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修復 #維梅爾
藝術品的修復工作,不僅延長了作品的生命與保存狀態,透過現代技術的發展下,有時更能為我們揭開大師名作下過往所不知道的資訊,宛如發現了古人的秘密,也讓藝術史有著更多故事可供傳述。尼德蘭著名的人物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迄今留存的作品不多,但其靜謐的室內場景及人物表現,讓看過的人無不印象深刻。現收藏於德國德勒斯登大師畫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的《#窗邊讀信的女孩》(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有著維梅爾典型的畫面結構:畫面中央的女子側面向右,俯首看著手中拿的紙張。
紙張修復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太陽堡壘下的一抹淺藍|印度久德浦 Jodhpur
久德浦是四色城中的藍城,過去是Marwar王國的都城,有著眾多的王宮、堡壘與寺廟等名勝,有拉賈斯坦 (Rajaststhan) 文化首都的美名。
也因為歷史悠久,發展出了舊城區與新城區。這次我造訪的區域,則是名勝古蹟較多舊城區。而新王宮所在的新城,也許日後有機會再訪吧!至於久德浦的民家為何會漆成藍色則是眾說紛紜,比較熱門的理論是驅逐蚊蟲或避熱之用。但久德浦令我印象深刻之處,除了色彩與名勝之外,還有與當地人難忘的互動。
我於舊城區走訪的景點如下:
▌梅蘭加爾堡 Mehrangarh Fort
高踞山丘之上、俯瞰藍城的梅蘭加爾堡,是舊城中最顯著的地標,在進城的路上,就不時可以看到這座雄偉的堡壘。梅蘭加爾堡有著軍事堡壘的雄偉粗獷,也有王家宮殿的華麗精緻。宮中展有許多王家器物,但最令我驚豔的,還是建築本身的細節。例如珍珠宮殿(Moti Mahal)令人眩目的彩色玻璃、花之宮(Phool Mahal)華麗的版飾,以及細膩無比、讓人以為是木雕的石窗雕刻等。
另一處令我驚艷的地方則是城堡內的紀念品店,這裡的紀念品品質相當高,特別是頗有古風的細膩畫。我在逛紀念品店看到展示的細膩畫時,畫師剛好就在一旁,他說這些畫都是他畫在從古書取下來的紙張上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該畫作的歷史感與質感。我平常不太會買紀念品,但看到這些細膩畫確實有些心動。但是考量我還有近三週的旅程,怕會損壞了這昂貴又脆弱的藝術品,所以最後來是選擇沒買,但推薦給打算造訪梅蘭加爾堡的朋友。
▌賈斯旺薩達陵墓 Jaswant Thada
距離梅蘭加爾堡不遠,搭乘嘟嘟車只要5分鐘、20盧比的賈斯旺薩達陵墓,也是值得一訪的景點。賈斯旺薩達陵墓是建於十九世紀末的王室陵寢,潔白的建築與優美的環境,會讓人有種小泰姬陵的感覺。陵寢與一旁的Rao Jodha地質公園相連,該公園內有著久德浦的城牆,在城牆上有著眺望梅蘭加爾古堡與賈斯旺薩達陵墓的絕佳觀點,但是必須要雇用嚮導才能抵達此處。
▌沙德市集 Sardar Market
沙德市集又稱鐘塔市集,是各類市場的聚集地,若是喜歡拍攝街頭人像,會在這裡覓得許多拍攝機會,我還在這裡碰到電影拍攝!鐘樓也可以購票登頂,俯瞰整個市場,但會一直有人要當你的嚮導,藉此索取小費。附近也有許多在 Trip Advisor和 Lonely Planet上獲得推薦的餐廳、攤販與咖啡館。
▌Toorji階梯水井
幾乎就在梅蘭加爾堡跟下的Toorji階梯水井,是久得浦不可錯過的建築奇觀。Toorji階梯水井建於18世紀中葉,然後在後來遭到廢棄,沈沒在井水與建築殘塊中數十年,一直到近代才抽乾井水進行修復,讓許多珍貴的壁刻得以重見天日。
▌老宅 Haveli
老宅(Haveli)是印度的一種傳統建築形式,通常是裝飾精美,或者別具歷史意義的大宅。Haveli一詞則是源自阿拉伯語,並且在Mughal帝國時期開始盛行於印度。其實在印度有許多這種老宅改建的旅館與博物館。我恰巧找到一家就位在梅蘭加爾古堡下的老宅飯店,體驗了居住在印度傳統豪宅的感覺。若是在住宿的預算上比較充裕,也推薦可以在這類老宅旅館住上幾晚。
▌我的旅行時刻
我的Instagram上除了旅行的攝影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背景與故事,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傳達每個旅行的時刻。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紙張修復師 在 沙米旅日手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次訪問張敬軒先生,他分享修復的故事,這一扇門很特別。 香港老美 Cherish Before Vanished
Around the Alberose
這扇門有段古。
張生接收這房子之後,便開始進行裝修,當中牽涉到修復。本來這扇門是「衣櫥」來,但張生看到上面田字玻璃窗格的部分,給人用木板封住了。依他多年看過這種大屋來說,這兩間房應不是睡房,應是飯廳和客廳,因此這裡不會有衣櫥。再推敲下去,這個位置應該是一扇門來的。
反正這衣櫥礙眼,所以他請師傅把衣櫥先拆掉。果然,這裡是一扇門,還是一道水晶玻璃門。當年這種水晶玻璃門已是罕見,而且要人手打磨才可以這麼美。還好玻璃沒開被磨蝕掉,因長期封住了,所以還是完好。
但他們發現門怎麼都打不開,於是仔細到檢查,原來裡面給報紙塞滿了。他們把報紙拿了出來,那是1966年的南華早報!!這裡像極了時間錦囊,把1966年的某一天塵封著,那簇新的報紙,張生珍而重之的收藏起來。
這扇門的門把一早不翼而飛,張生找師傅重新打造一對銅門柄。門的路軌也是銅造的,現在沒有人會用銅造的東西了,他們把氧化的部分用人手再打磨,盡可能回復原貌。
如果文物不能一代一代傳承著去保護,那麼後人也不容易把它們重見天日。如果當初港大有重視這房子,或許今天許多珍貴的建築結構得以保存。
#alberose #oldalberose #hku #hinscheung #張敬軒 #文物 #保育 #文化 #odell #保衛戰 #區德禮 #香港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