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殤可以預防 #安全不是口號
#提升工業城市的勞動權益
文:陳信諭 醫師
昨天,中鋼傳出工安意外,造成一死兩傷的悲劇。事因是因為耐火磚剝落,目前停工且勞檢單位已介入調查中。
每次工安事件傷亡,都真的很令人難過。6月份時,也一艘小港停靠的漁船,才因氨氣外洩工安意外,造成2人的死亡。
#每次傷亡不是只有數字
每一個勞工,都代表背後一個兢兢業業生活的家庭;每次的工安職災,代表著每個家庭的巨大衝擊。
高雄市政府除了更積極的協助受害家庭;高雄,應該更積極的擺脫高風險的城市,我們應該要降低更多的風險,要達到更安全的目標。
我認為,首要之務,要推動「增加勞檢員」。諸如東京、新加坡、美國,先進城市保護勞工免受惡劣和危險的勞動環境,首先要達成的就是「強力而有效的執法」,讓最低標準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和「勞動基準法」可以落實。
#要多少勞檢員才能強力而有效呢?
國際勞工組織(ILO)提出一個標準:「每一萬個工作人口應該要有1個勞檢員」。
高雄勞檢處入口資料顯示,勞檢員目前32位。高雄勞動人口約133萬人,二級產業(工業)約48萬人口。就算單純看工業人口來說,勞檢員也大大不足標準。
以目前全台灣來說,勞檢員約850人,行政院去年已核定增加員額預算,擴編勞檢員員額,預計年底可以達標蔡總統的全台1000名勞檢員的政見。但是,縱使全台增加了150位勞檢員,就算高雄爭取到1/4的水準,仍然是不足萬人工作人口一名勞檢員的標準。
勞檢員不足,而勞檢員也普遍陷入過勞的情形,這真的非常諷刺,完全顯現在2016年和2017年的勞動檢查覆蓋率(勞動條件和職業安全),都沒有顯著進步。推動勞檢員的增加,勞檢的密度才能往上提升。
#勞工自治委員會
二者,「強化工會」,我也希望推動高雄市府能夠恢復「勞工自治委員會」的設立,讓工會代表可以對高雄的勞動治理政策,有一定的權能和角色,許多有利於勞方的治理制度,才有辦法以此展開。
勞方代表和勞政的相互結合,為第一線勞工謀福利,也可以提升第一線勞工對工會的認同,增加組織率。
#擴大職災認定與協助
最後,身為醫師,在醫療上,我希望能夠推動友善勞工的「擴大職業傷害與職業病認定」與「醫療資源協助」。
勞保將職災分為「職業傷害」和「職業病」,前者時執行職務時造成的立即傷害,後者是工作的物理化學因子造成的疾病。兩者,都可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勞工因養病無法工作、不能取得原有薪資時,可以獲得部分薪資補償。
然而,相較職業傷害因果關係較明確,職業病認定往往相當困難。高雄身為工業城市,有不少就業場所或作業活動造成的特殊疾病,過去不一定被認為職災,例如在工地或工廠長期操作器械引起的「震動病」,屬於「隱性工傷」,就不被正式認可為職業病。
而多數勞工更是「沒有想到」自己身體的傷痛可能和職場有關。因此「職業病」成為勞工健康的一大黑洞。我認為,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在相關研究與擴大醫療協助上。而市政府勞工局的「職業病鑑定委員會」組成,也該納入更多勞工代表,強化勞工參與,也和上面勞工自治委員會的精神互相呼應。
工安多數是可以預防的,讓我們的城市更好更安全,讓每個勞工,不再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常生活。更不要讓貢獻高雄經濟的無名英雄,承受長年傷害,身體走下坡後,卻得不到應有的協助!
讓我們一起加油。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晨鳥久候,朝暉才稍至,已經急不及待啼唱。破曉後的紅磡工業區,已見零丁身影,其中一個,正步向一道半開的閘前。這是一個既高且瘦的背影,他熟練地鑽入閘口,任由銀閘半開。半開的店,頭頂着一塊老得泛黃的招牌,正中央用長春的黑棕色畫上「新祥益餅店」,左側打豎刻着「中秋月餅」;右側是「出爐麵飽」。果然是一家超過將...
耐火磚 工廠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大學系統第11場 成功之母講座
【一心.一藝 張毅、楊惠姍的琉璃創作之路】
國立臺灣大學系統「成功之母系列講座」昨邀請現代琉璃藝術家張毅、楊惠姍擔任第11場講座主講人,以「一心.一藝 張毅、楊惠姍的琉璃創作之路」為題,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現場觀眾報名踴躍讓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 綜合大樓202演藝廳座無虛席。
張毅和楊惠姍投入琉璃創作30年,如今作品被各國博物館典藏,也被視為是復興華人琉璃工藝的代表人物。對他們而言,琉璃不僅是一種材質或創作媒介,而是一種精神、一種生命,也是對華人古老工藝的呼喚。
之前張毅和楊惠姍都在電影圈,是台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的代表人物,兩人在為電影尋找道具時接觸到水晶玻璃,開始投入研究 。
1987年,張毅和楊惠姍剛成立「琉璃工房」,決定學習當時僅有法國一間工坊會的「脫蠟鑄造法」技術,沒想到卻聯繫不上對方,只好自己摸索製作方法,1989年兩人也曾到紐約實驗玻璃工作室研習。然而因為原料、技術、色地及窯火控制等問題,兩人始終燒製不出滿意的作品。」
若是放棄 辛苦全化烏有
張毅表示,琉璃工房在剛開始的前3年半,因為還無法掌握技術,燒出來的琉璃總是破的。早期的工廠後方堆著高高的「琉璃塚」,燒壞的就往那裡堆,負債一度高達7500萬。張毅回想這段時間直說心酸,「當時,楊惠姍每天站在窯爐前,打開又是一爐破的,我看著她,就知道要再去打電話借錢了。」
「但我不能放棄,我們這麼辛苦,要是放棄,一切就真的全部化為烏有了!我告訴自己,還早,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還能去借就去借錢吧!」張毅表示。
張毅和楊惠姍投入琉璃工藝,卻無前人軌跡可尋,從材料到技法,全部自己摸索。舉凡琉璃材質、脫蠟法的臘、石膏模具、窯爐的空心磚,每一個環節都問題重重。
張毅回憶,一開始他們進口琉璃材料,然而不同來源的琉璃放在一起,一燒就炸,只好自己研發材料。到了脫蠟鑄造的步驟時,有時臘會脫不出來,沾在裡面,「還有一度燒窯燒到冒出青煙,才知道石膏跟耐火磚燒出了化學反應,58萬的窯都要給我們燒壞了。」
完美作品 花費無數心力
「做琉璃,心臟要很強。碰到問題時,我心裡沒有雜念,只想著怎麼解決。」楊惠姍回憶,當時每天一爐一爐的失敗,有時候打開窯,一看就知道琉璃裂了,卻還是要拆開石膏,看看到底壞在哪裡、發生什麼事,「不過,我真的從來沒想過放棄。」
即使到現在,楊惠姍仍常常在面對燒製的挫折,「琉璃在高溫的時候,自主性很強,你很難掌握,光是要控制好在最完美的位置,一個作品沒有做10件以上是做不出來的。」
她表示,曾有一件作品在法國展出結束後,不小心被摔到地上,「我重新做了9件,沒有一件是滿意,到現在我都還沒達到目標。往往你看的一個作品,背後是10件、20件的心力。」
傳統轉化成當代的語言
將傳統轉化成當代的語言,有沒有一套邏輯軌跡可循?張毅認為沒有,「現代的社會早就忘了民族文化背後的深刻意義。傳統不只是一個簡單貼上去的標籤或符號,而是要更深入其中,那是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學習的道理。」
楊惠姍說,「琉璃不是只是形,要了解材質,研究技術,然後探索歷史關照,缺一不可。」她舉例,在創作《菩薩行》之前,她花了6年研究一種琉璃技術,「琉璃這個材質,透明、澄靜、清澈。我要怎麼用琉璃來思考?為什麼非它不可?因為它最能夠傳達宗教哲學中,對於『生命無常』的體悟。琉璃自己會說話的。」
「西方看中國文化,總認為在明代以後面臨斷裂和變質。」張毅表示,現在要找到文化的定位,是深沉的問題,「我年輕的時候觀察過古代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設計的成熟度很不得了,會覺得這個民族真了不起,可惜如今我們已經不再這樣的情境裡。」
張毅說「甚至,對於我們能不能重建這個底蘊,我是悲觀的。我們曾經看到森林裡的大樹,但在這個時代,我只是一個草芥,只能朽壞,化為泥土,期待未來再看到那棵大樹。」。
耐火磚 工廠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晨鳥久候,朝暉才稍至,已經急不及待啼唱。破曉後的紅磡工業區,已見零丁身影,其中一個,正步向一道半開的閘前。這是一個既高且瘦的背影,他熟練地鑽入閘口,任由銀閘半開。半開的店,頭頂着一塊老得泛黃的招牌,正中央用長春的黑棕色畫上「新祥益餅店」,左側打豎刻着「中秋月餅」;右側是「出爐麵飽」。果然是一家超過將近四十年的老店,穿過半閘,就腳踏於翠白交錯的馬賽克地磚上,彷彿陣陣舊日的香氣輕繞。倏地,有甚麼濃烈的氣味蓋過了它,鹹甜、酥香,啊,當然是麵包的馥郁。
追隨着香氣,越過了一扇門來到了後方的工場,做麵包者正是方才高瘦的男人,黝黑的皮膚上,綻放出爽朗的笑容,邊搓着手上的麵糰,邊打着招呼。他是「梁生」,小店的其中一位老闆,至於他的拍檔兼難兄難弟尚未現身,不是偷懶,而是二人幾十年來的作息默契。
熱爐的馥郁
這是一個平常的清晨,梁生埋首於工場內。他負責做麵包西餅,幾乎甚麼都懂。做麵包不算複雜,要用有筋麵粉,加入糖、豬油、雞蛋及奶,以前要用手搓,如今倒好,有機器幫助,於攪拌機內攪成糰便成,同一個麵糰,又能做成各式各樣的麵包。他從機器內挖出一大塊麵糰,走到長方桌子前,左手托起麵糰,右手於桌面撒上一把麵粉。開始做出各種麵包來,菠蘿包搓成圓形,發酵後鋪上菠蘿皮;雞尾包包入椰絲餡,再搓成橢圓形;椰卷搓成條狀,黏上椰絲,卷起;火腿蛋包及腸仔包各自包入肉餡,還有豬仔包、叉燒包、葱包,整齊地擺放於老舊的鐵盤上。舉目四望,工場乃方寸之地,只有一張長桌、一台攪拌機及兩個焗爐。一盤又一盤的麵包,排隊輪候着入焗爐被烤之時,另一位事頭登場。他比梁生看起來矮一截,一頭短髮黑中參白,同樣掛着一個和順的笑容。他是「盧生」,與梁生數十年的好兄弟。
盧生放下了兩大袋午餐食材後,便綁好圍裙於腰間,準備做他的強項——唐餅。唐餅比麵包麻煩得多,每款餅的餅皮都不一樣,要逐一手搓。首先,要做老婆餅。做老婆餅皮需要用沒有筋的白麵粉,於一大堆的麵粉中挖出一個洞,加入雞蛋、糖及豬油。他執起一把糖表示,他們用的是日本砂糖,比較幼一點,不是蔗糖而是菜糖,質感如糖霜般幼細,釀入麵糊中比較均勻,但成本卻貴很多。至於豬油,用處就是令麵糊油膩些許,搓出來的皮沒有那麼黏手,但不能落太多,不然一入口很重豬油味,而且一咬下去餅皮就爛掉。他邊把所有材料混合,邊道:「我哋啲唐餅用手製,所以搓到手痛,機器都做到,但因為機器轉數快,做出嚟冇咁好。」看着他又搓、又包、又夾,要搓得剛剛好,太硬不行,太軟也不行,剛剛搓起的餅皮要放久一點,筋才會增多,餅皮成形不容易。這一層就是沒有韌度的油搓粉,即油皮。老婆餅要有一層層酥的效果,那麼就要有水皮的配合。水皮沒有油所以會韌,竅門就在於將兩者夾起,一層水皮一層油皮,人家就是這樣疊上很多層,反覆摺疊,盧生倒不用,一下就搞定了,他邊做邊解釋:「人人做法唔同,拿!而家水皮夾住咗中間層油皮,我將佢捲起,再壓平,係唔係變咗好多層?就係咁啦,好簡單。」用卷的方法代替摺疊,確實高明。接下來要做餡料,老婆餅的餡料不過就是椰絲、糖冬瓜及芝麻,攪勻兩個小時就會凝固,即可包餡。
才剛把老婆餅入爐,他又開始做燒餅。他們做燒餅的方法又有點特別,用半生熟的糯米粉。熟糯米粉與生糯米粉的分別,在於生粉滑且沒有黏性,熟粉摸上去較粗,但吸水力是生粉的一百倍,兩者混合就不用加滾水,這麼做軟熟又快速,但攪拌時,手腳慢一點都會起粒。餡料有紅豆或花生,包好烤熟即成。雞蛋酥、合桃酥、芝麻餅、鮑魚酥、雞仔餅等唐餅又接着出爐,盧生還未能鬆一口氣,只見他又接過剛出爐的麵包,中間切開製成熱狗及奶油包,又切好牛油做菠蘿油。接着趕往工場幫忙出爐工作,把新鮮熱辣的麵包送到店門的玻璃櫃前,吃麵包太熱不好吃,剛放涼的最好吃。他邊把剛出爐的老婆餅放好攤涼,雖然他們只是薄利多銷,但附近有間旅行社,每次來買超過一百盒再轉賣,他調侃:「我哋賣二十幾蚊一盒,他們賣五十幾六十蚊一盒,我哋同佢哋打工咋嘛。」畢竟生意不如從前好做。二人把新鮮熱辣的麵包送到店門的玻璃櫃前,準備迎接客人。
熱爐的情懷
老店嘛,賣麵包的模式也念舊。兩個玻璃櫃,左邊放麵包,右邊放唐餅,客人來到櫃前一指,阿姐即套上膠袋抓起麵包,一手交麵包, 一手交銀紙,這是幾十年不變的老做法。兩位老闆終於停下手,有空緬懷一下過去。
二人於一九八零年相識,當時同於香港仔一間麵包店一起工作,梁生做麵包;盧生做唐餅。後來因為有技術又勤力,一同被老闆的弟弟挖角 ,走到旺角開店,就是「新祥益」,一九八二年創立。第一間店位於奶路臣街,當年下面是海,多是水上人居住,水上人要出海,所以一次要買很多東西麵包及唐餅,當年生意好得不得了,二人一手包辦,功夫做不停。旺角舊店做了兩年左右,當時老闆嫌太辛苦,着他們頂讓了來做,頂讓費幾萬元,以前幾萬元很多,一個月薪水才九百元,一個麵包才賣五毫子,二人為了自立門戶,就拿出全副身家頂手小店。只是,後來又面對拆樓,水上人都不在了,他們只好搬走。直至六四事件時,他們已經搬到北帝街,一做就做了十多年,接着市政局收購該地重建,二人才看中了現址。那時候的紅磡工業區可興旺,因為工廠多,無論男工女工都佈滿整條街,行人路都沒路走。老店那時候每日都賣出很多麵包,直到啟德機場搬走,一切就差遠了。因為機場搬走影響所有行業,工廠倒閉的倒閉、北移的北移,生意才變少。旁邊的食店都倒閉了不少,他們可好,留得一批熟客,一做就做到現在了。
「提!」、「硬豬!」、「手榴彈!」不知是否上班一族趕時間的緣故,他們都習慣說着這些單字密碼,有趣的是,阿姐都沒有半秒鐘的猶豫,一下子就執起目標。甚至乎,離遠看見某些熟客,阿姐已經袋好麵包,客人來到拿起麵包,直接放下幾個硬幣離開,看似冷漠,卻又是一種說不出的默契。梁生自豪表示,二十多年的客人還在光顧:「梗係因為好食啦!只係我哋冇賣廣告,冇華麗包裝啫。」捱了幾十年,如今二人都看破一切。有沒有生意對他們而言,有甚麼所謂?他們不怕沒有生意,只擔心太多,因為根本就做不來,數十年來的勞損,叫二人手腳放慢了很多。盧生坐在殘破的木椅上,笑言:「好多人叫我哋開分店,我哋唔做咋嘛,我供咗四層樓啦,咩都供完啦!」老頭子幽默,甚麼是四層樓?即是四個女兒,確是非同小可。如今子女長大了、出身了,他們在這裏工作,就當作是娛樂。他笑着跑入廚房煮飯,這也是他們的每個中午,煮一頓家常午飯,與員工同樂。說是員工,他們反應可大,盧生又探出頭來打趣:「我哋呢度冇員工,全部都自動自覺,靜靜哋講,我請嘅全部都係富婆嚟㗎!當做朋友囉,我哋冇壓力嘅。」真的,星期六只開半天,星期日休息,不想太操勞。說時遲,盧生已經端出幾碟菜來,兩位老闆及兩個阿姐吃着笑罵着,一邊工作一邊開玩笑,又有樂趣,又可以吃麵包,甚麼事情都笑一頓,這樣又一天。
有喜有悲,道悲,他們真的啞口無言。梁生說:「我哋冇嗌交呢回事,缺乏乜就開口,大家立即就去做,就係咁樣相處。」一旁的盧生邊點頭邊搭話:「梗係感情好先拍檔咁耐啦!唔好嘅話早就爆煲啦!兩個人互相扶持,有乜所謂?」然而,年華總會逝去,二人都有了退休的念頭,久站了,腳也痛了,沒法子做了,老了。看二人的表情就知道,可惜當然有了,畢竟做了這麼久,他們見面時間比老婆還多,比兒女更多。
「唔捨得,成間鋪都唔捨得,如果要閂門,回望一下真係唔捨得。」那麼一瞬間,已經分不清是誰的聲音。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新祥益餅店
地址:紅磡民裕街29號地下
電話:2333 2997
營業時間:一至五6am-7pm,星期六6am-3pm,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U7HGtF
耐火磚 工廠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金粉灑落碧水之上,漁艇早已飄蕩至海中心,與點點燦光相融。岸邊是一條長廊,看了看錶,十時正,難怪晨運客已不見。這裏是鴨脷洲,從前不曉她,以為她是個如長洲般的偏遠小島,然而,她其實是港島南區的一個彈丸之地。步離海旁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往中心的大街走。這大街啊,其實小巧筆直,坦率親切,兩三步一小店,五六步遇左鄰,如今有了利東站,多了外來人,更為熱情。
眼前正迎面走來一名略肥的婦人,臉上一抹燦笑,沿路跟不少途人寒暄着,大家都一句二句「貞姐」地喊。來到一道頗舊的鐵閘前,貞姐拉閘至半開,竄進店內。舉目一睹 ,淡青的招牌,左右各有六張食物的照片,中央夾着「金龍」兩個紅字,半點不別緻。然而,她的俗氣卻養活了足足四代人,雖庸猶貴。
穿閘而過,率先入目的是右方的粥檔,一個大鍋配一個小鍋,旁邊數個放配料的小膠盒空蕩蕩的;左方則是腸粉檔,冷冰冰的腸粉櫃旁邊,是一個沒有油的炸鍋。再往內走,玻璃面的方桌、圓桌數張,旁邊是天藍色膠櫈;密麻的菜單及照片掩去鏡面牆身;腳下踏着翡翠襯白的磁磚地,來到食廳盡頭的水吧,探頭一望,裏面還有一個明檔,看來是裝放糖水的。暗忖一切甚是老舊之時,貞姐早已身在廚房。
庸菜細煮
她是小店的第二代,自五年前接父母手後,就主力撐起小店。小店雖說下午四時才開鋪,但她每天十時就要回來做準備工夫。先是煲粥,小店賣的是生滾粥,所以特別注重粥底,洗好米後,下腐竹及柴魚到粥鍋內熬煮,貞姐接着邊把粥料洗切好備用,邊沾沾自喜地低喃着,自家的碎牛艇仔粥、及第粥、雞粥多麼好吃,但一切歸功於母親,「我媽媽識煮好多嘢,教我要用心煲粥,用心煮嘅就最好食。」她自言自己的廚藝,全都是媽媽教,在她心中,媽媽總是萬能的。備妥粥料,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煮糖水。主要先煲好中式糖水,如西米露、木瓜糖水、番薯糖水等,這些都是由媽媽作主的年代維持至今。說起往事,她倒滔滔。
小店雖只立廿七個年頭,但那個昔日則要從三十八年前說起。那時候的貞姐,年約十二,當時媽媽於工廠區推車仔檔,專賣中式糖水予附近的工人,她每天放學後來幫忙,自幼就有一手好廚藝。只是,車仔檔始終不穩妥,日日膽顫心驚。母女堅持十年,終於得一小店於利東邨街市,雖然只是外賣小店,但總比走鬼日子來得好。當時父親也協力顧店,果真是自家生意。貞姐畢業後,外出工作兩三年,就應母親的要求回店裏幫忙,她爽朗一笑:「佢希望我學她嘅手藝,唔係就冇人傳承啦。」一家人性子隨意,偶爾煮到好吃的,就想把菜式加入餐單,但做外賣畢竟有限制,結果於一九九一年,決定搬到地鋪。這家人是土生土長的鴨脷洲人,很多相熟街坊,對這地方感情最深,順理成章遷到此地,才有了現時的金龍。
明火正紅,幾個大鍋各自煮着糖水﹑白粥及例湯。說是茶餐廳,小店賣的食物卻雜得很。大汗淋璃的貞姐,轉身又埋頭開腸粉漿。只見,她小心翼翼地秤好材料:「一定要用磅,唔可以靠估,爭少少個味就唔同咗。」她口裏說着話,目光卻專注磅前數字。一切妥當,她接着開水,再把粉漿耐心搓至均勻,這樣才不會起粒,口感滑溜。將完成的腸粉漿拿到門口腸粉檔時,已經有客人在外等候,瞄了瞄牆鐘,噢,原來已經將近四時。她見狀立即把鐵閘打開,着這位兩手提重物的大嬸先進來坐坐,又匆匆跑進廚房,捧出一盤剛釀好的煎釀三寶到炸鍋旁邊,二話不說就丟到鍋裏去,看來是熟客。三寶於炸鍋內奔跳,乍看之下,明顯較坊間的大件,且塞滿自家手打魚肉,炸好排放於碟子上,淋上自製醬油,就端到客人面前,「今日食唔食腸粉?照舊翠瓜叉燒腸?」她熟稔地對大嬸說,見對方點頭,就準備跑到腸粉檔。怎料一轉身,一名頭戴鴨嘴帽的婦人已立於此,雖然把一頭短髮染了啡紅色,臉龐上的仍見歲月的痕迹,她正是貞媽。性格似乎比貞姐更爽朗,貞媽見人就開口道:「呢個腸粉櫃用咗廿幾年啦,係我大佬構思畫圖,再請人整,出面買唔到㗎!」這台機器是座地式,的確比平常的較大,厲害之處是由開檔到收檔都不用加水,以致速度及蒸氣更佳,火候好,做出來的腸粉方滑。試過有遊客每晚遊樂完畢,都來吃煎釀三寶及腸粉,吃足一星期,貞媽聞言搭訕:「梗係覺得滑啦,唔係都做唔到咁多年。」與其說她自信,倒不如說是自豪,雖自知這些食物只是粗菜,卻用心細做。貞姐自小就受到薰陶,對食物同樣充滿熱誠:「阿媽教落,自己擺得入口先好賣畀人。」五年前,父母因為腳疾而退休,由她接手小店,只偶爾到店裏幫忙,令她緊張不已。如今可保持着媽媽的水準,她已經滿足。傳承是孝德,一顆赤子之心,卻是難得。
情若瑰寶
天色漸見朦朧,一盞又一盞錯落的街燈陸續亮起。下午時間的客人多是吃些小點,或買外賣,加上父親也回來幫忙看鋪,貞姐就步進廚房去準備晚餐。為鍋子內的湯加鹽調味後,她徐徐步到廚房的後門,看着馬路的遠方,盼着甚麼似的。驀地,眸子被強光刺中,舉手一擋,回神之際,一輛貨車已經停泊於門前。引擎聲一下子消失,一名身穿間條衫的男人利落地跳下車子,往店裏走來。貞姐見狀,率先步回廚房,又着對方快點幫忙準備晚上的蒸餸。細看,二人樣子還真有幾分相似,她解畫:「呢個係我個仔昊賢,佢日頭做司機,黃昏返嚟幫我手做晚市。」說起兒子,她倒有些少愁色。一如當年她接手小店般,現時她同樣希望兒子可以接手,畢竟她已經五十歲,總有退下來的一天。只是,昊賢喜歡開車,自小已告訴貞姐,長大後要做司機,當時,她可是晴天霹靂,果然一直到長大後,仍然不變。對於這個事實,她也是理解的,年輕人喜歡自由,還沒定性,所以她也沒有強人所難。
終於到數年前,她的氣餒才令兒子決定回小店工作。當時父母退休,移居於大陸,不常到店內幫忙。有員工辭職,可是這飲食業啊,要招聘也不是容易事,員工不足,備菜﹑煮菜﹑樓面﹑洗碗,她只得硬撐。她皺着眉心,直言無助:「真係好辛苦,你睇我咁嘅身形,一日企咁多個鐘,對腳好痛。」腳痛得躲起來哭,又不敢讓人知道。終於有一天,她坦白跟兒子表示,打算把小店關了,不再做下去。昊賢這下子可緊張起來,一來得知媽媽的辛酸;二來不願看到兩代人的心血就此去,於是提出回來幫忙。他不諱言:「我梗係希望做全職司機啦,但唔想睇到媽媽咁辛苦,我見到金龍需要我多啲。」一旁的貞姐拍拍兒子肩膀,調侃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而且還欠缺了一點熱心,強調這一行真的要用心去做。昊賢口裏唯唯諾諾,手則用力地炒着鑊,她看在眼內,心裏還是有點點欣慰。還盼,守得雲開月正明。
月兒亮,依舊擋不住漆黑。幸而,萬家燈火,照亮了一切。小店的星火很是溫馨,貞姐的弟弟及弟婦下班後也會到店裏幫忙。小店早已坐滿了熟客,甫坐下,人人送上例湯一大碗。貞姐一家人就坐於旁邊圓桌吃晚飯,期間不住與客人逗着趣。
大半輩子都守着金龍,並沒有賺過甚麼大錢,她說這是一個情意結,只希望有一個安穩的家,一家人想吃甚麼就能吃。對待客人亦然,因為自己有家庭,會關心是否有靚湯喝,這正正是這條街的人情味。「可以咁講,金龍係我哋一家人﹑所有街坊嘅聚腳點,呢個就係我辛苦咁耐嘅得着。」她眸子內反映了店子的一牆一磚,庸舊卻宛如瑰寶。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金龍茶餐廳
地址: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24-126號
電話:2553 7363
營業時間:4pm-12am
詳情: http://bit.ly/2zBmf8o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耐火磚 工廠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60年代,在「upcycling」一詞還未發明前,永安號已經把爛木化成瑰寶。
不論是糖薑桶、浴盆、功夫櫈還是各式廚房用品,只要你在香港找木器,就必須到上海街這條狹長但傳奇的「木人巷」一走。秋風吹,中秋將至,此處居然還有一項限定品,月餅模。大酒店獨家訂製。老餅店前來尋寶。一磚一磚沉厚的荔枝木,經師傅一雙巧手,一雕一刻,一筆一畫,做成月餅模的雛形。月有陰晴缺圓,店有世代之爭,餅有口味之變,惟此老字號,四十年來,獨養一名師傅,默默作活,至最後一人。
永安號,1964年由馮子均創立。當年他從番禺偷渡來港,在碼頭幫輪船拆木頭。因經常接觸爛木,煉成揀木材之金睛火眼,遂將船上美國松木,用來做糖薑桶,賺得第一桶金。其後,生意擴展到各種木具木器,因以實木入榫為主,不落釘,加上人手裝嵌,其品質甚佳,於飲食業行內特別聲名大噪。
1980年代,馮子均將工廠往大陸番禺北移,衣錦還鄉。而香港門市,輾轉搬來搬去,其後落戶於上海街,現有四家店及陳列室。推門進店,貨品款式多不勝數,除木器,連衣飾、陶瓷、家具都有,近年連食肆的室內設計也包辦。永安號第二代馮嘉儀記得,轉捩點在於一張櫈。「九十年代,嗰陣日式連鎖餐廳開始流行,佢哋對木製用品需求增加,我爸爸幫別府集團做一批椅,就開始兼做埋家具囉。」
其後,香港接近八成的日本餐廳,裝修或木器都由他們負責或承包,總之,有關餐廳的一切配套,永安號都會做。「你去一家餐廳吃東西,但未必知我們的付出,一枱一櫈,甚至一雙木筷,都有我們份兒,是食界幕後推手。」馮嘉儀續說。開一家店需要的東西,不論廚房鋪面,這裏都一條龍提供,逆轉了上海街「don’t buy don’t touch」的霸道風氣。
永安號雖然推陳出新,但大概因為歷史悠久,又設有自家廠房,所以仍然做不少傳統工藝品,如月餅模。不少酒樓酒店的月餅模,如國金軒、明閣等等,均出自他們師傅一雙巧手。師傅來自湖南,人稱「光哥」,有38年雕刻經驗,大半生青春,就花在木枱前揼揼錘錘。他平日多雕神像、廟宇器具等等,每年此時,就接訂單雕月餅模。
傳統的月餅模,愛選用荔枝木,質感沉甸甸很墜手,木質結實,而且膠質重,柔韌度高,所以特別耐用,不怕腐蝕,抵得住冷縮熱脹,一個用十年,是平常事。不過因為硬度高,做工較難,材料不便宜,現時多以白樺木取而代之。雖然近幾年做月餅模已有機器輔助,但雕刻師傅的手藝,依舊不能或缺。選木材,畫圖,然後靠機械做了外在雛形,還需靠不同形狀的雕刻刀,如平、彎、寬、窄等等,由外至內,一刀接一刀,雕出樣式,修飾並且打磨成形,圖案才夠活靈活現。師傅需要付出力勁,但同時心思細密,才能做出完美餅模。
因為雕刻木工行業式微,香港幾乎已經沒有人做月餅模。舊時有名的梁五記、余晃記也早已結業,也對,單憑做餅模又豈能餬口?就只有永安號,廠內存留一位師傅,懂得做也偶然做。「唔係咩偉大,但有人訂就做囉,始終要有人做。」老闆和師傅,異口同聲道。
現時永安號已傳到第二代人手中,由其兒子馮嘉健,女兒馮嘉儀打理。人事雖有幾番新,惟對做木之熱情,傅統之堅持,卻絲毫不退。
永安號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335-339號
電話: 2332 2443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9:30am - 7:00pm、星期日11:00am - 5:30pm
註:店有少量白樺木月餅模的現貨,但荔枝木月餅模則需要預早一個月訂做。
採訪: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鄧廣基
剪接:謝致中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耐火磚 工廠 在 友和耐火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友和耐火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71年,工廠佔地面積30000平方公尺,資本額新台幣二億二仟 ... 及各種不定型耐火材料等。 ... 嘉義錦松保溫耐火企業行錦松耐火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