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和、肇政,你們相遇了嗎?
在台灣作家仍不被認可的1950年代,鍾理和與鍾肇政因《文友通訊》而相知相惜。鍾理和之子鍾鐵民曾回憶道,鍾理和重病一場,回到美濃休養生息後,雖與在地農民相處融洽,卻沒有人理解他的文學事業,直到1956年長篇小說《笠山農場》得獎,結識鍾肇政等文友,經由書信往返,才找到精神和心靈上的寄託和創作的動力;鍾理和非常珍惜這些信件,他收到信件的喜悅之情,深深烙印在鍾鐵民的記憶之中。
除了為彼此的作品給意見,感嘆在「戰鬥文藝滿天飛」的時代,本省作家難以出頭,兩鍾甚至不約而同出現發展長篇小說三部曲的想法,鍾理和最終未能如願,鍾肇政則靠著他旺盛的創作力,完成多部大河小說。鍾肇政不僅達成個人文學成就,鍾理和過世以後,鍾肇政並沒有遺忘這位知心好友,鍾理和每一次的作家書籍和全集出版、鍾理和傳記改編電影《原鄉人》、作家紀念館、基金會、文學步道的成立,都能看到鍾肇政背後推動支持的身影和痕跡。
「我經常被人詢問,鍾肇政和鍾理和到底是什麼關係?總認為他們是兄弟或是家人。雖然他們一在台灣南一在台灣北,但是在我的感覺裡,先父對肇政先生的感情絕不下於兄弟、家人的情誼,所以很自然的我一向便識他為『肇政叔』,我敬愛的父執,從未勉強過。先父對肇政叔的依恃很深,臨終前再三的要我將未發表的作品全部寄給他,由他全權處理。在文學創作的生命中,不只先父,連我涉足文壇學習過程中,都同樣得到肇政叔最大的協助和提攜指導。而先父與肇政叔竟然是生平未曾謀面過呢!這種感情一方面是肇政叔天性熱情真摯,再則同樣姓鍾又是客家人的親切認同感,加之在台灣文學創作的歷程上,他們遭遇的艱難和面對的困境又是完全相同,在創作的路途上,他們必須為他們共同的文學理念奮戰。應該是這種相濡以沫的感情,使他們的心緊緊的凝聚在一起。」──鍾鐵民,〈心靈的慰藉─《台灣文學兩鍾書》序〉
鍾理和離開近一甲子的2020年,鍾肇政也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務。未曾在人間相見的兩人,想必此刻已在天國聚首,和《文友通訊》的文友們一同暢談台灣文學的種種吧。
同時也有4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芝士之王|意大利農場直擊Parmigiano Reggiano誕生過程 人手製作貴過Parmesan 11倍 疫情爆發初期,意大利北部成重災區,當地所有的業務都要停止,唯獨一個行業,意大利人絕對不讓他們停止——就是製作Parmigiano Reggiano的農場。 Parmigiano Regg...
「笠山農場」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林舜龍 Lin shuen l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心得] 鍾理和-笠山農場- 精華區book 的評價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笠山農場- 鍾理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笠山農場 在 三餘書店TaKaoBooks - 【高雄書】笠山農場,鍾理 ... - Facebook 的評價
笠山農場 在 林舜龍 Lin shuen l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濃第一戲院旁的作品《戲夢原鄉》終於完成,我自己很喜歡,希望與各位分享!
《 戲夢原鄉 》
美濃保存著在台灣現代化發展中,逐漸消失的樸實與優雅。《戲夢原鄉》以地景藝術結和景觀的方式,創造出一處不僅改善美化原有雜草叢生的狀況,更以電影蒙太奇魔幻寫真的手法,將虛實與時空的錯置,精準地詮釋在地的文化與場域的特質。
鍾理和先生,絕對是可以代表美濃人物誌的代表之一,尤其是為人津津樂道地他與鍾台妹之間,對家、對土地的深深情愛,也是台灣人深層內心裡的共同意識。
《 戲夢原鄉》以一條筆直的時間軸線,指向東北北30度左右之方向,暗喻鍾氏夫妻曾心繫中國東北之意,寫實銅雕的鍾理和先生,著西服左手握持美濃的油紙傘,右手輕扶著傳統客家藍衫,眼神堅定的妻子鍾台妹的衣襟,佇立在老式的街燈下,望著美濃溪與對岸的聚落。
鍾氏夫妻身後是電影拍攝群像的黑色剪影,有拿著卡麥拉板的人、專注的攝影師、導演椅上的導演及場記秘書等,望著好似有一盞鎂光燈,將鍾氏夫妻投影在河畔堤防上,成為一片剪影,而前方的景緻瞬間轉化成一大片,充滿光的大螢幕。
在鍾理和的短篇小說「笠山農場」裡出現的小黃狗,現身在象徵歷史的大轉盤前,望著滾動的歷史劇本,它循著地面膠卷如進入老戲院內般,蹲坐木製老戲椅上,等待電影開演,而空位的鄰座,就是留給你我,我們都是演員,也是觀眾。一片偌大如電影銀幕般的膠片,定格地矗立前方,在後方強光的投射下,映出巨大的蝴蝶身影及隨時參與其中的人影,銀幕後方一顆鏡面大圓球體,突兀地滾落在香蕉樹下,吸納周邊景緻,發出強光,凝視著劇碼的持續演出。
美濃老橋頭邊,小黃蝶帶領著大家,循著美濃溪一路回原鄉,簇擁在鍾氏夫妻身旁,將他們化身為兩隻小黃蝶穿越時空,分別佇留在遠方的銀幕與球體上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jCNmrMuOt4
笠山農場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早上讀到這篇吳明益寫的長文,完全說中我的想法。
我ㄧ直認為不是比例的問題,而是目的的問題。除了能使用(語文),文學涵養的培養,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可是,不是文言文背多了,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就有涵養。涵養,無關道德不道德,愛國不愛國。辯證、賞析、體會、創作....都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而每個人的生命呈現,也塑造了藝術涵養的本體。
底下,請靜下來,慢慢品賞吳明益寫的好文:
【為什麼孩子要上語文課?】
收到一位參與課綱審查,卻素昧平生的學生來信,遞給我關於近期國文課綱審查的新聞,詢問我的看法。我回應他說,我已經在臉書多次表達過我的概念。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到高中去演講,都會有一張投影片是: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另一張投影片則是:語文學與文學的差異。
這兩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好好回答。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沒有。
§
先不談第一個問題,簡略地談談第二個問題。廣義的「語文學」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教育或課綱審查時常說的「聽、說、讀、寫」。它可以和「文學」(literature)深度相關,也可以不那麼相關。比方說寫一封信,若能達意、傳情、敘事、說理就行了(不必兼及四者),但它未必具有文學質素。某些信「才會」被視為文學,這意味著文學的評價有著比一般寫一封家書或情書更複雜的元素,以及審視的標準。
過去也會納入國文課教育的「應用文」,就是比較接近語文學的部門(只是它的教材編寫也不太符合時代情境)。我認為語文學若設定教學目標,它會更強調語言文字的認識、在不同情境(包括情感、論辨、思考表達等等)的正確使用,以及非刻意曲解的理解模式。
在這個範圍裡,是不一定要用文學作品來上課的。我們的國文課多半想兼及兩者,因此常只用文學作品來上語文學課程。結果出現的問題即是:我們的中學生不會讀、寫科普文章(作文課鮮少會叫你描述今天自然課的氣壓實驗以及你的思考歷程),當然也很少要學生用文字嘗試去表達法律、歷史、政治見解。
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數的少數會(想)成為文學家,多數是對其領域有興趣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在語文課裡學會未來可能專業領域的文字表達。對他們而言,尋找證據、參照資料、親身體驗或實驗來強化自己文章基礎的寫作方式更有實用性。而這類型作品並不容易在半個小時考場裡的考試來驗證,考場裡最有效打動評分老師的文章,多半是辭藻華美,具有較強抒情性的作品(即使那些情感不一定是真的),而這種慣性,則是從只選文學教材的國文課本累積起來的誤解。
只使用文學作品來上國文課的另一個漏失是,「口語表達」部門長期受到忽視。臺灣的口語表達訓練通常反映在演講與朗讀比賽的選才上,老師通常挑選擅長背稿、反應敏捷、外形良好、發音及語言情緒精準的孩子。這基本上沒有太大錯誤,但長年下來的陳舊教法形成了荒謬的制式標準。以朗讀來說,我曾在任教初期擔任過國語文競賽的評審,之後一律婉拒,原因是我受不了朗讀比賽裡的「假情感」、「假音調」。(這個議題且先按下不表。)
演講與朗讀活動雖然重要,卻欠缺與人溝通(傾聽)的元素,要補足這部分應該加入「理則學」與「辯論」。語文課不上理則學我實在無法理解怎麼教學生寫出有效的論文? 而辯論則會在傾聽後做出回應,正好可以補足演講與朗讀欠缺的訓練。
過去我在文化基本教材倒是學過一點狹義的語文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或較專業的語言學(linguistics)。前者偏重從文獻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比方說中文系稱為小學的文字、聲韻、訓詁; 後者則研究語言形式,結構,內容等等。這部分我倒是希望保留在中學教育裡,依據不同的語言請校外教師開設短期的母語語文學概論。(比方說台語語文學入門、鄒族語語文學入門等等)
§§
或許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把語文學和文學混用造成教學目標混亂,以至於討論課綱選文也隨之不清晰的狀況。我舉大學的英文教育為例來說明。在臺灣的外文系可以粗分兩個系統的教學,一種強調語文學訓練(如翻譯、語文運用、狹義語文學),另一則是強調文學評論。
比方說師大英語系的英文系名是Department of English,明確地是以語文學為主力的科系。看專任師資名單,語法理論、語意學、外語教學……這類專長的教師要比研究莎士比亞、福克納等文學作者的專家要來得多。但台大外文系的英文系名則是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強調自己是語文學和文學研究並重(實際上較偏向文學)。從國內的研討會出現的教授與論文比例也可以知道,哪一個學校著重的是文學研究,哪一個系所是強調語文學研究。你很少看到師大外文系的老師參與臺灣文學的討論,但臺大外文系卻是常客。
這兩者當然是不能完全割離的,語文學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有時用文學作品來教授語文學也會有很好的刺激效果。只不過我們在觀察國外大學入學時要求的成績多半都是語文學式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混淆兩者的教學目標。
除非是文學科系的招生,一般的學力測驗都側重語文學領域,這是為什麼?因為藝術、美學教育大部分很難量化評量,也沒什麼量化評量的必要。而大學一般科系要的是有基本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生,並不是文采很好,未來可能成為文學家的學生。
當然,一般來說,藝術教育很成功的國家,國民平均的審美、藝術知識的水平是會相對來得高,但它並不是測驗的結果。部分可以評量的藝術指標,比方說是藝術史、文學史的認識,都未必完全代表一個人藝術鑑賞的能力。文學鑑賞更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它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
再從內容來看,現在國文課本選的文學作品,著重道德、倫理、族群與特定的文化意識的塑造......(最近的爭議,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就是以道德意識批判作品,有些則是以民族情懷來檢驗)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
我的看法是,與語文學部門強調的秩序與規則不同,文學部門的教材應該朝向解放。文學部門的選擇,不應該以篇幅、類型為限,以「散文」為主體的選文早就落伍了,小說的篇幅也不該限於短篇、極短篇。我在中學時代,國文課本大概一周就讀完了,只有像《三國演義》、《聊齋》、《笠山農場》這類作品,才會吸引我讀一整個學期。篇幅並不代表閱讀的負荷量,吸引人的作品能讓你一天讀進數萬字,還覺得不夠過癮。
我的期待是,在文學教育這個部分裡,沒有部頒的「核心選文或選書」、沒有「文言或白話文」的固定比例,把這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中學教師群體。好的學校或教師自然漸漸能在這領域的教學獲得成就感,也會得到學生的正面回饋。作品則在不同理念學校的選擇裡,重新競爭「典範」在不同時代的合理性。而各學校推薦不同的作品,預期也能帶動一定的銷售效應。
§§§
最後來談談翻譯作品能否選入國文課本這個子議題。我認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重要。首先,翻譯作品是以此地語文呈現的,好的譯本通常已經修改為所譯語言的文字邏輯。比方說在學習科普寫作時,為什麼不能讀E. O. Wilson?為什麼在談現代主義時不能讀Emily Dickinson的譯詩?當然在比例上,以我的立場,希望以臺灣作家為主體,至於中國及亞洲作家、世界作家的作品當然也可選入。
以此地作家為核心的重要意義是,讓下一代理解寫作也是一個值得投入、讓人尊重的行業。且這些作品的文章內容必定含有更多在我們年輕時就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而原住民作品是此地文化演化出特殊性的重要關鍵,更應予以重視。
語文學與文學是否併在一門課裡的不同比例,或分立兩門課,或必修選修都可以再討論,但「文學」這個部分不要再讓考試來領導教學了。這是臺灣語文教育讓學生毫無興趣的致命傷。
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來看,文學教育也可以讓人興味盎然,像是歐洲現在部分國家,在初等教育時不再單以課名分類為主軸,還增加了主題式的課堂。比方說某周的主題是「機器人」,那麼各科目的老師就可以從機械、生物學、文學、音樂、歷史…….的角度來談機器人。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回饋到語文學與文學教育裡。你可以想像,在學生接觸到科幻小說時,同時讀到科學報告、機器人沿革史、生物的定義,以及播放音樂的機器演變……就會更了解,科幻小說不只是作者的想像力展現,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寓言,這時真正深植下一代身體裡的文學品味才有實踐的可能。
請以語文課程為基礎,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想想那些安那其的作品)、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
年輕時我曾幻想過自己成為博學而有影響力的人,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方向做為自己努力的指標——中學的文學教育並不在我深入鑽研的範圍內。這只是回應那位同學,以及我十年來反覆在演講中提及文學教育時的一點想法。文學教育自有願意投身其間的前輩、同儕去努力。文學教育朝不朝我心底理想的目標走,都傷害不了我現在從事的「文學」此一行業的信念與理想性。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沒有回答第一張投影片「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的問題?我在想,如果到了闔眼之時,有些人認為我的存在曾對這世界產生過價值,那麼就算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句。正因為那些我所受的教育,所追求的藝術知識、審美、體驗或是創作,才構成我這個人活著之時的行為與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受到藝術影響的人,都是這個問句答案的一部分。
笠山農場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芝士之王|意大利農場直擊Parmigiano Reggiano誕生過程 人手製作貴過Parmesan 11倍
疫情爆發初期,意大利北部成重災區,當地所有的業務都要停止,唯獨一個行業,意大利人絕對不讓他們停止——就是製作Parmigiano Reggiano的農場。
Parmigiano Reggiano在意大利人心中是獨特而神聖的。這個聞名世界的芝士,在意大利只有339間農場可以製作。從14世紀以來,這個食物從不休止製作。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09/C4HYU2KLBZGBVH46XYXOJ2HR6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意大利 #芝士 #農場 #Parmigiano #Reggiano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笠山農場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元朗好去處|新田農場太陽花節 打卡3萬5千呎花海 紅色向日葵首次登場
每年臨近夏天,元朗新田的本地農場信芯園都會舉辦「太陽花節」,開放農場裏的一大片向日葵花海,讓市民入場賞花。但過往幾年入場看的都是同一片向日葵花海,大家可能欠缺新鮮感。今年的「太陽花節」就加入新元素,除了場地更大,花田更廣闊,向日葵更多之外,還有首次登場的香檳色和紅色向日葵,保證能衝擊大家的眼球。
信芯園的農夫梁日信(信哥)為了讓市民紓緩壓力,呼吸一口新鮮空氣,他在以往沒有對外開放的農場後方,劃出3萬5千呎的農地種滿了10萬棵向日葵,場面十分壯觀,絕不遜色於外國的大型花海。信哥早在去年就從荷蘭訂了約10萬的向日葵種子,現在所見的第一批向日葵,大約有3萬棵。「你們可能去慣日本北海道看向日葵,香港雖然地方小,不夠日本的多,不算壯觀。但你不用搭飛機,只要搭巴士過來,一樣可以拍到很美!」場地雖大,但同時都顧及到大家想近距離拍照的願望,他將每塊田劃分出小路,好讓遊人有位置拍照。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18/YFAW5J46PZBWFHU5R2PVBR242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元朗 #好去處 #新田 #太陽花 #向日葵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笠山農場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緬甸軍人不斷射殺平民百姓,世界在袖手旁觀!緬甸在1948年由英國殖民地走向獨立,人民的苦難就沒有停止過,1962年軍政府獨裁統治,至2015年舉行大選,開始自由化民主化,到2021年又再倒退回軍政府,長年累月的壓迫,緬甸經濟停滯不前,人均收入低於二戰前水平。但緬甸的悲劇,卻孕育出廿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奧威爾,他年輕時有五年光陰在緬甸曼德勒擔任帝國警察,鮮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作品《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1984》,被稱為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Emma Larkin的作品,她由九十年代起開始重踏奧威爾在緬甸的足迹,多次秘密採訪,道出緬甸近代史的悲劇;她將奧威爾緬甸三部曲著作,對照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恍如《動物農莊》及《1984》的實況版。奧威爾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Burmese Days)是他在遠東殖民地經歷,一九二〇年代,他在緬甸擔任帝國警察。五年執勤期間,穿着卡其馬褲與閃亮的黑色馬靴,配備槍枝,四處巡邏,維護秩序及帝國的尊嚴。然而,有一天奧威爾突然毫無預兆返回英國辭職,然後投入了寫作,他交出了被視為具政治洞察力的兩本作品:《動物農莊》與《1984》。緬甸從英國獨立,不久軍事獨裁者就阻絕國家與外界的連繫,發起所謂「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此緬甸淪為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動物農莊》故事關於一群豬推翻了人類農民,自行經營農場,最後卻招致毀滅,明顯是暗諷緬甸失敗的「社會主義革命」。而《1984》則預告了長達四十多年,在一個被世界最殘忍與最頑強獨裁者統治國家的狀態。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326/C36UVN7SGVGRLJPZQLGSHJIHS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劉細良 #緬甸 #美國 #1984 #抗爭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笠山農場 在 三餘書店TaKaoBooks - 【高雄書】笠山農場,鍾理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高雄書】笠山農場,鍾理和如今農場又換名,磨刀不聽舊時聲; 工人半是初相識,祇解山歌唱太平。 莫向人前提舊事,笠山誰復說咖啡? 山鳥不管人間事,猶向農場深處啼 ... ... <看更多>
笠山農場 在 [心得] 鍾理和-笠山農場- 精華區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富家子弟劉少興帶著三個兒子千里迢迢來到笠山農場,計畫種植咖啡開創一番新事業
。在這片南台灣豐饒的地上,熱情而勤奮的居民,一派自然的山光水色,都讓人由衷地感
動、讚嘆。隨著雨季過去,農場正要大展鴻圖之際,卻發現咖啡樹染上了不明的病,兒子
致遠遭逢意外,另一個兒子致平愛上了農場中同姓的女工淑華,在那未開化的年代,同姓
結婚就如同一道高聳入雲的牆,是不容許任何人跨過的障礙。接踵而至的考驗,笠山農場
是否能順利度過呢?
作者鍾理和出生於屏東,十八歲後隨著父親遷居至高雄縣美濃經營農場,二十四歲時
曾遠赴中國東北,三十一歲時回到台灣居住於高雄,不性染上肺病,三十五歲時又回到美
濃,療養因肺病而逐漸衰弱的身體,四十五歲時身體終於不堪負荷而與世長辭。綜觀鍾理
和的一生,不斷的遷徙,又受病魔的折磨,加上與妻子鍾平妹的同姓婚姻,所承受的龐大
社會壓力,累積的苦悶與悲憤,鍾理和都用筆墨來發洩,才得以不被這巨大的包袱壓垮。
「笠山農場」我想就是鍾理和以自身為樣本的故事。包括書中所描繪的農場景色、愛
上農場女工的同姓婚姻,都可以看見作者的影子,笠山農場可以說是現實中鍾理和所經營
的尖山農場的翻版。因此,在看書時,總會用新中對於美濃的印象,來想像書中的景物。
由於在高雄讀書,造訪美濃的次數不下十次,美濃就像個後花園,閒暇時只要一個多
小時的車程就能抵達。綠油油的稻田一塊塊綿延至山腳,稜線崎嶇的山頭是背景,一棟棟
房舍點綴於田野間,儼然就是一幅詩情畫意的農村畫,一首歌頌鄉村的田野詩。
雖然農村生活並不富裕,生活並不輕鬆,但農場工人辛勤地工作,就像這些工人透過
工作,透過不斷地勞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來熱愛生命,他們不在乎工資,只求溫飽,
他們享受勞動的樂趣,將樂趣融入於工作之中。
雖然作者經歷不少苦難,但藉由文字,仍傳達出熱愛生命的理念,書中人物的熱情,
就是作者所嚮往並親身實踐的同一份熱情,這份熱情,儘管鍾理和已經逝世超過半個世紀
,但透過文字,仍清楚的感受到。
--
https://www.wretch.cc/blog/happiness52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3.69.8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