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楊識宏一些畫的母題 ◎邱剛健
1
他們身後,
留給我你
所有希望和慾望的屍布。
2
我甘心
吊在這宇宙的平方。
如果我以前有稍微的不滿,我的位置稍微偏左或偏右,
讓我一直稍微地偏左或偏右。
我不要上升,
虛空上面有更多花影和獸骨的虛空,
更多我和靜海的石螺的虛空。
你雖然堅持要把地獄畫得比人間漂亮,
我不要下降。
3
你太愛生命。
不停地畫地獄。
--
◎作者簡介
邱剛健(1940-2013),電影編劇、導演、策劃,詩人。生於福建鼓浪嶼,1949年隨家人移居台灣。早年創辦《劇場》雜誌,聚合莊靈、黃華成等友朋,大量譯介西方現當代影劇作品與理論,並曾導演與劉大任合譯之舞台劇《等待果陀》。1966年前往香港,以戴安平、邱戴安平、秋水長安等筆名開展編劇生涯,陸續與張徹、楚原、譚家明、許鞍華、關錦鵬等導演合作,主筆與合編劇本無數,是知名的編劇大家,嘗言:「《去年在馬倫巴》是我的老師。」重要作品包括《愛奴》(1972)、《投奔怒海》(1982)、《烈火青春》(1982)、《唐朝豪放女》(1984)、《地下情》(1986)、《胭脂扣》(1988)、《人在紐約》(1990)、《阮玲玉》(1992)等。執導的《唐朝綺麗男》(1985)與《阿嬰》(1993),用風格化的影像語言為華語電影備增異色。其後移居紐約、北京,往返兩岸,在不同城市間繼續創作,晚年更加醉心於寫作現代詩,著有詩集《亡妻,Z,和雜念》(赤粒藝術,2011)。
簡介取自邱剛健詩集《再淫蕩出發的時候》。
--
◎小編均霖賞析
本詩選自詩集《再淫蕩出發的時候》,此本詩集為2014年,邱剛健去世一年後,在台友人共同蒐集他晚年的詩集結成冊出版。邱剛健為享譽中港台的編劇家、導演、詩人,他在1965年時發表小說《拒絕》,在2011年出版詩集《亡妻,Z,和雜念》,其詩作和劇本的思想接近,做了許多反藝術、反傳統、反建制的嘗試,可以說是橫跨各領域的作家。
邱剛健早年的詩意象奇詭,此詩則為邱剛健晚年之作,他晚年時喜歡寫詩、看畫、看攝影集,而詩題中的楊識宏為台裔美籍畫家,也是其多年老友。邱剛健詩作中最重要的主題即是性慾和死亡,他的作品中總是帶著「永恆、性和死亡」(引用劉大任刊載在《中國時報》的悼念邱剛健之文),在本詩的開頭就指出「慾望的屍布」來比喻畫布,也隱喻了他對楊識宏畫作母題的想像。
第二段則是邱剛健在觀賞楊識宏的畫時所領悟的心得,「如果我以前有稍微的不滿」反映他對慾望的追求總是保持未滿,如同他對自己的詩作總是一修再修,企望達到永遠未及的完美,從外部來觀看畫時,他希望「讓我一直稍微地偏左或偏右」,也正可反映他一生對藝術所追求的反叛性,而從畫的主題來欣賞時,則連結到楊識宏「植物美學」及「有機抽象」時期的畫作,存在「花影和獸骨的虛空」,也存在「靜海的石螺的虛空」,楊識宏的作品極富詩性和浪漫氛圍,邱剛健則以「虛空」來傳達其作品中的抽象藝術性,也是對他劇作中存在主義的自我質疑。最後一句則是邱對於楊畫的反思「你雖然堅持要把地獄畫得比人間漂亮,/我不要下降。」只有不在虛空之上,也不在地獄之下,才能有再淫蕩出發的時候,才有動身去追求慾望的時候。
最後一段「你太愛生命。/不停地畫地獄。」詩人在兩句話後面都用句號作結,而句號賦予文字肯定,也是對好友楊識宏的創作所做的結論,楊用抽象手法把地獄畫得美好便是對生命熱愛的展現。香港導演唐基明評邱剛健為:「內心對戲劇藝術,對現實人生,充滿著一種極度熾熱的豪情。」或許也可以為邱剛健的詩作下註腳。
-
美術設計:泓名自己畫
圖片來源:泓名自己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2/2019122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跨界 #斜槓 #邱剛健 #抽象畫 #再淫蕩出發的時候
等待果陀心得 在 Steven 江常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故事工廠的大家給我這個這麼好的機會。
謝謝子恆、名堯、煜明、劉桓、小黑跟導演飛飛。這兩個多月來我好像每天都在上精修班表演課,不斷從每位演員以及導演身上學到許多對表演及生活的體悟。 謝謝編劇丁啟文寫了這麼一齣微微憂傷的喜劇,讓我可以陪著Alan這個角色一起度過他生命的悲喜。謝謝維尼在展開翅膀往前飛之前讓我可以跟這個劇本相遇,也謝謝凱渥一哥班森陪著我這個彆扭的怪老頭一起完成這個工作。
最後謝謝這三天所有來水源劇場陪著阿喜 Alan 、小白跟AB的觀眾。各位有緣再相會
#他們等待的那位果陀
#故事工廠
#歡迎大家分享看戲心得指教
等待果陀心得 在 Steven 江常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故事工廠的大家給我這個這麼好的機會。
謝謝子恆、名堯、煜明、劉桓、小黑跟導演飛飛。這兩個多月來我好像每天都在上精修班表演課,不斷從每位演員以及導演身上學到許多對表演及生活的體悟。 謝謝編劇丁啟文寫了這麼一齣微微憂傷的喜劇,讓我可以陪著Alan這個角色一起度過他生命的悲喜。謝謝維尼在展開翅膀往前飛之前讓我可以跟這個劇本相遇,也謝謝凱渥一哥班森陪著我這個彆扭的怪老頭一起完成這個工作。
最後謝謝這三天所有來水源劇場陪著阿喜 Alan 、小白跟AB的觀眾。各位有緣再相會
#他們等待的那位果陀
#故事工廠
#歡迎大家分享看戲心得指教
等待果陀心得 在 《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電影預告_9/17等待果陀荒謬登台 的推薦與評價
改編自1985年瑞典哥特堡的真實事件,令人瞠目結舌的荒謬結局更是《 等待果陀 》的終極體驗。 看更多電影介紹:https://pse.is/3mzvnm 電影週報&趣味 ... ... <看更多>
等待果陀心得 在 運號碼,再電腦隨機叫號。#難道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13 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 藝術團隊: 明日和合製作所Co-coism 以貝克特《等待果陀》為引。現場使用彩球機抽幸運球、觀眾取得幸運號碼, ... ... <看更多>
等待果陀心得 在 [心得]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表坊(上) - 看板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時間:2011.03.2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員:馮翊綱、屈中恆、賴梵耘
編導:賴聲川
這趟旅程,顛覆了表坊既往的相聲劇形式。
※在等待果陀之後
要談表坊的相聲劇之前,
我想先談"等待果陀"這齣戲及其對表坊相聲劇的影響。
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
為二十世紀劇作家Samuel Beckett在1952年發表的作品,1953年在巴黎首演。
原劇以法文寫作,Beckett也大多以法文而非本身母語(英文)書寫,
因為他認為唯有以非母語寫作,才能拋開母語中許多既成定見的包袱,
進而使語言達成在他認知中純粹表達的功用及效果。
1954年,Beckett將劇本譯為英文,在英語系地區出版演出,
卻也因此引起諸多或痛批或激賞的兩極評論。
在表坊2001年製作此戲演出的節目單中,
記載著1956年此劇於美國演出的趣事:
該劇1月3號首演過後,當地的計程車司機都知道,
第二幕開始之後就可以到劇院接那些看不下去要離場的觀眾。
但在2月劇本出版後,卻搶購一空,
甚至4月中於百老匯演出後,一連上演59場,盛況空前。
至於為何短短幾個月間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轉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google一下,
在此我只先點出此劇的爭議性。
那麼到底這齣戲演些什麼?又如何對賴聲川老師和表坊相聲劇有所影響呢?
等待果陀分為兩幕,場景都是一條不知名的鄉間道路。
第一幕,兩位流浪漢在等一位叫果陀(Godot)的人,
顧名思義,"等待"便是這齣戲的主題。
但他們不確定與果陀約在何時何地,只知道等到了果陀,
他們的生活或能因此改變(想當然爾,他們也不確定會改變什麼)。
等待過程中,來了一對主僕,Pozzo和Lucky,
四人聊了一段,Lucky應主人要求表演"跳舞"和"思考",
之後,主僕離去,流浪漢繼續閒聊。
幕終出現一位小男孩,自稱是果陀信使,
他說果陀今天不會來了,但不知道明天會不會來。
流浪漢說要走,卻在原地不動。
第二幕,大致結構與第一幕相同,
不過Pozzo盲了,Lucky啞了,末日般的無助更明顯了。
賴聲川老師在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期間,
以這齣戲為導演呈現,並一舉拿下象徵該校最高榮譽的獎項,
此劇對他而言可謂意義非凡,有一份特殊情感。
簡介之後,來談談"等待果陀"與表坊以往相聲劇的關連性。
"等"劇中的兩位流浪漢,以對口相聲中捧哏逗哏的搭擋關係重新詮釋,
於是出現了三代華都西餐廳主持人、千年茶園及現代台北的相聲演員,還有購物台名嘴。
鄉間道路以現代場景替代,且與角色間有較厚實的連結,但最後角色也都留了下來,
即便身處牆上有洞的末代華都西餐廳,或是即將遭拆解重組的千年茶園,
那種一切都將歸於塵土的無奈與無助,仍然在每一齣相聲劇中有所保留。
前三夜("那一夜"、"這一夜"、"又一夜")都在等大師出現,
但他(們)不曾出現,如同始終未曾露面的果陀。
"等"劇中的小男孩(信使),在"那一夜"中只見一疊紙跟一堆衣服,
"這一夜"和"又一夜"則出現了大師(果陀)的弟子(信使),
不過"這一夜"裡的白壇比"又一夜"的吳慧更能掌況並了解狀況,
兩夜營造出的氛圍好比"等"劇的第一幕和第二幕,後者較前者更加無望晦暗。
2000年的"千禧夜"不再等待大師,
倒是在前三夜缺席的主僕出現了。
(上半場的貝勒爺和玩意兒與下半場的曾立委和小舅子金主)
"等待果陀"中的主僕關係,看似主人不斷欺侮奴僕,
但奴僕卻引導著主人的方向,甚至是主人的知識來源,
這樣順從階級又打破階級的角色定位,也在"千禧夜"中呈現:
貝勒爺需要玩意兒打理一切才得以過活,曾立委也仰賴小舅子金援才得以順利參選。
至於2005年的"這一夜",除了是方芳的個人秀之外,
以女性為出發點的確是一次顛覆,因為Beckett向來堅持不讓女性演出"等待果陀"。
"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的節目單中,
把1991年的"臺灣怪譚"納入相聲劇系列,
我覺得這齣戲相較於各夜,敘事邏輯與文本結構皆明顯不同,
囿於個人才識有限,只能先將這齣戲定位為一次獨特的單口相聲呈現,
不在此篇以各夜對口相聲為主的相聲劇之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79.6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