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監督專家:核安不能靠運氣,如何抵抗核能工業的環境不正義?(06/29/2021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 美國看似先進,核工業卻習於侵害印地安人權利,壓迫底層、而政府則是管制失靈,而從美國的結構性問題反觀國內,類以的場景也在臺灣發生。
從鈾礦開採到高階核廢的處理,核工業集眾多環境不公義於一身。但核工業數十年來卻一再對外宣傳,最終處置高階核廢只是技術問題。近年來核工業更聲稱,先進反應爐的技術指日可待,唯有核能才能穩定供電,並因應迫切的氣候危機。
為了幫助民眾理解核電與氣候議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特別於2021年5月15日邀請美國反核運動的代表人物、超越核能(Beyond Nuclear)核廢監督專家凱文.坎普斯(Kevin Kamps)發表線上演講,探討北美核工業所造成的社會與環境壓迫以及環境運動者的持續抵抗,並以北美經驗說明核能為何無法減緩氣候危機。
坎普斯曾多次代表美國非營利組織與美國聯邦高層官員會面,包括能源部 、核能管理委員會和環境保護局。此外,他也就相關核能議題,教育國會辦公室官員和在聽證會作證。他曾於2010年1月於佛蒙特州眾議院與參議院的聯合聽證會上,就反應爐放射性洩漏的風險作證。幾週後,佛蒙特州參院遂以26票比4票的決定,關閉佛蒙特洋基核電廠(Vermont Yankee Nuclear Power Station)。此事也為反核運動寫下重要一頁。
坎普斯於演講中分析核能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核燃料鍊不同階段所造成的社會、環環壓迫,乃至於軍工複合體在核工業所扮演的角色。
核電自顧不暇、又如何抗暖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今年8月台灣即將舉行「重啟核四」的公投,再加上513與517兩次停電事故,引發民眾關切能源議題。有人主張必須續建核四以避免日後發生類似事故。然而,核電需要三天才能達到滿載,是能力最差的救援投手,一旦發生故障,耗用的恢復時間不僅最長、更會造成整個供電系統極大的負擔。此外,核電在極端氣候漸成常態,一遇到酷寒或酷熱就自身難保,又如何能承擔減碳、抗暖化的任務?
關於核電能否因應氣候災害的研究汗牛充棟,坎普斯首先建議台灣聽眾可以先從美國史丹佛大學學者雅各森(Mark Jacobson)、洛文斯(Amory Lovins)、美國能源和環境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主席馬凱賈尼(Arjun Makhijani)、該所首席科學家史密斯 (Brice Smith)與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學者索瓦庫爾( Benjamin K. Sovacool )等5名學者所發表的研究入手。這些研究明確顯示,核能無法解決氣候問題,再生能源方能減緩氣候危機。
坎普斯用以下幾個例子說明核電何以無法因應氣候危機。
2011年6月密蘇里河淹入內布拉斯加州的卡爾洪堡核電廠(The Fort Calhoun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業者竟僅僅以砂包阻擋洪水。當時廠內因火災使得冷卻系統失法電力。業者因該嚴重事故停機3年後,再於2016年永久關閉卡爾洪堡核電廠。
同樣的場景也在內布拉斯加州古柏核電廠(Cooper Nuclear Station)上演。密蘇里河於2011年氾濫時,業者為了省錢,僅以堆置沙包因應洪患。古柏核電廠所使用的馬克一型沸水反應爐與福島核災爐心熔燬的反應爐為同型設計。(奇異公司刻意設計用過燃料棒冷卻池緊臨反應爐壓力槽 。如此一來,業者在取出用過燃料棒置於冷卻池時,不僅移動距離最短,也最省錢。) 若核電廠不幸失去電力,發生核災,情況就會與福島核災如出一轍。
內布拉斯加州尚有其它與極端氣候相關的天災人禍。例如密蘇里河流域有諸多大小不一的水壩,一旦密蘇里河氾濫造成水壩潰堤,就會造成內陸海嘯,吞噬該州的核子設施。
核子設施不只難以因應海嘯、洪患、高溫、也無法抵禦嚴寒。2021年2月中旬暴風雪侵襲德州。當時德州的核電廠冷卻水系統結凍,業者為避免反應爐溫度持續升高導致爐心熔燬,因此被迫停機。
核工業的社會和環境壓迫
與台灣多數民眾的印象正好相反,北美核工業絕非進步的象徵,而是立基於社會和環境壓迫。
核電背後的政治絕對不該化約為技術問題,而核工業的壓迫要從核燃料鍊源頭看起:採礦。坎普斯認為,發展核工業的過程中,政府、業者迫害北美原住民的事件並非個案,而是層出不窮的常態。
早在1930年代,曼哈頓計畫尚未開始前,加拿大第一民族(First Nation)(即原住民族)就飽受礦業的輻射危害所苦。加拿大於1930年在西北地區大熊湖(Great Bear Lake)發現鈾礦,鐳港(Port Radium)是大熊湖東岸的一個重要礦區,業者僱用第一民族甸尼人(Dene)開採鐳礦,結果甸尼族曠工因受到輻射曝露病故,身後只留下了寡婦村。
在二戰後美國大量製造核武,鈾原料需求持續增加,也使得開採鈾礦的公衛後果如影隨形。
艾利特湖(Elliot Lake)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是一個以湖泊命名的城市。該市於1950年代大規模開採鈾礦後,具有氡氣的鈾尾礦堆積如山。因採礦時酸性徑流污染土壤森林,亦使氡氣釋放到空氣中,造成礦工肺癌和環境浩劫。由於工人多為經濟弱勢的原住民, 所以坎普斯引述當地部落領袖觀點,指稱:「用金錢收買飢餓之人,何來道德可言?」
加拿大開採鈾曠壓迫社經弱勢群體的情況也持續至今。加拿大常年以來是世界上最大的鈾礦出口國,自發現鈾礦後,境內的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n)、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北地區都有鈾礦場,境內更有24座反應爐。
不只加拿大,核能、核武為同一燃料鍊和產業鍊,持續造成巨大壓迫也在美國上演。坎普斯分析, 美國官方認定原住民善良可欺之事早在1942年時見於官方記戴。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Enrico Fermi)是世界第一座核子反應爐芝加哥1號機(Chicago Pile-1)的製造者。該反應爐是曼哈頓計畫的一部分,首度於1942年12月2日產出鈾裂變連鎖反應。 當時曼哈頓計畫主事者以「發現新大陸 」比喻製造出全球首座反應爐的冷酷對話,已經預示了北美印地安人未來的命運。
「義大利航海家已經登陸新世界。」
「當地原住民如何?」
「非常友善。」
美國核工業迫害原住民族之事,從新墨西哥州教堂岩(the Church Rock)鈾礦廠災害可見一斑。該廠區於1979年7月16日發生放射性尾礦處理池決堤的洩漏,池內具有酸性、重金屬、硫酸鹽等質物的輻射污水不僅污染了地下水,更使得居住於普埃科河(Puerco River)下游的亞利桑那州納瓦霍族(Navajo Nation)牧民首當其衝,當地人平日灌溉、畜牧、飲用和賴以維生的河水成了輻射污水,卻從未獲得賠償。
1970年教堂岩鈾礦廠污染事件,與二戰期間輻射污染事件有著相近的模式。
坎普斯指陳,美國於1945年7月16日首次於新墨西哥州試爆原子彈,該次試爆是曼哈頓計畫的一部分,行動代號為三位一體(Trinity)。美軍在7月16日所試爆的原子彈與日本長崎原爆的原子彈同型。兩個不同年代的事件卻殊途同歸。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核武試爆,輻射落塵下風處的印地安人與1979年7月16日受輻射廢水毒害的下游牧民,至今並未得到美國政府和核工業的賠償。
然而處於核武試爆、核武工廠、鈾礦場、鈾燃料廠等污染場址的核子落塵下風處或下游處的居民,並不僅止於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美國境內尚有內華達州、華盛頓州、俄勒岡州 、猶他州、南卡羅來納州和愛達荷州等地的居民,分別曝露於核武和和核能燃料鍊不同階段的輻射污染。受害民眾除了美洲原住民,尚有經濟弱勢的美國民眾。
位於南卡羅來納州的西屋核燃料廠污染場址就是一例,廠區的鈾洩漏持續污染當地的土壤、地下水長達數十年,但核管會和西屋卻一再坐視污染發生。更有甚者,南卡羅來納州境內除了西屋鈾洩漏的災難尚有其他核子設施污染。聯邦政府早在1950年代就在該州建立薩凡納河基地(The Savannah River Site)生產核武所需要的核子材料。基地附近居民多為非裔美國人。
基地鄰近尚有液態核廢料棄置場、薩凡納河國家實驗室製造核武的氚設施、乃至於位於巴納韋爾(Barnwell)的低階核廢貯存場收受來自康乃狄克州和紐澤西州的核廢。而南卡羅來納州與與喬治亞州交界處,還有一座全美最大的沃格特爾核電廠(Vogtle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廠內有4座機組。
核能、核武燃料鍊同出一源
坎普斯力陳,艾森豪於1953年所宣傳的「原子能和平用途 」根本是以核電掩飾核武的手法。首先,當年的反應爐是由美國海軍興建和營運,再者,美國在1970年代前只有少數反應爐真正用於發電,所以不論是開採鈾礦與發展軍事民生兩用的反應爐都是為了發展核武。
關於核能、核武同出一源之事,美國官方說得再清楚不過。莫尼茲(Ernest Moniz)曾於歐巴馬主政時期擔任能源部長。他近年明言,美國政府必須持續補貼核能產業,方能維持核武優勢。這種共生關係也說明了核工業為何會一再申請老舊機組延役,堅持要運作至80年、甚至於100年。
即使核電廠設備老舊、無法與再生能源競爭,核工業都因政府大方補貼,而有恃無恐。坎普斯直言,美國核工業向來能用錢買到最好的民主(The best democracy money can buy)。核工業者以6000萬美金賄賂俄亥俄州議會議長、議員,使得州議會為境內兩座危老反應爐通過10億美金的「紓困」計畫,而核工業買通州議會的作法也是該州有史以來最大的醜聞。
坎普斯相信,核工業產官一體的現象不是美國獨有,各國皆是如此,例如日本國會所公布的調查報告直指,福島核災是日本政府、東京電力公司與管制機關間的勾結、腐敗和犯罪(collusion, corruption, and criminality)所導致的人禍。所以反核運動就是抵抗體制的力量。
核電無法與社會、環境和平共存
美國原住民和非裔人口在核能與核武工業發展過程中首當其衝,但其他人口密集和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也同樣面臨輻射危害的威脅。例如鄰近紐約市的印地安角核電廠(Indian Point Energy Center)雖然已經在2021年4月30日關閉,但高階核廢乃持續污染地下水。
坎普斯表示,身為密西根人,他非常熟悉核子設施遍佈五大湖區、形成核子熱點的情況。目前核電廠、核燃料加工設施、核廢料處理乃至於鈾尾礦場址圍繞於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
五大湖所組成湖泊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淡水水域。坎普斯憂慮,湖區四週遍佈核子設施,一旦遭遇天災、人禍,輻射危害影響所及會是地球表面21%的淡水和全美84%的淡水。
因坎普斯長年關注美加邊境五大湖區的核電和核廢議題,所以他曾代表美加環境團體,於加拿大核能安全委員會所辦的聽證會作證,說明核電和核廢的跨境影響。
川普雖然已經下台,但坎普斯對拜登政府所說的氣候承諾卻不表樂觀。目前拜登政府已任命新墨西哥州的勒瓜那普韋布洛(Laguna Pueblo)印地安女性哈蘭德(Debra Anne Haaland)擔任內政部長。哈蘭德深知,該州的傑克派爾(Jackpile)鈾礦區緊鄰當地部落所致的健康和環境危害。
坎普斯判斷,任命哈蘭德之事應與拜登政府的其他高層人事安排相互對照。例如拜登的氣候顧問麥卡錫(Gina McCarthy)於2013年至2017年間擔任歐巴馬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卻坐視密西根州弗林特市(Flint)飲用水受到鉛污染的災難,傷害當地經濟弱勢的非裔美國民眾。
拜登政府高層也多與核工業、化石燃料業交好,如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這也呼應坎普斯先前所提的事實,抵抗美國核工業的過程會是個與體制對抗的漫長過程。
當日聽眾線上參與和提問相當踴躍。坎普斯在短講前多次表達想與聽眾交換意見,以下為他演講活動當日的答問記要。
問:美國意圖發展小型反應爐、比爾.蓋茲等人聲稱新一代反應爐更加安全、可當成暖化解方,講者的看法為何?
坎普斯答道:所謂的「新型反應爐」其實都是老舊設計。「新型反應爐」過去研發屢屢失敗,未來也是所費不貲、重蹈覆轍 。蓋茲的反應爐計畫並不是自己拿錢去投資,而是藉著核能和核武為同一個產業鍊,想方設法爭取美國能源部的補貼。
1979年三哩島核電廠發生核災時,反爐爐正是當年的新型設計(三哩島2號機於1978年12月30日運轉,1979年3月28日2號機發生部分爐心熔毁)。車諾比核災發生時,反應爐也是當時的新型設計。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爐心熔毁後,核管會不僅拒絕採取管制作為,更聲稱發生爐心熔毁的機率微乎其微。
此外,美國核管會允許小型反應爐省去安全設計以節省成本,想走捷徑只會使「新型反應爐」比更過往更危險。
問:台灣的核四廠已經是40年前的設計,在尚未完工階段封存至今,如果要啟用會有哪些風險?
坎普斯答道:台灣核四廠為40年前的舊設計,無法針對35年前車諾比核災、10年前福島核災所面臨的挑戰做出改善。美國田納西州瓦特斯巴核電廠(The Watts Bar Nuclear Plant)是個類似案例。兩座反應爐始建於1973年,2016年2號機才完工商轉,但之後卻多次停機。
此外,反應爐無論新、舊一樣無法解決核廢問題。新型反應爐更依賴以核燃料再處理技術分離鈾、鈽等核種,這類高危險的技術,不僅昂貴、高污染,更增加核武擴散的風險。
問:對台灣的核一、核二廠區核安有何建議?例如加強鋼板和水泥?對於核四位於斷層帶的看法?
核電廠坐落於斷層帶附近或斷層帶上本身就令人憂心,因為不論用任何技術強化廠區安全都無法阻止地震發生。
美國過去已有管制機關勾結業者的醜聞,如核管會的前身、原子能委員會(The 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確知維吉尼亞州的北安娜核電廠(The North Anna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 )就位於斷層帶,卻隱匿斷層帶事證,業者更企圖使核電廠延役運作至80年。
司法部原先想起訴原能會官員,但真要追究,只會使政府顏面掃地,所以事情就不了了之。
維吉尼亞州於2011年8月23日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當時震央距離北安娜核電廠只有15英哩(約24公里)。地震卻已經造成核電廠冷卻系統損壞和冷卻池洩漏。這也顯示,美國核電廠常與核災擦身而過。福島核災的教訓就是:要確保核安絕不能只憑運氣。
問:上週看到美國漢福德核廢料貯存桶破裂外洩的新聞,請問講者可否說明為何會有外洩事故、影響為何?
坎普斯答道:位於華盛頓州漢福德基地(The Hanford site)的地下高階核廢料儲存槽已多次發生洩漏,目前該處有177個儲存槽 ,並放置了高達5000萬加倫的液狀高階核廢。
漢福德基地因曼哈頓計畫的需要於1943年啟用,並生產核子武器所需要的鈽,長崎原爆中美軍所使用的鈽就是在漢福德生產。漢福德不僅為全美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更破壞了哥倫比亞河的生態環境。政府多次想要固化液態高階核廢,卻屢屢失敗,目前當地核廢大多是液態,雖然一部分核廢已固化,卻因美國高階處置設施付之闕如,使得核廢仍然留在當地,無法移出。
類似的情況,也在我先前提到的南卡羅來納州薩凡納河基地發生。能源部選擇在經濟弱勢的非裔美國社區,興建地下高階核廢料儲存槽,棄置核廢污泥,這使得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薩凡納河不堪飲用。
反核運動每次的抵抗都與環境運動者和當地居民攜手合作,但是對手是軍事上、經濟上極為強勢的核武暨核能工業。而美國的能源部與核管會永遠只為核工業的利益服務,而非為民眾利益服務。
問:美國為何至今都沒有成功設立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如果暫時找不到適合的場址,應如何處理與保存高階核廢料?
坎普斯答道:美國核工業所擁有的129座反應爐目前已累積高達10萬立方公噸的高階核廢,其中93座反應爐持續運作並製造高階核廢。能源部過去30年一直鎖定內華達州猶卡山(Yucca Mountain)為最終處置設施場址,但因選址欠缺科學依據,引發當地的印地安原住民西休休尼族(The Western Shoshone)挺身抵抗30年。過去全美超過1000個環境和團結組織加入西休休尼族的抗爭。為阻擋各地高階核廢運送至內華達州,沿途各州的人民也加入抗爭。
美國目前面臨核廢難題時,既不能永遠留存核廢於核電廠內,但又欠缺最終處置設施。我認為採3個步驟可以處理這個問題:
首先,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停止繼續製造核廢。
其二,在沒建立最終地質處置設施前,先建立強化現場儲存(hardened on-site storage),這也是全美的環璄團體所提出的要求 。實際做法是使冷卻池回歸冷卻功能,非而核廢儲存池。經一定年限後,池內用過的燃料棒必須改以乾式儲存。
福島核災時4號機於4月11日發生火警事故,若當時冷卻池起火,日本政府就必須疏散5000萬人,而非疏散16.4萬人。日本首相菅直人承認,若真要疏散5000萬人,就相當於終結日本這個國家了。不過,美國的冷卻池用以儲存用過的燃料棒的密度還遠高於日本,一旦發生核災時,危害也會更為嚴重。
第三,美國必須建立一個符合科學與技術要求、環境正義的最終地質處置設施。該地質設施必須達成核廢應與生物圈安全隔離數百萬年要求,還要能因應極端氣候、恐攻的挑戰 。目前計算核能碳排時,從不計入數百萬年最終處置所涉及的高量碳足跡。這也使核電看似低碳,實則不然。
內華達州猶卡山設施若真用於最終處置,輻射洩漏問題遲早會發生。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高階核廢,就是不要使用核電。我的環境導師——五大湖非核聯盟(Coalition for a Nuclear Free Great Lakes)領導人奇根(Michael Keegan)指出,核廢就是詛咒後代長達萬年,所以應該停止製造核廢。
問:目前擁核人士希望以核能當成基載,解決氣候問題,請問是否可行?
坎普斯答道:洛文斯(Amory Lovins)指出,為了減緩氣候危機,我們必須以最少成本、最短時間內減去最多的碳,因此我們必須權衡碳、成本和時間等三個因素,方能評估氣候有效性,就也是每花費一美元時能多快減少多少碳排,而非只看碳排一項。
在同時衡量三項因素後,再比較核能和再生能源何者才是氣候解方,我們很快發現,投資核電不僅昂貴、耗時,更使有限資源無法投入用於符合氣候效益的再生能源選項,所以核能絕對不是解方。
問:各國民眾和政府針對日本政府決定排放「稀釋的」福島核電廠廢水入海,可以如何採取行動?
坎普斯答道: 排放核廢水入海就是以海洋為垃圾場,構成危害海洋罪(crimes against the ocean)。
核廢水入海侵害了洋流行經之處的所有人,核廢水含氚,氚是氫的同位素之一,因過濾不掉,排放「稀釋的」輻射廢水後會生物集中於食物鏈高層,既破壞海洋生態,也影響生物和人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造成癌症和先天缺陷。福島廢水中尚有如銫和鍶等放射性同位素,日本政府因無法處理,索性隱匿事實,直到消息曝光,難以再抵賴。
日本政府應有的做法就是儲存輻射廢水125年,直至氚對人體真正無害為止。
日本政府自欺欺人的作法與美國政府、核工業如出一轍。美國政府與核工業因無法處理漢福德輻射污泥,所以一概宣稱該場址的「污泥對人體無害」。日本漁業合作社聯合會多來強烈反對排放核廢水入海,中、韓政府、台、韓民間團體也強烈反對。我們必須繼續強化反對力道。
主辦方–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演講最後總結表示,從坎普斯的分析,使我們警覺到美國看似先進,核工業卻習於侵害印地安人權利,壓迫底層、而政府則是管制失靈。
從美國的結構性問題反觀國內,類以的場景也在台灣發生,講者不僅提出了與美國官方論述大相逕庭的進步觀點,也使台灣民眾了解美國核工業加速氣候崩壞的情況十分盤根錯結。不論身處任何一任政府治下、20或21世紀,反核之路註定漫長艱辛,而北美最缺乏社會資源的原住民和底層挺身抵抗核工業的跨國壓迫、官資一體,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當可為台灣各界帶來許多啟發。
(本文為2021年5月15日綠盟主辦【如何抵抗核工業的環境不正義?從美國環境運動談起】之講座紀錄)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140
♡
終結飢餓例子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歡迎A.C.年代的Paradigm Shifts
Covid大流行已籠罩整個世界逾半年,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生活方式,史無前例。早前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和西歐,似乎已成功遏制疫情,每日確診數字,減至數十、單位數,甚至零。但好景不常,近日全球各地死灰復燃,包括香港、中國內地、澳洲、西班牙,甚至已3個月無新症的越南等等!可能因為隨着社會重開,人民防疫意識逐漸鬆懈?或因被疫情仍未受控的地區、經貨運相關工作人員滲透入去?相信兩個因素都有一點,但最令人擔心的是「聞風喪膽」的第二波,已開始重臨北半球!Covid的季節性不太明顯,但專家相信仍是有的,憑過去經驗,所有大流行都有第二波。但即使有,不是應該等到秋天才出現嗎?如不幸似1918年那次流感大流行,那一次第二波的來臨,從七八月盛夏已開始,且感染和死亡人數,都遠比第一浪嚴重!只盼今浪疫情不會比第一浪更嚴重!
Covid疫情是個歷史分水嶺,亦引發出不同的大趨勢,例如WFH和疫苗研發的催化劑。甚至某些既有的認知,都會因今次疫情而出現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
(1)近年很多人都高叫着「去全球化」口號,指摘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中低下層工人「不公平」,被中國的「奴隸勞工」搶去飯碗,所以西方必須與中國decouple!
Covid大流行令到全球旅遊業突然停頓,去全球化加速成真?國際旅客大跌90%以上,近乎消失。大家仍有點Phantom limb syndrome(幻肢症候群),很難接受不能再出境旅遊的殘酷事實,非常期望可在極短期內恢復「正常」。但據聞航空界內部的估計,最快都需要3年。但想清楚一點,資訊確是實體旅遊的一個局部替代品。
很快,不少人已開始習慣WFH,且享受減少無謂出差,即使山長水遠去開會,很多時候也只不過是呆坐看PPT,其實安坐家中也能做到!最近Alphabet宣布,所有員工,都可選擇延長WFH至明年7月!既顯示他們對漫長疫情的擔憂,亦代表對WFH不會影響生產力的信心。
對需要勞動的工作,例如工程、食物處理和物流等工作,WFH當然不行。即使處理資訊為主的白領工作,分別仍是有的,希望仍能保持八成工作效率(可能太樂觀,哈哈)。SFH(Study From Home)更困難,兒童專注力較短(有說法一歲一分鐘),學習效果比課室差很遠,此外學習群體生活當然也是重要一環。高年班情况會好些,但如唸理科,實驗是最重要的,舉例醫科,看完開腦手術視頻,絕不可當真正實習過!
Ivy League(常春藤盟校)等名校處境更尷尬,這些大學的部分價值來自Networking,同學之間,與名教授和成功校友的交流機會,都很重要。這些關係在宿舍、教室和飯堂容易建立,網上則極難。不少學生已投訴,要求「回水」。普林斯頓「良心發現」,竟自動減學費10%,但哈佛和耶魯則「冥頑不靈」,不單不減,反而仍堅持加價約3.5%!但其實強如他們,私底下仍擔憂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某大學院長曾告訴我,他相信即使疫情過後,網上教育的比例仍必大幅上升,所有人都必須適應。
如果連哈佛都變成一所網上學府,再無實體資源限制,有教無類,為何不變成一家無國界學校,全球收10萬,甚至100萬學生!其實很多大學,都已有數百科目提供免費網上課程,但暫不頒發學位。未來會否演變成類似遊戲公司的freemium模式,基本上堂免費,如要拿學位,才需要付費?
實體去全球化虛擬全球化同時進行
在可見將來,把生產鏈遷離中國,亦是一個不可能的夢。中國處理疫情已算最好,生產力已大致恢復,其他疫情嚴重地區,如印度、墨西哥和美國,無法可比。如疫情持續兩年,西方企業即使有意找其他生產基地,都無法推行。早前facebook發出奇怪通告,勸喻員工即使WFH,仍應留在矽谷,警告如搬至生活水準較低的地區,公司或考慮調整薪酬!這通告其實暗藏一個恐嚇,如員工選擇搬至生活水準較低的地區,公司也可全球招聘,例如中國和印度,人才更廉宜!
隨着網上生活和經濟發展,其實世界正同時進行兩個平衡但相反方向的paradigm shifts:「實體去全球化」和「虛擬全球化」。
(2)另一個流行概念,是世界貧富懸殊嚴重,變得愈來愈不平等。周三美國聯儲局記招,正好有人問這是否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後遺症?主席Powell(鮑威爾)答得有技巧,盡量推卸責任。他指出貧富差距拉闊現象已發酵近40年,言下之意即與GFC(global financial crisis)後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無關。這些政策反而對製造就業有極大幫助,疫情爆發前的2月,美國失業率處50年最低水平。他認為貧富懸殊的真正原因是全球化,美國本身教育制度失敗,工人競爭力減弱,和科技進步取替部分工種,亦形成一個技術分界,不懂科技就做不到薪酬較高的職位。
他的解釋有點道理,但當然貨幣政策也有責任。寬鬆貨幣政策,可追溯到1987年,Greenspan(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主席開始。前任的Paul Volcker,骨頭也較硬,夠膽把息口加至17厘,徹底消滅通脹,才有空間讓Greenspan後來放寬,打造了近40年的國債牛市,其間股市雖出現數次股災,但大方向仍為向上。
GFC後的QE,只是寬鬆政策的加強版。過去半年的無限QE,再加上極端財政政策,就更不用說了,口頭上仍說是市場經濟,實質上已完全操控貨幣和資本市場,實行極左的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現代貨幣理論)和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政策!結果是股債市場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美國3000萬人失業,但亞馬遜老闆Bezos(貝索斯),就創下一天財富上升130億美元的世界紀錄!
周三美國國會反壟斷聽證會,Bezos首次虛擬出席,背景是一家裝修普通的書房。不肯定是否故作低調,但貴為全球首富,相信房子絕對超豪。但我想指出,在疫情中,即使巨富如Bezos,都只能躲在他們的豪宅中,生活仍非常舒適,但不見得可夜夜笙歌,相信連私人飛機也極少使用。我不是否認他們生活跟平常老百姓有巨大分別,但在疫情下,客觀來說,實際生活上的差別確實縮細了不少!當然如疫情很快過去,他們必回復原來多姿多采的生活,但疫情真的會很快過去?
我也在探討現代貧富概念,與古代的區別。人類歷史上,直到西方的大約100年前,中國更只是40年前,貧窮的定義是絕對性的:貧窮等如缺乏糧食,營養不良,身體孱弱,容易生病,且缺乏治療,所以一般很短命!現代窮人生活當然仍不好,居住環境較差,區內學校質素較差,罪案率較高,和工作沒有前途。然後眼看Bezos等billionaires愈來愈富,心裏當然不爽,甚至非常憤怒,會走上街示威暴動!但在發達社會中的現代窮人,幸而絕大多數並不飢餓(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所以某程度上,貧窮逐漸變成一個較抽象,較相對的一個概念。
如疫情延續下去,窮人肯定較受苦,因為essential worker,只是美化低下層前線勞工的代名詞。失業者反而更好,如可無限期延續豐厚失業金,為何每個人都需要上班?從前我也質疑過,如社會到達某個豐衣足食水平,部分人,尤其極富和享受UBI的「窮人」,真可能不用上班,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或什麼都不做。這情形或有點像伊甸園,但較接近天堂還是地獄,就見仁見智。
料「相對性」不平等愈來愈嚴重
如我的觀察有一定道理,我們已需要重新考慮貨幣政策、經濟制度,甚至fiat currency(法定貨幣)的定義、使用方法和必須性。數碼貨幣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類似高科技以物易物,會否更適合未來世界?
在「不平等」問題上,我認為同樣有兩個平衡但相反方向的發展:「相對性」不平等愈來愈嚴重,但其實貧富的「絕對性」分別則愈來愈小。這亦是一個思考社會問題的「New Paradigm」!
(3)回到較現實的市場,也出現一些非常重要paradigm shifts。世界正進入數據年代,有何證據?暫時全球市值最大的仍是一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沙特亞美),市值1.7萬億美元,稍勝蘋果、微軟和亞馬遜。但大家應記得Aramco曾到處尋覓上市地方,但不成功,最後只可回老家利雅得上巿,且近乎強迫自己人認購,所以估值意義不大。
另一個更佳世代改變的佐證是印度Reliance Industries的轉型。在Mukesh Ambani領導下,除傳統下游石油提煉企業外,同時成功發展出一家全面資訊企業,包含移動電訊、光纖和鐵塔等基礎設施,和線上線下電商平台等。在半年內集資300億美元,吸引了Google和facebook等投資者。股價升了2.5倍,Ambani亦榮升亞洲首富,全球第五富。
印度Reliance轉型 證世代改變
半年前我曾分析過美國製造業的盛衰。成功例子用了Tesla,無話可說,汽車製造、電池、AI,和最重要的宣傳伎倆,都領先全球,所以股價今年升逾250%,市值已超越豐田!Tesla的崛起,當然亦代表EV取替內燃機,石油年代終結,和未來AI年代的多重paradigm shifts!
失敗例子我用了兩個,其中一個是波音。寫文章時航空業仍未停頓,但當時波音已被737 Max問題困擾。現在情况當然更差,737 Max仍未獲批准重飛,訂單不斷被取消,如無政府支持,可能已經破產。市值低於1000億美元,連Zoom的市值都超過700億美元,在不久將來超越波音都有可能。Zoom的崛起,正代表資訊取代實體旅遊的A.C.(After Corona)年代。
同樣的,Netflix的市值亦已超越迪士尼,A.C.年代,不止主題公園去不了,連已有過百年歷史的電影和電影院行業的遊戲規則,都正在徹底重寫。
另一個失敗例子是Intel,從半導體先鋒和昔日霸主,淪落到今天景况,非常唏噓。上周公布業績,不止比預期差,更宣布7nm技術再度延遲,其實也不意外,因為本來連10nm都一直未做到,就索性企圖直接跳到7nm,成功才怪。更驚人的宣布是將考慮找代工廠,外包生產最核心的CPU!亦即暗示將逐漸把主要生產交給台積電。Intel股票插水超過15%,但台積電股票則在兩日內急升20%以上,帶領台灣加權指數,衝破1990年創下的歷史高位!台積電亦榮升至全球市值排名榜的第十位!
我曾說台積電是數據年代全球最重要的公司,現在更接近事實。在美國壓力下,不止要答應在美國設廠,最終更需屈服,停止接華為的單。但台積電仍將繼續南京廠的擴產計劃,服務其他中國公司。
中國彎道超車 較預期早最少7年
(4)另一個重要paradigm shift,是美國領導全球的年代,包括經濟、軍事、科技、教育、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等範疇,已漸被中國崛起所挑戰。
周四美國剛公布第二季GDP空前下跌32.9%,亦即是美國和中國的名義GDP,變得前所未有的接近。叮噹馬頭,不肯定誰領風騷,讓分析師計算一下吧!重點不在中國是否已超越美國,重點的是彎道超車的時間點或比預期早了最少7年!如美國下半年經濟能成功重開還好,但看現時疫情發展,殊不樂觀,即是兩國GDP差距,未必能重新拉闊太多,尤其如美元繼續大幅貶值。
在美國打壓下,中國科技發展不易,但仍能迎難而上。Tiktok是全球最火的社交平台,活躍用戶超過8億。如被美國逼得太緊,或將從字節跳動分拆出來,估值高達500億美元,可能對投資者來說更好。華為面對壓力更大,但仍能靠內銷,超越三星,成為智能手機一哥。中芯國際(0981)技術仍落後台積電兩代以上,但其實已追貼Intel,非常難得!
大陸流行講量變而質變。現時在西方輿論的偏頗報道下,不少人仍對中國,有很多無理、反科學、甚至種族主義驅使的歧視和徧見。假如當中國GDP增至美國的1.5倍,科技、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斷上升,到時世人對中國的觀感會否改變?
其實現時超過70%的美國年輕人支持社會主義,反對他們認為過分自私、製造太多社會矛盾和不公平的資本主義。暫時,他們拒絕中國式社會主義,但就接受北歐式社會主義。本來瑞典是最多人崇拜的,但迷信群體免疫,處理疫情手法固執、反科學,甚至殘忍,結果累死很多國民,北歐鄰國仍拒絕開放邊境。瑞典連保護國民健康和生命的最基本責任都做不好,體制真的比中國好很多?
我歡迎以科學和理性為本,以改善人類生活和地球環境,推進世界和平為目標的paradigm shifts!
(中環資產持有Amazon、Apple、Microsoft、Reliance、Tesla、Netflix、TSMC、SMIC及三星的財務權益)
終結飢餓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凡是我們假裝它不存在的東西,必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利用我們、把我們消耗掉。
我們必須願意去正視自己內心自私、貪婪、與憤怒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把正向美好的那部分餵飽。
原本,我們的信念系統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制約;然而,一旦我們對這些制約產生認同,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從而對我們形成「限制」,限縮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篇摘文,講到「小我」的功能。我曾經說過,「小我」、「高我」、「大我」的說法,不用一定要「懂」。多閱讀、多感受,自然能對應到我們的生命經驗。
這些說法,我也是這幾年為了方便,慢慢採用的詞彙。因為當我要描述的經驗越來越廣泛,甚至要「超越」一般大腦運作的方式,描述一種後設認知的歷程,還有共同生命體的假設,我很難不使用這些詞彙來進行討論。
這些詞彙本身也不用太執著,因為本來就有些武斷性,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說法。文字是用來描述某些概念或現象,那些概念或現象被我們觸及到了,文字的使用就可以彈性。
「認同」這個詞,我自己也使用「相信」來替換。一個信念,我們得要「相信」了,這信念才會變成指揮我們運作的程式。可是,人類的小我很有趣,我們表面上說出來的信念,不一定算數,我們在心理面,常常抱著另一種信念,而我們自己不一定知覺。
像是「我不值得被感謝」、「我不值得被信任」,這種帶著些自我否定意味的信念,在我跟某些朋友經過一番問答之後,才浮上意識層面。然而,在最一開始,這些朋友還可能完全沒有覺知,自己竟然抱著這樣的信念過生活。
內心世界相當奧妙,我探索多年,依然饒富趣味。可是,有些人卻接受了制約,不願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
所以說,有些人的死亡,並不是埋葬那一刻,他早就在停止探索自己的時候,生命進入了某個終結。
祝願您,帶著慈悲與同理,有勇氣跟自己在一起!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不要畏懼事實真相
我們的眼睛要張得夠大、心也要夠敞開,才能去注視如漣漪般層層蔓延的各種現實紛爭。寫到這段的時候,又有一間學校發生了殺人事件,而且是到目前為止最血腥的一次。世間充滿各種煩惱苦痛、各種恐怖惡行。我回顧自己的人生,非洲飢餓兒童的照片、越戰中的軍人殘酷屠殺影像、還有尼加拉瓜動亂中一位母親的面容,都曾深深撼動我的心,推動我去實踐慈悲的義行。假如我把這些影像照片都藏起來,不去正視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的心要如何成長?如果我們閉上眼睛,我們的生命就會建立在錯誤的根基上。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害怕去面對真相。
我去過第三世界旅行,在那裡,我發現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會被藏起來。老的、病的、垂死的、飢餓的,都不像在我們美國那樣被排斥、被隱藏。Svadhyaya,「自我探究」這條守則,邀請我們也這樣做;不要隱藏我們生命中不愉快的部分,要以仁慈與悲憫心將它們承擔下來,因為你知道,上帝也住在其中。
我記得有一位記者訪問甘地,問他是否曾經對壓迫他的人感到憤怒。甘地很嚴肅地回答說,沒有,因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內在風景是什麼。他不畏懼去正視自己內心情緒的全貌,而且,因為不害怕看見自己內在的真實生命景象,所以能夠帶著仁慈和悲憫心來展現勇氣。甘地知道,如果否認真相,我們就無法看見自己的完整真實面貌。
北美印第安切羅基族(Cherokee)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祖父用一個例子來向他的孫子做解釋,他說有兩隻動物同時住在他心裡面,一隻是狼,一隻是小羊。孫子就問祖父,那你要怎麼辦?祖父回答:「餵飽那隻小羊。」這個故事非常美妙地描繪了我們內心的實相。我們要尊敬自己心裡的那隻狼;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而且會變得非常脆弱,隨時會被那隻狼吃掉。凡是我們假裝它不存在的東西,必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利用我們、把我們消耗掉。但我們可以選擇餵飽那隻小羊,讓自己成熟、長大,成為一個對自己、對他人都更有悲憫心、更仁慈的人。我們必須願意去正視自己內心自私、貪婪、與憤怒的部分,但同時也要把正向美好的那部分餵飽。
***
小我的角色
小我 (ego,或稱私我) 是我們心智頭腦的一種功能,目的在於將它自己組織起來變成「我」(I)。小我並不是一種壞東西;因為如果沒有小我,我們就無法生存。小我的功能是把身體的感官覺受帶進意識覺知當中,並將它變成一種個人化的東西。比如說,身體的感官覺受會帶入訊息,讓我們知道有一隻狗狗正在吠叫。然後小我會將這個訊息「個人化」,比如:「我聽到一隻狗在吠叫。」接著,這個訊息會進一步與我們對那件事的「價值判斷」結合起來。然後我們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開始對那隻狗的吠叫產生「意見看法」。我們會對那個吠叫聲感到生氣,或是因為過去曾經受到狗的攻擊而嚇得發抖。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很快跑過去拍拍那隻狗,因為想起自己童年時候養過的寵物。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小我是如何對一個原本中性的經驗取得所有權,將它變成「我的」,然後根據過去經驗的盒子,來為它塗上顏色。
上述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心智頭腦的運作方式,這樣我們才能讓每一個經驗獨立存在,比如:在公園散步、品嚐美味巧克力、或是跟朋友通電話,這些獨立存在的經驗都是小我運作的結果。如果事情全部搞在一起,那是因為小我忘記了它的功能在於組織自我 (the self),開始把自己當老闆所致。如果發生這種情形,我們就會卡在分裂的「我」(I)當中,結果,我們的信念系統就會變成我們的「現實模型」。原本,我們的信念系統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制約;然而,一旦我們對這些制約產生認同,它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從而對我們形成「限制」,限縮了我們的真實面目。
當我們一層層將信念系統的盒子拆開,強烈而痛苦的情緒就會在這過程中被釋放出來。這些情緒感受經常跟記憶有關,而記憶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拿來建構現實世界的東西。就像我們剛旅行回來,就要把物品從行李箱一件件取出來一樣,當我們開始拆解禮物包,我們也要逐一檢視每一層盒子、以及每一項經驗背後隱藏的情緒,因為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們層層包覆了起來。我自己的經驗是,這個鬆綁、釋放的過程可能會很不舒服,有時甚至像是在糞肥裡游泳。但我知道,當下這些令人沮喪的情緒都只是表象,它真正的面目是為了淨化、是為了攤開真相。
成長之路並不是一通到底的直線;它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也不會是我們認為應該的那個模樣。事實上,我們的信念系統所認為的「成長」,恰恰就是阻礙我們成長的東西。我們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因此不再虛心詢問。佛家提醒我們,要具備一顆「初心」(初學者之心);要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正是這個謙虛的心態,開啟了學習與啟示的大門。
能夠在生活中以「旁觀」的角度來看事情,就能走出小我的局限,發現更廣大的實相。你會發現,你是一個靈魂體,你有能力去打磨、淬煉你的小我,讓它成為靈魂的一個功能,這樣你的生命就不會只有小我在運作。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如是寫道:「因為順服於河岸的限制,河流才能成為廣闊的海洋;不畏懼丟棄自我的飾品,方能得著恩典的鑽石。」培養自己旁觀的能力,你就已經啟程。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終結飢餓例子 在 SDGs 帶動世界永續發展的17堂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開始報名】10/24 (日)2.00-5.30pm 永續發展線上課程:「SDG2 Zero Hunger 消除飢餓」 如何在2030年前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二:終結飢荒? ... <看更多>
終結飢餓例子 在 [新聞] 糧食危機無聲的海嘯》世界的遊戲底層的淒涼 的推薦與評價
來源媒體或網址:
https://world.aol.tw/defaultdetail.jsp?keyid=6170254813100493047
作者:周鑫 來源:life 發布時間:2008-05-23 02:50:00
今年以來,糧食危機已取代石油危機和環境危機,成為最熱門的討論話題。高漲的糧價讓
人民上街抗議,動亂四起,全球各個國家傾全力確保糧食供應無缺,但另一方面,糧食也
成為國際談判籌碼之一。本週起的專題報導帶讀者前往全球各地,看看糧食短缺問題在世
界各國的景況。接下來的幾週,我們還會陸續探討這場糧食危機的成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
無聲海嘯 糧食短缺成大患
自二零零七年底以來,糧價飆昇引發全球各地動盪,聯合國糧食專員齊格勒說,飛漲的糧
食價格正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大屠殺。」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評估,全世界有三十七個
國家處於糧食緊急狀況,亟需國際援助。在這份名單上,有一半以上的國家是由於內戰或
族群衝突,導致嚴重的糧食危機。在其他國家,惡劣氣候影響糧食生產則是主要的短缺成
因。
然而餓肚子絕非僅僅是天災人禍的苦果。糧食短缺會引發更多負面效應,造成社會動亂、
通貨膨脹,市場炒作價格,如此週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
窮人哀歌 通貨膨脹恆等式
飢餓+貧窮+上漲的食物價格=示威抗議+總理辭職下台+暴動。這是一名海地的部落客
,在描述當地的糧食危機時所寫下的恆等式。
在這個高度倚賴進口糧食的加勒比海國家,一個月內米價與豆類的價格便飆漲了一倍,讓
窮人已經很難捱的生活更加艱困。數千民眾群聚總統府前,抗議政府放任糧食價格不斷上
漲。示威民眾焚燒商店,並拿起石塊攻擊聯合國維和部隊。暴動在大城小鎮中蔓延,使得
總理不得不為此下台負責。
沒飯吃的時刻,海地婦女拾起老祖宗的辦法,將黏土、油、鹽拌在一起做成圓餅,在大太
陽下曝曬烘乾。製作泥餅不但可以自給,還能在市集上出售,對買不起白米的貧困人家來
說,泥餅更是一日三餐的主食。泥餅入口滑膩,土味留在嘴裡久久不散,吃下肚子可以充
饑,卻會讓人腹痛不已。
前頭提及的恒等式不僅適用於海地,更是全世界糧食短缺地區普遍的現象。糧食價格飛漲
僅是通貨膨脹的現象與起因之一,隨之而來的便是貨幣貶值、工資縮水、工廠倒閉、工人
失業等等。在缺乏良好社會保障機制的國家,一旦人民買不起足以維生的糧食,便會引發
騷亂、暴動,加劇了社會矛盾。
辛巴威便是一個例子:光是今年,辛巴威已經連續發行了四次新鈔,面額一次比一次大,
最近發行的紙鈔面額高達五億元,卻換不到兩美元。曾有「非洲的麵包籃」之譽的辛巴威
現今已瀕臨破產,沒有人知道今天手上的鈔票明天還能換到多少東西,在暴力動亂的陰影
下,辛巴威全國陷入泥沼當中。
人民發聲 要米不要暴力
不僅海地和辛巴威,亞洲的菲律賓、印度,緬甸等國家也面臨糧食短缺的困難。以米飯為
主食的菲律賓,約有一成的稻米需倚賴進口。近來高漲的米價使得首都馬尼拉的八千名勞
工上街抗議,一名婦女抱著他襁褓中的孩子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拿出辦法阻止糧價一路飆
升。菲律賓政府也做出了回應,查緝屯糧行為、配給窮人糧食,並持續在國際市場上購買
白米。但這些措施無法快速止息騷動的火苗,現今恐慌仍持續當中。
加爾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二大的港口。四月二十一日,加爾各答民眾
發起了大罷工,當天幾乎所有的公共服務陷入停擺,商店不開門、學校不上課、鐵路交通
中斷。人們走上街頭,頭上頂著空空如也的米罐,高呼「停止食物漲價」。前些時候,美
國總統布希一席話,指印度要為全球糧食價格上升負部分責任,引起一陣口水戰,印度則
回批美國才是糧價上漲的元兇。
天災更是糧食危機的催化劑。緬甸原本是稻米的輸出大國,在熱帶氣旋肆虐之後,災情最
慘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觸目皆是斷垣殘瓦及四處橫陳的屍體。無處棲身、缺糧缺水、
疾病威脅的景況下,災民排隊等候發放食物,已不復「緬甸米倉」之富饒昔景了。而在仰
光,米價也大幅度上漲。若緬甸無法對外供應糧食,甚至需要從外國進口以求度過災難,
對於全球的糧食危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牆裡牆外 國際糧食政治學
穩定食品價格已成為各國施政的首要考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說:全球性的糧食價格
上漲,將為世界帶來嚴重後果,甚至可能爆發戰爭。這並不是虛言,糧食問題和複雜的地
域政治交錯糾纏,成為難解的問題。在以色列南部,軍方派出坦克車保護農民收割作物。
近來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農民正在擴大小麥種植面積,農地不斷擴展,直至與迦薩走廊接
壤的邊界。
而圍牆的另一邊,便是哈瑪斯控制下的迦薩走廊,這裡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這道圍牆不
只讓許多巴勒斯坦農夫失去他們的土地,也失去了原來的生活方式。以色列長久以來對迦
薩走廊實施經濟制裁,為了報復哈瑪斯不時的火箭攻擊,更在今年一月切斷了燃料與糧食
的輸送管道,一時之間,迦薩走廊居民陷入困境。後來哈瑪斯炸開邊界,大批人民蜂擁進
入埃及,購買所需的生活物資。看來以糧食、燃油和其他民生物資為籌碼的國際衝突,將
會越演越盛。
這場國際糧食危機的成因如何?有何解決辦法?接下來的後續報導將會為您一探究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研究院》Academy》EarthAstro》Ecophilia環境板 ╯ 。 ╯ ╩╯ m3m3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5.120
※ weitzern:轉錄至看板 IA 07/25 06:59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新聞] 糧食危機 無聲的海嘯》貿易全球化 危機全球化
時間: Fri Jul 25 06:53:54 2008
來源媒體或網址:
https://world.aol.tw/defaultdetail.jsp?keyid=6390069003981241747
作者:周鑫 來源:AOL台灣 發布時間:2008-05-29 01:54:00
糧食危機代表著糧食短缺嗎?非也。根據國際穀物理事會在今年三月發佈的報告,預計
2007/08年度全球穀物產量為16.62億噸,將比去年度增長了5.7%。既然糧食不減反增,現
下這波糧食危機從何而來?
貧困殺手 飢荒背後的真相
1988 年亞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Kumar Sen, 1933-)告訴世人,糧食
危機的關注重點,應該是個人和家庭用來購買糧食的經濟權力與實質自由,而不是這個國
家的糧食存量。他說問題的癥結在於「權利的喪失」(failure of entitlement),人們
挨餓,並不是因為糧食供應不足,而是沒有能力購買供給充裕的糧食。
以沈恩童年親身經歷的1940年代孟加拉大飢荒為例,即使戰爭腳步逼近、洪災肆虐,孟加
拉地區的糧食生產量從未顯著減少,足以餵飽全國人民的肚子。然而英國人在首都達卡灑
下的戰爭開銷,讓都市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鄉村居民的購買能力就大幅萎縮了;加上預期
歉收的恐慌心理風行、商家囤積炒作,使得市場糧價飛漲,貧困的小農小工只得望米興嘆
。這場應歸於「人禍」的飢荒,讓孟加拉死了數十萬人。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1845年的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在上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的同時,大
量糧食卻被英國政府強制運往英格蘭。如今,相同的糧食價格陰影,正籠罩在全世界窮人
的頭上。經濟學家歌頌的市場法則在此失靈,看不見的手現下反而成為掐在窮人咽喉上的
黑色巨手。
面對當前的糧食危機,我們不能僅僅想著該怎麼提高糧食產量,更應該去探究的問題是:
為何糧食到不了挨餓的人們手裡?在天災肆虐、動亂頻仍的地區,糧食減產的情況並沒有
想像中嚴重,然而大多數人得不到足夠的糧食。除了災亂讓貨幣價值喪失,購買能力被剝
奪之外,交通中斷、資訊隔絕也讓人們難以接近市場。整個國家空有糧食,但分配不均的
情況極度嚴重,這才是飢荒殺人的主因。
期貨風暴 全球化下的危機
以全球糧食總產量來看,我們看不出足以影響糧價甚鉅的短缺現象。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國際糧食貿易環節益發緊密,卻也益發脆弱。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所稱,2007年國際糧食原物料成本提高了近40%,今年還將繼續上漲。
若是長期性的供給短缺,應早有預警,也不太可能以這麼劇烈的幅度,反映在國際市場的
交易價格上。糧食生產並未出現明顯缺口,糧食價格在短短時間內暴漲如此幅度,只有市
場炒作才能解釋這現象。
早在兩三年前,避險基金以及市場上流動的許多資金,便開始進駐糧食期貨商品佈局。而
在次貸風暴下,許多熱錢也流入這塊市場,共同將糧食期貨市場的熱度推至全新層次。
糧食期貨飆漲有太多的原因:天災造成農作物收成不佳、發展中國家糧食需求提高、生產
能源成本增加,以及國際美元幣值下跌等等。只要一有風吹草動,這些「未來商品」的價
格就會水漲船高。這股投資潮隨著糧食危機的熱炒下不停升溫,產生了「窮人搶米,富人
搶農糧基金」的兩極現象。
我們若回過頭來,將眼光放在區域經濟,便能發現某些國家的供應缺口也在擴大當中。原
本許多開發中國家都是糧食供應國,然而加入國際化的貿易體系後,更廉價的糧食前來叩
關,國內農民紛紛放棄利潤不高的國內市場,競逐外銷空間,或是改種具有更大產值的經
濟作物;甚至蓋起廠房、投入資金,發展加工業,將廉價的工業產品輸往已開發國家。一
旦現有的主要糧食輸出國家,如美國、泰國等,縮減對國際市場的糧食供應,很快地,許
多糧食進口國就會陷入緊張。
菲律賓便是一個例子:原本菲律賓的農地足以產出供給全國的稻米,但在便宜的泰國米大
量進口下,農莊紛紛改種菸草等作物出口,以換取精密工業產品和糧食。而今菲律賓有
10%的稻米需倚賴進口,在這波稻米價格飆漲的風潮下,民眾起而抗議,政府必須用更高
的價錢在國際市場上蒐購糧食,以確保政局安穩。
合縱連橫 糧食價格大戰
現今全球正處於一場「糧食大戰」中。糧食的分配與價格不穩,不僅威脅單一國家內部的
政治穩定,更可能改變全球的權力平衡。美國、歐盟掌控龐大的糧食出口量及儲備囤積,
在糧食資源搶奪戰當中已佔了先機;而東南亞國家也醞釀組織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的「稻米輸出國組織」(OREC),就稻米外銷的價格以及供給量進行磋商。
在糧食價格飛漲的今日,糧食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必需品,早已成為擴展國家利益的政治籌
碼,甚至是地緣政治中的一張王牌。
買糧的人日子難過,種田人也討不到便宜。糧食生產成本日益高漲,糧食廉價的日子一去
不復返。要餵飽自己的肚子,人類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下一期的報導將為讀者探討:是
什麼原因讓我們所吃的糧食不再便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研究院》Academy》EarthAstro》Ecophilia環境板 ╯ 。 ╯ ╩╯ m3m3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5.120
※ weitzern:轉錄至看板 IA 07/25 06:59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新聞] 糧食危機 無聲的海嘯》雨林變農地 糧食換石油
時間: Fri Jul 25 06:55:44 2008
來源媒體或網址:
https://world.aol.tw/defaultdetail.jsp?keyid=4935989372282828684
作者:周鑫 來源:AOL台灣 發布時間:2008-06-08 23:00:00
2007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新能源法案,計畫在2022年將生質乙醇燃料年產量
推升至360億加侖。
2008年1月2日,紐約期貨市場原油價格首次站上100美元。
2008年6月2日,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稱:2030年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將較現今增加50%。
這些看似無甚關聯的事件串連在一起,敲響了糧價飆升的警鐘。油價上升讓糧食生產成本
高漲;燃料用途作物已排擠了供作營養用途的糧食種植面積;全球人口增長及飲食習慣的
改變,讓糧食供應的壓力益加沉重;而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異常、病蟲害肆虐,更讓全球
的可耕地岌岌可危。
作物要喝油 石油危機即糧食危機
若說,現代農業不只用水,更用石油來灌溉農田,這話並不為過。這波油價大漲,讓生產
糧食越來越不簡單。油價從不到40美元竄升到今年五月的120美元,農業生產成本也隨之
增加了40%。
石油是製造肥料、農藥的原料,曳引機、噴藥飛機更是吃油怪物,現代農業與石化工業緊
密相連,一刻都離不開石油。即使產糧國有意增產糧食,投入農作的人力一時間也跟不上
,農場工人工資也受這波通貨膨脹的影響而上漲,在勞動力供需失衡的情況下,新糧還未
收成,高漲的人力成本已提前反映在糧價上了。糧食的運輸成本更是與油價同聲連氣,現
今,我們若用100塊購買進口美國小麥,裡頭至少有20塊是花在航運費用上。
對於石油和糧食皆無法自給的貧窮國家來說,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最苦的仍是勞動大眾。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今年全球極貧國家的糧食進口開銷將增加56%,對於非洲的
某些國家而言,糧食進口成本將增加73%。
買糧是件大事。在已開發國家的家庭中,食物僅佔總花用的10~20%,但是對開發中國家的
人民,為了使家裡的人免於飢餓威脅,就佔去總支出的 60~80%。這些人對糧價上漲幾無
抵抗之力,對他們而言,糧食變貴不是少吃幾頓大餐的選擇問題,而是還有沒有下一餐都
不知道的殘酷現實。
糧食當燃料 人跟車子搶食物?
以糧食作物製造生質燃料,是造成糧價暴漲的罪魁禍首?各方說法莫衷一是。聯合國糧食
權利問題特派員齊格勒直指歐美的燃料政策,是目前全球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並呼籲各
國暫停推廣生質燃料作物的計畫,審慎評估對糧食供應及全球生態環境的衝擊後,再作決
定。
美國去年投入大批玉米製造生質燃料,更計劃將大片農地投入種植燃料作物。未來將是汽
車與人搶糧、搶田地的局面,令市場產生預期心理,認為糧食供應終陷入短缺,帶動糧價
上漲。國際貨幣基金更將近年來糧食通貨膨脹,稱之為大幅開發生質燃料的惡果,指責先
進國家追求能源獨立,卻犧牲了非洲貧窮國家的權益。
然而也有為生質燃料辯護的聲音。美國「乙醇資訊推廣協會」稱生質燃料不會讓人挨餓,
現行生產乙醇的原料是飼料玉米,原本是拿來餵牲畜的。而新一代的生質燃料更將轉而利
用麥桿、稻殼等不能供人食用的部份製造乙醇,可說物盡其用,沒有「與人爭糧」的問題
。
巴西長久以來發展蔗糖提煉酒精的技術,轉換效率之高備受各方矚目,成為用糧食換取燃
料外的另一條路。近十年來,巴西的生質燃料和糧食產量屢創新高,這要歸功於巴西有充
足的農地,發展燃料作物不至於擠壓種植糧食的空間。但我們不可忘記,這些農地從前多
是青鬱蒼翠的雨林,人們開墾雨林,換來能賺大錢的糧食與乙醇,但失去雨林的代價更是
難以估計。
雨林變農地 影響生物多樣性
近年在東南亞國家油棕櫚大行其道,大片農地改種油棕櫚,成為熱門的經濟作物。油棕櫚
果實含油量甚高,不僅可供食用,更有作為生質燃料的潛力,可說是一枚新星。
然而在今年五月,《自然保護》期刊中一篇研究報告揭露驚人事實:印尼和馬來西亞新增
的油棕櫚農地,一半以上是破壞林地而獲取的。油棕櫚樹取代千百種植物,構成區域內單
調的林相,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的破壞,不僅多種植物消失,鳥類和蝴蝶的種類與數量也
降低了。
失去雨林,失去生物多樣性,我們正在啃食地球僅剩不多的老本。大規模栽種單一作物的
農業型態,讓人類暴露在更大的風險當中。環保團體「國際地球之友」的特秋伯說:「伐
林及其所造成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對數以百萬依靠森林生存的人們來說,造成嚴重的衝擊
。同時也影響了全球的糧食安全與加劇氣候變遷的效應。」一旦氣候、環境大規模改變,
經長久馴化、品種改良而面目一致的糧食作物,若無法適應新環境,將導致全球性的糧食
減產,那就是名副其實的大災難!
面對糧食危機,各國應當團結合作,一致尋求解決方法。下期報導,我們將探討人們可以
做什麼,以對抗這個新世紀的大難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研究院》Academy》EarthAstro》Ecophilia環境板 ╯ 。 ╯ ╩╯ m3m3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5.120
※ weitzern:轉錄至看板 IA 07/25 06:59
> -------------------------------------------------------------------------- <
作者: weitzern (高級雜工)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新聞] 糧食危機 無聲的海嘯》飢餓何能止 攜手渡明天
時間: Fri Jul 25 06:57:51 2008
來源媒體或網址:
https://world.aol.tw/defaultdetail.jsp?keyid=5971607361256250191
作者:周鑫 來源:AOL台灣 發布時間:2008-06-14 16:03:00
現下我們看到的糧食問題,只是冰山一小角。這是幾十、幾百年下來累積的成果:貧窮、
農村勞動力流失、全球暖化、石油危機、金融風暴等等,層層問題纏雜交錯,共同組成生
活世界的面貌。每個人都深深陷於全球分工體系當中,你我同時是造成問題的推手,也是
問題的受害者。
民以食為天 農村望新生
任何人,只要看過「飢餓三十」宣傳海報上的孩子,那空洞的眼眶、瘦骨嶙峋的身軀,還
有那大大凸起的肚腹,莫不認同終結飢餓實是首要之務。
為要消滅飢餓,聯合國在2008年六月三日起展開特別會議,主題是世界糧食安全以及氣候
變遷與生質能源的挑戰。各國領袖齊聚羅馬,商討對抗糧食危機的方法。各國承諾拿出數
十億美元,幫助農糧組織在糧價上漲的情況下完成原訂計畫。會後提出一份宣言,裡頭提
案洋洋灑灑,包括了增加貧困國家的援助金額,在 2030年前增加50%的糧食生產量,減少
價格管制、關稅和出口禁令,並增進交易資訊透明;然而對於生質能源,卻沒有個一致的
看法。
紙上談兵是很簡單,但將計畫付諸實踐的難度遠超想像,各國政府敢冒大不諱,干預國際
市場、甚至強力介入政商利益糾葛的糧食供應網嗎?
以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農業和鄉村發展才是問題之鑰。全球有75%的窮人住在農村,他
們大多依靠農業維持生計。在今日,為了克服貧困、飢餓和孩童營養不良的問題,農村發
展的重要性只有與日俱增。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潛力自己充足的糧食,若能給予農民充足的
援助與技術協助,絕對足以產出餵飽全世界人民的糧食。
現今農村問題頗大。在第三世界,龐大人流離開農村、湧入都市尋找謀生機會,在都市邊
緣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貧民窟。為什麼農家子弟離棄了餵養他們長大的土地?我們必須毫不
留情地說:因為他們的土地被偷走了!
小規模耕種的個體戶越來越付不起高漲的農業生產成本;國家開放外國廉價作物進口後,
小農的作物不只要與大農場競爭、還要與跨國企業流血競價。在大農莊、跨國企業開疆闢
土之刻,越來越多農民不入財務陷阱:一旦農民開始負債,耕種所得到的糧食就不再屬於
自己,而是債主的、銀行的。如此惡性循環,失去土地只是遲早之事。
類似情況在台灣也正上演著。農運工作者楊儒門曾提到:現下年輕人的職業選擇早已沒有
「務農」這一樣了。下田耕作沒有什麼收入保障,農業補助政策漏洞多且不確定,讓擁有
農地的人寧可放著土地不管,就算領休耕補助都還比務農收入穩定。也因此,願意耕作的
人反而無田可耕,財團更是虎視眈眈,等著收購農地、變更地目,就可開發土地牟利。
企業爭壟斷 政府護農難
當農業先進技術和土地收成都掌控在巨型跨國企業手裡時,事情可就大不妙了。現今美國
前五大農糧貿易商佔有全球80%的小麥交易量;而掌控先進肥料、基改作物的農作公司,
在這一波糧價飆漲的多頭行情中,更是大發利市。
從銷售種子、化肥和農藥,原料加工、出口和銷售,大公司掌控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產量
與價格。跨國企業挾機械、科技和銷售通路之力,向小農提出苛刻的條件,而農民通常不
得不接受這些條件,簽下合約,否則就沒有生存空間。我們在此可以看到,即使糧食價格
高漲,也很難讓實際耕作的農民得著好處,因為絕大部分的利潤都備跨國企業給賺走了。
這並不是說政府應該盡其所能補貼農民、保護本國農業,但是補助的項目和程度總有爭議
。就拿肥料的補貼來說,世界上大多國家,包括台灣,都有補貼農民購買肥料費用的政策
。全額補助農民肥料費用,常產生過度濫用肥料的情況,也使得某些國家過度倚賴進口肥
料。但是當非洲國家聽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減少資助農人使用化學肥料,貧瘠的
地力馬上反映在極低的作物產量上,造成一場大災難。
這不僅是農民的苦境,更是環境和全人類的哀歌,人類必須倚靠化學肥料和非自然的經濟
手段來維持「正常」的糧食供應。這是對人類自豪的綠色革命之一大反諷!
生質燃料仍混沌 社會正轉型
現下,生質燃料的「浪費」成為眾矢之的。很多人指責美國將大筆補助金提供本國農民,
讓美國小麥等農作物可以用便宜的價格橫掃國際市場,取得近乎壟斷的地位;另一方面,
又將足以餵飽千萬人民的玉米拿去提煉乙醇,灌進富人車子的油箱裡。
以目前生質燃料技術來看,幾乎沒有減碳的效果,但也確實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面對油
源日漸枯竭現實,低油價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發展生質燃料似已成為各工業國不得不的選
擇。我們除了發展更多替代性能源之外,更應當關注如何減輕發展生質燃料所帶來的負面
影響。
先進國家已經開始推廣新一代的生質燃料。以往認為無甚經濟價值的蘆葦、野草,現在也
能成為提煉乙醇的原料。它們幾乎不用特殊的照料,生長期短,可在貧瘠土地上生長,因
此在難以生產糧食作物的地區也能種植「燃料」,減少對現有耕地的排擠效應。但是這些
生命力強的燃料作物,同時也是危險的外來種,若貿然引進栽植,可能將當地的原生物種
推向滅絕的境地,生態環境若失去平衡,便是金錢無法彌補的巨大浩劫。
德國的第二代生質燃料計畫鎖定木材、麥桿、雜草,以及剩餘牛奶,做為生產生質燃油的
原料。以農業生產角度而言,這是最不浪費的作法。但是生產這種燃料的成本和耗費能源
仍高的嚇人,還稱不上是真正乾淨的能源。
發展像生質燃料這麼一種新能源和新技術,也可能拉大貧富差距,惡化亞洲農民的處境,
甚至為當地男女的社會地位帶來重大影響。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報告就提到了這一點,報告
指出:開發中國家加速投入生產生質燃料,將使鄉村婦女更加被邊緣化。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裡頭,婦女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她們上山下海、蠶桑耕織樣樣做,
與家庭中的男性共同分享勞動成果。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她們大多也擁有分配財產的權利
。但在生質燃料作物大規模栽植,流程工廠化、制式化,農業機具將取代大多數的人力。
這時生產知識和酬勞分配權都掌控在少數男人的手裡。隱身於田間的婦女可能更加為人忽
視了。
因此,報告作者蘭布勞(Yianna Lambrou)稱,「除非開發中國家能制定政策,提高小型
農戶,特別是婦女,栽種生質燃料的比例,在取得土地、資本與技術上給予協助,否則性
別不平等的問題將惡化,婦女也會更無力抵擋飢餓及貧窮的威脅。」
糧食危機 我們能做什麼
有人問:糧食危機對我們而言有何意義?這問題還真不容易回答。相信我們之中的絕大多
數人都不清楚現下的糧食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身處富裕國度的我們,很難體會全球糧食
危機就在我們的週遭確確實實地發生。食物價格上漲是對我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還不到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地步。買不起糧食的人們上街示威抗議,他們是國際新聞的常客,然
而對我們而言,這群人似乎只能供作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展示我們高人一等的國際觀。
其實,我們也能為減緩糧食危機付出一份心力。從日常生活中的省水、節能做起,減輕地
球的負擔。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多支持通過有機農業認證的農產品,讓對環境友善的耕作
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若人類與生態環境和平共存,糧食安全便多一分保障。如果是愛喝咖
啡的讀者,也可以多多支持「公平交易」的咖啡豆,讓辛勤耕種的農民免於大農莊與跨國
公司的剝削,引進更完善的制度與技術來保護生產環境(除了咖啡,還有不少農產品也有
公平交易的認證機制,大家可以去找找看)。
願人人吃得飽的日子早日來臨!
(本系列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研究院》Academy》EarthAstro》Ecophilia環境板 ╯ 。 ╯ ╩╯ m3m3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5.120
※ weitzern:轉錄至看板 IA 07/25 06: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