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 -- 陳珊妮
有時候就是要看穿了職場的本質,專業的本質
這個本質就是躍遷的關鍵
▌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這是產品力)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 (這是經營)
大多數的人的職涯都在幾個層次中游移
▌第一層學習階段,稱不上產生價值
只能協助別人分攤一些沒有挑戰性的Loading,這樣的情況在科技業更是明顯,進入職場的第一年就是快速地脫離這樣的階段,所以自我學習的能力就是一個關鍵!主動的自學能力。
▌第二層執行階段,有穩定的生產力了
對於一些基本問題的應對都可以得心應手,但是還稱不上專家,就是可以獨立運作,可以面對需求與合作方進行規畫專案的進行,但是缺乏長期經驗,這階段關鍵點在於當下應對,因為無法看到長期風險,所以當下的應對就是一個關鍵能力。
▌第三層專家階段,已經可以做出戰功
突破了一些別人無法做到的點,#看得到長期的盲點與短期的關鍵執行甜蜜點,當周遭人都在看著他眼前的事物時,他已經利用綜效在做未來的布局了,所以這樣的人很多人會覺得他很忙,但是卻又看不出他有因為忙碌而抱怨,因為他知道為何而戰。
▌第四層大大階段,除了可以做出戰功之外
對於事物的反應已經是直覺性的反射了,#而且對事情有著自我的詮釋與洞察,#有著自己的風格,更多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著自己獨有的步調,你通常只會看到他的成果,卻不知道這些成果是從何開始
其實這四個階段中就是不斷地在
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這是產品力)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 (這是經營)
之間游移
即便我們是做著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
在成長為專家之前,
我們都會面臨到要突破這瓶頸時中不喜歡的事情
▌因為 #品質與價值往往都發生在上游,
#而量體的放大都發生在下游
當你想要做好一件產品時,你終將會知道當下做出產品的能力是一種技藝,但是這樣的技藝是所謂的Do the thing right (把事做好) 的層級,是具象化想像的能力與工具。
但是我們要具象化什麼?就是屬於 Do the right thing (做對的事) 的層級,這時候對客戶需求的了解、對客戶場景中的痛點、養點與甜蜜點的掌握,你甚至要比客戶更懂,懂得觀察出他們的行為線索,而不是聽他們說而已,要從行為做判斷而不是修飾後的口頭情報。
所以你要去做那些技藝以外的事,蹲點觀察,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反覆驗證行為線索,思考採樣的偏差,去追尋那些沒人想要多談與挖掘的卡點,你甚至還要會在言談中默默地突破心防,你才會擊中那關鍵的決勝點。
經營,#把自己的能力放到海外國家,那很有可能就是降維打擊,瞬間槓桿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弱差,成為了自己的優勢。經營,當別人都在努力做到一年內可以拿到的證照,而你在努力需要兩年才有所成就的語言,#所以你成為了國際人才,#而他人努力的讓自己成為本土人才,這些都是那些我們不愛的事情。
▌沒有人想做,也就是因為沒有人想做,所以價值在你這邊完整了
需求在你這邊被滿足了。在人多的地方,所有的努力是會彼此抵消的,因為大家都在做簡單的事情,在人少的地方,你所經歷的都是稀缺性的經驗,需要這樣能力的也不多,但是卻總是足夠讓你步步高升。
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 (這是產品力) 這是匠人精神,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 (這是經營) 這是選對戰場,在日本他們崇尚職人的精神,戰場已經預備好了,所以可以專注的幹,但是在戰場還沒準備好的環境中,你要懂得把自己放在戰場上的能力。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 (這是企業經營) 是在建構一個價值連結與產生綜效的事情,跨出舒適圈與熟悉的專業,那當然帶點不舒服,你最近過得很舒服嗎?
我有點辛苦啊 XDDDDD
設定好長期目標,才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而受挫
給還是員工的朋友一個例子來看,當你還是位員工時,#你只要可以做到主動回報,你就會快速地得到你想像不到的好處,可惜沒幾個人做到過,因為你覺得做好事情就好,老闆問了有進度就好,何必像是抱著大腿似的那麼常報告,但是不好意思,老闆問了就表示老闆覺得不安了,覺得你回應太慢了。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吧!因為有時候那些不喜歡只是一個逃避的藉口,讓你逃避你所不擅長的一切。這個世界要的東西從沒變過,不要只給他們你僅有的,要給他們需要的。
綜效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生物的本能在面對困難時最常發生的兩種做法,一,是對抗,二是逃避。
這種現象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各個面向。例如,一個要向女性主管要求加薪的男性員工。如果你是一位「兩種選擇」的上司,你只有兩種回應方式:對抗或逃避。
你可以選擇對抗,形式有很多種:
👊你可以貶低他:「你的薪水和別人一樣多啊」。但這個答案等於將她貶低為一台機器。
👊你可以吹捧他:「你是一位非常有價值的同仁,我們真的希望能夠為你提供更好的待遇。」這個回答或許可以稍稍緩解對方緊繃的情緒,但他不過是一種虛假的謊言,一種有口無心的廢話。
👊你可以拿他和自己比較:「我從來沒有向上司要求過加薪。我很注重團隊精神,所以加薪都是自己找上門的。」
🤞你也可以妥協:「我無法給你加薪但我可以讓你每個星期五都提早半小時下班。」
在這種對抗中雙方都是輸家。勞方輸掉員工半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而員工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加薪。妥協永遠是一種拮据、狹隘的東西。因為妥協背後的假設是,桌上的派就只有這麼大,如果你多吃一點,我就得少吃一點。妥協只是貧乏思維所帶來的一種比較溫和的結果。
除了逃避和對抗,其實你還有「第三選擇」。以下的例子可以參考:
一位男性員工想要大膽地跟公司大老闆談一談他的薪水。大老闆完全不認識他,但還是邀請他到辦公室聊一聊。
當她說,「請再多談一點你的狀況」時我確實有點訝異。我向她說明家中情況,她始終安靜聆聽,而我也談及許多自己進公司以後所做的事情。她問我對公司、客戶、產品有些什麼想法。那個情況實在很奇怪,我們談了很久,我原先以為我們所要討論的是我的薪水,結果我們一直在談我,我過得如何、我有哪些想法、這幾個月來我在公司學到了些什麼。
然後,她問到一個我負責處理的客戶。她想知道我對於拓展這個客戶與公司的業務有何想法,而我就把自己剛好也思考過的一些想法與她分享。
兩、三天之後,她又請我到辦公室裡談談。這一次,三、四位其他同事也加入我們的討論。她已經將我對這位客戶的想法,事先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我們有了一次非常棒的討論,而且之後又進行了好幾次精采溝通,我感到非常興奮。最後公司決定擴大我的工作範圍,我不但薪水增加不少,同時也開始為這個重要的客戶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
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女士如何帶領他的團隊,創造出這個第三選擇:
👉首先她願意花時間以同理心來聆聽,真心希望了解這位年輕員工的處境及其心聲。表面看來,他似乎只是想知道為何他的薪水會帶給他那麼大的困擾。但深層來看,他其實是希望全面了解這位同仁、發覺他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好讓各方都贏,而非只是解決他個人的難處。
👉然後她深入了解他。一再請他到自己的辦公室、發掘他的想法,並結合其他人的思維。她珍惜他獨一無二的才能與想法。
👉最後,整個團隊達到中綜效(Synergy)的結果:新的服務、新的產品、以及新的方式滿足一位重要客戶的需求,甚至一整個新客戶群的需求。
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位主管擁有習慣在新的機會出現時,努力尋求「第三選擇」。當一位同仁提出抱怨時,她將它視為公司成長的契機。她視衝突為成長的沃土,而非對抗的戰場。
「第三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一書有非常多類似精彩的案例,而且不只是提供以上職場的解決方案。從夫妻關係、家庭關係、到國家、世界議題,以及我們的人生,都有很多深入的案例探討。擁有第三選擇思維,並不需要花大錢,有時候是透過聆聽,接納,視衝突為進步的養分,透過共同解決問題的一致目標,進而開展出前所未有新局。內容真的太精彩了!
不管你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碰到解不開的習題,這本書都有很棒的方向指引你前進。
#第三選擇
綜效例子 在 我是老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很喜歡一位管理大師馬歇葛史密斯的著作,除了文字簡練、幽默之外,也充滿了他自己與他指導的經理人的實例,對我來是很具啟發性與指導性,不過他著作很多,但比較難看到中文版,覺得很可惜。
馬歇葛史密斯是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教練,他訓練的人大多是財星500大企業的執行長,包括福特汽車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曾經指導過200位CEO。簡單的說,他就是幫忙高階主管改進他們工作表現或自我改善的教練。
他的收費模式是:只要他評估願意接的case,被他訓練的經理人有達到設定要改善的目標時(必須經過重要關係人評估且認同)他才收費,意思是他有把握一定可以完成任務,否則他就會白忙一場。他曾經被Thinkers50推崇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力思想家,與韓第、柯特勒等大師並列Thinkers50管理名人堂。富比世雜誌把他列入最受尊敬的五位高階主管教練之一,美國「公司 Inc.」雜誌封他為「全美第一的高階主管教練」。
在他的《學領導》書裡有許多有關管理者需要注意的原則,也都以實際故事的方式呈現,除了讓你會心一笑,也會省思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像是下面這個例子:
馬歇葛史密斯曾經輔導過七十多家大型企業,幫助他們發展有助於團隊合作的文化,展現以下的行為:「有效促進團隊合作」「和同事建立夥伴關係」「與其他單位創造綜效」等等。
他在指導這些單位時,都請他們的領導人把一件事放進行為準則裡,就是「避免對其他人與團體,作非建設性的批評」,因為非建設性的批評,正是削弱、扼殺合作意識的原因之一。
那麼,直言不諱坦誠回饋和「非建設性的批評」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可以思考以下幾件事:
- 這個言論對於我們的公司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們的顧客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談話的對象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所談論的對象是否有助益?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你經過思考後都是「否」,那麼這就屬於非建設性的批評。
葛史密斯很誠實地提到上述這件事並不容易做到,因為他也曾在收到他的部屬們給他的360度回饋裡,反映出他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其他92%的人都做得比他好),因此他下決心想改掉這個毛病,他跟所有同事說「假如有人下次聽到我對於其他人或團體發表非建設性的批評,若你當下指出來提醒我,我就付你10美元」
葛史密斯第一天在中午前就被罰了50元美金,之後幾天也還是陸續受罰,但到最後,他的確成功改掉了這個問題,在滿分5分的評量下得到4.8分,且比96%的人在此項目都作得更好。
他為他服務的客戶也設計類似的罰款制度,每次罰2美元,把罰金捐給慈善機構,據他說,這些年為慈善機構爭取到超過30萬美元的善款,你就可以想像「不做非建設性的批評」真的非常不容易。
我讀完這段的感想是:這個提醒不只在企業管理上要注意,在政治與社會上似乎也很適用。
#老查隨意讀
#馬歇葛史密斯
#學領導
綜效例子 在 企業綜效,是機會或幻影? 的相關結果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企業高層過度相信合作的好處,以至於忽略了綜效計劃可能引發的負面漏接效應。綜效有優點也有缺點,可惜當主管一味看好的時候 ... ... <看更多>
綜效例子 在 「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LEWIS 原則的Synergy 的相關結果
... 綜效的例子。 總之,綜效看似很難懂,其實只有三個重點:. 1. 不要單打獨鬥。 2. 資源有效運用。 3. 有合併效用,才值得嘗試(也是雙贏或三贏的重要 ... ... <看更多>
綜效例子 在 六種綜效推動成長 的相關結果
管理學上,綜效是指兩個以上的組織單位或企業以共事方式,創造出比原來各自行事時,更大價值的能力。常見的企業綜效有以下六種: 一、共享專業知識單位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