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仙蹤裡面藏的十個秘密
你對《綠野仙蹤》有印象嗎?
今天重新看了 愛智者書窩 鐘穎心理師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故事裡面有這麼多秘密我竟然都沒有看見!如果在你的童年有許多的創傷,這些創傷甚至影響到現在你對自己的看法、人際關係漢愛情,那麼強烈建議你看完這10個秘密!
1.有時候拯救他人是解救自己的起點。
陶樂絲一開始其實是為了拯救托托(Toto),才來到了奧茲國。這個名字其實也有「完整」(total)的意思,陶樂絲看起來是拯救心愛的小狗,但實際上這個拯救也開啟了她認識自己、告別創傷的旅途(陶樂絲沒有父母,而且故事的一開始就有一場「龍捲風」)。就像是許多助人工作者一樣,一開始以為自己要幫助的是別人,但後來才發現,真正需要被解救的,是自己。
2.有些騙子的出現,讓你受傷,但也讓你成長。
如果你把綠野仙蹤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奧茲這個魔法師根本就是個冒牌貨,完全不會魔法,一群人還被他耍得團團轉——但如果沒有他這麼一「耍」,這群人也不會踏上旅途。你曾經在愛情裡遇到騙子嗎?他劈腿、背著你愛上別人,讓你重重地受傷、甚至對關係失去信任?但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他們給你的傷口、往往也是打開你認識自己的大門。
3.好好處理母親議題,那樣的自我憐惜就可以帶你回家。
錫鐵人曾受到女巫的詛咒,切斷了自己手腳和器官,最後只剩下硬梆梆的金屬盔甲。表面上他以為他失去了自己的心、失去慈悲跟同情,但在故事裡他多次展現出心疼,甚至救了田鼠女王。這一段代表什麼意思呢?其中一個解釋是:當你終於能夠理解(但不代表認同)當時母親(或者是其他的家人)為何會如此糟糕的對待你(或許在她小的時候也是這樣被對待的),產生的那一點點憐惜可能可以帶你回家。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跟家人和解,了解他們的過往,疼惜他們也疼惜自己,就有機會讓你長出一點點力量。
4.有些人只能陪你一陣子,但他的祝福可以保護你一輩子。
陶樂絲希望北方女巫可以一起冒險,但她拒絕了。畢竟,有些路只能夠自己走到,有些旅途只能夠自己完成。可是她在陶樂絲的額頭親了一下,讓她不會再被傷害。我覺得北方女巫有點像是治療師的角色,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陪個案走一陣子,但是這一陣子可以變成某種力量,在心裡面慢慢發光。就像我指導教授沒有辦法幫我寫論文,但他的一句話在每一次我感到難過的時候陪伴我:「關關難過關關過」,這就是他給予我的祝福。你是否曾經在什麼時候,也有某一個人的一句話陪你走過難以前進的低谷?(可以在下面留言)
5.有時候你以為你所欠缺的,或許正是你原本擁有的。
稻草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但他的機智幫大家度過許多難關;錫鐵人覺得自己不夠溫暖,但在過程當中展現了慈悲和眼淚;獅子覺得自己不夠勇敢,但他卻跳入河中推大家的木筏前進;至於陶樂絲,她一直想要回家,卻不知道在故事的一開始她就擁有了回家的鑰匙(腳下的銀鞋子)。所有的傷口都蘊含解藥,不要總是看自己沒有的部分,要看自己擁有的部分,當你開始了旅途,解藥就開始發酵。
6.不允許自己受傷的人,反而離愛更遠。
錫鐵人經常被隱喻穿盔甲、過度堅強的人。有些人覺得只要夠堅強就不會受傷、只要夠努力就不會讓人失望,所以用攻擊取代自我疼惜、用衝突代替認輸。可是當你越這樣做,你就會離愛越遙遠。
7.切斷童年創傷需要冷靜與智慧。
這句話聽起來像廢話,但要做到其實很不容易。在度過河谷之前,有一隻猛獸(象徵著我們過去的創傷或者是恐懼的、黑暗的內在部分)追上了他們,在他們渡過獨木橋之後,稻草人冷靜地要錫鐵人將橋斬斷。如果你的家人一直不斷地影響你,那麼第一步就是停下來冷靜看看局勢如何,並且切割出界線,可能是暫時搬離開家裡、或者空出一段心靈的空間。冷靜下來,才能夠有勇氣去面對那個可怕的巨大的、被你投射出來的怪獸。
8.順著怪物的毛摸,才能打敗女王。
故事的最後他們終於要去打惡女巫了,可是女巫擁有無敵金帽子,根本是越級打怪,陶樂絲被俘虜變成女僕,獅子被抓去當寵物(可見得惡女巫是貓奴XD)。一開始陶樂絲先順著女巫,然後找機會向女巫潑水;女巫很怕水,就逐漸融化消失。這裡隱喻著什麼呢?如果你有一個固執的家人,幾乎沒有辦法和他們溝通,那麼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先順著他們的意思,然後找機會用眼淚來融化一些東西。這裡的「機會」可能是家中某個人生病、某些人離開、或者是某些重大的事情發生,重要的不是你用什麼方法,而是你需要等待時機——尤其在你什麼都不能做的時候。
9.憂鬱的人背後往往有很深的憤怒,是為了保護內在的脆弱。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前面被女巫給掌控的陶樂絲,應該會覺得非常生氣、憂鬱。憂鬱只是生氣的面具,那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無從表達的憤怒」不論是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對傷害自己的人、甚至是對自己本身。但是在這個憤怒背後,其實有一個很受傷很脆弱的自己,當你願意接納那個脆弱的自己,憤怒也會和女巫一樣融化殆盡。
10.有時失控反而是一種轉機。
陶樂絲在最後戰鬥的時候不小心丟掉了最重要的銀鞋,但也因為這樣她才有機會潑水。如果你覺得現在的人生正面臨一種失控,或許危機也是轉機。適時地讓一些黑暗爆炸,爆炸可能會扭轉一直以來的僵局。
每一個童話故事裡都有我們的影子,如果你對故事裡的心理學有興趣,歡迎參加接下來 楓書坊文化 Maplebook 舉辦的一系列講座
#各場報名資訊
----------------
.永恆少年:從《小王子》談起
4/3 (六)9:30-11:30
講者:作家/諮商心理師 鐘穎(愛智者書窩)
地點:益品書屋ep-Books台中館(台中市南屯區惠文路361號)
報名連結:https://p.ecpay.com.tw/65BB44B
----------------
.永恆少女的夢幻與現實——我的媽媽是公主
4/4 (日)9:30-11:30
講者:諮商心理師/陳曉彥
地點:益品書屋ep-Books台中館(台中市南屯區惠文路361號)
報名連結:https://p.ecpay.com.tw/EDF8E7F
----------------
.失控的內在力量──從《地海巫師》談創傷與個體化旅程
5/2 (日)9:30-11:30
講者:諮商心理師/蘇俊濠(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地點:益品書屋ep-Books台中館(台中市南屯區惠文路361號)
報名連結:https://p.ecpay.com.tw/DFBAE5B
=======================
《故事裡的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永恆少年》
https://reurl.cc/A85y8E
《故事裡的心理學(下):陰影與個體化》
https://reurl.cc/WLnqEx
童年創傷 論文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友站分享]
小丑上映了這麼久,想必想看的人都看過了。
我的朋友如夢似幻,旅程所寫的,關於小丑的影評介紹,裡面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我非常喜歡:
小丑真的是壞人嗎?湯瑪士韋恩又真的是壞人嗎?
之前看到一篇影評在談類似的問題,小丑似乎被塑造成了一個悲劇英雄,而有錢人似乎就是該死。
然而,我覺得導演的本意並不在此,他想傳遞的或許只是美國這個社會,或是世界上許多的社會,在面對無差別殺人魔的時候,過於扁平化地給他們貼上惡的標籤,而千夫所指的人群似乎暗示著善的指責。
然而,根據心理學研究,當一個人「心理健康出問題,導致當事人想尋死」、「深感受迫害」、「想透過殺戮來出名爭光」的時候,無差別殺人案就會出現了。
🚩
關於這部分的研究,可以參照我在泛科學寫的這篇文章: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無差別殺人(1):撕裂了無數家庭的事件,卻找不到關鍵的成因?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9197
🚩
小丑這個角色,確實滿足了三大無差別殺人的條件。然而,他做的事情就是對的嗎?在憤怒與悲傷裡,他聽不見其他可能的聲音,所以只能走上毀滅的道路;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小丑又有足夠的資源,讓他走上不一樣的道路嗎?
沒有。很可惜的,劇情當中的演變,讓他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有些人說湯瑪士韋恩是惡的,但是他真的是惡的嗎?如果有一個人跑來騷擾你的兒子、勒住管家的脖子,又莫名其妙要別人認他當兒子,你會不會生氣?肯定是會的。
我們在這部劇裡面,看見了一個對立的社會下充滿了誤解與不平衡,這也是我在泛科學所寫的第二篇小丑文,裡面在探討的東西:
🚩
該如何為社會與階級對立找到出路?──《小丑》背後的心理分析: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1307
🚩
確實,很多誤會都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出現的。
還記得我在〈性別平等教育月刊〉裡,撰寫房思琪的故事時,引用了一篇研究:要減少性別刻板印象,最重要的是了解與認識彼此。
當我們不再用原先粗淺的標籤來看待彼此,而是用更了解彼此的生活脈絡,進而同理、的角度來認識彼此時,破解對立與舊有標籤的可能性於焉誕生。
這些是電影裡面沒有說的故事,但我想導演的這一句話,正為這部電影下了最棒的註解:
「這部電影講的是缺愛、童年創傷和遺失同情心的世界,我認為人們是能夠理解這個訊息的。」
我想,這才是看似瘋狂的電影,背後想傳達的意義所在。
🐱♥️
礙於臉書不斷修改演算法,我的文章常常無法觸及超過千人,超過50個讚的貼文也越來越少。
如果你願意,也認同、喜歡我的文章,請你幫我按讚這篇文章、在底下留下任何的留言、公開分享到自己的臉書牆上,這都有助於增加我文章的觸擊率。
貓心非常感謝讀者們一路的支持,由於即將完成論文,出社會後做的工作很難和心理有關,而寫作能帶給我的收益,一個月至多8篇文章,收入不到一萬元,因此在寫作上實在是非常拮据與困頓,需要你們動動手指,讓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才有機會讓更多人邀請我去撰寫文章,或是到外面演講、上節目。
我的文章要生存下去,需要我們互相合作,你們的按讚留言與分享,將能夠增加我文章被更多人看到的可能性,我們一起讓好的文章能傳遞出去。
童年創傷 論文 在 標註自由 -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怎麼想也想不出有哪一天不想哭。打從小時候──在學校、大學、在家或跟朋友在一起時──我常必須抽離一下,把自己關起來哭。那種哭,不是滴個幾滴淚而已,而是踏踏實實地哭。即使沒掉淚,我心中仍不斷響起焦慮的獨白。我會自責:都在你腦裡。要跨過去。不要這麼懦弱。……我的人生,有些片刻就像那樣,痛苦無法控制,我想從這個世界消失。」
▍你也有這種感覺嗎?
這很正常,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很多心理問題的人。因為當我們的情緒不穩定時,本來就容易讓心智狀態高低起伏,而焦慮感是處在具有能量但不穩定的發散狀態,強迫感是能量卡在某個心智環節,憂鬱感則是喪失能量時的一種墜落傾向。
根據整合分析數百篇的研究論文顯示,抗憂鬱藥物的反應率大約是45%到55%,也就是說,有另外45%到55%的人吃了抗憂鬱藥物的反應不好或根本沒作用。
而就算吃了藥,憂鬱的心情排除了,從實際心理諮商的案例中卻看見另一幅圖像:
「吃完藥物後,我變得清醒了,但沒有比較好。」
「什麼意思?」
「我不會整天憂鬱,至少是一部分時間憂鬱,另一部分的時間感受不到任何情緒,好像我的悲傷遠離了我,但我還是覺得難過,只是不曉得它跑哪裡去了……」
「好像你還想難過,卻找不到情緒讓你難過?」
「對,我反而變得更崩潰,但不是憂鬱的那種,是我根本不曉得人生該往哪走,我根本不認識自己了。」
的確,因為他的狀況不只是憂鬱,憂鬱只是個「結果」,後續的談話中發現,工作中的自卑感才是導致他憂鬱症的背後「原因」,所以吃了藥物後,憂鬱的確有好轉一些,所以他馬上又投入工作,學習更多技術提升效能。可是這份自卑感並未消失,反而讓他慢慢產生工作耗竭,於是他再提高藥物的劑量。直到最後,就連藥物也壓制不住了,才前來尋求諮商。
只使用藥物的邏輯錯誤出在,我們把「結果」當成「原因」來處理,也就是所謂的治標不治本。
所以,如果你被診斷為憂鬱症,你最應該擔心的並不是憂鬱症,應該去討論的也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應該把它看作一個訊號,回過頭檢視自己的生命哪邊出了問題?
#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前五本書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