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對拜登政策綱領的建議(二) Bitcoin、美股、COVID每日死亡人數齊創新高 是悲還是喜?
上周我已討論過拜登已宣布的其中4個首要政策綱領,包括(1)治疫、(2)氣候變化、(3)重建經濟、(4)中美關係。其實他還宣布了另一重要政綱:
(5)改善因BLM激發出來的嚴重種族關係問題。其實除長久數百年來歧視黑人問題,美國還有眾多和複雜的性別、性取向和其他少數族裔(尤其亞裔)被歧視問題。拜登企圖樹立良好榜樣,所以盡量挑選合資格的女性和少數族裔人士為重要官員。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為半黑人半印度裔和財長耶倫(Janet Yellen)為猶太裔,都將是首名女性出任這些要職,被提名為國土安全部長的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更是古巴出生的難民。
但這些任命都只有象徵式意義,即使出現過首名「黑人」總統奧巴馬(媽媽是白人),根深柢固的黑人歧視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黑人平均收入仍遠低於白人,他們仍經常遇到警暴,甚至被槍殺,甚至可說黑人總統的出現,激發出更嚴重的白人不安感,間接幫助了種族主義者特朗普,4年前便成功贏取總統寶座。要真正解決各種歧視問題當然非常困難,包含憲法、執法、槍械、經濟、教育、健康和其他社會問題,更絕不可能在拜登4年任期內成功。隨便提出一個黑人貧民區的嚴重家庭結構問題,超過70%黑人嬰兒出生於未婚媽媽家庭。因此,很多單親媽媽無法完成學業,亦極難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結果長期倚賴社會援助,更無法逃出世代貧窮問題。此問題的根源固有種族歧視元素,但亦有黑人本身文化問題,實不容易解決。
除拜登自己意會到美國正面對的5個主要挑戰以外,我認為美國亦面對另外5個更深遠的長期和結構問題,如不獲得重視和改善,足可令到美國走向衰落,更將令世界變得更危險和動盪。
(1)修補憲法與選舉制度漏洞。過去我已提出多個主要憲法不公之處,包括參議院不論州份大小,都擁有兩個議席,賦予細小州份太大權力,形成選舉人票制度的偏頗,因此導致經常出現共和黨輸掉普選票,但勝出選舉人票的荒謬反民主結果!為何加州選民的一票比重,不到懷俄明和阿拉斯加等人口小州的三分之一?加州除了人口最多,亦當然人才薈萃,充滿創意,是最多創新企業,如Tesla、SpaceX和蘋果的搖籃,長期下去,如這些精英愈來愈感覺自己一票完全缺乏影響力,與南部「老鄉巴」的價值觀完全相反,最終加州會否連結西岸州份(或東西兩岸?),企圖獨立?會否因此帶來第二次內戰?
跟一些美國人和更奇怪盲撐美國的中國人討論到此問題時,他們就會美國歷史和憲法專家上身,指出美國只是一個「共和國」,並非一個「民主國家」(democracy),此不公制度更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等美國國父,為保護州份權力(state rights)所精心設計。這論點太取巧和自相矛盾吧!如美國承認只是一個共和國而非民主,那麼為何每當抨擊甚至攻打其他國家時,整天把民主掛在口邊?另外,即使240年前美國立國之初有需要保護所謂state rights(主要為保留黑奴制度權利),到了今天,美國仍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平等和統一的國家嗎?這種思維和制度,正是美國生物學家E.O. Wilson形容人類社會制度停留在中世紀的最佳佐證!
修憲當然非常困難,先需要最少75%的州份通過,然後再需要得到國會兩院最少66%支持。較有可能的是我曾提過的「州際協議」(Interstate Compact),同意把選舉人票投給全國普選票的勝利者,而非投給州內普選票勝利者。跟總統大選一樣,需要得到最少270選舉人票的州份簽署才能成功,現時已取得代表196票的州份支持,仍在等待代表98票的州份通過。
美國人鄙視政府 真正人才不願加入
(2)改善教育制度和提高國民知識水平。美國仍擁有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和史丹福等全球最優秀大學,但中小學的平均水平就明顯落後於東亞多國。加上假新聞(fake news)和各種充滿仇恨的種族、民粹、宗教和國家主義,充斥社交媒體,結果近半美國人感染「思想病毒」,變得愈來愈反科學、非理性和不道德!即使面對日益嚴峻疫情,大量美國人仍不願戴口罩,危害他人和自己,完全反智。過半美國人亦將不願接受疫苗注射。如此質素的人民,底層50%美國人平均生活水平,40年來毫無寸進,真的感到意外?責任真的在被指控為搶掉他們飯碗(或麵包)的中國人?
問題更超越企業僱員的平均水平,亦影響到政府設計和執行政策的能力。美國人鄙視政府,認為她永遠是問題的一部分,並非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吸引人才加入各級政府工作。傳統精英,極其量只有興趣當政客,或被挑選入總統內閣,對當公務員絕無興趣。對比中國,基本上已恢復科舉制度,大家可能只知道高考競爭激烈,不易考上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取錄率低於1%,但原來當公務員的國考也同樣甚至更激烈,整體取錄率也只有1%至2%,某些熱門衙門更出現數千人爭取一個崗位!
大量中國年輕大學生充滿服務社會的理想,並不一定嚮往純為金錢的企業出路,當然亦有穩定收入和社會地位的考慮。過多人才被政府吸納,當然亦非好事,可能扼殺大量商業和科技創意,兩者間實需要一個動態平衡。但現今全球面臨COVID疫情的衝擊,加上對付氣候變化,和防止核戰等重要長期問題,實需要穩定兼有能力的政府來執行政策。
單看疫情這次大考,各國政府的質素,高下立見!中國實體經濟已逐漸恢復,甚至有權提出貨幣政策「收水」。美國呢?無限QE繼續,再談下一輪萬億美元刺激方案(trillion dollar stimulus),美匯指數跌穿91,Bitcoin、美股與COVID每日死亡人數齊創新高!可悲還是可喜?
(3)移民制度改革。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國家,這亦是過去美國強大的最主要原因。不止吸引到全球精英到美國留學和移民,亦能吸引到大量尋找「美國夢」的墨西哥、拉美和其他國家的合法與非法勞工。但在過去4年,在特朗普領導下,加白宮高級顧問米勒(Stephen Miller)詭計,美國種族和國家主義高昂,已變得不歡迎甚至仇視移民(例如伊斯蘭禁令),連留學生也不歡迎,尤其想唸工科的中國人,亦當然嚴厲逮捕和遣返大量拉丁裔非法移民。但美國一半STEM畢業生為亞裔,所謂白人精英主要只對法律和華爾街有興趣,矽谷創業者一半亦是亞裔,例如Nvidia的黃仁勳和Zoom的袁征等,如沒新移民,下一代的初創企業又哪裏來?
即使拜登上台,稍為改變政策,但在失業率仍高近7%,反中國反移民情緒仍高漲的情况下,美國真的會重開歡迎移民的大門?加上疫情仍超嚴重,不用說移民,暫時連夠膽去美國旅遊的人也不多,情况最少維持一年。另外,如美國真的有興趣保持其世界一哥地位,其實純粹誣衊中國各種不是和罪名,企圖阻礙中國正常發展,是幼稚、無知、無理、無效,甚至邪惡和非常危險的做法。中國的和平、科學化和人性化崛起,既造福人類,亦是無法(更不應)阻擋的。美國唯一可做的是計劃在中長期大量增加人口,當然不可單靠自然生育,必須倚賴大量移民。如美國人口翻倍,增至近7億,或許能增加相對中國的競爭力。但美國這個「大熔爐」(melting pot),能否消化如此巨量的新移民,是另一個問題。
拜登應加快綠色經濟 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4)經濟和社會福利改革。無限QE加短期財政刺激方案,既不能治疫,連實體經濟都救不了,唯一作用似乎只有谷高股市。名副其實,美國真的窮到只剩下股市的紙上財富。政策是有代價的。財赤變得更嚴重,甚至開始動搖世人對美元的信心。不止Bitcoin創新高,上月歐元超越美元成為全球第一貿易貨幣,暫只有1個月,未能判斷為長期趨勢,但值得留意。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近日全球最大對冲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提醒大家,美國社會不公程度,已接近足以引發內戰或革命的地步!我希望拜登能啟動一些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改革。向富人(billionaire)和盈利佔比GDP超高企業加稅是必須的,亦是國民所支持。其實過半美國年輕人是支持社會主義,尤其支持全民醫保,其實美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唯一尚未有此福利。如成功,對減輕BLM問題都有幫助。
拜登應履行加快轉化到綠色經濟諾言,建設大規模太陽能電站和分佈式光伏屋頂,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美國確需要維修和興建大量基建項目,有助減低經濟倚賴消費。暫時美國企業仍充滿創意,在多方面的科技仍領先全球。但FAAMNN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Nvidia、Netflix、Google)等Big Tech的影響力和賺錢能力已非常驚人,拜登有需要繼續關注壟斷市場、不公平競爭、非法經營模式和社交媒體監管等問題。中國和歐洲已開始這方面討論和調查。
(5)外交和軍事政策改革。二戰後,美國當上世界警察,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後經歷30多年美蘇冷戰,至1990年蘇聯解體後,更成為單極超級強國。但奇怪地美國未有因此減低軍費,現在每年支出近7000億美元,超過隨後9國軍費總和,比十九世紀英國海軍的「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更誇張很多!
美國軍力絕不是紙老虎,充滿實戰經驗,過去40年,戰火連綿不絕,單在中東和中亞的所謂反恐戰,已延續近20年。美軍傷亡有限,但被屠殺加因戰爭而死的伊斯蘭教徒人數遠超過100萬,絕大部分為無辜平民,規模已幾乎可與猶太人大屠殺(The Holocaust)的600萬相比。再說一遍,「911」恐襲主腦拉登(bin Laden)和大部分參與者為沙特國民,連一個伊拉克或阿富汗國民都沒有;但美國主要攻打對象是伊、阿兩國,完全沒有採取任何針對沙特的行動,反而至今沙特仍是美國親密盟友。沙特亦是全球最獨裁和專制政權之一,女性近乎完全沒有人權,更有證據沙特財政上支持恐怖主義,但美國從未抨擊沙特,更未嘗試推翻其政權!
中國崛起,當然是美國最大挑戰者,但中國崇尚和平,已40年沒有戰爭,軍備確不停進步,但核武數量只及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在此情况下,美國有需要浪費大量資源,寧願債台高築都繼續窮兵黷武,合理嗎?更有效的做法是停止戰爭,大削軍費,把資源改投到提供國人更佳醫療和社會福利,改善低下層人民生活。
國際關係上,美國亦應放棄Rambo(戰狼師傅)式外交政策,迫使所有國家採購其超昂貴軍備, 附和她的反華政策,儼然必須成為美國附庸國!事實上,即使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到訪時,亞洲各國仍必給面子,在他面前唯唯諾諾,但他一離開,15個國家即簽署以中國為首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一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說,千萬不可逼亞洲各國在中美兩國選擇其一!只有蠢如澳洲,情感上錯覺以為自己是歐美國家,但忘記地理上接近亞洲,才會盲撐美國多埸不義之戰,且被揭發在阿富汗犯下冷血屠殺平民罪行!美軍犯下甚麼罪行就更難講(入侵攻打已是罪),因為美國拒絕加入國際刑事法院(ICC),反制裁檢控官,真諷刺和充滿黑色幽默感!
我有一個建議,每次拜登演說完畢,都會慣性講God bless our troops,此情可以理解,尤其他已去世大兒子Beau曾在伊拉克服役。但這些實為殘酷的不義之戰,不值讚賞和表揚!
美國需改變「永遠第一」信仰
最後一個建議,非常困難,但最重要。美國人實需反思改變自我形象、信仰和文化。大部分美國人相信美國永遠第一,經濟、科技、軍力、文化和甚至道德上,都是第一!這是一種信仰,不需要證據。二戰後至最近,美國確是經濟、科技和軍力一哥,文化和道德較主觀,比較難說。但近年中國崛起,在2014年以PPP計算GDP已超越美國,看趨勢,5年內名義GDP亦逼近,這是一個美國人極難接受,但也必須接受的事實。更難接受,但鐵一般的事實是中國40年來的崛起是和平的,極少塗炭生靈,管治制度或比美國更科學化,更有效率,且更道德,和更人性化!
美國人信仰基礎為Judeo-Christianity,相信只有一個真主,且有一種福音派(evangelical)的宣教使命感。當某人或某國自信是代表正義和某理想時,往往是犯下各種暴力罪行的最常用藉口。因為他們相信其他人代表對立的邪惡,如他們不自願「改過」,那麼即使消滅殺害這些人,也只不過是替天行道!現今美國人針對中國的無理態度,與從前征服美洲,消滅99%的5000萬原住民(天花加屠殺)的征服者(Conquistadors),同出一轍。分別在於中國不止有弓箭長矛,亦有核武,治疫方面,就更不用比較了。
可能美國人應改學佛,明白回頭是岸的道理。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Netflix、Nvidia、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及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美國選舉人票分佈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選出乎意料的激烈戰局:比民調更重要的是人心】
2020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已經過了三天,贏家仍未確定。
開票過程峰迴路轉,從一開始的德州開藍、夜間的威州、密州翻藍,到昨晚的賓州、喬州拉鋸…拜登與川普激戰到如此地步,倒是選前主流媒體與各家民調普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難道如同四年前大選民調翻車的情況再度出現了嗎?
#傳統民調與現實的差距
四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主流媒體與傳統民調組織,多顯示希拉蕊大幅領先,但結果川普打破所有主流輿論和各家民調的分析入主白宮,雖然有「選舉人團」的制度因素助攻,但當時「民調嚴重失真」的問題已經被各界學者專家紛紛提出來檢討,甚至出現「#民調已死」的聲音。
近年來,許多國際媒體與機構的民調確實普遍表現不佳,誤差範圍甚至逐漸擴大。從2012年歐巴馬競選連任、2014年美國期中選舉、2015年英國國會大選、2016年英國脫歐等,結果都與事前民調預測完全相反。
一份由史丹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與微軟在201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Disentangling Bias and Variance in Election Polls〉顯示:1998年到2014年間美國各州總統、國會與州長選舉總共4,221份選前民調,將它們與開票結果相比,1,000人的調查平均誤差範圍達正負7%,而不是一般民調宣稱信心標準的正負3%。
根據《報導者》在2016年大選的專題說明,在排除刻意造假的情況下,民調不準確的原因通常包括:
1.抽樣代表性不足、2.民調回覆率過低、3.民調設計不良、4.受訪者不願吐實、5.游離票比例過高。
#害羞川粉的逆襲
而在2016和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除了上述1-3的工具性因素外,特別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就是「受訪者不願吐實」這項因素,回歸現實情況,其實就是在談「隱性/害羞的川普支持者」(Shy Trump Voter)這群人。
根據美國政治網路媒體《POLITCO》一篇6月時分析民調可能失準原因的報導當中,就提到 #四年前對於川普潛在支持者分析不足 的問題今年可能依然存在:
川普總統指責民調刻意造假以對抗他的問題雖然並不為真,但民調機構人員確實仍在設法他們四年前遇到的困擾,包括搖擺州調查抽樣較少、而各州內的民調其實高估了拜登的優勢等等,這些恰恰都是2016年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全國民調在很大程度上誤差並不大,但是州範圍的民調太少了,未能收集到準確的數據,特別是來自關鍵搖擺州「#沒有大學學位的白人選民」(被廣泛認為是潛在川普支持者)。
四年前學到教訓的各家民調認為,既然川普的支持者(藍領階級較低收入白人和低教育程度選民)被系統性低估,那就針對這些族群做統計上的加權 (weighting by education and lower-income)。這是美國公共民意研究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在 2016大選結束後所出產的官方報告當中的結論,也是近年來美國民調機構努力的方向。然而,從大選開票結果與民調的差距來看,上述提到的這些問題今年依然沒有完全解決。
而今年選前號稱美國智庫的「民主研究所」(Democracy Institute)做出幾份民調顯示,有77-78%的川普支持者不會願意向自己周遭的親朋好友承認自己其實支持川普。不過因為該機構被認為缺乏專業嚴謹與公信力,原本並未有多少主流媒體報導這項數據。
然而,由於今年開票到現在與選前主流民調預期民主黨大勝的景況差距太大,部分專家指出,這幾乎是在重演2016年大選民調低估了川普支持率的現象,「因為川普支持者擔心,表達真實意見會引起異樣眼光,比較傾向說謊。」
至此,「隱性/害羞川粉」的理論重新受到各方注意。
#害羞川粉所面臨的社會期許壓力
英國前首相卡麥隆的顧問希爾頓(Steve Hilton)表示:「由於幾乎所有媒體對川普及其支持者都流露出相當的恨意,所以人們比較不想對民調公司承認自己支持川普,而民調公司根本沒考慮到這點。」
另一名準確預測川普4年前當選的民調機構「特拉法爾加」(Trafalgar Group)創辦人卡哈利(Robert Cahaly)則指出:「今年這些『害羞的川普支持者』比之前(2016年)還要多。然而,人們不想表明支持川普,因為只要你戴錯帽子就會被揍,車尾貼上錯的標語就會被騷擾。」
卡哈利認為傳統的民調公司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
「#受訪者傾向講出訪問者想聽的話,而不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提醒了我們關於大家熟知的「#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在傳播過程或參與傳播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的看法不被主流意見認可,人們就多半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聲音就愈來愈小。
而即便是廣受主流媒體與台灣國內採用、追蹤的兩大權威民調「538」(FiveThirtyeight)與「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它們的創辦人在這兩天也都對川普支持率失真的原因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538(FiveThirtyeight)網站主編西爾瓦(Nate Silver)指出,有關川普支持度的民調失準,可能肇因於「#社會期許誤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即受訪者回答問題時,傾向以不實意願取代真實意願,以符合社會期許。「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湯姆·貝凡(Tom Bevan)在前天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訪談時公開指出:「所有專家和預測者都錯得離譜。」
澳洲國立大學講師宋文笛也在選前提出過說明,為何低收入者會基於「社會期許」回答與現實不同的答案:「低教育程度往往代表離美國社會主流的所謂『有文化階層』 (polite society) 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距離越遠,而所謂『社會期許』往往是後者所定義的。」
這些 #保守川粉 有不少人是美國的經濟、教育與文化層面的社會弱勢,廣泛分佈於中西部的工業區與內陸鄉村。由於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往往成正比,加上工作繁忙、在家時段不固定,也造成這群人比較缺乏時間接受冗長的民調訪談,加上川普有意識地宣傳「主流媒體不可信」的說法,也讓共和黨支持者的拒訪率和訪問失敗率過高,都造成民調方法無論如何改進,都 #測不到這群人的意見。
簡單說,由於社會環境與科學工具有限的因素,導致民主黨的民調容易被高估、共和黨的民調容易被低估,我稱之為「#藍色泡沫」。從上屆到今年的大選,可以看出民主黨的全國民調與某些州的領先程度普遍被高估了5-8%。
#民調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很多人在選前開玩笑說,如果這次再不準,「所有的民調公司都要關門了!」如今結果一出,由於各家民調模型、抽樣範圍與加權方式不同,得出來的預測結果也南轅北轍,雖然不能說民調完全不準確(許多民調在個別州與全國範圍的領先差距都在誤差範圍,變化趨勢也大致符合現實),但美國大眾對於民調的信任可能很難回到從前。
注重趨勢預測的產業如金融業對此就感到非常困擾,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許多華爾街的資深經理人與分析師對於民調預測連年出錯、毫不可靠的情況感到困惑與憤怒:「我們為什麼還要相信這些民意調查?」更有人形容這是「民調產業的滑鐵盧。」
也有投資者認為,未來傳統的民意測驗方式可能消失,而更多依賴網路搜索相關的大數據來衡量選民的意圖。
原因是現代人很少在家接電話,即便是透過手機,也很少人願意接起不明來電或陌生號碼。
確實,數據分析的專業如果能夠被應用在商業領域的消費者購物調查,沒有理由不能應用在探測大家的公共事務傾向。去年虹安團隊開發的系統每天自動研讀分析爬蟲下來的數十萬筆台灣網路輿情,再加上情緒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模型預測等科學方法,充分掌握了數據趨勢,也因此能夠正確預測台灣總統大選的票數差距達到0.1%。
當然,台灣的選制與選情相對單純,是否能夠將這樣的技術運用在實際上類似於50+1個不同地理與社會環境小國家的美國選舉加總,將會是很大的挑戰。結合大數據探測與傳統民意分析的方法論,也許會是民調產業的下一波改革浪潮。
#民調的背後更重要的是人心
民調的本質是探測與分析的工具,雖然是科學,但終究偵測的是千變萬化的難測人心。
而依賴民調作出解讀和預測的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也不能因此就輕易導出「民調無用」的結論。
雖然民調在上次和這次大選很難探詢到一些特定族群的意見,但我們更該思考: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沈默 或回答符合社會主流想像的說法?
選舉是我們實踐民主的過程,但如果我們的民主讓某群人感到害怕、不願意說話,
這實際上是傷害了言論自由,也是傷害了民主。
衷心祝福美國總統大選可以順利落幕,分裂與對立的美國可以重新合眾為一。
(圖片摘自 foxnews.com )
----
📒延伸閱讀:
1.美國大選民調再失準 隱性川普支持者成關鍵
https://udn.com/news/story/121687/4993275
2.美大選民調又失準 專家分析原因:太仰賴電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343519
3.美國大選|為何民調又失準?川粉不能說的祕密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01104/STCC3SAYF5DLNGAJMZUJEIOE3E/
4.【外媒綜合】這次美國民調為何失準?凸鎚六個關鍵點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37/4990802
5.從美國總統大選看民調「測不準」現象
https://www.twreporter.org/a/presidential-election-polls
6.Trump has a point about the polls, POLITICO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0/06/17/trump-polls-biden-324210
美國選舉人票分佈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圖卡〗美國大選僵局持續 未來對台是否會有影響?
美國總統大選自當地時間11月3日投票,持續至今開票結果尚未出爐,現任總統川普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也多次出面向支持者喊話。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福斯新聞網Fox News、美聯社AP等媒體估計,拜登的選舉人票暫時領先川普。
川普在台北時間昨日表示將提出選舉訴訟,同時也要求賓州暫停計票。是否會重演2000年高爾對上小布希,最終透過法律訴訟要求重新計票的歷史?
還有,選舉人何時正式投票?在參眾兩院,目前兩黨得票版圖各自分佈?美國兩黨未來對台政策是否會有變化?
🇺🇸 專題》完整了解美國大選制度、過程與最終結果
https://news.pts.org.tw/curation/new/4
#公共電視 #看見更好的未來
#pSharp #新聞實驗室 #公視新聞網
#美國大選 #川普 #拜登
#白宮主人 #誰是接班人
#WhiteHouse #election2020 #Democratic #Republican
美國選舉人票分佈 在 時事板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公投要真被民進黨逆轉的話台灣真的沒什麼未來可言了。四個都同意,台灣更有力。 15. ... <看更多>
美國選舉人票分佈 在 移民英國|YouTuber Coco哥大爆慘蝕入肉個案力數英國物業3 ... 的推薦與評價
港人一向鍾情投資世界各地物業,加上近年的移民潮,英國物業更是熱門之選,既可賺取租金收入,又有升值潛力,有需要更可收回自住,儘管如此,近日已移 ... ... <看更多>
美國選舉人票分佈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IA 的推薦與評價
選舉人團是美國特有的一種選舉方式。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
團選舉,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四年一次的美國大選實際上是由選民決定所在州
的選舉人團給哪位總統候選人投票。
[編輯] 選舉人團的制度
2004年選舉人分佈圖一州為一個選舉人團單位。
初始每個州的選舉人人數同該州在國會的參眾議員總人數相等,全國共535人。目前,加
利福尼亞州選舉人票最多,達55張,德克薩斯州34張,紐約州31張,而阿拉斯加、特拉華
和懷俄明等每州只有3張。
1961年批准的第二十三條憲法修正案給華盛頓特區3名選舉人,總統選舉人因此增到538人
。
得到超過半數選舉人票(即至少獲得270票)的總統候選人獲勝。
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
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
的總統候選人。
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
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即在此種情況下,最後由眾議院投票選舉
為總統。
[編輯] 選舉人團的制度的歷史
[編輯] 選舉人團的制度的誕生
在1787年的制憲會議上,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如何選舉總統。不過當時還沒有「總統」(
President)的提法,會議初期提出的弗吉尼亞方案和新澤西方案以及後來的討論和各項
決議中,都只是使用了「行政官」(Executive)的一般措辭,直到最後由莫里斯起草憲
法文稿時,才採用President的頭銜來稱呼新政府的首長。行政官的選舉方式,在制憲會
議上主要有四種方案:由國會選舉,由各州州長選舉,由全國人民直選,由選舉團選舉。
由各州州長選舉和由人民直接選舉的方式一開始就遭到了較多的反對,選舉方式於是只能
從國會選舉和選舉人選舉中選擇,其中議會選舉的方式在一開始就占了上風。制憲代表謝
爾曼先生的意見很有代表性,「由國會選舉,並且要行政官絕對依賴議會,因為行政要做
的事,就是執行議會的意志」,「世上若有所謂暴政,其實質就是行政獨立於最高立法部
門」。但到7月17日討論議會對行政官的彈劾罷免權時,由國會選舉的方式引發了相當的
爭議。莫里斯、威爾遜、麥迪遜等人認為行政必須與議會分開,「如果行政官既由議會選
舉,又由議會罷免,行政官不過是議會的產物」,因此,他們主張讓行政官擺脫對議會的
依賴,因而反對由議會選舉行政官。經過麥迪遜等人的反覆說明和辯論,會議代表們最後
接受了他們的意見。大部分制憲代表認為:一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總統極其困難,因為國家
幅員遼闊而當時的交通又不便,況且南北方的差別較大,人民不能全面了解情況,容易受
少數陰謀家的操縱。二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應該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所以總統不應
受到國會的控制,不應由國會選舉產生,「行政官的選舉應該交給別的源泉」,而用選舉
人替代人民大眾選舉行政官,才能最有效地繞過這些弊端。最後,制憲代表們達成妥協,
採納了選舉人團的方案。同時對於選舉人產生的方式代表們的意見還存在分歧,於是就這
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留給各州議會自行決定。
[編輯] 「贏家通吃」(the winner-takes-all System)制度的形成
1800年美國大選的選舉人投票記錄, 1801年2月11日拍攝美國選舉團制度的特別指出還在
於,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
(the winner-takes-all System),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
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其實這種「勝者全得」制度並非一開始就確立了,它的形成源於
1800年的總統選舉。這次選舉中,政黨登上了美國政治舞臺的中心。
美國在建國之初,不管是華盛頓還是傑佛遜等人都是反對黨爭的,但是後來由於政見不同
,漢密爾頓、亞當斯等人和傑佛遜交惡。1792年傑佛遜辭去國務卿之職,著手組建民主共
和黨。在1800年的總統選舉中,傑佛遜及其搭檔伯爾勝出,亞當斯敗北,可由於當時憲法
並沒有規定選舉團分別投票選出總統和副總統,而是各位總統選舉人每人籠統投出兩票,
導致傑弗遜與伯爾兩人票數相同。後在眾議院的複選中,經過多輪選舉傑弗遜未達當選票
數,最後在漢密爾頓的勸說下,聯邦黨的支持者轉為支持傑弗遜才最終選出總統。
1800年的總統選舉直接導致了憲法第12修正案對總統選舉制度的補充。修正案改變了每個
選舉人投兩票,改成投一票給總統,另外投一票給副總統。同時這次修正案在沒有明文出
現「政黨」(party)字眼的情況下正式承認了政黨的合法活動地位。自此以後,總統和
副總統的候選人開始在政黨組織下搭配競選。政黨在全國範圍內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
相應在各州推出自己的選舉人團。1824年後,大選舉團的選舉人都是由全州民眾普選產生
的,民眾投票以前都知道什麼選舉人將會投什麼總統候選人的票,所以民眾名義上是在選
大選舉團的選舉人,實際上是在選擇支持哪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投票的時候,擁護哪個
總統候選人,就投票支持相應的那組選舉人。獲勝的那組候選人在12月的一天就代表該州
投票選總統,一般都選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值得說明的是,各州的總統選舉人在當選前一
般都需向選民承諾支持某黨的總統候選人,但在實際投票時,仍出現了少數「不忠選舉人
」現象。
「勝者全得」制度實際上是以各州選舉的相對多數製為基礎的。由於政黨組織競選和各州
普選選舉團,這樣即使民眾在開始投票的時候比較分散,但只需一黨獲得相對多數就可贏
得本州的全部選舉人票,因此大選舉團在各州首府正式選舉總統時,獲勝的總統候選人支
持率一般都能超過半數,這也有效解決了總統選舉時的票數分佈分散的問題。在歷屆總統
競選中,人口較多的州由於眾議員較多,選舉人票也就較多,就成為候選人競爭非常激烈
的地區;同樣,由於「勝者全得」的制度,小州至少也有三張選舉人票,總統候選人也不
敢忽視。大選舉團的設置使得當選總統所得到的支持在地域上的分佈比較平衡,用來彌補
由於人口密度和分佈的不均衡而造成的地域上的不平衡,這一點在客觀上對於幅員遼闊、
各方面差距很大的聯邦制國家是十分重要的。
[編輯] 選舉人團制度的爭議
美國總統選舉所採取的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國內最具爭議的一項政治制度。
其支持者的觀點有:
選舉團制度可以更好照顧小州和偏遠地區的利益,鞏固聯邦;
方便計票,可以早出選舉結果;
在候選人選票接近時便於對爭議地區複查。
選舉團選舉並非不民主,只是以各州為計票單位後全國相加,不能簡單謂其不民主
一方面具有了民主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實現了對民意的控制,不僅能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
益,更體現了對少數的尊重和關心。
其反對者的觀點有:
違背了選舉多數決的原則,讓得到普選票較少而選舉人票稍多的人當選為總統,如1876年
的拉瑟福德·B·海斯,1888年的本傑明·哈里森,2000年的喬治·W·布殊;
違反了一人一票、每票平等的原則(one person, one vote),大小州選民的票值不等。
例如,在阿拉斯加,每張選舉人票代表著112,000人,而在紐約州這一數據是404,000(依
據1990年的數據)。
選舉人不忠問題,可能違背選民的意願;
無人贏得選舉票絕對多數時,將由眾議院按每州一票選出總統,不僅忽視了民意,也會產
生幕後交易問題,如1824年和1876年的選舉;
強化了兩黨制,實際上限制了選民的選擇權;破壞了美國的民主形象,還導致了選舉危機
;
選舉團制度是針對18世紀的問題,已經不適應21世紀的需要了,過時就需要修改;
依照國會研究人員的統計,截至2000年12月共有1028份建議修改選舉團制度的國會議案,
幾乎占了修憲提案的1/10,而最早的提案還可以追溯到第一屆國會。然而選舉人團制度是
美國共和制、聯邦制和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
果,而且已成為維護兩黨制的重要工具,儘管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與弊端,但也並
非沒有合理性。近年來,美國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不斷,民意調查也表明幾乎所
有美國選民都支持廢除「選舉團制」,但由於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B%BD%E9%80%89%E4%B8%BE%E4%BA%BA%E5%9B%A2&variant=zh-h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