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印地語嗎?
報名參加起來!
聽說只剩下幾個名額喔!
台灣唯一一個持續推動印地語教學的
就是 就諦學堂 了!
現在加開了一個新時段
趕快手刀報名!
日期:
2020年8月5日(週三)
時間:
19:20-21:50
(連續六週,共15小時)
師資 :
沈英杰 PINTU KUMAR 老師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
Traveni Satyabhama College
College in Hisua, India
來自印度比哈爾省的Hisua,
曾於印度擔任中文翻譯、導游、中文老師。
公司總經理特助等工作。
對象:
一般學生、社會大眾,無基礎者。
人數:
3-9人
教材:
本課程附教材、文具。不設補課,請斟酌時間安排再報名!
報名方式:
1. 請先於「就諦學堂」FB(臉書)專頁按讚,
2. 於本課程頁面按「參加」,
3. 再填寫報名表單 https://reurl.cc/lV9OKE
4. 匯款後請將轉帳收據拍照私訊「就諦學堂 fb
即報名成功。
費用:
學費3950元,
扣除老師鐘點費與場地費成本(第5位後)
將統一用作李三財先生贈出公益用途。
繳費方式:
3950元學費,請匯至以下帳號:
國泰世華銀行(013)館前分行
戶名:就諦學堂有限公司
帳號:001035011885
有任何問題歡迎FB私訊 或FB留言詢問!!!
(Line:0968222618
********************************************
若有任何問題請盡量透過臉書發問,若有必要可於以下時間來電
02-7725-0168 / 0968222618
週一~週五 15:00-18:00
週六日16:40-18:40
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50號21樓
**************************************
(備註:課程都是專業師資,小班制,品質相當穩定,並無提供試聽)。
就諦學堂 簡介
「台北市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是來自香港的「台北維多莉亞韓語文教育中心」創辦人李三財先生為紀念母親而於2012年6月設立的公益團體。除了服務本地青年、僑生及新住民朋友,紀念中心也長期贊助各大學偏鄉服務社團及家扶中心等NGO的公益活動。爾後紀念中心開辦「就諦講堂」,提供免費、優質的演講活動,並在台灣及香港等八間學校設立清寒獎學金。
「紀念中心」於2012年9月與「四方報」共同創辦「五語+N學堂」,開始提供全國民眾免費學習東南亞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及馬來文等七國語言課程,以促進文化交流及族群的融合。「五語+N學堂」免費學習計畫經營一年後,初步取得推廣東南亞語言文化的成果,並於2013年的9月終止。10月陳就娣紀念中心搬遷至現址(北車)後改以免費贊助場地的方式提供新住民老師研習課程,讓部分尚未受到重視的語種得到持續開課的機會。
2013年12月成立「就諦學堂」,除贊助場地外,也開展「捐發票或800元場地費學亞州語言課程」的公益活動,讓愛廣傳。
2014年持續推動各語種的公益課程及演講。並引入台語讓更多的人受惠。並將上萬冊抬頭苦幹一書,贈予全台高中及大部份的大學分享經驗。
2015年5月起,推出以2500元捐款予家扶或慈善團體免費學亞洲語言的公益計畫(已捐出40多萬予家扶等),加強東南亞各國語言文化課程的多元化及推廣之用。
2016年1月起,學堂以社會企業的模式運作,學費2500元,扣除老師鐘點費與場地費成本(第八、九位學員後),統一由李三財先生捐予合作的慈善團體(家扶、公督盟、僑生與新住民活動、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八所大學高中的清寒獎學金、偏鄉的書籍文具、弱勢族群的公益電影贊助、東南亞國家志工服務等)!爾後因考量許多課程因學習人數較少而無法開班,學堂調整為學費3500元,報名達三人就開班的模式,讓語言的學習與傳承得以延續,並開辦台語、上海話、寮國語、印地語等新語種課程。加強台灣和東南亞乃至全球的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
2016年,就諦學堂與金甌女中合作,於全國高中職中首創「亞洲語文中心」,開辦「免費學東協十國語文課程公益計畫」,鼓勵大眾學習東協語文,上課學員已近1000人次;2017年,李三財執行長受邀擔任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透過長期深耕東南亞及南亞語言教育的就諦學堂,提供優秀的十國語言師資團隊,開辦「東協+印地十國語言課程」。
2017年,學堂也推出酌收場地費的「東協講堂」及「環球講堂」,邀請東協及全球各國相關的專家學者,前來交流分享,拓展東協社會及全球文化的視野,免費的就諦公益講堂也即將邁入第100場!目前除了配合金甌女中、新店高中、民進黨民主學院、成功國小等各單位及企業,持續開辦東協課程外,仍努力開拓,出版前瞻東協系列書籍,開辦東協語文書店就諦書坊!並贊助推出東南亞風情畫全國繪畫比賽、印象東協徵文比賽!同時持續地執行我們的公益目標,推出「新住民免費學台語」、「東南亞留學生免費學中文」等公益課程。
2018年,李三財執行長更赴柬埔寨金邊成立就諦學堂分校,開辦免費中文課程,協助當地居民翻轉生命!由於長期對公益的關注,去年3月29日獲得青年獎章;同年9月並在緬甸偏鄉成立就諦紀念圖書館,希望影響更多青少年,用知識改變命運。
就諦學堂會持續秉持公益的理念及精神,帶領大家前瞻東協、展望全球之餘,期盼透過語文教育及文化的推廣,促進台灣社會與東協世界的連結,消弭種族隔閡!
#Hindi
#印度
#印地語
統一翻譯獎學金 在 Chia-Chi Yu / 達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要長得有層次;短,也要短的夠深刻!
這句話,是在講暢銷書邏輯,不是在講人體器官。今日分享一本非本社出版品,但是是一本在英美發行的藝術類暢銷書,原文版於2011年出版,台灣的版本在2019年上市,我是覺得很奇怪,照理說這本書,對許多出版社來說,應該是很容易就會競標下來做繁體中文版出版的,想不到等了這麼多年(後來查清楚,原來是第二版)!
這本書的中文版雖然有一點點翻譯上的瑕疵,比如某些句子不太通順,某些藝術專有名詞沒有與慣用通用譯法統一,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除此之外,這還是一本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又輕鬆可以讀完的好書。我在書中的101條法則裡面,挑出11條個人覺得頗有收穫的內容,一併分享給讀者。
本書內容類似一般勵志圖書那種給予我們信念與想法幫助的「文字雞湯」,雖然有人說這類語錄充其量就是「正確的廢話」。但是我認為這些對於藝術的欣賞與藝術的創作還是有正面助益的!畢竟,語錄的短文形式,就是讓我們快速吸收某些重點,不同於大部頭的書有空間可以鋪陳層次,得有多元的出版形式才能滿足不同的需求。
以下語錄先摘錄這十一句內容,內文則另外放在後面,免得手指要滑螢幕滑很久:
節選自《藝術的法則 101張圖瞭解繪畫、探究創作,學習大師的好作品》(101 Things to learn in Art School) 基特‧懷特(Kit White)
28_想法的好壞,與執行的成果相當。
29_「概念產生於執行之後。」———莫里斯‧梅洛–龐蒂《意義與無意義》
30_花一個小時創作,就要花一個小時來觀察和思考。
35_「真誠在藝術中並無價值。」———羅伯‧史陀,摘自普拉特藝術學院的演講
37_無關聯的多個圖像所組合而成的一件作品,並不一定能產生複雜性。
41_現今定義我們對於世界的觀點和看法的,是世界的多孔性,而不是固定性。
47_「藝術家的重要性取決於他提出了多少新的符號至藝術語言中。」———亨利‧馬諦斯,摘錄自路易斯‧阿拉貢所著之《馬諦斯》
74_向你的同學學習。
89_將不必要的部分刪除。
96_記錄自己的工作。
99_欣賞你的前輩,但不要試圖以重複他們的發現來建立自己的藝術生涯。
節選內容的全文 (希望台灣的出版社不要覺得我侵權啊,我的目的還是希望可以分享好書!)
28_想法的好壞,與執行的成果相當。
熟練地使用創作的媒材是很重要的。以拙劣的製作手法創作出的作品不是毀掉一個好的想法,就是會使差勁的執行手法成為主角。過於精細的技巧可以掩飾內容的不足,卻也能抑制圖像的表達;同樣地,粗糙和不精確的手法也會對作品演繹造成影響。因此,創作者可以根據需求來衡量技巧的使用程度和狀況,但只有在精通嫻熟技巧時,才能以捨棄技巧的方式來表達作品。
29_「概念產生於執行之後。」———莫里斯‧梅洛–龐蒂《意義與無意義》
藝術是透過創作來不斷發現的過程,人們「發現」的能力通常比「發明」的能力要大得多。試著把你創作的過程想成一種旅遊,尋找未知的,不管是直接出現在眼前或無意中發現的事物。找尋一個未知世界比去創造一個世界要簡單的多了。
30_花一個小時創作,就要花一個小時來觀察和思考。
好的作品會慢慢展現自己。不要在還未花一段時間觀察作品前,就去評斷作品全面的影響。在觀察或是創作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將自己抽離原本的環境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再次回來後,看到作品的當下反應是很重要的。好的作品不管是第一次看或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看,所帶來的影響都會令人有充實的反應。倘若一件作品無法在兩種觀看時刻都讓人有充分的感受,那就持續努力嘗試,直到作品在兩種情況下都能讓您滿意為止。
35_「真誠在藝術中並無價值。」———羅伯‧史陀,摘自普拉特藝術學院的演講
藝術作品在離開了工作室,達到更大的世界後,藝術家的真誠僅能微弱地預示這件作品的成功與否。在工作室之外,作品就代表著其作品本身,藝術家並無法隨時在現場辯護或解釋作品。一個誠懇的藝術家可能會創作出乏弱的作品,而一個不真誠的藝術家卻有可能產出傑作。不要以良善或真誠與否的意圖來替作品的缺點做辯護,這並不是世界對作品的評判標準。
37_無關聯的多個圖像所組合而成的一件作品,並不一定能產生複雜性。
將不相關的圖像放在同一個空間,可能就只表現出在同個視覺領域中有幾個不相關的圖像。真正使作品有內容的,是個圖像與彼此間的關係,以及這個關係所描述指涉的。在這個數位的世界中,拼貼畫及模仿某藝術風格的作品變得容易且普遍,而透過並列互不相關的圖像來創造視覺趣味並不一定能夠成功地產生具複雜性的描述,也並不一定能組合出具一致性的效果。
41_現今定義我們對於世界的觀點和看法的,是世界的多孔性,而不是固定性。
在二十世紀之前,世界被視為在空間中以固定的方式運行,而如今,人們認為世界是由易變的模式、能夠被滲透的外殼,以及互相融合的狀態所組成。微波能夠穿越我們的身體與結石的石磚牆壁,各種想法從公共空間傳入私人的領域,也能從工作室傳進商店,從某種媒介傳至另一種媒介。因此,對資訊、材料、觀念或是情感笧取抑制或封閉的手段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各個層面都有著孔隙,能夠互相流動與滲透。
47_「藝術家的重要性取決於他提出了多少新的符號至藝術語言中。」———亨利‧馬諦斯,摘錄自路易斯‧阿拉貢所著之《馬諦斯》
藝術是符號與象徵的語言。要使用此語言來描述新的情況,必須要創造出新的符號,或重新調整舊的象徵,如此才能賦予它們嶄新的意義,由於這個世界是不斷在變動的,而且新的世代皆會以他們自己的方法來闡述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所以,藝術的象徵語言必須與時俱進,隨時間進化。語言便是影響力。
74_向你的同學學習。
每個進入藝術學校的人都有著不同的才華。而觀察既為藝術實踐的重點之一,就從觀察你的同學開始吧!在藝術創作中,你和你的同學描述的是同一個世界,以及和這世界有關的事。你的同學是你寶貴的資源。仿效他們做的好的事情,從他們的犯錯和成功學習。這個課題便是批評的核心,所有的藝術家都會相互借取彼此的發現與失敗經驗,並從中學習。
89_將不必要的部分刪除。
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應該包含任何能達到描述目標所需的一切,但僅止於目標所需的而已;留意構圖中,目標所需之外「剩餘」的部分。成功的圖像並不會有無用作用的部分和空間。要全面審視自己的作品,確保作品中的每個元素都能增進整體的描述目標。
96_記錄自己的工作。
完善的照片檔案資料庫對於你的專業技巧培養是必要的。數位攝影使得記錄變得更為簡便,你甚至會發現,記錄自己工作的每個階段對創作是很有幫助的。好的工作過程可能會產生「好的意外」,因此記錄有其必要,可避免在意識到每個過程的價值前就已錯過記錄的時刻。而有這個記錄對學校、獎學金的申請、到畫廊的介紹和宣傳你的作品,以及個人創作歷史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同時,它也能成為你日後創作的實用參考資源。
99_欣賞你的前輩,但不要試圖以重複他們的發現來建立自己的藝術生涯。
大部分的學生在開始研習藝術之前,都已熱情地接觸過著名的或以往的藝術。沒有什麼比深入探究提香、透納、羅丹、塞尚等藝術大師的作品之美或前衛刺激的當代藝術作品更令人振奮了。但是,每個學生都必須記住:藝術是一個持續不斷被耕耘的領域,而藝術的任務就是去顛覆、跨越我們已知的,以探查和表現我們未知的領域。過去的作品之所以總能夠令人感到充分和滿足,是因為他們使我們能夠追溯、回顧歷史中的某個時刻。這正是每個藝術家都必須要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所做的事情。
統一翻譯獎學金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Ulysses Yang的翻譯好文,有女兒的父母值得看看:
「無意間看到了一篇近期由朝日新聞評論,關於一位研究日本佛教思想史的女性研究員西村玲於2016年自殺的新聞。我看了內文,發現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同時我理解絕大部分人對英文文章有距離感,所以我全文翻譯出來,希望大家看一下(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同學)。」
最近比較少上臉書,但我無意間看到了一篇近期由朝日新聞評論,關於一位研究日本佛教思想史的女性研究員西村玲於2016年自殺的新聞。我看了內文,發現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同時我理解絕大部分人對英文文章有距離感,所以我全文翻譯出來,希望大家看一下(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同學)。
***
【研究員的自殺反映了無希望的博後人生】
西村玲(Ryo Nishimura)的日記表達了她的夢想,她想在實現職業目標的同時,還有著快樂的家庭生活,但隨後又進入了一個反映她混亂內心的黑暗轉折。
「那會比其他任何事都還要危險,並且事情會更糟,」她寫道。「所以我會將事情保持原樣。我必須這樣做才能活下來。」
這位一度前途大好的研究員,對她的問題尋求著一種「奇蹟式的解決之道」,藉以「重置自己的人生」。
但奇蹟從未發生。
這本從2015年11月開始記載的日記才開始寫不到三個月,這名43歲的日本思想史博士就離世了。
在財務不穩定、求職困難和破碎婚姻的煎熬下,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死,是一個日本病態笑話的縮影:「一旦你進入了博士學程,所有的道路都導向毀滅,尤其是人文學科。」
[得獎的研究員]
西村玲在東北大學就讀,她在2004年取得關於佛教史的博士學位,主要研究18世紀的重要思想家和僧侶-德門普寂。
她隨後搬回她父母在西東京多摩市的房子,並全心進行研究。
隔年,她獲得了由日本學術振興會頒發的傑出博後生資格,該頭銜提供每月約45萬日幣的獎學金長達三年。
「有這筆錢,我可以買一大批研究用的書。」欣喜若狂的西村告訴她的雙親,並承諾她自己要更努力研究。
她決定每年出兩份研究論文和四份會議報告以符合獎學金的期許。
西村帶了大量的佛經到她二樓的房間,除了和父母在餐桌吃飯以外,她很少離開那裡。
但是即使在用餐的時候,她也會快速而不停地談論她的研究。
「我希望我可以用塑膠膜把自己的頭包起來,這樣我記得的東西就永遠不會漏出來了。」西村曾經這樣說,在餐桌上帶來了一陣歡笑。
她在2008年出版的第一本書備受好評。她在2009財政年間獲得了年輕研究人員的JSPS獎和日本學士院的另一個獎項。
在當年獲得日本學士獎的六位獲獎者中,只有兩位具有人文背景。西村是第一個以宗教獲得研究獎的人。
「她帶領一群年輕的研究人員開拓了新的學術場域,並一個接一個地取得了成果,」為西村提供指導東京大學的佛教學者和榮譽教授Fumihiko Sueki寫道,他。「她幾乎是無與倫比。」
然而,在傑出研究員資格和獎學金補助結束後,她的生活開始走下坡。
西村的衣、食、住都依靠父母。為了支付她的研究開銷,西村在一所私立大學擔任講師,並在其他職業學校和文化中心從事兼職工作。
為了從大學圖書館借閱研究資料,西村依靠支付學費註冊為旁聽學生(auditing student)。
一位資深的學者,無法忍受目睹著她的掙扎,在2012年給了她一份檢查佛教文學英譯的工作。
西村接受了這份工作,並且很開心地看到她的年收入超過200萬日元。
但這份工作只持續了一年。
西村將她的簡歷發送到20多所大學,尋找一個學術職位。
一所大學要求她提交六份自己的創作,以作為申請過程的一個環節。每份複印都要花費數千日元。在這個縮衣節食的時期,她決定將它們複印並寄送給大學。
除了一封又一封的拒絕信之外,她沒有得到任何回饋。
她的申請材料和一封信同時被寄回,該信寫著:「我們很抱歉,但我們無法奉行您的意願……。」
西村懷疑一些大學甚至沒有看她的簡歷。
她用一個迴紋針來固定申請表格,但退回的材料幾乎沒有跡象顯示,迴紋針曾被移動過。
她沒有收到任何大學的解釋,關於她沒有得到這份工作的原因。
她家庭生活的現實開始陷入困境。她的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她找不到穩定的工作。
這些情況導致了一個步入歧途的抉擇:「我要結婚。」
2014年春天,西村在餐桌上向她震驚的父母解釋了她的婚姻計劃,稱其將「打開一扇救生門」,走出她發現自己已受困其中的洞。
她在網路上認識的未婚夫,大她超過十二歲。當他們結婚時,她不知道他有嚴重的個人問題。
2015年4月,西村離開了她父母的家,開始了與丈夫的新生活。
但婚姻很快地惡化,西村開始自責並且患上了精神疾病。
2015年11月6日,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幾乎病了,我決定離婚,但他拒絕了。我承認我蒙蔽於試圖找到生活中的安全感,但很難真正承認這一點。」
西村的日記顯示,她的情緒波動歸咎於幾個主題:她對研究的熱情,她渴望與丈夫和孩子度過穩定的生活,以及她處理生活現實的痛苦。
12月7日,她寫道:「當我和父母一起吃飯和喝茶時,我感到非常高興。但我自己毀了那幸福,現在它無法挽回了。」
她在2016年1月7日的日記寫道:「說實話,我想活下去。但是怎麼活?我希望活得快樂又陽光,並再次與大家一起歡笑。但似乎我必須經歷很多麻煩才能達成。」
她終於讓她的丈夫簽署了離婚協議,並在2月2日遞交到市政廳。
當天晚上,西村自殺了。
在寫給她父母的遺書中,她寫了:「我認為我沒有未來」和「我不能繼續努力下去了。」
這對父母經常如此教他們唯一的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付出大量的努力。你可能不會變得富有,但你可以過上自己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領略了這些價值。
她的母親和父親都是編輯,他們灌輸女兒大量的書籍。西村在2歲時已擁有50本書。她很快就學會如何閱讀和寫作,並在幾年內成為一隻書蟲。
當她沒有書讀的時候,西村會大聲誦讀報紙廣告或鎮內招牌上的東西。
她的父母對於西村這樣,為成一名研究員的童年準備感到非常自豪。
但現在,她75歲的母親說:「事後看來,我已經無法判斷它是好或壞。」
她81歲的父親說:「現在大學不是在尋找知識分子。他們只是在尋找方便的勞工。我的女兒意識到了這一點。」
[學術工作的缺乏]
由於警覺到與歐美相比,日本缺乏博士生的現象,日本政府在90年代將高等教育的重心從大學轉移到研究所。
研究生人數飆升,但許多大學面臨財務問題,並且教學職缺沒有增加。
這在學術就業市場上創造了黯淡的前景。
根據文部科學省(the education ministry)的數據,2007年完成博士課程的人數為16,801人,是1991年6,201人的2.7倍。
然而獲得教職的博士人數在同期增長相當緩慢,僅從1,520增加到2,191。該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找到工作的機率從1991年的1:4.1躍升至2007年的1:7.7。
即使在大學獲得職位也不能保證長期任職。
在政府鼓勵大學經濟自主的政策下,文部科學省在2004財年開始削減對國立大學的補貼,使學校依賴基於申請的競爭性專案補助。
大約在同一時間,大學開始招聘更多具有任期限制的“非常規”教師以及兼職講師,這個職位被認為很容易填補。
根據東京地區大學兼職講師工會的統計,全國大學的講師目前約有一半是由兼職人員擔任。
在工會和日本女性科學家條件改善協會(Japan Associ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nditions of Women Scientists)進行的2017-18調查中,711名兼職講師中有69%的人表示他們的年收入不到200萬日元。89%的人說他們每年的收入不到300萬日元。
「兼職講師的職位曾經是學術社會的最底層,現在卻連得到都很難。」工會秘書長Noboru Shida說。
此外,大多數有空缺的全職職位都有任期限制,這使得博士學位持有人很難制定長期計劃。
“博士之路是條毀滅之路。” Shida說。“栽培出的人才已被丟棄到水溝中。”
這現象對於人文學科,一些雇主認為「沒有用」的學術領域來說,前景更為黯淡。
根據文部科學省收集的年度數據,約有30%的人文學科博士在近幾年中,既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有接受進一步的教育。該百分比是全學科博士學位的平均水平1.5至1.8倍。
那麼在人文學科中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會發生什麼事?根據該部的數據,其中近20%被列為「死亡」或「行蹤不明」。這一比例高過於全學科平均博士生的兩倍之多。
(OS:這太可怕了…)
為了給年輕博士提供更安全的研究環境,該部開展了一項計劃,資助僱用年輕研究人員的研究機構。
然而,大部分工作都轉到了科學與科技領域。
2017財政年間,在該部門“優秀青年研究人員領導倡議”下聘請的72名研究人員中,只有一位是人文學者。
一位30多歲,專門研究平安時代(794-1185)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員,在3月底完成了他私立大學講師的任期後。他沒有找到新工作。
「我會繼續尋找研究工作,但與此同時,我會依靠失業救濟過活,」他說。「我也可能會成為兼職或臨時工。」
他補充說:「我每次在便利商店看到年齡在40到50歲之間的職員時,我都不禁想知道這個人是否也是研究員。」
西村的死在學術界似乎並不是一個異常現象。
2018年9月,一名46歲的男子在九州大學福岡校區被發現因火而死。
他曾在那裡的博士課程中學過憲法,但在2010年就輟學了。
根據一名認識他的榮譽教授表示,這位前學生努力維持生計,他除了擔任兼職講師,同時也在倉庫和包裹遞送公司做粗工。
然而,即使在晚上,他也一直回到他已結束研究的辦公室。
在校園搬遷計劃期間,大學管理部門發現了這位前學生,並要求他淨空辦公室。
在9月7日的早上,辦公室發生一場可疑的火災後,該男子的屍體被發現在一個攜帶式汽油罐和一個煤油桶旁邊。
[需要保護他們自己]
「我認為許多研究人員對西村的故事感到震驚,並認為,『這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病理學家Eisuke Enoki在「朝日新聞」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Enoki撰寫了關於日本博士學位問題的文章,解釋了問題的背景。
「首先,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常規學術職位非常稀少,以至於即使是一位前景光明的研究人員(如西村)也不被接受,」Enoki寫道。
他還質疑了招聘流程,特別是女性候選人,是否公平公正。
傳統的統一就業體制主要集中在新畢業生的集體招聘,這是系統性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公司不願意僱用30多歲或有研究經驗但更年長的人,」Enoki寫道。
根據Enoki的說法,對於大學畢業生和研究所畢業生,特別是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學生來說,獲得工作的機會是有限的。
但他說,研究人員自己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並應該學會如何在學術界之外保護自己。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沒有學術工作的人是失敗者』」。難怪他們一旦發現自己屬於該類別就感到絕望和認命,」他補充道。
統一翻譯獎學金 在 統一數位翻譯第19屆翻譯獎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小編:Miya/陳孟鋆 「統一數位翻譯第19屆翻譯獎學金」活動登場囉! 蝦米!宅在家,還有獎金可以拿?! 歡迎全台大專院校生(不限科系、不限國籍) 「譯」起共襄盛舉 ... ... <看更多>
統一翻譯獎學金 在 統一翻譯獎學金PTT - 商業貼文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應日系朱怡璇拿翻譯獎學金,躋身全台20位- 看板CHU - 批踢踢實業坊。 2020年統一數位翻譯(PTSGI.com)第17屆翻譯獎學金得獎名單揭曉,日前主辦單位於統一數位翻譯公司 ... ... <看更多>
統一翻譯獎學金 在 統一數位翻譯獎學金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中華大學/台北市訊】2020年統一數位翻譯(PTSGI.com)第17屆翻譯獎學金得獎名單揭曉,日前主辦單位於統一數位翻譯公司的全球總部頒獎,20名獲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