期許,而木的在這邊也要提醒,對自己有期許、目標是好的,但是有時也需要有些彈性,適當的質疑這些期待是否也在某部分讓自己更加辛苦。例如:
📣我要成為一個好的諮商心理師
「好的」諮商心理師意味著什麼呢?能夠實際幫助到個案?能夠被個案依靠?個案能夠在諮商完後有明顯地覺察與改變?
在心理諮商中,我們都知道要真正的讓個案生活有一些改變,也許是需要花好長一段時間,也可能會端視個案目前的生活與其他因素而不同。而若把真的看到個案改變,作為「一位好的心理師」的標準,那麼在諮商實習的過程中,可能真的會因為時時刻刻懷疑自己,而無法好好的學習。
除了持續的透過督導的過程中反思、精進自己的晤談能力,同時間也要學習如何在這樣忙碌的狀態下,好好的過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能夠較有掌控、感到舒適,心理也才會有空間去承接工作上、晤談中所需要接住的重量。
/
💡諮商界最底層,該如何生存
臺灣現狀的諮商實習,大部分的機構都是沒有提供薪水的,少部分的機構會提供不定期的補助。
而實習生,作為諮商界的最底層,時常抱著滿懷的熱忱進入,但卻因為在實習的過程中,不斷的付出、給予,有些機構甚至會以「學習」之名,讓實習生做更多事情,導致最後brun-out(專業耗劫)、無力,甚至好不容易完成諮商實習的漫漫長路,最後選擇放棄。
在這樣的實習環境與體制中,需要實習生保持對自己的敏感度,接住個案、好好學習諮商晤談固然重要,但自己的狀態,也需悉心的覺察
1️⃣該怎麼好好照顧自己,以維持在一個好的狀態去面對個案
2️⃣在行政量爆炸的狀態下,該如何取捨與為自己喊停
3️⃣若你的職場環境並不是那麼舒適,可以怎麼在這樣的狀態下,調適與找到一點讓自己開心一點的方法(例如:偷踢討厭的人的椅子XD 開玩笑~~~~
/
最後的最後,別為了學習諮商,而放棄了你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持續的去感受、經驗、挖掘讓自己快樂也有興趣的事情,保持對生活的熱忱,也是身為心理師的課題啊!
「穩住自己,才能夠去承接他人」
/
願正準備進入諮商實習、正在諮商實習的夥伴們能夠因為這篇文章得到一些力量,如果你也在過程中感到委屈、認知衝突(一定會有XD)、憤怒、氣惱、挫折,這些都很正常,也抱抱你!
願我們都能夠學會對自己更寬容、更照顧,願我們除了學習接住別人的重量之外,也能夠先好好的承接自己的重量。
tag那位正在水深火熱、或是正準備要進入諮商實習的朋友吧!
好奇不知道大家會想聽木的小編們的經驗分享嗎XDD
#諮商實習 #諮商心理師 #成為諮商心理師 #實習生 #實習機構 #實習單位 #大專院校 #醫院 #社區諮商機構 #經驗分享 #心理師養成 #實習鬼故事 #internship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照顧自己 #自我照顧 #感受生活 #生活 #興趣 #經驗 #同理 #selflov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介紹 訪問作者:林仁廷 內容簡介: 生活已經夠苦了,你不心疼自己,沒人會心疼你。 別等到崩潰後,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明明社會進步,生活更便利,人生為何還是好難? ▌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茫茫然過一天算一天,人生...
社區諮商機構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木的心輔所大全 part4
今天的主題主要是介紹就讀心輔所的相關訓練內容與如何順利完成學業!希望能夠幫助你們對臺灣諮商心理師的訓練過程有更多了解與方向。
歡迎右滑圖片閱讀,或是往下閱讀文章內容👇🏻
/
📍研究所就讀年數
對於心輔所有些接觸與了解的人,可能聽說過要念三年以上,若以研究所就讀年數,可以做以下的區分:
🌟沒有要考取「諮商心理師」證照:最快兩年就可以畢業。包含學分修完、論文也完成。
🌟要考取「諮商心理師」證照:至少要三年(或以上)。諮商心理師的考取資格包含相關系所的碩士學位、以及有全職實習的學分,而三年「以上」的年數,則是看個人完成論文的快慢程度而定囉~
/
📍諮商實務訓練過程
🌟課程部分:第一年除了必修的學分之外,各校也會開一些理論學派的實務課程,例如:家族治療、伴侶諮商、學派實務技巧等。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外,研究所的課程有大量的實務演練,甚至有些教授會要求要有接案之後才可以修習該課程,才能夠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實習學分:又分為一年的兼職與一年的全職實習,主要是接案時數的不同。而全職實習主要是考取諮商心理師證照的必備學分,因此在時數要求也會比較嚴格;兼職實習則看各校規定。
1️⃣兼職實習:有些學校兼職實習即有個別諮商時數的要求,有些學校則無;而兼職實習是進入研究所之後第一個要面對實際接案的關卡,對於過去沒有諮商實務經驗的學生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挑戰。
2️⃣全職實習:全職實習是要考取諮商心理師證照必備的學分,也必須是「全職」的職務。通常一週會有四天必須要待在實習單位,而一天則會回學校回報實習狀況。而全職實習能夠讓研究生們更了解現在心理諮商在各個實務現場的現況(如大專院校、醫院、社區諮商機構等),也能夠大量累積諮商的實務經驗。
/
📍實習機構考量:以下介紹三種實習單位的領域。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想要接觸的族群做考量。
🌟大專院校:除了諮商實務之外,不同的大專院校會有不同的行政量(通常都會有一定的行政量)。每學期都會需要協助辦理心理衛生推廣的活動、開辦團體或工作坊、高關懷個案管理等,考驗實習生的時間規劃與應變能力。
💡優:現在各校諮商需求大,案量穩定、來談議題多元;行政與應變能力值增加,提升辦理心理衛生活動的能力。
💡缺:考驗時間管理與規劃能力,須在諮商與行政量之間找到平衡。可能會發現諮商心理師並不只做諮商專業,還需要兼顧行政人員的角色。
/
🌟醫療院所:目前各大醫院諮商心理師的正式職位較少,可以透過諮商實習的機會,到醫院走走看看,十分推薦對精神病理有興趣的學生。
💡優:主要都是專業的諮商實務工作,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精神醫學,跟著醫師們開會、看診,也能夠一虧精神醫療的實務現場。針對有精神疾病診斷的病患更有經驗。
💡缺:拿到心理師證照之後,醫院諮商心理師的缺額不多,可能會發現其他的諮商實務工作領域跟過去實習經驗有所落差。
/
🌟社區諮商機構:現在社區有越來越多心理諮商機構,可提供民眾直接預約晤談。但因沒有健保的支援給付,所以價格會相對高昂。
💡優:可了解社區自費諮商個案的型態與需求,提升辦理心理推廣活動的能力,以及觀察到未來成為行動心理師時須具備的能力與特質。
💡缺:畢竟是自費預約諮商的民眾,對於諮商的療效更為在意,對於初次接案的實習生來說可能會感到焦慮,需要有較大的心理準備度。
/
📍論文的規劃與安排
🌟指導教授:多數學校都會要求要在第一學期或第一年的時候找到指導教授。建議大家可以先看系所教授的研究領域和專長,並閱讀教授的paper,以幫助大家決定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
🌟設定畢業年限:先設定自己想要畢業的年數,這個也可以提供給你在找指導教授時的參考。可以多問學長姐,了解教授們指導下的研究生大多幾年畢業,以考量是否符合自己的規劃。
🌟再忙,也要坐下來寫論文:念心輔所的研究生真的很辛苦(拍),除了諮商實務的訓練,學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多數學生都很難兼顧諮商實習與論文進度。考量自己的能力和舒適程度,安排可以寫論文的時間,即使進度不多,還是要讓自己坐下來面對論文word檔,避免三、四年過去徒傷悲啊~~~
/
念心輔所絕對不是一個能夠輕鬆拿到碩士學位、洗學歷的地方,在過程中會不斷的考驗準心理師們的心理素質以及挫折處理能力:
👉初次面對個案的焦慮
👉接不住個案的擔心
👉變成諮商倫理課本的案例分享(通常是不好的XD)
👉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成為心理師
👉對想成為什麼樣的心理師迷惘
👉怨嘆無薪制度的現狀與不公平
相信心輔所過來人、還在水深火熱中的大家一定有許多的感觸(先哭一下)
但木的想說,被磨掉熱情、對現實失望、對自己懷疑都是很正常的過程,我們也絕對都經歷過,也許短期內還找不到把這段時間化為意義的方法,那也沒有關係!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忘記想成為諮商心理師的初衷,我們絕對都有能夠改變現狀、世界的能力,走過這段路之後,先好好療癒自己,其他,都不急!
/
以下開放tag要去唸心輔所、正在唸心輔所、還沒念完心輔所的同學朋友,對他們說一句加油的話吧!
#木的DJtime #心輔所 #諮商 #諮商理論 #諮商實務 #助人技巧 #心理學 #諮商倫理 #諮商機構 #諮商實習單位 #全職實習 #兼職實習 #菸酒森 #諮商心理師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社區諮商機構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貓心攝影&會友計畫/貓心信箱&演講、邀稿、打書邀約]
關於會友表單,有些地方我想做澄清,所以重新貼出來。
我的會友計畫與攝影計畫,就是認識朋友,我很樂意交朋友,而讀者如果有意願跟我交流,歡迎填這兩個表單。
即便是問題諮詢,我也是站在一個朋友的立場做諮詢,所以這不是收費諮詢,當然更不是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
當然,我也得承認這份表單具有目的性,因為我就是站在一個交友的立場創立這份表單的,而不是一個助人者的角色,所以表單才會叫做會友表單。
以下是會友表單說明:
如果你在讀完我的文章之後,希望有個管道可以認識我,歡迎填寫表單,我們可以約出來喝個咖啡☕
如果你內心有些困擾,希望有人陪你聊聊,歡迎填寫表單,我們找個安靜的地方,你請我喝杯咖啡,我陪你聊聊天😺
若想參加會友計畫,和我碰個面的人,歡迎填單:
https://forms.gle/LXtzFyem6sfh8Uwb6
以下是貓心攝影計畫說明:
如果你有一套美美的、帥帥的服裝,朋友卻都不擅長攝影,也可以找有8年攝影經驗的我,我來為你拍照記錄📸
想約我互惠拍攝的人,請填寫以下表單:
https://forms.gle/EAZDeJQ54LTunY8L8
作品可以參考貓心光影:
https://m.facebook.com/pg/PsyCattyPhotos/photos/?tab=albums
以下是貓心信箱說明:
對我而言,我的讀者一直都是很重要的支柱,我也希望能提供讀者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
但同時,我也希望一個人的困擾,能夠藉由我的能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契機,同時也提供其他人做參考。
因此,填寫這份表單的人,我都會盡可能的回覆你的困擾,但是我會以專欄文章、貓心小語、影片問答或是投影片簡介的方式回答,而非直接私訊回答,所以在填寫表單的同時,也等於你願意授權我用上述的形式公開你所填寫的內容。
因此,也希望你在填寫這份表單的時候,能夠保留你不能公開的部分,或是採取匿名、改寫等方式,僅呈現你可以給大眾看的部分就好。
由於表單是匿名的,我也無從得知你的真實身份,不過在最後,請你留下你的常用信箱,待問題回答刊登出來之後,我會將連結寄給你,謝謝!
而除了將連結寄送給你之外,我會和你維持界線,不會做其他私人的交流,這是這份表單的界線所在,我也在此做個說明。如果你希望和我交流,可以再另外填會友表單,謝謝。
除此之外,由於讀者的問題真的很踴躍,我深怕沒辦法給予每個人回覆,也擔心回覆會過於草率,因此希望讀者們除了向我詢問之外,也可以尋求張老師專線,或是其他社區諮商機構,畢竟我的回覆只是我的看法,而最終為自己生命做決定的依然是自己。
由於信件太多,恕我可能會沒辦法全部做回覆,還先說聲抱歉!
貓心信箱表單:
https://forms.gle/ynTyUwucJyWk66Rx5
註:此乃私人交流,若需要我幫忙打書、演講、邀稿,請直接私訊我,或是寄信到conangoro0401@gmail.com,或填寫以下表單,謝謝你!
邀約表單:
https://forms.gle/hNhXMyyMtRTqzQL56
社區諮商機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介紹
訪問作者:林仁廷
內容簡介:
生活已經夠苦了,你不心疼自己,沒人會心疼你。
別等到崩潰後,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明明社會進步,生活更便利,人生為何還是好難?
▌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茫茫然過一天算一天,人生好難又無趣?
大部分人生活忙碌,受困經濟壓力,累積的苦悶只能靠美食、聲光刺激、手機遊戲及偶爾住飯店的小確幸來慰勞自己,然而心靈層次——我們看不見的部分,常常處於匱乏與混亂。就像蠟筆小新的媽媽美冴把所有雜物塞進壁櫥一樣,選擇眼不見為淨,卻不知道哪一天會爆出來,突然崩潰。
「自己的事自己要處理好!」社會教我們不要去麻煩別人(因為別人也不會處理),但沒有教該怎麼整理自己的需求及情緒,這些「苦」只能自己吞(壓抑),甚至認為「睡一覺起來說不定就好了」。
人生好難是真的,但是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以需求為目標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讓過去的失敗成為好故事,經營關係、健康依賴,面對陰影,完整自己,能預測、能解釋,最後能重建,產生更多選擇,進入自我成長的領域。
人生也許好難,但不是生活的第一順位,漩渦的中心點是自己,我們擁有自由能讓它變得有趣。
▌接受「被指正的勇氣」,但不需要「討好別人」,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然後也用這些方式對待別人。
→「討拍」跟「抱怨」不同,從他人那裡得到安慰,拍拍說一切都好。
抱怨的人不求問題解決,負面情緒越說越多。對抱怨的人可以這樣做:既拍拍他,也問他具體計畫,在情緒平靜後他打算怎麼辦,減低當事人過於倚賴感覺,提醒他回到現實面對困難。。
→不需要「自己討厭自己」,討厭自己就無法決定任何事。
這不是勸人放下或勇敢一點就能改變的事,一定要先傾聽背後的挫折故事,情緒面的事就要情緒面反應才能真正搭上橋,讓自己先被理解才有機會重新整理受傷的事,重新接納自己。
→自卑的人,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人」。
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自卑的人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朋友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
▌情緒是老大,偶爾任性沒關係,表示「我知道我要什麼」,是做自己的先決條件。
→太過融入工作角色,容易過度消耗自己、導致職場憂鬱。
過於融入職場工作角色,沒有自己空間,容易引爆憂鬱,試著遠離壓力源、接受原本的自己、自我鼓勵、為自己創造小小成就感。
→能掌握,就能預測,再難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只是晚點而已。
人在面對事情若超出預期時,會先愣住幾秒暫時反應不及。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建議你先離開現場、專注深呼吸、刻意找件簡單的事做,待情緒冷靜後,再重啟思考與認知系統。
→別把身體當成情緒的冰箱,它有容量限制,也有時效性。
用身體冷藏情緒、冰凍痛苦,久了會滋生細菌、發出腐敗,嚴重影響其他正常食物,身心症狀就是這樣產生的。朝冰箱塞進不想處理的食材,經年累月,冰箱就壞的快,你該做的不是修理冰箱,而是清理內在食材,該丟的丟、整理的整理。
▌那些不被喜歡的黑暗面,仍然是自己的一塊,接納它並合而為一,它就不再是黑暗。
→學習讓自己抵抗,順從從來不是一種美德。
有時候因為強權,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能反抗時,從內心抵抗開始吧!你不必跟對方正面衝突,而是在一定範圍內陽奉陰違,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假裝演戲配合對方,然而那不是你真正意願,配合的同時別忘了在背後比中指。
→學習讓自己依賴,懂得依賴他人,你會變得更堅強。
依賴是可以練習的,在親密關係裡練習撒嬌,在友誼關係裡試著請求幫忙。或許你會擔心造成別人負擔,其實不會的,要相信對方可以承接,而且「依「賴」是種「救急不救窮」的概念喔。
→學習接受弱小的自己,人生不能一味忍耐,要肯定自己的感受。
人總在「崩潰後」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麼,真金不怕火煉,崩潰時燒掉的都是無用的角色、面具、裝扮和假價值,殘留的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作者簡介: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
˙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作者粉絲頁: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社區諮商機構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社區諮商機構 在 社區諮商所與心理資訊交流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也不會導致您的的個人身份得以辨識。 研究機構: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研究者姓名:張善樂國立清華大教育心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