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Amy Ng 吳芷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亞洲] 成語的界定- 精華區CultureShoc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Artistry of Wind Box ... 的評價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空穴來風---->有人知道正確的解釋是啥嗎? 的評價
- 關於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成语“空穴来风”,空穴,为什么会来风? - YouTube 的評價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Amy Ng 吳芷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輕淑女】
「輕淑女」應該是想表達「輕熟女」之意,意思原來是「擁有獨立經濟能力的都會女性」。從小跟著表哥打遊戲,長大後又跟著朋友踢足球、看球賽,跟「淑女」似乎是沾不上邊的了,倒是特別喜歡看電視電影裡的「輕熟女」,建立自己的事業之餘,還有照顧好身邊人的餘裕,把一切打點得頭頭是道,似乎是理想人物的原型。有趣的是,這樣的「女強人」,大多落得因為醉心事業或是野心太大而婚姻失敗的下場。
記得曾有一篇雜誌報導,標題一針見血,是「離婚率偏高拔萃女校舊生魔咒」。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當然也曾聽說過「女拔最易嫁唔出」的傳言,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就讀女校,習慣了不必依賴他人完成工作,加上競爭力強的學校氛圍,正好提供了滋養野心的環境。
「野心」之於男生,似乎是「上進」的近義詞,可若用以形容女生,卻總有貶義之感。要成為淑女固然不易,需要鑽研哪裡有下午茶,哪兒適合美容打扮;可要成為輕熟女更難吧,活得獨立,把自己整理好之餘,還得小心藏好自己的目標和計劃,一步一步盡力前進。再堅強的外表下,也不過希望有人懂得你的努力有何價值,明白你的所謂野心,其實無異於小時候的家家酒,也不過是喜歡有自己溫暖的一方園地而已。
#我的寫作日常 #043
#突然明白點解我咩年級嘅學生都好鍾意問我
#missamy你有男朋友未呀
#問得仲多過親朋戚友 #原來係為我好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271433
now新聞台節目《政情》早前引述消息指北京已經向特首林鄭月娥下令,要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游清源昨日於D100《龍鳳大茶樓》分析,《政情》的主持人戴祖而從事新聞行業多年,「壓埋自己少少聲譽上去」在鏡頭前報道這消息,「應該都係有啲把握先講」。
他推測,「中央係有呢個意思」,北京人士透過《政情》發放消息,「起碼係想畀壓力佢(林鄭)」,「而家你咪還價囉,得唔得吖?落order(命令)的味道係有喺度」。
游清源又提到,港府突然建議修改《逃犯條例》,「有少少『唔使用劍嘅,用黑旋風就得㗎啦』」,「冇23條之名,有23條之實,甚至仲勁,你話幾好呢」。
#852郵報 #林鄭月娥 #23條 #移交逃犯修例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Artistry of Wind Box ... 的推薦與評價
都市傳說,到㡳是七分假,三分真,還是全然捏造?? #都市傳說下的澳門: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 製作團隊▸ 導演及剪接▸ Keng-U LAO ▸ 拍攝▸ Carlos SAM ... ... <看更多>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空穴來風---->有人知道正確的解釋是啥嗎? 的推薦與評價
哪位高手可以解釋一下[空穴來風]指的到底是事出有因呢?還是憑空捏造 ... 我覺得是「雖無根據,但難免會有的流言」的意思耶。 0. 評分. 取消 確定. ... <看更多>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意思 在 [亞洲] 成語的界定- 精華區CultureShoc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一連幾篇下來,聽到許多跟我想法不同的意見,受教了
這裡獨立一篇解釋關於在下上述文中對成語的看法
在下上了 Wiki 查詢對成語的定義,Wiki 是這麼說的:
"成語是漢語中人們熟識並廣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漢語中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
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組成,也有三字或者五字以上,如「破天荒」、「二桃
殺三士」等,通常帶有書面語的色彩。成語在文言文中被廣泛使用,並且在
現今的白話文書寫或日常會話中,仍有為數不少留存下來。按照比較嚴格的
界定,現在大約有五千條左右的成語,但也有收錄兩萬條的成語詞典。"
"成語屬於熟句中的一種,大多源自於典籍中。一些成語可以從字面判斷語義,
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難飛」、「亂世用重典」等;也有一些成語在學
習的過程中,必須同時了解成語背後的來源出處:與其相關聯的故事、神話
或歷史等,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劍」、「葉公好龍」等。然而,一些原
不能從字面理解的成語,由於其意義被廣泛地誤解、又無人查實,長久流傳
的結果,使得這些成語反而常以其字面意義運用,而非其引申義。如「空穴
來風」,人們認為它是指無根據的傳言。而據《正版語文》中所說,它其實
恰恰是指有根據的傳言(此成語多有下句以作粉飾,令其意思更明顯,為「
未必無因」)。又如「素面朝天」,人們認為「素面」是指不加修飾的面容,
「天」是指天空,但其實「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語的意思從一典故
得來,應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從以上的定義來看,成語具有一定的結構跟歷史文化意涵,才能讓使用者體
會到使用與引申的背後意義
跟文言文等古文一樣,使用成語主要是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所以成語也可
應用在現今的中文白話文文章裡
照這個定義,在下來回答之前各位板友的意見與指教
推 lyremoon:照你的邏輯 那恆河沙數、借花獻佛、七年之癢 10/26 00:19
→ lyremoon:這些都不應該是成語 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的文化資產 10/26 00:19
照以上的定義
在下認為恆河沙數跟借花獻佛是成語
而七年之癢卻不是
因為佛教早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而七年之癢是電影譯名,依照語意的定義
他是參考語料,而不該解讀擴大延伸成語的範圍
或許有一天,海角七號也會從參考語料,變成具有特定意涵的詞彙
那時候就可以變成成語
因為大家知道怎麼解讀這四個字背後的意涵
→ lyremoon:三隻小豬目前當然不是成語 但絕對不是你說的那理由 10/26 00:20
→ lyremoon:杜正勝根本就不是那個意思 還要被你說他硬拗 10/26 00:20
既然三隻小豬不是成語,這點 l 大跟在下是有共識的
至於杜正勝是不是那個意思呢?
一來我並非記者,也不是主跑教育線的記者
所以沒有第一手聽到他講的前後全文
但網路上找到他的原文是這樣 (也是來自 Wiki) :
"2007年1月22日,台灣媒體報導,教育部的網路成語辭典將
《三隻小豬》當成成語[3],並因此批評教育部。當天,杜正
勝參加「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說,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
納入「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是要大家活用
童話故事的典故,因為語言是活的,每一個童話故事的背後
都有典故。並說:「『三隻小豬』怎麼樣造句?這不是造句,
是你講話時要如何引用。當我教小朋友,我看到小朋友很偷
懶,作業都不寫完,馬馬虎虎、草草率率,我說:『你不要
像三隻小豬的老大,三隻小豬的故事你要想一想。』這就是
運用成語了!」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
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
參考[4]。不過,杜正勝對此事件,不以《三隻小豬》是附錄
辯解,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
不當[5],並發言「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
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6],
而引起輿論譁然。"
好,這裡你可以說媒體偏頗
因為 3 節錄自 TVBS
4 來自中廣
5 來自自由時報
6來自 TVBS
但你不能否認杜正勝說過這番話吧,雖然上述的媒體因為立場
只節錄他們想要聽的大做文章
所以杜的立論是
1. 三隻小豬背後有故事意涵 (不管是不是來自中華文化),所以是成語
2. 使用成語簡化表達是懶散的象徵跟國文教育的失敗
在下不同意的是這兩點
因為第一點是在於共通的文化資產
"To be, or not to be" 來自哈姆雷特
莎翁那時候的英文到現在都有影響,所以是英文語系的共通文化資產跟背景
而三隻小豬並不是來自中華文化的定義跟共通資產
台灣說的是中文,用的是繁體中文是事實吧
不在這個定義裡面的,當然不能叫成語
至於語言是新的,會不會影響演化等等,我之前的看法並沒有說甚麼呀
第二點則是在於,你要有一定程度的語言理解能力 (某種程度來說是對文化的認知)
才能使用成語,就好像不是每個會講 ABC 的都聽過也耳熟能詳莎翁小說的對白
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不是懶散的象徵,也不是無限上綱
把楚門的世界也當作成語
因為定義是甚麼?背後的文化共通意涵在哪裡?並沒有啊
這部電影探討的主題跟層面太多太廣
當做成語怎麼界定背後共通的文化意涵?
況且古文之所以是文化資產
就是因為他停滯在那個時候
我們當然可以把一些台灣大家約定俗成的意涵加入成語
但在我來看使用成語絕對不是偷懶的象徵
→ alavie:單純回一句 個人認為三隻小豬已經是成語了 我想您根本不知 10/26 00:24
→ alavie:道自己說話有多麼沒有道理跟邏輯吧
我倒很希望能虛心請教 a 大,自己的邏輯謬誤在哪裡?
文化的定義是這樣
文化實際上主要包涵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
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
成語隱含文字使用背後的共通意涵,當然是文化裡很重要的一部分
錯誤的引申、使用跟解讀,不正是某種層面對文化的傷害嗎?
※ 編輯: brandont 來自: 68.100.227.238 (10/26 08: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