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秘錄
#罕為人知的關鍵歷史
李前總統辭別人世已逾一年。連假還有一天,我想推薦這本《李登輝秘錄》,邀請大家一起回首李前總統與台灣交織的波瀾壯闊人生。
作者河崎真澄先生1987年至今一直在日本《產經新聞》任職,早在1996年首次民選時就來台採訪,2002年到2006年間則擔任台北支局長。長期在台,讓他有機會密切訪問李前總統,取得許多寶貴的口述資料。
河崎先生試圖讓讀者認識更真實的李登輝,藉著他的筆桿,展現了李前總統對政治與處世的思慮,也更完整呈現那些至今依舊牽動台灣社會與國際關係的決策如何產生。
李前總統時常被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相比,然而兩人對於民主的看法南轅北轍。李光耀曾勸李前總統考慮兩岸統一,李前總統回憶這段往事時回應:
「最重要的是民主化,台灣的前途應該由台灣人自己決定。」
每一次深入了解李登輝前總統時,當年野百合學運的往事歷歷在目。我總是會想,如果當時總統不是他,換成一個對民主與台灣主體並無認同的總統,廣場上是否也會上演鎮壓學生與民眾的悲劇?歷史的結果是否會不同?
本書帶入大量人物對話,讓李前總統的多面性更加鮮活。如果是我們,面對那些抉擇又會怎麼選擇呢?
請容許我邀請各位,透過閱讀,一起感受阿輝伯與台灣歷史的關鍵時刻。
#三種李登輝
李前總統出生於台灣、受日本教育成長,而後加入中國國民黨,並一路成為國民黨的領導者。
作者認為李前總統身上具有三種人格,分別是:
-受日本哲學與基督教信仰影響的李登輝教授
-熟知中華帝王權術的李登輝政治家
-熱愛台灣鄉土的阿輝伯
#李登輝教授
除了為人熟知的武士道精神,李前總統也承恩師柏祐賢教悔,接受西田幾多郎哲學與京都學派薰陶。
李前總統曾說自己當時隻身前往京都帝國大學求學,無親無依,柏老師不僅教導學問,也啟發他關於人生與人如何生存,更給他無比的勇氣與鼓勵。
返台後,李前總統在台大農學院任教,熱烈地講述有關農業改革的內容。他的家族就是大地主,在徵收中失去大量土地。
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走上農業經濟學,並支持農業改革,是因為:「從小總會看到每年拿著禮物來拜訪祖父的佃農,拜託『請今年再讓我耕作』的情景,就想到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不公平的事。」
李前總統除了在大學授課,也兼任台灣省農林廳的經濟分析官員。他信奉現場主義,從南到北進行現地調查與農業指導,身穿工作服騎著腳踏車拜訪農家,以扎實的田野資料擘劃農政改革。
#從被憲兵帶走的調查到從政之路
然而,1969年,李前總統在住家遭全副武裝的憲兵帶走,心想可能一去不回,便簽下幾張支票交給伴侶,供家族短期內支用。
李前總統被帶到警備總司令部,每日自一大早便偵訊到深夜,一周之後,無罪飭回。
數年後,李前總統才曉得這個令人驚懼的過程,其實是他受到拔擢,躍入內閣之前的身家調查。
1972年,李前總統入閣擔任負責農業經濟政策的政務委員;然而自此,開啟了在國民黨內四面楚歌、腹背受敵的歷程。
身為戰後台灣最年輕的閣員,同時也是少數的本省人,外省人對於李前總統的嫉妒和不滿與日俱增。
往後,李前總統升任台北市長與台灣省長。省長任內,他尤其發揮現場主義的精神,親自前往水庫等建設工地視察。他說:
「台灣省主席的立場,就是從第一線,讓農業與工業能同時成長的重要任務角色。」
李前總統也應用城市外交經驗,與美國各州擴大交流,這成為日後以農業水產展開貿易與技術等經濟交流的務實外交基礎。
自稱「蔣經國學校畢業生」的李前總統,初繼任總統之時,隨即迎來蔣宋美齡要求暫緩決定主席人選的挑戰。
然而李前總統爭取國民黨內大老,回應蔣宋美齡的挑戰,讓黨內深感蔣宋美齡仗著是蔣介石夫人因而展現出旁若無人的態度,令人反感。最終使李前總統順利取得國民黨黨主席之位。
#阿輝伯與寧靜民主革命
成為總統後,李前總統隨即面臨學生的民主抗議,要求萬年國民大會下台與召開國是會議等四項要求。
李前總統指示內政部長許水德與日本警察官僚請教如何因應大規模抗議活動,並指示一定要遵守建議,避免傷亡。
而後又透過在總統府與學生進行會談,藉由錄影並在廣場播放,讓學生願意相信,和平散去。
面對國民大會改選的問題,李前總統以提供全新住宅與高額退職金作為交換,使國大代表同意退職。他笑著表示:
「當時國民黨非常有錢,當然要把錢用在讓台灣能民主化。」
國大代表改選之後,也就等同可以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台灣的民主進程也持續朝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前進。
邀請大家閱讀此書,了解三種不同的李登輝,想想如何面對中國壓迫下變局中的台灣。
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內在英雄之旅】蔡依林演唱會心得
"孤單感覺依舊,而且煩躁感和憤怒並沒有離去。我想哭,但是不會有人聽到我的啜泣,不會有人了解我真實的感受。我的哀傷無法撫慰,我好孤單。"引用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一書。
#孤兒
#個體化歷程
在榮格心理學派中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個體化的歷程,是一種動力,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稱他為一種驅力、衝動、或者在某些人生階段是一種強迫性的命令。這是為了讓存活的個體完全體現自己,在經驗世界的時空當中變成真實的自己。在人的世界中,就是變得覺知自己是誰、是甚麼。"引用自英雄之旅一書。
在一開始覺察到自己是心靈上的孤兒,於是蔡依林演唱會的曲目開始如同第一段的描述,太過於孤單所以不斷地討愛、追求他人肯定的眼光,又或者試探愛人、或被試探著、被期待拯救著,幸福的掌控權全然不在自己身上,都在追逐著他人愛慕的目光。
"在個人的心靈中,自我與自性之間的連結被切斷,然後阿尼姆斯受傷了。直到此刻,這女孩一直都與她的夜間鳥戀人過得非常快樂,但是這樣真的不會有任何進展,於是這個頗為矛盾的結合需要面臨挑戰以讓其有所成長。作為一個孤兒,她被召喚要走得更深入一點"。"引用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一書。
直到後來在關係中受了傷,一開始建立起盔甲,然後才是表露自己的傷心與脆弱,直視著自身的恐懼,她說:我將真實的自己坦露給你們,也希望你們也能夠成為完整的人。
是的,她用一場精緻的表演訴說著她的英雄之旅。
如果褪去了蔡依林這個包裝,那她是誰?我們又會怎麼看待她?我們在這一場演唱會當中獲得了甚麼?又對她投射了甚麼?她的人生觀?她的價值觀?她的表演?還是她刻意形塑出來的人設?
偶爾的自我嘲諷,讓她跟真實的自我能夠更靠近一些。
但她終究是一位專業的表演者,所以她繼續用她的方式呈現她想表達的。
#純真
"談到個體化歷程,最常被提出的問題總是:「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嗎?」這個答案通常得費盡心思才找得到,但在本質上與隱喻上,它正是那個天真無邪的傻子尋獲的寶物"取自於:榮格心理學:我的大象生活一書
喔,難怪她會這樣編排,心碎之後的重生,就是帶著好奇心、純真的心,重新面對這個世界與自己。因此,我們得成為自己的父母親,重新界定自己的生命與價值。
又或者是一種慶祝重生的概念,天空中飄起了彩花。
"孤兒的旅程是為了與自己可能成為得一切有接觸,與我們所有人都擁有的創造力接觸,然後變得完整。與自我省思結合之後,這將重新建立起希望與一份自己擁有未來的感受,就會有生命的線索,有歸屬感、未來感和延續感。""引用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一書。
最後一首歌,她說每個過去的我,每個部份的我,都是我。外在的我,來自內在的我。
我記得,她曾說過,她在拍"我"這首歌MV的時候,看著鏡子的那個蔡依林,不知道為何就紅了眼眶。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想要好好認真認識"蔡依林"。
她花了好些年的時間,每一個過去遺落的蔡依林撿了回來,對自己懷疑的、困惑的、否定的,排除掉他人期待的、投射的、要求的,然後又長出了一些新的她。
她用一場精緻的表演展露了她這些年好不容易、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英雄之旅。她也勇敢地敞開她的脆弱與陰暗面,我們才有這個榮幸見證這段豪華的旅程。
"自古以來,英雄總是被賦予神一般的屬性,任何試圖避開舊軌並且在險峻的未知裡創造的人,要不是瘋了,便是著了魔,抑或可能是個神祇。這當中有些人幸運地得到縱容,不幸的那些,則被剁成碎片或架上樁火烤。現在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在集體的層次上,我們仍然有許多英雄存在,例如運動員、演員、政治人物等等。
由於他們在自己身上所做的努力,這些具有人格的人們,對於那些擁有靈魂且渴望生命的人而言,自是一股吸引力。你必須和當下的自己坦白相處,因為你究竟是甚麼樣的人,那無論如何都將對周遭的人產生影響。"取自於:榮格心理學:我的大象生活一書
她唱著許多年前情傷歌曲代表作,帶著我們走進到時光機,咀嚼著自身曾有過的傷口,直視著我們曾經很脆弱與無力的部分(一種另類的觀落陰);唱到最近富有陰性能量與英雄故事般的歌曲,展現了她內在重生的能量。
多麼迷人的姿態!
但她說:我希望,你們都能夠成為完整的人。
最終我們仍要把這些對她的投射收回來,把每個我一一認回來,成為完整的我。
#英雄之旅
【最終英雄之旅】榮格心理分析師呂旭亞如何看英雄之旅
https://www.hospice.org.tw/content/1580?fbclid=IwAR3Donuxtyd_jK1s00rwlaz6m8RrgsEAodNS8ynGIu9LoMQk85ia4c6TFiI
【于玥談占星】南北交點的意涵
https://youtu.be/kEPOqBEyurA
【塔羅占卜】現階段的靈魂任務為何?
https://youtu.be/BatFK_Ijgpo
【塔羅占卜】如何告別2020,迎接2021年的好運
https://rothluffy.pixnet.net/blog/post/69347244
#榮格心理學
#蔡依林演唱會
😍
#您的按讚與留言是于玥創作的動力
于玥的line:rothluffy
ig:@qiuroth
------------------------------
人生的紅綠燈:http://yuyueqiu.blogspot.tw/2017/08/q.html
于玥推薦書清單:https://yuyueqiu.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于玥線上諮詢》https://goo.gl/b3PUVR
(請於一周前預約)
流年運勢》https://goo.gl/5sZFk8
email占卜》https://goo.gl/tjIh23
(單題200,急件600台幣)
天賦報告書分析服務》https://goo.gl/oVudBu
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吃飯時,隔壁桌的小孩只是想脫鞋子想睡覺,他爸媽就狠狠的各種恐嚇。
「等一下回去你就知道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爸爸。
「再張啊!再張啊!我等等回去把你吊起來!嘴巴縫起來,叫警察來把你抓起來!」媽媽。
孩子已經惶恐到張嘴不知道該哭還是要閉嘴。
隨後他們拎著孩子回家了。
阿德勒認為,0-5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孩子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跟他特定的經歷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跟原生家庭相關。
我自己也是在各種恐嚇和爆打威脅中長大,但因為經歷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選擇了不斷找尋療癒自己的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掃除那些悲傷與疼痛的回憶。
但為什麼要用言語和暴力去對待你最親的孩子呢?
是因為他無法還手嗎?
還是你也是這樣被打大的?
所以你覺得人講不聽,就可以出言恐嚇?
甚至肢體暴力脅迫對方才有效嗎?
家長總是把孩子逼離家,再罵孩子不孝不愛回家...
從來不會檢討自己,也不學習溝通,更不換位思考,只仗著自己是出錢出力養孩子的人,就能為所欲為。
還振振有詞的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真是可憐又可悲,我相信這些人也是被阿公阿嬤打到大,當下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充滿各種恐懼和害怕,但為什麼之後還要用一樣的方法傳承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永遠都只想控制孩子,洗腦孩子,限制孩子...
那你還是不要生比較好!
孩子不難理解,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聽他說,或是等他願意說,站在他的視野去思考,與他當夥伴,相信孩子會與你合作無間。
但多數大人總是覺得,孩子不打不會乖,小孩子都會說謊,偷看漫畫動畫就是會學壞,打電動就要打斷手,交朋友都是朋友帶壞自己孩子,恐嚇孩子很有效...
也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嚴重壞掉,但許多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有嚴重的憂鬱躁鬱或失眠等問題,無法證明直接來自於孩童時的悲慘記憶,但相信在他們5歲前人格塑造與定性前,遇到了肯定很黑暗與無法想像的遭遇,而這些恐懼卻是來自於最愛的爸媽或親人...
下次想對孩子開口或動手前,多想幾分鐘,
也許你有更好的選擇!
以下分享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自我啟發」一直是心理輔導學的要題,幾年前出了一門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特勒的教導》。這本書子了榮獲了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一年長𩤅暢銷榜,在亞洲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式教育不但帶給我們人生的小革命,更在親子界掀起了一波教育心理學巨浪。
阿德勒是誰?
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必定聽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名字,但大多數人卻忙記了和這兩位並稱三巨頭的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同時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教育理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的觀點是在於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想被別人諒解與尊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在傳統中式家庭下,家長往往都成了「嚴師」希望兒子成為「高徒」。但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家長難以了解如何去尊重孩子,並視孩子為一個體而非自己的擁有品。
害怕不等於成長
很多家長以懲罰為管教的方法,但是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往往是令孩子失去自專或自信的原因。孩子因為懲罰而感到害怕,但不代表他們會明白家長用心良苦所表達的意思。
害怕只是害怕,害怕不等於成長。當孩子害怕時,他們只會想逃避,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會犯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後,不妨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對,是感受,不是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太著重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感受二字。首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再去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想出後果。這種方法能夠令孩子內心成長,並培養出中國式家庭比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運用阿德勒4C原則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
分別是:
Connect (連結)、Capable (能力)、
Count (意義)、Courage (勇氣)。
只要掌握這4C原則,就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一環,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
他認為每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而孩子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等重要人對他的認同。因此,父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管教才會發揮其效果。
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最不同的是,阿德勒的教育方式不用獎賞、處罰,而是讓團體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作出貢獻、發揮其所長。
即使再小的小孩也會想幫忙,家長可以多加發掘孩子的所擅長的事,並加以善用這一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有責任感的人,而非一個只為考試而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
分享給每一個孩子與父母!
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在 【心理學入門】弗洛伊德(一) 精神分析學| Psychology Basics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