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重視醫病關係的醫學人文大師 賴其萬 (1944~)
文/陳永興
#賴其萬,1944年生於台北大稻埕,建國中學畢業,1962年考上醫學院,1969年畢業後於台大附設醫院擔任神經精神科的住院醫師,受訓完升任主治醫師,1975年他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通過神經專科醫師考試並於該大學醫院擔任神經科腦電圖癲癇研究員,1979年他轉任肯薩斯(Kansas)大學神經科的助理教授及醫院的腦電圖室主任,1983年任該大學醫院癲癇中心主任及神經科副教授,1990年升任神經科教授,在美國23年時間他已經成為知名的神經科醫師及癲癇症的專家,除了臨床病人的服務他也從事教學工作,對於美國醫學教育制度和醫學人文倫理的重視有深刻的體驗。由於對故鄉的關心和想回來照顧年邁的父親,加上他有機會拜訪曾在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奉獻一輩子的英國蘭大弼醫師,身受蘭醫師父子二代為台灣人奉獻的精神感動,1998年他決定返台,他回到了台灣擔任 #慈濟醫學院院長 兼慈濟大學副校長,同時也在慈濟醫院擔任副院長,開始了他回饋故鄉的工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
精神科醫病關係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週聽完一本有聲書 #週一編輯室推薦
你現在正站在人生的交叉口,迷惘自己的出路嗎?
來聽《#空橋上的少年 》!
作者 蔡伯鑫 本職為兒童精神科醫師,
他改編自真實故事,撰寫出此本觸動人心的小說,
能伴你走過成長的征途,你會感受到,你並不孤單...。
🎧️現在就來聽!《空橋上的少年 》(上部)
► https://bit.ly/3jG2Nit
#本週編輯 #A子
將《空橋上的少年》有聲化,無疑是跑一場馬拉松。
論份量,這本書堂堂二十二萬字;論情節,雙時間軸交錯、故事角色眾多……怎麼想都是困難的任務。
這樣的艱鉅有時候像是獨自旅行,而旅行總也容易成為一次長長的自我療癒。於是,製作這本書,我們也就與書中的人們一同並肩而行。
儘管故事時空背景不同,但《空橋上的少年》裡行走於拉達克的「好奇旅人」蔡伯鑫與在青少年病房以醫師身分立足的蔡伯鑫,彷彿面臨著同樣的自我懷疑:往哪裡去?要成為誰?為何來這裡?會不會後悔?而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時刻的,質疑腳下的路與自己的決定。
因此,不論是旅行或與朋城的醫病關係,作者讓書中的角色認識、接受並完成了自己,進而觸碰到了世界。
而這趟長征(不論是對書中的角色或是製作方的我們來說皆是)最先需要感謝與讚揚的,絕對是聲音主播 #顧紘恩。紘恩對角色深入的揣摩,運用語氣及聲調,讓故事裡的每個人擁有豐富的層次。我尤其喜歡他所詮釋的張朋城,聆聽時幾度情緒起伏,宛如自己也成為站在空橋進退兩難的少年。
成長難免伴隨試煉。
而無論年齡,我們也仍是走在成長的路途上。過程中若是孤獨,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你。
心靈工坊文化
#鏡好聽製作 #有聲書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精神科醫病關係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與神經衰弱的興衰
文/巫毓荃(醫師)
在醫學歷史中,醫病關係曾影響某些疾病概念的形成與解體。這些疾病概念在某種特定醫病關係中被建構出來,醫病關係的改變則促成了它們的消失。曾經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流行的神經衰弱(neurasthenia)就是一個例子。透過神經衰弱的歷史,不但可以看到在醫病關係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變化,也可以讓我們思考醫病關係在醫學進展中扮演的角色。
神經衰弱這個疾病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神經科醫生George Miller Beard於1860年代提出。對於主訴一些難以找到確切病因的身體與精神症狀,如疲憊、消化不良、失眠、性功能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焦躁易怒等。Beard提出一個新疾病概念,認為他們罹患了「#神經衰弱」。但到了1930年代,隨著精神醫學逐步界定出更多、更明確的疾病範疇,神經衰弱幾乎已是一個歷史中的疾病......
#精神官能症 #神經學 精神科學
精神科醫病關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們,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者簡介:穆琳醫師Muk Lam
25歲,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
20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於香港公立醫院服務。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精神科醫病關係 在 醫師公會全聯會- 醫師什麼狀況下可以跟「前病人」談戀愛? 作者 的推薦與評價
但每組醫病關係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如許多精神科的病人,必須把生命中許多隱私告訴醫師,醫師很容易能掌握病人的弱點,病人常對醫師情感轉移,這時,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