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成為我 #02 #努力從來不保證收穫
讀者詢問為何選擇中文系?
我只能說,不是我選擇中文系,是 #中文系選擇我。
我高中的時候上過清華大學的外文營,因為德國老師太帥了,因此對於德國是有莫名的嚮往的,我的第一志願就是考上五大(台大、清大、交大、成大、政大)的外文系。
可是我的英文跟數學很爛,這些一流的學校就是需要五科都是要高標,否則,一位難求,我的數學在學測時候只有3級分。3級分是什麼概念?就是當年的低標(後25%的人的平均)是5分,我考得比最後25%還低。
我高中決定放棄填寫任何一間學校,因為,怎樣都不會上我心目中的學校。
當然,這件事情讓導師1-1關心我。
但畢竟導師也不是第一年當導師,也不是第一天認識我,確定我義無反顧之後,就叫我好好唸書考指考。我其實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那麼義無反顧,我大致的想法是:反正我現在可以上的學校,我之後也可以上,但是只要弱點補起來後,我可以考上更好的。(我完全沒有想過可能會考爛啊哈哈哈哈)
於是,我開始面對我的數學跟英文,數學老師說,社會組的數乙太簡單了,歷屆考題算10次就好了,保證你第一名。我那時候,數學爛成這樣,於是我真的算了10次,總共10屆,每一屆10次,#我的方法是每一次都是10屆算完再算一次10屆。
那時候,很多人都不考指考,數學課也自習,數學老師說,考上了就自己看書,還要考的就自己問問題,但沒有人要問,於是 #我就把數學老師當個人家教。
一開始,老師發現我真的都不會的時候,他超級崩潰,但是我每堂課問(還準備好了一大疊計算紙給老師導公式),老師可能也是無聊(或是我感動了他),就真的重新教我。
一開始真的超慘,什麼都不會,看了解析還是不會,但是漸漸地,我已經開始可以教別人了,指考數乙成績放榜,我是整間學校考最高分的,PR90,老師怎麼都沒想到,這個他當了2年的學生,竟然考了最高分。
好,可是,我的英文還是普普,我現在想想,普普很正常,因為我沒有花同樣的心力在英文上,自然不會有成效。
好笑的是,因為數學高分,可是英文沒有跟著高分,導致於我的科系加權(通常外文系加權數學跟英文)也加權不高,但我不想重考,我一個在房間,把指考可以填100個,依舊是從五大一路往下填,先填了全部的外文系,再填了全部的中文系,最後,放榜那天,我上了中正中文。
我起初非常不願意,但我爸媽很快樂,因為我是嘉義人,上了嘉義的學校,雖然需要住校, 但總歸來說比去其他城市好太多了。加上我不願意重考,於是,就底定了。
但我一直記得,我要去德國的事情,我暗自下定決定,我要去德國交換學生。我大一的時候去修了我們學校外文系的德文課程,它是3學分的必修,我上了兩年,把可以上的都上完後,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到了高雄的文藻學習德文。
你說前面的打工的錢花去哪裡了?就是這時候花掉了。
因為我只有一個暑假的機會,我把可以報名的課程都報名完了,住在我朋友高雄的家,她是我的best friend,我每天像高中生一樣,起來就是背單字,然後做作業,去唸書,再回家寫作業,日復一日。
大三開學前,和一個在課堂上認識的姐姐一起到台北來考檢定考,我們都通過了A1,但這不算什麼,這就是全民英檢初級的概念,可是對她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她老公是德國人,她要依親,需要這個檢定考。
我則是回到了中正。
雖然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在德文(還有錢),但其實德文還是很爛(按照德文老師說的,就是你現在會的去到德國等於不會德文),但我發現其實我如果只是想要交換的話,德文不是重點,因為交換的簡章上沒有規定,只說你要會英文,而且會德文是反而是額外的加分,我非常的開心。
我想去德國這件事情,我爸媽一直都知道,他們也知道我特地去高雄上課的事情,我一直以為我大三會出國,我也密切的在查學校的資料,有一天我爸打了一通電話給我。
他跟我說,爺爺需要住養老院,需要一筆錢,他想要問我,原先打算給我出國的錢能不能用來給爺爺住養老院,我那時候直接答應了。
不會有任何事情比爺爺更重要,我後來才知道,那是一筆綿綿無絕期的開銷,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一方面你也不希望他結束,很矛盾的心態。
我後來沒有去德國。
但我還是想要出國,加上那時候的打工太崩潰了,於是我就在系上的課程找到了另外一條路。
#華語文老師。
簡單來說是教非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士中文。
我欣喜若狂,我想,這不就是用了中文系的專業加上可以出國嗎?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個技能的底層是語言學,並不是中文,但我還是想要,於是我先上了基礎的課程,後來這個學程沒有開成,可是老師說,如果我們願意,他願意開一門課,然後我們可以當語言中心的外籍交換生的中文小老師,類似輔導他們課業,我直接報名。
我還是繼續打工,因為我知道出國需要錢,而且家裡是沒有辦法給我的。
於是,崩潰的打工,加上這個小老師,我發現後者快樂太多了。
他們是自發性學習,而且有趣,加上教的東西很生活化,準備起東西非常快樂,還可以交流異國文化,我深深愛上。
每一次跟老師的1-1或是群體小會,我都十分珍惜,而且準備充足,我決定這就是我的目標,#我開始認真研究如何可以去國外教中文。
這時候,我發現,如果你要進大學教書,那麼就不能只有大學的學歷,#必須至少是研究所,而且必須是華語文研究所,我從來沒想過考研究所,但沒關係,我們就重來。那時候,這個研究所不多,就是政大、台師大(後來隔年新增了台大)
我前面說過,這個專業跟中文沒關係,跟語言學比較有關係,因此,我等於是重唸了全部的書(因為語言學佔據中文系比例不高),那時候,我跟我高雄的那個best friend S每天都六點起床,到自修室唸書,然後中午隨便吃,繼續唸,下午4點去運動,洗完澡後,六點繼續進到自修室,然後半夜兩點回家。這時候我把全部的打工都取消了。
我們那時候不太吃東西,因為,只要你吃了東西,體溫上升1度,你就會想要睡覺,因此,我們只吃冷的,以及吃很少。
放榜的時候,#我落榜了。
她上了成大會研所。
我很為她感到高興,她唸書的衝勁真的是我的100倍,可是,我沒上研究所,只能思考工作,原本考研究所的時候,就沒有了需要就業的恐懼。
但現在,這個恐懼又衝上來了。
(我每次看都報導,說有人考研究是為了延遲就業,我就特別感同身受,因為我覺得我過去也有段時間是這樣)
這時候,有一個學姐問我說,
「#要不要我幫你介紹一份工作?說我從小到大認識的補習班」
補習班?!
「去」還是「不去」?
To Be Continued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
社會語言學成大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30雙語國家,是要把大學課堂變成大家說英語嗎」
2030雙語國家又來了。這次,教育部跟國發會在前瞻第三期,一共編列了41億的經費,要在明後兩年執行。
提升台灣的英語能力,提升台灣的國家競爭力,這兩個戰略目標,沒有人會反對。
但是,這兩個目標組合起來,竟然變成推展2030雙語國家。這就很奇怪了。
國發會說,讓台灣成為易於使用英語溝通的環境,有助於外資來台,可以讓台灣子弟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
外資來不來台灣,難道不是先考慮租稅、法規、人力資源成本、能源等條件嗎?怎麼會先考慮能不能用英語吃小吃攤,這類的英語溝通問題呢?
教育部就更妙了。在大學端,教育部透過經費補助,希望在2030年找到四所雙語標竿學校,博士班90%英語授課、碩士班70%、大學部50%。甚至,還把法律學院當成優先英語化的系所。
我實在感到疑惑,不惜以犧牲專業知識的傳遞為代價,在大學把課程英語化來教育本地學生,到底要達成什麼目的?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法律政治這一類需要大量參照社會脈絡的學科,用英語授課,還能保留多少用母語才能傳達的細節。
難道僅僅是為了,增加英語在大學校園的溝通環境,就要把其他專業知識的傳遞,通通換上英語的皮?
已經有許多大學教師戲稱,英語授課簡直變成大家說英語,教師草草結束,學生睡成一片,等到課後再用中文題發問解答。英語化課程對專業知識傳遞的傷害,已經在蔓延了,教育部還要推波助瀾嗎?
不過,當我看到「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部分學科採英語授課」的推展策略,我就懂了。
在中小學,用英語來教體育、藝術、綜合活動,希望結合課程內容與語言學習的沉浸式學習,這也是2030雙語國家的目標之一。
也就是說,在不是英語的課程使用英語,讓學生順便沉浸一下英語,這不僅是中小學推展英語環境的邏輯,更是高教課程英語化的原型。
我在質詢時開玩笑說,難道為了推廣游泳,所有課程都要改成在泳池,泡在水裡進行嗎?
聽起來很好笑,不過這正是2030雙語國家的核心。
再舉個例子,考試院這個月起的公務人員基礎訓練,要加強公務英語情境訓練,預計每年至少有1萬人受訓。
我不禁想問,台灣有這麼多人需要英語情境的公務服務嗎?東南亞的各種語言需求不是更大嗎?為什麼看不到考試院風風火火來推行新南向的公務情境訓練?
同樣是考試院的考選部,也在「國家考試」這個APP,推出「國考英文每日一題」,搭上提升國人英語能力的列車。
說穿了,2030雙語國家,就是用學全民英語來緩解台灣的競爭力焦慮。過去20年來,每隔幾年就會推出名稱不同,但核心精神相當類似的計畫。
要提升台灣的競爭力,要讓外國友人、企業走進來,要讓台灣人走出去,英語絕對不是唯一解。讓各級教育現場充斥著大家都在說英語的榮景,更不會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社會語言學成大 在 Chen Li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週我非常榮幸受邀回到母校擔任⠀
「台大中文系職涯發展講座」的講者⠀
也很高興在講座上認識了 @justfont 的創辦人蘇煒翔學長⠀
嘖嘖,看看台大中文是不是出人才,哈哈!⠀
⠀
我預想很多人最直接的問題會是「 #為什麼會選擇成為YouTuber? 」⠀
好似有天我坐家打坐,就發現我想做自媒體一樣,但完全不是這樣。⠀
我是個內在充滿衝突的人,我每天都在不斷和自己打架,⠀
而我的職涯發展結果是 #長期內在不停的衝突與和解 。⠀
⠀
我最主要的三大內在衝突如下:⠀
🔺中文 v.s. 英文⠀
🔺學者 v.s. 網紅⠀
🔺士人 v.s. 商人⠀
⠀
首先,#中文v.s.英文。⠀
我從中文系畢業,最後卻在英語教學的領域。⠀
當初我選擇中文系並不是因為「分數剛好」這種毫無羈絆的理由。⠀
我是真的很喜歡文學:文學獎、青年社、報紙副刊,⠀
我曾經承載著所有hashtag文青關鍵字。⠀
當年皇冠再版張愛玲,我眼看那封面奇醜,⠀
當年打工又家教的我,居然到各家二手書店,⠀
砸錢供養了一套美麗的舊版張愛玲全集。⠀
就連我住在加拿大,每晚播的也是蔣勳老師講紅樓夢,⠀
蒙特婁市區小公寓被我住成大觀園。⠀
⠀
我雖然喜歡中國文學,但那真的只是一部分的我;⠀
還有一部分的我,非常喜歡 #學英文。⠀
自從我有意識以來,我接收的資訊,⠀
包括書籍、雜誌、音樂、影劇,有一半是英文。⠀
換句話說,我的世界觀有一半由英文這套符號所建構的。⠀
去年我到LA聽Avril Lavigne的演唱會,席間我突然想起:⠀
“Complicated” 這個字,我就是從Avril的歌學到的。⠀
國中時我會拿著隨專輯附贈的歌詞本,一個個字查快譯通⠀
(我到底怎麼可以說出如此顯露年紀的話),只為了聽懂她唱什麼。⠀
十五年後,我在美國/加拿大用英文生活,⠀
而且我聽得懂Avril在台上說的每個字、每句話。⠀
⠀
十多年對學英文的喜歡跟執著,⠀
讓我看清文學不過就是個無法滿足我的情人🌧
⠀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大學到加拿大交換,⠀
接著回台灣工作存錢,又回到加拿大念碩士。⠀
我在溫哥華交換的時間,更認識說英文的自己,⠀
再加上溫哥華有許多華人,我也能繼續說中文。⠀
我看見了 Best of both worlds(兩全其美)的可能,⠀
當時我只有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我住在加拿大,中文 v.s. 英文的衝突就能和解。⠀
⠀
不過世事當然沒那麼粗暴、簡單。🌝⠀
內在衝突若能從物質世界解決,那世界就太平了。⠀
搬到蒙特婁之後,法語區的生活讓我毫無歸屬感。⠀
這讓我我開始對「語言與身份建構的關聯」產生興趣。⠀
過去我總認為我必須在 #中文與英文之間做出選擇:⠀
只能說一種語言、只能做一種語言的自己,下好離手。⠀
不過我在語言學的研究中學到:⠀
其實「語言標籤」,例如中文、英文、法文,⠀
只是「社會」建構的,在「認知上」並不存在。⠀
也就是沒有所謂「中文腦」、「英文腦」。⠀💬
無論一個人會多少語言,在認知上都只有一個系統。⠀
而這個系統就叫 “idiolect” (#個人語)。⠀
雙(多)語者在理解這個世界與創造意義的時候,⠀
是用整個語言的系統,也就是他們的「個人語」。⠀
⠀
換句話說,我的「語言」本來就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
而是我的#個人語⠀
——其中有中文、英文,也有高級中國文學跟低俗英文slang😂
#雙語者並不是兩個Native speaker的總和 #雙語者本身有自己的語言。⠀
至此,中文 v.s. 英文的內在衝突也得到了化解,⠀
我學了20多年的英文,才終於建構了雙語者的身份認同。⠀
⠀
我在頻道常常聊建構雙語者身份認同,⠀
甚至頻道的宗旨是也是「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雙語者」。⠀
這也說明了為何我對中英夾雜這麼有興趣,⠀
因為唯有直面討論語言混雜,我們才能化解中文v.s.英文的矛盾。⠀
⠀
只能說:⠀
中國文學給了年輕的我靈魂救贖;語言學給了成年的我生命意義。⠀☺️❤️
⠀
你還在疑惑我為何選中文系?⠀
老實說如果你能看我得下我寫的千字文,我就算學有所成了吧~⠀
以上就是我的第一個衝突的故事,如果想聽我聊 #學者v.s.網紅⠀
留言突破100則,我就改天再來寫!⠀
⠀
#我的天這篇我寫一個半小時 ⠀
#byelingual⠀
#我的本名是珮玲沒想到回去變成lilychen⠀
#沒關係都是我的名字都是我的樣子
社會語言學成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