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很棒的演講)
講者是來自奈及利亞、旅居美國的年輕女性作家Chimamanda Adichie
全場只有18分鐘的演講、卻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演講最近經常被我放在講敘事的課堂中播放給學員看、
因為實在太「敘事」了。
---------------------------------
如果你想要理解敘事所談的「解構」、「故事的影響力」
、「故事如何被傳達、詮釋」、
「為什麼故事是有機體、故事是有生命力的。」
請看完這18分的演講、你幾乎可以明白。
-----------------------------------
以下摘錄其中「經典好句」、與你分享:
● 單一故事的產生、就是以同一種方式 、描述同一種人 、一遍又一遍, 最後他們就會變成那樣。(社會建構論)
● 講到單一故事就不能不講到「權力」。
(給出語言、發聲是一種權力的展現。你看媒體就知道。握有權力的人可以決定:哪些故事要被流傳,哪些故事要被禁止。)
● 這些故事造就了我,但如果我堅持只寫這些故事,就簡化了我個人的生活經歷,也忽略了同樣造就我的其他故事。
#單一故事會造成刻板印象,
而刻板印象的問題就是:他們並非不正確,而是不完整。
(說的好。這就是在敘事諮商裡、我們要幫案主找出「非主流的」替代故事、支線故事的原因。)
● 述敘說單一故事的後果是:
人們的尊嚴被剝奪,讓我們看不到人類的平等,
只強調我們有多麼不同,而不是我們的相同處。
(如Michael Michael所言:主流故事會讓一個人「殘廢掉」。
現代人活的很無力感、憂鬱症越來越多,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活在某一個「單一」、主流價值的故事裡、無法逃脫。)
● 有些故事被用來醜化現實 ,但故事也可以用來激勵強化人道精神,有些故事能奪去人們的尊嚴,但有些故事能讓人重拾尊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敘事的諮商裡、我們重新理解故事、重新賦予故事新的詮釋、新的生命,進而創造改寫生命故事,這就是「故事療癒」。)
● 當我們抗拒單一故事,當我們了解,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只有單一個故事時,我們就會重拾心中的樂園。
(是的。當我們接受故事的「多元面貌」、同時就展現了對人的多元理解與尊重。有了尊重、人與人之間就減少偏見、仇恨、批判、貶抑、壓迫…。我深刻體悟:學習敘事、其實就是在學習「愛與尊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LeMyNZlux8
(歡迎分享)
社會建構論 諮 商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對童年創傷的幫助與誤用
「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
如果不碰情緒,太快直接做社會建構去講解,那是沒用的,
那會變成「理性認知」的教導,對療癒一點幫助都沒有。
---------------------------
從事敘事諮商二十年,我認為後現代概念對童年創傷者某些部分是有幫助的,譬如說:社會建構論、脈絡性的理解,支線故事等。
如果你家裡也有重男輕女的問題,透過社會建構論你會明白,這是社會傳統問題,這不是你家「獨有」的問題(意思是:你家沒有很奇怪、不正常)。
面對一個從小被家暴、受虐的創傷倖存者,敘事諮商師不只是看到他小時候被虐待的故事,我們也會去聆聽他除了受暴以外的故事,譬如:雖然從小他爹不疼娘不愛,父母都不讓他唸書,但他依然沒放棄自己,半工半讀一路念到大學畢業,在這個「支線故事」裡,讓我們看見他的生命裡堅毅、不放棄的內在力量。
這樣的「看見」,可以幫助當事人去重新建構「新的自我認同」,產生自信。
-------------------------
那麼,後現代理念對創傷者都無往不利嗎?也不盡然,也有人誤用。
面對家暴受虐者,如果你很快給出社會建構理念,告訴他:
「父母虐待他、其實也不是父母的錯,因為父母也是這樣被他的父母教育的,其背後是社會傳統『棒打出孝子』的理念。」
這樣的理解本身沒有錯,但是當我們很快給出這樣的概念、企圖要當事人理解並「原諒」父母當年施暴行為時,問題就來了。
從事敘事諮商二十年,我發現:有些人確實可以因為透過社會建構理念,讓自己內在的糾結「鬆」掉些(原來父母不針對我,那是他被傳統觀念所困);
但我也發現,有些人不會因此就「不恨了」,反而心裡更糾結(如果不能怪父母,那我要怪誰?難道是我倒楣生在這個家庭嗎?),而且這樣糾結的人還滿多的。
因此我發現,不是社會建構的概念「不好」,是用的時機「不對」。
「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這些年的創傷治療經驗讓我學習到,如果不先去處理創傷、不碰情緒,太快直接做社會建構,那是沒用的,那會變成「理性認知」的教導,
難怪有人會認為後現代是「認知取向」,其實是誤用的關係。
所以我的經驗是:先要讓當事人好好說故事,從故事中帶出情緒、從情緒帶入童年受傷經驗,兩者需反覆進行。讓當事人的情緒充分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被釋放以後,接下來再給出社會建構概念,邀請當事人去「看見」父母施虐行為是怎麼來的?背後有哪些社會文化因素?這時候如此的「脈絡性理解」與「解構」才能真正幫到受暴當事人。
-----------------------------
後現代理念第二個「誤用」是:太正向了。
有人以為後現代只談正向經驗、例外經驗、閃亮時刻,所以面對當事人生命的艱苦、受虐經驗時一直逃避、「能閃則閃」、不願意正視面對,難怪有人說後現代是屬於「正向心理學」,這其實又是一大誤會。
過去在我的督導經驗裡,曾有好幾位宣稱做敘事的督生,他們就是這樣做敘事的:一味的做「問題外化」(人不等於問題),一直在找「例外經驗」,卻遲遲不願去碰案主的創傷經驗、不敢去碰案主的情緒。所以他們的諮商通常做的很淺、很「表面」,
因為他們不敢深入情緒、深入議題的核心,去看見創傷的源頭,他們只能在外面一直繞啊繞,實在可惜。敘事不是這樣做的。
-----------------------------
這樣的「誤用」不是少數,連我認識教敘事的老師也有人是如此。
有一次一位學生告訴我:「某老師說『家暴』的概念是被建構的,在我們的文化裡,父母打小孩是很正常的事,不能動不動就說家暴,我們要尊重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那是『在地性文化』。」聽到這裡,我當場捏把冷汗,心裡很火,天啊,竟然有人如此理解『在地性』,我能說什麼呢?(「在地性」是後現代另一個重要概念)
老實說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後現代的概念很好用,但不能誤用。
不能一味地只有解構、問題外化、找例外經驗,以為這就是敘事,我們還是得老老實實地聽故事,進入當事人的生命深處、去看見當事人的情緒與童年創傷,這是「基本功」,不能省略的。
(以上文字,將收錄在我的新書:『#情緒治療』----告別童年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務。預計12月出版)
--------------------------------
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不開心會生病
情緒、身體、能量手療
創傷修復、情緒治療
#BEST創傷療癒工作坊(能量手療班)10月展開。
社會建構論 諮 商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導文】什麼是心理學?(二):諮商理論的四大種。
.
心理治療的方向必須根基諮商理論,而諮商理論則從心理學家對人性的假設與認為中擷取出來。如佛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論,產生精神分析治療,而艾力克森(Erikson)的社會發展八階論雖有關注的議題,但尚無搭配的專門療法。
心理學家的理論發想通常源於自身成長經驗,再根據所思所想所研究所發現而構思出一套對「人是如何」的學說,主要有「人是什麼?(人性觀)」、「人應該成為什麼?(人的樣子)」、「人為何生病,成為不了他該有的樣子(診斷)」以及「該如何治療?(處方)」
.
諮商理論與技術有十幾門廣為人知的學派,為了方便記憶,我分類為四大種。
1.『精神分析治療』取向
核心:「心理決定論」,也就是人所有的行為、動作、語言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心理意涵和動機。強調過去經驗的重要影響。常用語彙為:潛意識、防衛機轉、自我概念(SELF)。
治療派別:長期精神分析、阿德勒式治療。
.
2.『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取向
核心:認為人的行為都經過「學習」,是成長中大大小小的學習所連結起來的慣性(也稱為「環境決定論」),認為探究過去沒有意義,訓練現在比較重要,因此焦點在行為改變的訓練。常用語彙為:條件制約、正負增強、預測與控制。然行為治療的理念較受批評,常見於很多以烏托邦社會為背景的電影,如《飢餓遊戲》都在反控制。
我把「認知心理學」歸類在這裡,是因為「認知調整」與「行為技術」常會合併使用,讓案主知其所以然,也做的所以然。「認知」談的是人的心智如何運作,理解運作過程後進一步後設調整,修正不合理的信念,整合情緒,面對現實,做出選擇。
治療派別:理情治療、現實治療。
.
3.『案主中心治療』取向
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強調以「人」為本,相信人的生命自己會朝向有意義的發展,諮商只是提供足夠成長的土壤,讓他們能為自己選擇與負責。人本不是技術,而是一種態度,強調諮商關係,把案主當伙伴,一起合作與改變。心理師把自身當工具,以身作則,在此時此刻中彼此不斷辯證與整合。常用語彙為:同理心、生命意義、自我成長。
治療派別:案主中心治療、存在治療、意義治療與完形治療。
.
4.『家族治療』與『後現代取向治療』
這兩個取向是近代發展且嶄露頭角的,「家族治療」首先超過了諮商室裡的兩人關係,把系統觀念拉進來,以家庭為單位,解釋人與人的互動彼此關連,角色互補,牽一髮而動全身。諮商師也進入家庭裡,攪動一池春水,讓隱藏其後的信念現身,拉到意識裡重新定位,諮商師不僅是分析,也在家人間的關係裡。
治療派別:家族治療。
「後現代」則以社會建構論為核心,沒有絕對,只有透過詮釋才是真,然而「詮釋權」在誰手上呢?案主若讓社會、文化、大眾來決定自己是誰,那就是歪掉的開始。此取向也跳脫兩人關係,進到背後更大的系統,包括家庭、社會、流行文化、傳統、集體潛意識,諮商任務是解構、接受、拾起權力與責任,重新建構自己的人生。
治療派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敘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