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到失去熱情,壓力大到沒有生活?少做50%工作,贏得100%的成效!﹞
有些人工作多,工時長,經常加班,壓力爆表,還犧牲了家庭與生活,問題是他們真的獲得成就感了嗎﹖答案是未必!為什麼這些人越是努力工作,越是看不到成效,有的還得不到公司的重視﹖原因可能只有一個,他們做的是—
偽工作(Fake Work)!
這類工作,看起來真的很像工作,卻是無法產生成效的事;換句話說是徒勞無功。可怕的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公司也沒有發現,假使拿掉這些工作,對公司營運一點影響都沒有,根本是瞎忙。問題是腦子沒去意識到,不代表身體沒知覺到。這些人每天忙得昏天暗地,結果忙出一身病。
最近跟一位職業女性訪談,她在醫院做護理長之後,到長照中心任職主管,對工作非常執著,大小事一把抓,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到最後變得喜怒無常﹑難以取悅,使得同事無所適從,見到她會發抖。直到最高主管強制她休假一年,她才暫且放下工作,但是在回來復職的那一天依舊被無情地逼退了。
剛開始她氣忿不平,後來上了不少身心靈課程,才警覺到當時已經生病卻毫無覺察,也才承認自己有錯。我問她,那些工作有需要做到巨細靡遺的程度嗎﹖她坦承:
「現在回頭看,其實是不必要的。」
還有一位日商主管每天只睡3~4小時,早上6:30開車跨城市去上班,趕8點開早會,3小時後再開自己部門的會議,直到下午3點才結束,再處理5~6百封email,即使到家還在工作,而且不時必須出差日本。他的前任是在出差日本時,昏倒在廁所,才辭職不幹的,哪裡知道他的命運一樣乖舛。
公司要他去爭取日本客戶,打進日本市場,他很努力開發,忙到顏面神經失調,卻在一年半後清醒過來,發現公司的研發與技術自始至終無法符合日本客戶的需求,一年半的心血付諸東流,再回首不禁啞然失笑,不知道當時究竟在忙個什麼勁兒,差點把命給丟了!連同前任所花的時間,不禁讓人感慨:
「這個偽工作存在的歷史,有夠悠久!」
這種情形相當常見,做上班族的多多少少都遇到過,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可是偽工作不容易辨識,還經常被歌誦成偉大的目標;微妙的是,員工在身體上卻是有感覺的,才會出現健康問題。另外也有員工總是疲倦不堪﹑或是心很累,都是因為日復一日地付出,卻無法和公司的營運目標直接連結,以至於滋生無力與無望感。
就我的觀察,多數上班族到職時,都是充滿熱血,想對工作多盡一點心力,做出一些成績,證明自己是有貢獻;但是如果長期無法達成這個「心願」,就會覺得不受重用﹑無法發揮,最終失去成就動機,不想努力。惡性循環的結果是,熱情逐日消失,跌入不快樂的深淵。通常來說,這類員工在心底都隱約有以下3種說不出的感受:
1. 我不清楚公司的策略目標。
2. 我著手進行指派的工作,似乎沒有人重視。
3. 我做的很多工作,與公司的成就並不直接相關。
假使有一天他們放棄了,不再努力而離開公司,去求職時,面試官問他們在前公司曾經有什麼重大成就,都會結巴說不出話來,表現不盡理想,就很難被錄取或拿到好薪水,前途發展停滯。可見得在職場上,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營運目標產生直接連結,是影響生涯順遂與否的關鍵;而不是間接連結﹑或失去連結,才會感到有所貢獻,享有成就感,並認為自己是重要的。
不過根據美國工作本質公司(The Work Itself Group, Inc.)的調查發現,超過8成員工,即81%不認為自己對公司的目標負有任何義務,也就是他做他的工作,公司經營公司的,各吹各的調,並未被訓練到自己必須對公司營運目標擔起責任,反而認為那是老闆一個人或幾位高階主管的事,與他完全無關。
當自己的工作與公司目標失去連結,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春風一吹,偽工作像野草般地快速蔓延與叢生,人人掉進工作的黑洞裡,忙到昏天暗地,卻不知為何而戰。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偽工作會自己賦予生命,成為非做不可的工作,占滿全部上班時間,還要留下來加班,卻看不見有任何成效,最常見的有:
1. 無意義的文書
2. 無休止的email
3. 無決議的會議
4. 無效益的培訓……
痛恨上面這四種偽工作嗎﹖越是加班,工作越是做不完﹖越是努力做事,越是不受到公司重視﹖大家越是沒日沒夜地打拚,公司營運越是走下坡﹖如果你已經有這種情形,3月18日(星期三)晚上9點請準時收看我的直播,教你辨識偽工作,並從偽工作中脫身,少做50%,贏得100%成效,準時下班,兼顧生活品質。
-----
想更上一層樓嗎?想擺脫受薪階級的困境嗎?想為自己加薪至少50%以上嗎?
現在,洪老師把理論加上實務,整理出一套獨步台灣的系統方法論,開了一堂課:「教你強大,Be A Star」,教你拆解做斜槓的三個大秘密,是你一生帶得走的能力:
▲秘密1:確定你的個人經營方向
▲秘密2:建立你的個人商業模式
▲秘密3:打造你的個人變現能力
即使你現在還不打算做斜槓,都必須及早把這三個秘密學起來,記得,人生無常!職場無情!
【教你強大 Be A Star】課程資訊:https://lihi.cc/S54pS
加入尹星Line@獲得更多有料內容與課程資訊 →🔹https://enstar.cc/Jqag6
影片免責聲明:https://enstar.cc/r6JXr
「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楊博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Re: [心情] 其實甲甲沒那麼容易喜歡你- 看板NT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81. 效益主義與義務論的論爭,甚麼是善惡的標準依據?〈哲學 ...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德行論義務論效益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德行論義務論效益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德行論義務論效益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不少道德哲學家認為有所謂道德事實(moral fact) 的評價
- 關於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不少道德哲學家認為有所謂道德事實(moral fact) 的評價
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工作忙到失去熱情,壓力大到沒有生活?少做50%工作,贏得100%的成效!﹞
有些人工作多,工時長,經常加班,壓力爆表,還犧牲了家庭與生活,問題是他們真的獲得成就感了嗎﹖答案是未必!為什麼這些人越是努力工作,越是看不到成效,有的還得不到公司的重視﹖原因可能只有一個,他們做的是—
偽工作(Fake Work)!
這類工作,看起來真的很像工作,卻是無法產生成效的事;換句話說是徒勞無功。可怕的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公司也沒有發現,假使拿掉這些工作,對公司營運一點影響都沒有,根本是瞎忙。問題是腦子沒去意識到,不代表身體沒知覺到。這些人每天忙得昏天暗地,結果忙出一身病。
最近跟一位職業女性訪談,她在醫院做護理長之後,到長照中心任職主管,對工作非常執著,大小事一把抓,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到最後變得喜怒無常﹑難以取悅,使得同事無所適從,見到她會發抖。直到最高主管強制她休假一年,她才暫且放下工作,但是在回來復職的那一天依舊被無情地逼退了。
剛開始她氣忿不平,後來上了不少身心靈課程,才警覺到當時已經生病卻毫無覺察,也才承認自己有錯。我問她,那些工作有需要做到巨細靡遺的程度嗎﹖她坦承:
「現在回頭看,其實是不必要的。」
還有一位日商主管每天只睡3~4小時,早上6:30開車跨城市去上班,趕8點開早會,3小時後再開自己部門的會議,直到下午3點才結束,再處理5~6百封email,即使到家還在工作,而且不時必須出差日本。他的前任是在出差日本時,昏倒在廁所,才辭職不幹的,哪裡知道他的命運一樣乖舛。
公司要他去爭取日本客戶,打進日本市場,他很努力開發,忙到顏面神經失調,卻在一年半後清醒過來,發現公司的研發與技術自始至終無法符合日本客戶的需求,一年半的心血付諸東流,再回首不禁啞然失笑,不知道當時究竟在忙個什麼勁兒,差點把命給丟了!連同前任所花的時間,不禁讓人感慨:
「這個偽工作存在的歷史,有夠悠久!」
這種情形相當常見,做上班族的多多少少都遇到過,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可是偽工作不容易辨識,還經常被歌誦成偉大的目標;微妙的是,員工在身體上卻是有感覺的,才會出現健康問題。另外也有員工總是疲倦不堪﹑或是心很累,都是因為日復一日地付出,卻無法和公司的營運目標直接連結,以至於滋生無力與無望感。
就我的觀察,多數上班族到職時,都是充滿熱血,想對工作多盡一點心力,做出一些成績,證明自己是有貢獻;但是如果長期無法達成這個「心願」,就會覺得不受重用﹑無法發揮,最終失去成就動機,不想努力。惡性循環的結果是,熱情逐日消失,跌入不快樂的深淵。通常來說,這類員工在心底都隱約有以下3種說不出的感受:
1. 我不清楚公司的策略目標。
2. 我著手進行指派的工作,似乎沒有人重視。
3. 我做的很多工作,與公司的成就並不直接相關。
假使有一天他們放棄了,不再努力而離開公司,去求職時,面試官問他們在前公司曾經有什麼重大成就,都會結巴說不出話來,表現不盡理想,就很難被錄取或拿到好薪水,前途發展停滯。可見得在職場上,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營運目標產生直接連結,是影響生涯順遂與否的關鍵;而不是間接連結﹑或失去連結,才會感到有所貢獻,享有成就感,並認為自己是重要的。
不過根據美國工作本質公司(The Work Itself Group, Inc.)的調查發現,超過8成員工,即81%不認為自己對公司的目標負有任何義務,也就是他做他的工作,公司經營公司的,各吹各的調,並未被訓練到自己必須對公司營運目標擔起責任,反而認為那是老闆一個人或幾位高階主管的事,與他完全無關。
當自己的工作與公司目標失去連結,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春風一吹,偽工作像野草般地快速蔓延與叢生,人人掉進工作的黑洞裡,忙到昏天暗地,卻不知為何而戰。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偽工作會自己賦予生命,成為非做不可的工作,占滿全部上班時間,還要留下來加班,卻看不見有任何成效,最常見的有:
1. 無意義的文書
2. 無休止的email
3. 無決議的會議
4. 無效益的培訓……
痛恨上面這四種偽工作嗎﹖越是加班,工作越是做不完﹖越是努力做事,越是不受到公司重視﹖大家越是沒日沒夜地打拚,公司營運越是走下坡﹖如果你已經有這種情形,3月18日(星期三)晚上9點請準時收看我的直播,教你辨識偽工作,並從偽工作中脫身,少做50%,贏得100%成效,準時下班,兼顧生活品質。
-----
想更上一層樓嗎?想擺脫受薪階級的困境嗎?想為自己加薪至少50%以上嗎?
現在,洪老師把理論加上實務,整理出一套獨步台灣的系統方法論,開了一堂課:「教你強大,Be A Star」,教你拆解做斜槓的三個大秘密,是你一生帶得走的能力:
▲秘密1:確定你的個人經營方向
▲秘密2:建立你的個人商業模式
▲秘密3:打造你的個人變現能力
即使你現在還不打算做斜槓,都必須及早把這三個秘密學起來,記得,人生無常!職場無情!
【教你強大 Be A Star】課程資訊:https://lihi.cc/S54pS
加入尹星Line@獲得更多有料內容與課程資訊 →🔹https://enstar.cc/Jqag6
影片免責聲明:https://enstar.cc/r6JXr
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楊博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意│#居住正義│【#我種草皮,#不炒地皮】
論「#居住人權」的 #保障策略
【合作住宅、青銀共居、智慧住宅、房屋債券、囤房稅】的推行
1.『合作住宅』是『產、官、學、民』的四方合作
2. 推動『青銀共居』(深化多元對象的混居制度)
3.『智慧住宅』產業實驗場域
4. 發行『房屋債券』開發社會住宅
5.『囤房稅』施行,使屋主願意轉換資產配置
📌全文請見👉 https://reurl.cc/XXL0N3
📌懶人包👉 https://reurl.cc/ObVyn7
民意│居住正義│【我種草皮,不炒地皮】
論「居住人權」的保障策略
2019/09/06地產新聞 台灣房市3高症頭張金鶚:囤房稅是解藥
http://m.home.appledaily.com.tw/article/index/20190906/38437545/news/
#居住是基本人權,德國人不炒房,卻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台灣空屋率高達10.12%🇹🇼
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目前全台房價所得比為8.57倍,也就是說必須8.57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房子,這數據遠遠超過5倍正常值;依照空屋最新資料顯示,全台空屋數量達到86萬4835戶,空屋率高達10.12%,也就是說10戶房子當中,就有1戶是空屋;在自有率部分,全台房屋自有率仍高達約8成。大臺北都會區在國內外各種因素之影響下,房屋價格居高不下,臺北市106年第3季房價所得比高達15.12倍,市民需不吃不喝15年才能買得起一棟房屋,而租賃市場資訊相對不透明,糾紛處理不易且缺乏專業管理,嚴重影響台北市民及弱勢族群的居住權益,造成民眾買不起房、租不到房的「居住不正義」問題。
政大教授張金鶚曾說:『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高自有率』並存,這三高在國際上是相當罕見的。
房子的功能本來是為了居住應用,如今卻淪為商品、成為用來賺錢生財、資產避險的工具。而居住政策所強調的不僅是品質合宜的住宅,更包含居住環境、社區、公共空間,以及居住者的需求與感受。再積極一點,則包含居住活動與行為在社會、經濟、教育與文化上的價值創造。以下經由統整學者專家意見、研究報告參考,綜合研究討論出以下主張:
#別的國家怎麼做?(我們先探討先進國家)
🇫🇷法國🇫🇷
法國棄「集合住宅」稱謂,以避免「孤島」標籤化被社會隔離。全球掀起法國「合作經濟」大師查理.季特(Charles Gide, 1847-1932)「社會暨休戚相關經濟」(L* conomie sociale et solidaire)思潮,運用非營利性質「住宅合作社」於住宅政策,推展跨世代混合居住的花園社區住宅,甚至發展「社區經濟共同體」,達到街區再生、活化社區經濟、環境平衡,自創社區互助照顧的效益,印證UNESCO通過「合作社分享共同利益的理念與實踐」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具體事業體。
🇩🇪德國🇩🇪
德國鼓勵「自建房、合作建房」,打破開發商對房屋供應的壟斷,是影響市場房價的重要因素。「合作社共同建房」已成為德國住宅建設的主要組織形式,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合作建房佔每年新建住宅總數的比例超過30%。政府對合作社建房提供許多優惠措施,如提供長期低利貸款、土地價格合理、稅收減免優惠等 。
土地的供給上,由政府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租或出讓給住宅合作社,住宅合作社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土地的取得」,其他包括像是政府提供在財稅上一定的優惠,例如所得稅、財產稅、交易稅等等,以及提供融資優惠。
「合作住宅」的產權並非由住宅合作社的居民所「分別共有」,而係由「住宅合作社」所持有,在合作住宅的使用權於非自願性的移轉下可以繼承
財務模式更加注重財務的永續性,而非以收取利潤為導向,他們認為利潤僅需「合理」即可,並會將所得到的收入再次投入下一個新的計畫,以期待達到「撞球效益」。
「參與式規劃」的民主規劃,凡是牽涉到較廣大的議題時,居民之間則必須透過開會來決議,這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從傳統「規劃給人們(Planning for People)」的模式,轉變成「與人們一起規劃(Planning with People)」,使得每個人對於居住的空間想像與願景得以被滿足,更加具有適居性。
合作住宅(Co-Housing)與安寧病房的結合,以低廉的租金讓需要接受照護的居住者能獲得服務,大多居住在地面層,並以重症、安寧病患、慢性疾病患者等為主。
🇰🇷韓國🇰🇷
韓國政府發展出一套「住居階梯模式(Housing Ladder Model)」,透過住居福利整合模式,協助社會弱勢族群並鼓勵不同社經背景的人群共居。負責執行中央政府可負擔住居方案的LH韓國土地與住宅公社,自一九九〇年代起的三十年中,已經供應管理將近一百萬套公租宅。韓國的「公租宅」扮演了社會安全網的功能,降低租金負擔,也降低市場進入門檻。公租宅同時也扮演了穩定住宅市場、協助朝擁屋目標前進的角色。LH韓國土地與住宅公社期望能為每個人提供住居相關服務。「我家中心」於2015年成立以來,這項全國性計畫提供所有人住居相關福利的服務,至2019年7月為止,已經成立五十六間中心。中央政府已經委託LH韓國土地與住宅公社經營「我家中心」。
🇯🇵日本🇯🇵
日本政府採取主動,不只發展大都市,也關注較小都市與鄉村地區。平等且均衡的跨區發展,在空間上重新分配資源,是戰後區域政策的主要核心。透過公共工程分配與財務轉移體系,政府保護了地方經濟。然而,泡沫化後的經濟停滯、激化的城際競爭與無所不在的新自由主義有效結合,導致區域政策轉向以東京為中心的取向。此轉向與日本政府經濟上地方分權、鼓勵地方社群自立的新政策同時發生。公共工程分配與中央政府財務支援大幅減少,暗示政府不再齊頭式保護地方經濟。
先進國家中合作社的房屋量占全國房屋量的比例,如北歐瑞典22%、挪威15%較高,然而如德國5%,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等1%以上,雖比例不高,卻能提供國民可負擔的住宅,穩定社會發展。百年的住宅合作社,包括英國的起源延伸新創社區合作事業,德國的住宅、儲蓄機制與教育連結創新,法國的文化保存與多元社會組織運用,以及日本再從社區自治的興起,這些經驗,說明政府與民間透過「新協力模式」落實住宅與照顧政策,這是國際間合作社長期累積而創新社會經濟的進行式,也將是台灣發展住宅政策之學習新方向。
【#創新社區營運模式---#合作住宅、#合作社區 、發展「#社區經濟共同體」】
依據聯合國1991年第4號與2007年意見書,政府提供社會真正弱勢者「公共住宅(Public housing)」,提供市民擁有「可負擔的住宅」(Affordable housing),稱為「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而台灣現行的社會住宅便是推出建案興辦建築物,座落地區又引起當地居民因對公共住宅的刻板印象而產生的爭議、反彈與排斥,認為其影響房價,造成社會的分裂。因此社會住宅不應只是找地、發包的營建工程,而必須立基在整體都市住宅政策規劃的基礎上。
然而,台灣的空屋各區域零星散布,為了善用空屋,建議由政府提供各地區的閒置空間(蚊子館/校舍)作為區域居民的集會場所,並同時活化閒置國宅(如伊甸基金會承購大林國宅)、老舊建築物改建(如中和警察宿舍改建為小規模的青年住宅)、閒置宿舍改造,增加可住戶數。
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現行的社會住宅包含「新建及包租代管」,包租代管可有效活化空屋,但現行包租代管僅試行3年,建議可增加長期包租代管選項(10年/20年/30年)滿足租屋者較長期穩定的租屋需求,亦容易對社區產生歸屬感,有利於社區發展。
【#合作住宅、#青銀共居、#智慧住宅、#房屋債券、#囤房稅】的推行
1⃣『#合作住宅』是『產、官、學、民』的四方合作的趨勢
有了公共空間及可入住房屋就可以成立「社區合作社」,加入社區合作社的居民藉由「入股」的方式,訂定基本額,繳交給合作社,在這個社區裡合作社的社員可以在公共空間舉辦活動、課程、甚至舉辦市集,每年年度結算時,若有結餘可配股,等到居民離開後,可以申請將當初入股的費用予以退還。申請者須符合社區合作社的內部規範,亦即所有的社區合作社成員除了要認同合作社的價值外,同時也必須遵守合作社所規定的內部規範,這就是一種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以達到永續社會發展,自營自生、自住管理。
『#合作住宅』是自助互助的「人合」組織,而非「資本的結合」只追求最大獲利。以成員共同出資,一人一票共商共決經營和分配,此為「集體的社會型企業家」共同承擔風險和創新,重視人與組織的結合、社區關係,經濟學家Marshall稱兼具「社會關懷與經濟效率的『雙重性格』」,是特殊的中間性、草根性「社會經濟事業體」,不以營利為唯一目標,謀求社員、社區、社會的利益,具有公益性、教育性、經濟性和社會性功能。
『#建物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以下簡稱LCA)。所謂建築物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以下簡稱LC)就是建築物由出生到滅亡的時間。所謂綠色建築的LCA 就是由建材生產、營建運輸到建築物拆解、廢棄物處理週期的環境衝擊評估,亦即從建築物的「搖籃到墳場」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環境影響評估。LCA 法是現代「價值工程」與「信賴工程」的基本學理,在1990 年代漸漸成為綠色建築評估的理想。
#建物生命週期評估LCA
『產』:產業,在LCA,建物生產履歷與建物營建、維修養護、拆除回收
『官』:政府:協助管理監督,補助輔導、法令釋疑
『學』:學術:參與LCA評估、設計規劃、輔導監督、監督品質
『民』:居民:參與LCA所有階段、監督施工品質、永續發展、自主管理
2⃣.推動『#青銀共居』(深化多元對象的混居制度)
現今社會同時出現「高齡化老人獨居」及「青年租屋不易」的問題,這樣方案推行可以調降低空屋量
(1)青年:照護長者換宿/長者:共享房屋換照顧
(2)地方蚊子館活化(集會場所)
(3)社區營造(課程/活動/社團)
3⃣『#智慧住宅』產業實驗場域
優先試辦「智慧住宅」、「智慧社區」,申請本共居方案的青年及長者優先享有政府補助的「智慧住宅」、「智慧社區」產品及服務,並同意大數據資訊蒐集、負定期填寫滿意度問卷及使用意見徵詢的義務。
4⃣發行『#房屋債券』開發社會住宅
由於房地產業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的行業特點,所以房地產企業都傾向於發行中長期債券(1-10年),以獲取長期資金。發行『房屋債券』開發社會住宅可與青年購房相結合,購屋者可監督及參與其中的設計討論。房地產債券的發行可採取與購房結合的形式,居民購買債券可以不還本付息,到期轉為購房的預付款,補差價後,以實物形式還給債權人住房,或債權人享有一定購房優惠的形式。這種方式既能促進債券的銷售,又能加快解決居民住房問題。
5⃣『#囤房稅』施行,使屋主願意轉換資產配置
台北市府推行良好的囤屋稅政策採累進稅率制、自住輕稅,房屋所有權人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於全國僅持有1戶供自住使用、辦竣戶籍登記之單一且自住房屋,稅率至0.6%。取消自住3戶優惠,住家用房屋不再區分自住或非自住,以家戶持有全國房屋戶數採累進差別稅率,保障其中1戶稅率1.2%,持有超過1戶以上房屋採累進差別稅率。
此制度有效抑制房價並促使有多筆房產的家庭在孩子成年後轉換資產配置,減少啃老族並促成年輕人更願意在適婚年齡結婚買房。
結語
當今公共住宅興建的目的在於調節住宅市場,藉由公共住宅的存量對抑制房市,避免市場投機炒作。
『#產、#官、#學、#民』的四方合作的趨勢,民間、政府、NGO可以有更多合作、協商、討論、互動,掌握在地需求及民意。社會住宅的推動牽涉到居住文化的轉變、空間的調整、都市區域規劃,並不是一蹴可幾的。社會住宅推動不只是衝數量、蓋房子,作為都市政策的一環,規劃與研究過程不能少,需透過居住調查,因地制宜的回應在地需求,更需要民間的參與,才能發展出永續、多元的社會住宅。
#台灣民眾黨 #居住正義
#願眾生離苦得樂 #共築圓境
參考資料:
2019/09/06地產新聞 台灣房市3高症頭張金鶚:囤房稅是解藥
http://m.home.appledaily.com.tw/article/index/20190906/38437545/news/
聯合國推動城市永續 以住宅政策穩定社會經濟
https://www.ntpu.edu.tw/admin/a3/people3_more.php?id=306
住宅政策應正名為居住政策/內政部次長 花敬群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0/article/1632
內政部 不動產資訊平台
https://pip.moi.gov.tw/V2/B/SCRB0501.aspx?mode=9
【投書】為什麼他們不想要社會住宅?撕下「自私」標籤,看見在地需求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608
台北市政府居住正義論壇
http://www.udd.taipei.gov.tw/living-justice-forums/
https://paper.dropbox.com/doc/20180316-VII-f8hJXYK5jC1Keu6FwrOl7
OURs都市改革組織 2019-10-09無殼蝸牛三十週年「青年安居政策論壇」各政黨邀請說明
https://ours.org.tw/2019/10/09/housingpolicyforum2019/
放眼海外 來看看他國的青銀共居是怎麼樣的?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1817/3731481
10個重點瞭解德國合作住宅──公平、民主與永續
https://ours.org.tw/2019/09/05/housingmovie03/
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finance
What is Social Financ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3082016/http://www.clanncredo.ie/default.aspx?m=22&mi=172&ms=0
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的可能性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9/04/wuchungshen-3/
房地產債券
https://wiki.mbalib.com/zh-tw/%E6%88%BF%E5%9C%B0%E4%BA%A7%E5%80%BA%E5%88%B8
政府債券
https://wiki.mbalib.com/zh-tw/%E6%94%BF%E5%BA%9C%E5%80%BA%E5%88%B8
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81. 效益主義與義務論的論爭,甚麼是善惡的標準依據?〈哲學 ... 的推薦與評價
81. 效益 主義與 義務論 的論爭,甚麼是善惡的標準依據? 效益 主義有時被稱為功利主義,開創人J . Bentham(1748 - 1832)認為道德是為了增進大多數人最大 ... ... <看更多>
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德行論義務論效益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解決 德行論義務論效益論 的問題,作者林鴻信這樣論述:. 聖經傳統×三大類型×現代神學☆ 18堂倫理學的課☆ 跟著神學家培養回應議題的信仰思考力面對是非百問也能 ... ... <看更多>
義務論 效益論 差別 在 Re: [心情] 其實甲甲沒那麼容易喜歡你- 看板NT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goodah (好啊)》之銘言:
: Mill說 傷害就跟斯斯一樣有兩種
: 自然懲罰:行為者沒有做錯任何事,卻因為其行為品質遭他人鄙夷、反感,所承受的嚴厲懲罰。這是自發性的反應,不是為了懲罰而故意施加的傷害。
: 人為懲罰:涉及傷害他人的行為,不同於不喜歡,前者所產生的惡是他人承擔,而後者的缺失則是行為者自己承擔。
: 簡單來說
: 涉及自己的行為 只會受到自然懲罰
: 也就是說 你不是為了懲罰小刀 才去討厭他的 雖然他根本就跟退出沒兩樣
: 所以如果你問Mill這個問題
: 他會跟你說
: 你當然可以討厭小刀
: 也可以公開說你不敢跟小刀吃家聚
: 但你還是要尊重小刀有唱 我難過 的自由
: 就好像我個人對同性戀覺得不太喜歡(尤其是當很多甲總是有被歧視妄想症時)
: 但我還是覺得他們有找尋自己伴侶的自由
這裡其實有點問題,因為依據彌爾的說法,這是在於兩個人具有相對平等狀態才能成立。
如果是在不對稱的權力狀態下會有問題.....
變成有權者的『自由』大於無權者的『自由』。
因此這邊的傷害原則應該加以考慮『平等』的概念,否則彌爾的理論就會變成自相矛盾。
因為為了王權或貴族立論者的『自由』,根本不可能實踐普遍(平等)的『自由』。
權力不對等(不平等的自由)其他篇有講過了,不需要再重提。
彌爾這裡的主張是為了回復自由(等權利),必要時可以限制他人的權利。
因為這些有權者、壓迫者其實就已經違反傷害原則。
不能做賊的喊抓賊的意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7.166
喔,我忘記告訴你其中一派反歧視就是自由主義(或是說是多元價值論者)。
『歧視』一直是自由主義的核心關懷,因為自由與平等相依、相生又相斥。
有阿,光是道德倫理上的權威是怎麼構成,就夠討論了。
我想沒有同理心也應該可以就描述的脈絡去分析。
或多或少可能有些不到位,但不是個關鍵問題。
不要欺負別人,乖喔,就這麼簡單。
應該說彌爾是個效益主義者,普遍性是他考量的問題點之一。
現代的平等權論述,有一部分是採納效益主義的自由主義觀點。
我這樣說是比較好理解,如果是論文口試面對老師應該無法過關(汗)。
的確,這是一種當代的解讀,彌爾可能並沒有預料,
效益主義的出發點會對未來的平等權論述有這麼大的衝擊。
他與快樂的夥伴們當時的初衷就是對於統治者與特權階級的反抗。
如果那些大壞蛋(大誤)可以享有詮釋自己自由權利界限的特權,
毫無疑問那是無助於他們提倡的普遍權利。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6 23:50)
我是gay阿,所以你要退下了嘛(煙)
你覺得你的自由建立在一個不合理的權力結構下是適當的嘛?
換個角度想,國王有沒依據喜好使喚臣民的自由?
簡單來說這根本不是自由阿,從彌爾的角度。
你的所謂國王的『自由』根本就只是國王的『權力』展現,而不是行駛『權利』。
要談效益主義或普遍性的觀點,你可以嘗試從羅爾斯著手。他有承繼彌爾一脈的思維。
你的確點出困境,但我是覺得可以接受,畢竟政治理論歧異點有時候就再價值選擇,
其次才是推論過程的完備程度。我單純對拿彌爾來合理化歧視不能苟同而已。
其實我覺得問題是在於理解跟政治理論的途徑,
我可能比較偏劍橋學派(自以為)。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7 00:14)
但是歧視的定義最原始就只是『差別待遇』而已。
後來什麼損害什麼的,只是要證明他不是一個應該存在的玩意。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7 00:25)
應該這樣說,本來就會有差別待遇,因為個體差異並不是問題。
但是某些差別待遇是合理的,某些是不合理。
我們當代的歧視只是定義限縮到某些不合理的而把合理的排除。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7 00:41)
所以很有趣阿,一面批判又一面接受,然後還是被當成神人。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7 01:43)
但是我倒是覺得他其實背後是一套效益主義的邏輯,至少方法論上是。
他關懷的理當與效益主義的彌爾或邊沁有不同。
我會覺得他推論過程是種效益主義方法論的產物,這也是我說承繼彌爾之處。
特別像是無知之幕,從效益主義的觀點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
只是先得要符合他的預設。
你要先問你的『效益主義』(個人幸福?還是什麼?)是哪種效益主義。
效益主義者關懷的是個體的未來或制度的存續,或是所謂的善、公共性,
這些會得出截然不同的主張。
當然你可以不同意,而說是我個人詮釋。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7 02:06)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220.134.17.166 (04/17 02:09)
但我覺得啦,我們對於公平正義的預設可能不同。
基本上羅爾斯也不是純然的義務論,不能說是完全扭曲原作阿
真是冤枉啊
※ 編輯: uka123ily 來自: 120.102.249.184 (04/18 10: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