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精神病人分級」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社區精神病患分級表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 ...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社區精神病患分級表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 ...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王婉諭- 張家銘∕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臺灣 ...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病人分級 在 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及病人權益保障 - YouTube 的評價
精神病人分級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他們不是自願生病的】: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李茂生教授直言:「精神疾病現在已經被汙名化,台灣民眾普遍將精神疾病患者當成異類看待」
因為不夠了解他們,所以懷有恐懼與嫌惡之情,每當出現精神病患犯罪案件,就會引發社會排斥情緒,希望透過司法手段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將他們驅逐到社會邊緣,終身監禁或任其自生自滅,缺乏協助病患重回社會的意識。
■李茂生教授:精神疾病汙名化,協助回歸社會才是根本
李茂生教授說明,精神疾病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復原期」等種類。如先前犯下鐵路殺警案的鄭嫌,就屬於少數「急性」案件,應透過短期、高強度的醫療監護有效控制病情,使其恢復到「亞急性」、「慢性」等較穩定階段,再輔以社區監控和專人照護,追蹤病患狀況,讓個案擁有病識感且維持一定的社交生活,日後協助監護處分個案回歸社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他們不是自願生病的」
為穩定監護處分個案病況、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李茂生教授指出,除了透過現行的監護處分制度,還須落實症狀分級制度,輔以專人照護,也可將精神衛生納入社會安全網中,強化體系。
社會安全網目的在於集結社會力量,建立社區和家庭為基礎的防護體系,李茂生教授認為,若將精神衛生納入安全網體系中,能在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強制其住院治療。而當精神疾病患者在監護處分期滿,回歸社會時,政府也能透過社會安全網,持續對個案進行後續追縱、了解個案病況,達到有效治療的效果。
然而,李茂生教授坦言,監護處分個案常因外界的漠視,得不到良好的照護,陷入惡性循環。如同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人權律師試圖找出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動機,卻飽受民怨,認為罪犯無權得到社會的幫助與諒解。
■李茂生教授期盼外界能多一些同理、換位思考
放下成見來幫助這群需要被照顧的人,在監護處分個案發病時,根據症狀落實分級戒護制度,派遣專人照護,並結合社會安全網的力量,持續追蹤個案狀況,讓個案在完善的社會照護機制下逐漸穩定,獲得重歸社會的可能。(資料來源:【註1】)
■衛福部擬修法開罰「報導不當扣連精神病與犯罪」
專家指出,將「精神疾病」和「犯罪行為」扣連是常見的污名化,對精神病人及家屬帶來負面影響。衛福部擬修法增訂罰則,媒體在未經法院判決前,不得報導當事人疾病或障礙狀況。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 司長」接受記者訪談時表示,現行精神衛生法雖已規定,傳播媒體報導不得使用與精神疾病有關的歧視性稱呼或描述,並不得有與事實不符或誤導閱聽眾對病人產生歧視的報導。
賴德仁教授受訪時也說,媒體針對精神疾病者的報導常有偏頗,如曾有一患者出現暴力行為傷害人,媒體去採訪公司,公司就說此人有「思覺失調症」。但事實是這名患者過去曾有藥癮,大腦才因此受損,媒體「未審先判」。
另一種例子是,當重大社會案件發生,媒體常採訪精神科醫師「分析」加害人;但賴德仁教授說,精神科醫師不可能僅從案件型態及片斷資訊「隔空看診」。就算加害人曾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是個人隱私,不應該被揭露。
賴德仁教授說:「衛福部的修法可能宣示性意義大於實質,但重點是希望營造友善社會,當病人都願意接受規律的治療,家庭又能接納,有好的社會支持,降低病人疾病惡化的風險,也可以減輕社會負擔。」 (資料來源:【註2】)
■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精神病人最理想的治療環境為「最少束縛且為病人最熟悉的環境」,因此,政府及相關單位致力推動社區復健工作。為精神病人推展醫療、復健、長期照護等連續性服務,期待能符合讓病人回歸社會的理念,乃衛生福利部當前施政之重要課題。
過去臺灣地區長期以來,對精神病人的醫療過於強調住院治療。因此,精神病人經長期住院後,容易造成與社區隔絕、社會功能退化及日常生活處理能力降低,亟需藉由社區復健相關配套措施,來協助病人早日回歸社區。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新聞人 NewsPeople)「精神疾病遭汙名 學界盼落實分級戒護助回歸社會」:http://www.newspeople.com.tw/npro-200913-03/
∎【註2】: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報導不當扣連精神病與犯罪 衛福部擬修法開罰」: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4130040.aspx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https://forum.nhri.org.tw/outcome/publications/book-108-5/
➤➤照片
∎(中央社)【我們與惡的距離推向日本】:https://bit.ly/35Ye5rA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醫療、社區照護及長照服 務之挑戰與展望」:https://ksph.kcg.gov.tw/psychiatric/d4.pdf
∎【註3】
∎(中央社)「思覺失調患者的世界怎麼了?在虛幻與現實中拔河」:https://project.cna.com.tw/cards/20200508-Schizophrenia/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台灣精神醫學會
#精神病 #社區照顧 #精神疾病汙名化 #精神衛生 #社會安全網 #賴德仁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台灣精神醫學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精神病人分級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15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即可為健康帶來益處】
絕大多數人都認同運動對身體有益,但總是礙於工作忙碌、多坐少動,「運動量不足、肥胖」儼然已成為一種現代人共同的現象。總到身體出現健康警訊時,才會想到「運動保健」的好處。
累積足夠的身體活動量能有益健康並延年益壽,「身體活動量多」的人較少罹患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或某些癌症。而對於罹患慢性病的高危險群,甚至已經得了慢性病或失能的人,都能從身體活動得到好處,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維持足夠的身體活動。
雖然不同的身體活動量、類型對健康的促進效果不盡相同,少量的身體活動量即可獲得一些健康益處,如國內學者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Lancet》的研究發現(註1),每天15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即可為健康帶來益處,若能進一步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如健走),將會有更多的好處,而且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以及降低其他健康危害。(資料來源: 註2 )
也許有人要問:「每天走15分真的那麼有用嗎?」我們研究發現對糖尿病病人、高尿酸病人,每天至少規律15分鐘運動的健康促進好處很多。規律15分鐘運動可以防百病、治百病,美國CDC主任(相當於國健署署長)說運動幾乎是萬靈藥 (closest thing to a miracle drug)。(資料來源: 註3)
罹患慢性病不僅影響個人健康,更是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的沈重負擔。因此,推廣健康體能、提倡動態生活,鼓勵國人達到足夠的身體活動量,不僅有助於提升國民的健康體能水準,並能降低慢性病的發生。(資料來源: 註2 )
【Reference】
(註1) 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n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 378(9798): 1244-53.
>> http://bit.ly/2RZ6EJA
(註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全民身體活動指引】: http://bit.ly/2YXTsWV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新版運動指引】http://bit.ly/2JBmYNK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臺灣腦庫)」: http://bit.ly/2xaOZTK
➤「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 http://bit.ly/2ZQdiCq
➤「臺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http://bit.ly/2klhew0
➤「探究弱勢兒少保護個案之風險管理與身心發展」: http://bit.ly/2WzkOk3
➤「預防接種服務財務解決對策」: http://bit.ly/2I2cw0B
➤「人口高齡化與社會福利-社會投資的反思」: http://bit.ly/2YXEXSz
1. 來源:
➤➤資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全民身體活動指引】: http://bit.ly/2YXTsWV
➤➤照片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全民身體活動指引】-日常體能活動強度分級表: http://bit.ly/2YXTsWV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新版運動指引 #身體活動 #健康 #Lancet #每天15分鐘 #中等費力身體活動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精神病人分級 在 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及病人權益保障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VBS】 精神病 「強制就醫」難度高醫界立場兩極化 · 認識身心障礙者的特質與需求 · triplets sister meet @20221212 ( 三胞胎姐姐相聚在20221212) · 如何幫助 ... ... <看更多>
精神病人分級 在 王婉諭- 張家銘∕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臺灣 ... 的推薦與評價
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精神病人在社區發生的問題,當他從醫院回到社區的時候,後續 ... 個案如何分級分流,以及跨專業之間的合作,這是未來在社區的處遇上,希望能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