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我會開始寫心理學相關文章吧?(本篇只講重點所以字數很少,可放心閱讀🤣)
1.我本身是有十多年病史的精神病患(躁鬱、思覺失調)
2.我曾經怨天怨地怨父母怨社會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性侵、家暴、劫財騙色)
3.我發現越是怨天尤人我的病情就會越嚴重(只要一直怪罪他人就可以不用改變自己)
4.我想要自己變好不只是想要討拍(我想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快樂)
5.我只想要幫助跟我一樣的病友變好,但並沒有要變成精神病友保護邪會;我們都有獨一無二的創傷,不需要互相比較誰的經歷比較慘。
假如真的想讓自己變好,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能夠接受過去的傷害是改變不了的,殺了傷害我們的人也改變不了我們經歷的過去,唯有將過去的經歷從新定義,那麼創傷才能夠變成不再只是創傷。
於是,我開始分享個體心理學帶給我的影響,也努力推廣個體心理學讓大眾更加認識。
假如只有國中學歷,而且國中三年有三成時間翹課、三成時間都在睡覺,平均成績從未超過三十分的我,都能夠透過自學領悟到一些道理,我相信絕大多數學歷遠高過我的讀者們一定看得懂我所撰寫的文字。
我自小家境就是在貧困邊緣,會說邊緣是因為至少我家有祖先留下的房子跟鳳梨田,所以即使家庭年收入遠低於中低收入的標準也無法被歸類在弱勢家庭。
所以我一不是高知識份子,二不是富二代或者至少有不虞匱乏的物質生活,打從我國中畢業後就開始打工賺錢,直到現在三十一歲了都是靠自己雙手打拼養活自己。(期間也有窮到需要借錢度日的階段,但我都是有借有還)
我的物慾都是靠自己賺來的錢去滿足,我想學的知識,例如健身、文學、心理學,不是找專業的講師報名課程,就是自己購買相關書籍自學。
因為我很清楚,這些慾望都是我得自行想辦法滿足自己的;精神疾病也是,我如果想要自己能夠康復,那就得靠自己努力而非總是等待著別人來幫我。
身邊的人能做的永遠只有陪伴而已,患者如果不願意改變自己,永遠就只會在原地打轉、時好時壞,偶爾看似回到正軌,當遇到某件不想面對的困難時,又會讓自己躲回精神疾病的堡壘中。
只要讓自己保持著有精神疾病的問題,給自己貼上精神病患的標籤,永遠都會有同溫層來跟自己說:「沒事、妳很棒的!」
這不是我想要的,三十一歲的人了,還不能負責自己人生嗎?
這就是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也就是我昨天說的 #自覺身心健全的人都不見得能接受了 ,何況我的讀者是設定給跟我一樣有心理問題的族群看的🤣
#花花的心情隨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傳說中,神仙「神荼」和「鬱壘」用桃枝撃敗猛獸,自此人們就愛於家門掛桃符。] 傳說中,神仙「神荼」和「鬱壘」用桃...
神書鬱壘 在 An Chen 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ook character design
角色左至右:托塔天王/衰神/門神神荼鬱壘/電子花車龍
書名:神跳牆
出版社:巴巴文化
作者:顏志豪
#settelia #best_of_illustration #womenwhodraw #brightnessmag #womenofillustration #girlsclubasia #creary #pixelart #itsnicethat #adobeawards #adobedrawing #illustrationhowl #targiplakatu #society6community #illustratorsfair #buckuback #illustratorbee #agentforchange @agentsforchange_ #插畫 #插画 #絵画
神書鬱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神書鬱壘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傳說中,神仙「神荼」和「鬱壘」用桃枝撃敗猛獸,自此人們就愛於家門掛桃符。] 傳說中,神仙「神荼」和「鬱壘」用桃枝撃敗猛獸,自此人們就愛於家門掛桃符。
不少家庭都在農曆新年期間貼揮春應節,你又知否揮春從何而來?傳說有兩位居於山林的神仙「神荼」和「鬱壘」,用桃花樹枝降服了一隻兇殘怪物。自此民間流傳,只要在門上懸掛桃花樹枝和刻有神仙名的桃木板,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前來,這些桃枝和桃木板稱為「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後來紙張出現,桃花樹枝和桃木板逐漸被寓意吉利和喜慶的紅紙取代。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神書鬱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中華智仁勇獅子童軍團60周年團慶活動現場報導
專訪: #侯俞如 #活動組副召集人
#陳秀雅 #服務員
#李建安 #服務員
#李祥榕 #擊退巨人關主
#陳玫晴 #闖關童軍
#林子誠 #朦眼搭帳關主
#洪于晴 #闖關童軍
#萬顓毓 #移動巨塔關主
#魏斡庭 #闖關童軍
#賴亭秀 #憂鬱的老人關主
專訪:才藝表演之夜主持人 #洪于捷 #張重卿 #來君曄
才藝表演原音重現:
#劉宸誥 #直笛吹奏 #小幸運
#陳姿穎 #鋼琴獨奏 #在五月 #舒曼的旋律
#葉昌叡 #口琴表演 #跳舞歌 #可愛的家庭
#劉含青 #鋼琴獨奏 #甜蜜的變奏曲
#傅瑋澤 #中國笛吹奏 #揚鞭催馬運糧忙 #躍馬長城
中華智仁勇獅子童軍團 60周年團慶活動,是為期三天二夜的團慶活動,於8/12-14於淡水商工舉辦,為了籌劃臺北市第四十團(獅子童軍團)的六十週年團慶活動,本團於去年10月便開始進行籌備會議,一直到團慶前共召開了九次籌備會議,而開始是先將籌備工作分為活動組、行政組、後勤組與文宣組,並聘請主辦單位中華智仁勇童軍協會的理事長與副理事長擔任籌備會的籌備會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們,再由總團長擔任總召集人,並推派出團內服務員擔任執行秘書與三位副執行秘書,並各自負責一組的籌備協助工作。
而各組除了召集人、副召集人與各任務股外,另外聘請本團/本協會之資深伙伴擔任輔導角色,提供籌備工作之實際建議與參與會議。透過與協會及團部組織的重疊,並由服務員們擔任幹部角色,再擴大到邀請熱心參與團務的家長一起投入,讓四個組共26個股都能伙伴適才適所,並於籌備過程中彈性調整各伙伴角色或各股任務,考量有些股可能是活動前較有需求,而活動當下則可分派到需要的股參與活動。
另外,針對羅浮以及年輕服務員,則委以活動設計、趣味攻站、技能闖關、才藝表演、營火與精神堡壘等可以發揮創意與年輕熱情的事項。因此,順利得以讓整個籌備工作人員達到120人的規模,再加上稚齡、幼女、幼童、預備、男女童軍、行義資深等童軍伙伴的報名參加,人數便以達到220人。
這次也感謝麗山國中童軍團派出54位伙伴參與本團團慶,另加上本團已經結盟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共約40人伙伴以及擬新結盟之數位金門縣童軍會伙伴,人數便以經來到約320人。 此外,於慶祝大會時,參加本次亞太區研討會的各國伙伴共80人,還有臺北市童軍會玩管樂童軍團及家長共80人,其基本參加人數已達480人,當天還有約100個左右友團的伙伴參與慶祝大會,讓當天慶祝大會幾乎達600人,而童軍總會林理事長也蒞臨現場致詞,並且從頭一起參與慶祝大會到最後慶生切蛋糕,也為這次的團慶的最高潮慶祝大會劃下圓滿的結局。
三天二夜的團慶活動,歷經十個多月的籌劃,從組織分工、場地確認、團慶LOGO的產生、活動內容規劃、後勤行政的建立、60週年團刊編輯等,協會的成員以及團幹部與服務員都是基本成員,再加上平日對於童軍運動瞭解且支持的家長們也正式成為成員,並讓青少年以及年輕服務員無後顧之憂的設計活動、編排活動與組織人力,充分發揮各司其職以及高度默契的團隊精神。而各團服務員以及童軍們則專心參加團慶活動與表演,讓整個團慶可以說是人人都有參與感,最後還可以領到或購買精美的紀念活動服、紀念布章(大人、小孩還有不同布章)、紀念胸針、營燈以及六十週年團慶特刊,讓大家有終身難忘的六十週年團慶回憶。(文/王博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