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你又上網亂買什麼麟洋配周邊」
「媽~你看,又有姊的包裹了」
「你平常又不運動,看個小林同學就下訂單買桌球桌,會不會太誇張」
📦📦📦📦📦📦
疫情逐步解封,你有統計一下宅在家的這幾個月花了多少錢嗎?家裡誰花得比平常多?性別會影響網購傾向嗎?
#性別與網購💲
根據2019年的「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資料分析顯示,網購使用其實並沒有很大的性別差異,男女愛網購程度差不多。消費金額則是男略大於女,男性平均消費金額為2,099元,而女性為2,042元,但也無顯著差異。
#年齡與網購💲
以年齡區分的話,有在使用網購的族群以30~49歲和18~29歲的比例最高, 50歲以上之族群則為最低。最顯著的差異在 #消費金額,30至49歲網購者是花費最高的一群人,平均每月消費金額近2,700元,與其他兩個年齡層均有顯著差異存在;50歲以上的網購者平均金額為1,503元、18~29歲的年輕人平均金額為1,228元。
⭐傳播調查資料庫:https://www.crctaiwan.nctu.edu.tw/about.asp
----------
此文是依據「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第三次(2019年):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I」所蒐集的調查資料。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從2012年起每年以不同次主題切入,輪替調查所有傳播次主題,希望藉此深入描述台灣閱聽眾媒體使用的輪廓,以便建立更完整的長期資料庫,幫助學者對台灣傳播現況與當下發展作全盤性的分析或理論的建構,並作為政府擬定政策的參考。計畫主持人為本院人社中心張卿卿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 #人社中心 #傳播調查資料庫 #科技部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網購 年齡層 分析 在 Jo's 九萬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淘寶單身日11.11過後的第六天,快遞小哥依然大包小包,從早到晚。
還沒來上海之前說什麼都不想淪陷,來上海後,幾乎是不得不了。很多東西要去實體店面反而不知道從何找起,而11.11這個商人創造出來的節日又給了消費者一個完美剁手的藉口。
新聞說單身日淘寶一開賣前三分鐘銷售量就破億了,還有文章分析中國各大城市的人消費的型態:悠閒山城重慶銷售量最多的是自動麻將桌,上海人喜歡買style、戰利品最國際、消費年齡層最高,北京買最多的是漱口水和逗貓棒,杭州最科技。
然後,又有新聞說,這種節日製造了多少垃圾、多不環保。看看自己購物車裡的清單,唔,都是必要的東西啊,遲早都是要買的。而熱愛網購卻看不懂中文的倪先生為了在淘寶上買東西,可是不辭辛勞的使用google翻譯,得意的不得了。
但是,雖然台灣的網購沒有淘寶厲害,我還是想念台灣每個便利商店都有代收服務啊!我現在每天都在接快遞小哥的電話 ...。
網購 年齡層 分析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信報》《經管錦言》專欄
「…可能有點天真,但我期望隨着更先進和創新的物流技術和服務,網購會增長得更加快,和價錢能比門市有更大折讓。就算內地客如何蜂擁到廣東道的名店,只要愈來愈多香港人以網購代替到門市購物,門市的銷售就會進一步因網購蓬勃而萎縮,旺區租金就有望下調至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
網購能對抗地產霸權嗎?
作者:李 臻(Oscar Lee)
2015年7月14日刊於《信報》
不用看什麼數據分析,都不難感受到零售業的淡風。某周五約了太太看戲,趁還有時間,走進某高檔百貨公司走一轉。已經開始了大減價,但數千呎地方,也只有寥寥數人,看上去售貨員好像更多。也驚嘆現時買手的觸覺,很多東西都愈來愈誇張,不知是迎合什麼人的品味,自問就carry不到了。
沒有太合心水的東西,就轉去隔鄰某喜愛的品牌專門店看看。誰知一進門已中伏,全店只有我一位客人,立刻被售貨員貼身招呼。沒有預計要購物的我,只好隨手拿起一隻設計頗新穎的皮鞋問兩句,再找機會離開。望一望標價,8000大元。心想:是好看,但不太值吧。
比門市便宜超過三成
回家到網上商店看,那雙新款鞋子才標價440英鎊,即約5500港元,比門市便宜超過三成!過幾天網店也開始減價,減價後更只賣約3300港元,即只是門市價的四折!而且還免費由英國DHL速遞上門,兩三天就送到,送到來的貨不合身或不稱心的話,網站還說可免費退換。再瀏覽新一季的鞋子,就算是熱門牌子和款式,都比香港門市有至少兩成折讓。
和一些衣着講究的朋友談起,他們說已很少在香港購物,西裝、皮鞋、領帶、甚至波鞋和打golf的衣着,不是網購回來,就是旅行時買的。他們還笑笑口說,除非是闊太,想當上名店的熟客,打尖買限量版手袋,又或者是很享受shopping的感覺和名店的服務,否則網購方便得多,可以足不出戶,看盡喜愛品牌的新貨,省錢也省時間。
網購的趨勢已不用多說,Statista網站預計到2018年,全球的「B2C」銷售會超過2.3萬億美元!而iAcquire的統計就顯示,在美國,以X世代(33至46歲)的高學歷和高收入女性,為網購的最忠實支持者,但各年齡層的分別也不大。而香港人的網購選擇,有可能比美國更廣,因我們除了可以選購歐、美、日網店的高中檔名牌貨,也可以由內地多如星數的網店,選擇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由衫褲鞋襪到家具都一應俱全。有時工作納悶,在寫字樓上一上網店瀏覽,也是鬆弛神經的好方法。只怕是click吓又買對鞋,click吓又買件外套,到收到信用卡月結單時神經會更緊張。
很多大名牌或許要顧全超高檔形象,仍然不在網上銷售貨品,但隨着網購店的普及和銷售額不斷上升,不加入網上銷售,最終只會和自己的營業額作對。相信未來必定會愈來愈多牌子加入,以網銷來彌補門市銷售額的下跌。某次和最近破天荒減價的某名店經理傾談,他說銷情下跌是事實,減價除了想刺激銷情,公司其實也希望把全球的貨品價格拉近,以減低水貨客的毛利,從而打擊走水貨的行為。
網購蓬勃旺區租金或降
無論如何,那雙8000元的皮鞋,租金就可能佔當中的2000元。網上名店就算計入速遞和退貨的成本,也必定遠遠低過市中心的租金成本。而且網店不用裝修得美輪美奐,可以在偏遠的貨倉24小時營運。網站的毛利率,分分鐘比大百貨公司更高。只要建立良好的商譽和服務夠貼心,亦更容易建立熟客群,和運用大數據去刺激銷情。
可能有點天真,但我期望隨着更先進和創新的物流技術和服務,網購會增長得更加快,和價錢能比門市有更大折讓。就算內地客如何蜂擁到廣東道的名店,只要愈來愈多香港人以網購代替到門市購物,門市的銷售就會進一步因網購蓬勃而萎縮,旺區租金就有望下調至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不會像現時動輒也數十萬、數百萬一個月那麼瘋癲。這樣的話,其他行業,如食肆的租金也能相應下調,小店會更易生存,普羅大眾或許就不用捱那21元一杯的茶餐廳奶茶;不斷加價和疑似削減份量的大家樂(00341),也不用榨來榨去都只能榨得1%的溢利增長了。
岔開一點說,只可惜我們未能網購奶茶和早、午餐,否則就不用天天被這些連鎖食店欺壓着。我也一直很不明白,一杯30多元的咖啡,和40多元的焗豬扒飯,估計約有10元為租金成本,為何買外賣要和堂食同價?為何外賣咖啡的人,要補貼在梳化坐一、兩小時嘆咖啡,理應分擔租金成本的顧客呢?
身為小市民的我們,多些光顧各大小購物網站,或多多支持在Facebook經營的小店,精明消費以外,還可能為協助抵抗地產霸權出些少綿力。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retail #OnlineShopping #地產霸權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