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up!】
疫情升溫,進入二級防疫警戒,我們除了遵守相關規定,持續做到口罩戴好,注意手部清潔等,透過食補增強自我免疫力也是能夠努力的自我保護。
以下節錄自時報出版《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一書
#不專寵某個器官而是全面照護
選擇好食物,可以用頭腦去想想哪些是未精製過的、最天然的、保留最多營養的,還能用眼睛來幫助判斷。彩虹般的全光譜日照,讓我們越照越美麗,飲食方面,我希望你餐桌上的顏色也像彩虹一樣豐富。綠的入肝、紅的養心、白的潤肺、黑的滋補腎、黃的照顧脾胃,中醫很細心地研究出臟器與食材顏色之間的關聯,但不是要你肝不好就只吃綠色,或是想強腎就拼命找黑色食物進補,東方醫學看重的是平衡。你就像是身體的皇帝,若專寵哪個器官,那後宮肯定亂成一團,要儘量公平才好,沒有一個器官能忍受長期被冷落的寂寞。
#彩色蔬菜湯讓身體開心
我自己最愛用鑄鐵鍋(陶鍋也很好)煮一鍋好棒棒蔬菜湯,把一些耐煮且香甜的食材如洋蔥、牛蒡、玉米、山藥、紅蘿蔔、金針菇、黑木耳、南瓜通通放進去,等它們熟了之後再加些比較不耐煮的綠色蔬菜,每種顏色都吃到,身體就開心。因為我想吃到更多粗纖維和營養素,跟餐廳作法比較不一樣,通常有帶皮的我都不會削掉,而是用活水徹底刷洗乾淨,一起切塊下去煮。這鍋好棒棒蔬菜湯,嘗來暖身又暖心,能吃飽又不擔心熱量爆表,另外還有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排便、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等種種好處。
#彩虹飲食法提升免疫力大軍戰鬥力
為保留食材完整營養,為身體減輕排毒的負擔,在溫度方面,烹調任何食物,我認為略高於攝氏一百度,慢火低溫來煮最好,二百、三百度的高溫會讓食材產生複雜的質變,其中有些成分有致癌的危險性,有些對人體來說是不必要吸收的毒素,且烹調溫度到達一百三十度以上時,各種食材的營養都會開始遭受破壞,你等於在吃「空熱量食物」(Empty Calories Food),只吃到熱量,沒吃到營養。如果可以,日常飲食儘量減少高溫油炸、煎、烤的頻率,改用低溫烘烤、水煮、涼拌的方式替代,像德國豬腳、威靈頓牛排這一類的經高溫烹調的好料,留在特別的日子再來吃。用「無油煙」、「低溫烹調」這兩個關鍵字去搜尋食譜,你能找到更多料理的靈感。
就西方營養學的研究,長期採用「彩虹飲食法」攝取多種類的營養素,就像是幫身體裡的免疫力大軍提升戰鬥力、升級武器,難纏的慢性病、棘手的癌症比較不敢來找你麻煩。就像光譜中的紫外線、紅外線,各有其用處,每種顏色的食物,也都有它特殊的營養價值。
#紅橙黃綠藍紫這樣吃
比方說,紅色食物讓人青春無敵、氣色紅潤,茄紅素、鐵質、維生素A等,能抗氧化、保護身體免於自由基的破壞。紅色食物尤其對應到血管的健康,經常吃番茄、枸杞、紅棗、紅蘿蔔、蔓越莓、紅鳳菜、紅甜椒、紅肉,對於補充造血能量、維持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等都有幫助。
橙色、黃色食物對應眼睛和皮膚的健康,黃檸檬(Lemon)、柑橘類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維生素C對於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有多種重要的用處。綠色食物不論東西方醫界,都肯定它對肝臟健康的貢獻。我在藏區出生,高原上沒有像臺灣有那麼多種類的綠色蔬菜,如果你到新疆、中亞那些乾燥的地方去,也沒有那麼多葉菜可以吃。你能住在臺灣、吃在臺灣,都算是滿有福氣的人。綠色食物除了各種綠色蔬菜,茶葉也包含在內,喝茶補充兒茶素,能幫助清除自由基,印象中很少看到茶人老態龍鍾的模樣,懂得喝茶的人,就算年紀大了,多半也都老得很健康。
#BeautiMode #免疫力 #食補 #彩虹飲食法 #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
紀氏德國豬腳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評某台菜文化專書對唐魯孫先生飲食書寫之謬誤
一本前陣子出版的台灣飲食專書中,論及已故飲食作家唐魯孫先生的作品時,作者的結語是這樣的:「在戰後飲食書寫中,唐魯孫的此種批評並非特例,許多戰後移民作家都採取『褒揚家鄉食物同時貶低台灣食物』的書寫方式」(《「台灣菜」的文化史》324)。
該書的作者不知是刻意忽略,或是沒有完全讀盡唐魯孫老前輩的文章,以至於對唐魯孫先生對台灣美食的讚揚和推廣都隻字未提。前者在學術倫理,後者在學術專業上,都是極大的瑕疵。
例如,在《唐魯孫談吃》〈四臣湯〉這篇中,唐魯孫前輩寫道:「嘉義早先中央市場有一家中藥鋪益元堂,門前設攤專賣四臣湯,因為老闆開中藥舖,四臣湯是遵古法炮製,現在叫本名四臣湯的恐怕只有益元堂一家啦」(107)。
討論台南擔擔麵時:「度小月的肉燥漿凝瓊液,先要裝罈固人,而且入口即溶,凡到臺南總要去度小月,領略一下古都小吃風味。筆者于役於嘉南的時節,數度在度小月碰見當時任縣長的林金生先生。他輕車簡從,坐在矮凳上,就着麵挑子,大啖特啖,一吃就是十碗八碗」(110,「燥」應為「臊」,這裡按照原文)。
對於台南米糕,唐老先生更覺得誘人:「老闆姓文,大家叫他『米糕文』,因為他個子很矮,又叫「矮仔文」。他也賣五香滷蛋,蛋在滷鍋裡翻滾,蛋白越煮越嫩越有味,跟市面一般賣的滋味完全不同,拿來跟米糕一塊兒吃,味道更是沉郁香腴。緊挨着米糕文的攤子,有個賣虱目魚皮湯的,做法是把虱目魚皮剥下来,抹上特制的虱目魚漿,放在排骨湯裡煮熟,跟米糕、滷蛋一塊兒吃,游氏認為是天下絕味。當年他跟幾位同學在復旦大學讀書,遠離鄉土,難免想家,大家談起台南米糕、滷蛋配虱目魚皮湯的滋味,有位同學居然想得哭起来了,可想而知這三種小吃是多麼誘人啦啦」(116)。
在談到台灣肉粽時,唐魯孫先生先是批評了北平人對粽子觀念之狹隘:「北平人重土難遷,真有一輩子没出過城圈的人。談到飲食,有一種定而不可移的標準,就拿粽子來說吧,永遠是白江米蘸白糖或糖稀,要不就是江米小棗。如果您剥一只火腿粽子嚐嚐,他認為粽子只能吃甜的,吃鹹粽子簡直不可思議」;隨之大讚台南的吉仔肉粽:「吉仔的肉粽,近乎廣東肇慶的裹蒸粽,好在不惜工本,花樣繁多,百味雜陳,材料扎實,寧可提高售價,但是貨色不肯抽條。它還有一個特點,煮好之後,得透而不糜,只只入味,冷吃熱吃均可」(《唐魯孫談吃》: 117~118)。從北平蘸白糖的粽子,比較廣東肇慶的裹蒸粽,再回來比較台南的肉粽,字裡行間皆可見到唐魯孫前輩對大江南北吃食的瞭若指掌。
台灣的滷豬腳,更是讓唐魯孫前輩讚嘆不已,想起早年在鄉下收購菸草時吃到的小攤的豬腳,他覺得那口味是他在德國吃的豬腳所遠遠不及的:「一碗豬脚端上來紅燉燉、油汪汪、香噴噴全是脚爪尖,妙在味醇質爛,腴滑不腻。吃豬最怕細毛扦不乾淨。早年我吃德國飯店鹽水猪脚,能够放心大嚼,就是因為收拾得乾淨,才無冗毛。想不到在窮鄉僻壤,居然有皮光肉滑的豬脚,而且是紅燜的,比德國佬所做的鹽水豬脚又適口充腸多了(119)。不單如此,他更提及了台灣豬腳對其人稱豬腳大王的友人的魅力:「民國六十一年,財政廳有一位李視察,自稱在大陸時是有名的豬脚大王,我特地請他到美濃吃豬脚,他一口氣吃下十二大塊豬脚,乃滋蜜说:『以往來吃豬脚的最高紀錄是十塊,這位先生可算最高紀錄了。』他吃完豬脚還外加一碗魚湯兩碗飯,後來他回到中興新村跟人表示,到美濃吃豬脚是人生一大樂事,令他畢生難忘。可見美濃豬脚的誘惑力是多麼大了」(120)。
此外,他和萬巒豬腳創辦人林海鴻先生更是多年的好交情,也讚美屏東縣豬隻養殖的嚴格,造就了這樣好吃的豬腳:「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屏東,車過屏東大橋,在橋頭上發現有一個豬隻檢查站。據說當時屏東縣政府對於豬隻品種、檢疫都非常重視,而且管制嚴格。當时屏東縣縣長是林石城先生,他對於豬隻育種繁殖特别有興趣,還特地陪我們到豬隻繁殖場去參觀。我想高屏地區美濃、萬巒豬脚能够馳名全省,和這些都有微妙關係的」(121)。
在面對吃遍世界五大洲的一位法國朋友攝影師高德,與日本友人狩獵家松崎達二郎批評當時在台灣花錢受罪還吃不到好東西時,唐魯孫前輩則是以屏東東港興亞飯店的一道蜂巢蝦,滿足了他們挑剔的味蕾:「屏東東港有一家興亞飯店,因為港口没有大型輪舶進出,海水污染程度不深,每天漁獲所得隨撈隨吃,自然新鮮肥美。興亞有一道蜂巢蝦,似乎别家海鮮店還不會做呢!據興亞的頭廚說:『蜂巢蝦是跟澎湖一位大師傅學的,蝦要新鮮,抽腸剥殻要乾淨俐落,用料方面不能太鹹,要帶有一絲絲甜意,滾油旺火,拿来下酒,比鹽酥蝦高明多啦。』蜂巢蝦一上桌,黄裳裹玉,蓊葧蓬鬆,宜粥宜酒,兩位國際友人吃了之後讚不絕口。此後他們每到東港必定到興亞飽啖一次蜂巢蝦。我在屏東曾經請林邊的海鮮店試做,色、香、味、形都趕不上興亞這道招牌菜。割烹之妙,易牙難傳,這句話是一點兒都不假的(125)。
以台灣的海鮮為例,唐魯孫先生非但沒有貶抑,更認為比起中國沿海各省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代精於飲饌的美食專家,要屬隨園老人了。袁簡齋(枚)先生認為中國沿海各地,雖然都有海鮮出產,以鮮度論,自然北勝於南,以種類分,則又南多於北。拿台灣海鮮的種類來說吧,可真是集蘇、浙、閩、粤各沿海省份海產的大成,可以說是珍錯畢備,而且尤有過之」(《天下味》52)。
在此書作者筆下,唐魯孫先生的作品有兩大特徵,一是中國飲食是高度藝術的表現;二是對菜餚傳統與本真性、正統性的重視。
關於這樣的特徵,作者批評道:「唐魯孫從自身的經驗與記憶中取材,將北平的飲食文化視為一種『好』的飲食標準,並以此評價其他各地的飲食文化,包括台灣飲食。如此,他在台灣所接觸的飲食自然是不合乎其標準」(《「台灣菜」的文化史》321)。
「唐魯孫對台灣飲食的不滿,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餐館中「不純正」的烹飪方式以及『混省菜』的現象 . . . 」;「然而,他對台灣飲食的批評與不滿,也顯示出對台灣文化的缺乏了解,特別是對台灣大酒樓中常見的混省菜現象」(322,324)。
作者又提到,唐魯孫先生在吃了台灣北平館子做的雞絲拉皮後,批評道:「大陸各省的飲食,台灣現在大概都會做齊了,可是直至如今還沒吃過一份像樣的拉皮」(《「台灣菜」的文化史》324)。
關於以上幾點,一位致力於推廣傳統台菜的作家,無獨有偶地,也在她書中不只一次提過自己的不滿:「這些年我去過好多家知名的台菜餐廳,發現有些台菜餐廳菜單上現在竟然也有了宮保雞丁、酸辣湯,有些餐廳雖高舉『台菜』的招牌,內部裝潢也是古色古香,濃濃台灣味,但端出的台菜卻只有菜脯蛋、香腸炒飯等幾道最普通的菜色,這讓我十分感慨台菜到底怎麼了!」(《老台菜》6)。
若是將上述引文的台菜和台灣換成北平,可以看出,其實在尋求台菜與北平菜的本真性與正統性這方面,都是對於想要保存傳統飲食文化的人在共同追求的。上述引文的作者抱怨在台菜餐廳出現宮保雞丁,絕非在貶低川菜;唐魯孫先生抱怨台灣的北平館子做不出好的雞絲拉皮,也不是在貶低台灣。
況且,唐魯孫前輩更不是一個不懂台灣酒家文化的人,據我所知,他不但會上當時的酒家,還常去:「早年臺灣的上林花是著名的酒家。因為乍到臺灣,還不懂得點菜,有一位酒家小姐外號叫航空母艦的,以拳雅量宏、一口氣能半打啤酒下肚面不改色而得名」(《天下味》54)。當時最老牌名氣也最響亮的,是位於錦西街和重慶北路口「江山樓大酒家」,最豪華的該是位於保安街口的「新中華大酒家」。「新中華大酒家」位於太平町,也就是現在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附近。唐魯孫先生非但時常光顧,更與其主廚熟識:「台灣出產的響螺,肥狀鮮脆,是不輸閩浙兩省的。一味炒響螺片,是當年太平町新中華主廚陳阿廉的拿手菜。新中華在全盛時代,逢到星期休假,太平町大菜市從南部運來的響螺,要讓新中華先挑,其勢派跟北平正陽樓到菜市批購大螃蟹一樣。他家挑完才開秤,人家不計較價錢,只要雌雄成對,黄滿肉肥,要多少錢一斤,給多少錢,從不還價。新中華到市上買響螺,也是如此。所以要吃好響螺,必定到新中華去。自從新中華收歇,陳阿廉曾經回到高雄,在河東路一家海鮮店主廚,仍然以炒響螺片來號召食客,生意依舊興旺異常」(《天下味》56-57))。
紀氏德國豬腳 在 揪食。愛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真的!每張都像明信片阿 //
不論是被譽為「世界最美童話城堡」新天鵝堡、羅騰堡有著中古世紀風的鄉間小鎮,還是全德國最大的木偶大鐘就位於慕尼黑新市政廳。
隨便一個景,都好童話浪漫啦!😍😍
Photo by Wang sister
#感謝王氏姊妹德國之行的華麗美照
#德國不會只有德國香腸還是德國豬腳啦
#立馬納入下次出國景點
--------------
主題:揪,友趣!#揪友趣
分享各路好友的生活趣味
別忘了!揪食。愛玩是要一起分享台灣及世界的美好
紀氏德國豬腳 在 饒河夜市德國豬腳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饒河夜市德國豬腳, 台北市. 10 likes · 4 were here. Real Estat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