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倒還是沒有昏倒?】
究竟耶穌受難之時,聖母瑪利亞有沒有暈倒呢?看來簡單的問題,牽涉到宗教人士的爭論,還有藝術的呈現。
此畫《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出自羅希爾.范德魏登之手,本身應是祭壇畫上的中央部份,但兩邊已散失。在畫中可見,人們將耶穌從十字架搬下來,場景中的九人都傷心痛絕,而聖母瑪利亞身穿奪目的藍衣,臉色慘白暈倒。由於《聖經》中沒有描述聖母當時有沒有暈倒,這個場面很可能受到一本名為《Meditations on the Life of Christ》的典籍影響。這本書在中世紀期間頗受歡迎,當中就描寫了聖母暈倒之境況。
觀看此畫,可見畫家巧妙地安排畫面結構,整個場面設置於細小的空間,展現出痛苦與哀傷。人物的衣服亮眼鮮艷,角度亦十分考究,例如其中耶穌與聖母的姿態幾乎以同一角度來呈現,而紅衣的使徒約翰與右邊抹大拉的馬利亞兩人均彎着身,像一個括號般,令畫面更能聚焦在中央的耶穌和聖母上。
作品資料:
1443年前 荷蘭/比利時 羅希爾.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
《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縱220cm,橫262cm
油彩,橡木板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藏
📸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
#有人物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中世紀 #聖經故事 #上帝 #history #apaintingaday #italy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god #hkig #artist #religion #museum #mediaevalperiod #biblestory #paintings #jesus #netherlands
耶穌受難衣服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櫻桃的媚惑】🍒
《街頭歌手》(Street Singer,c.1862)是印象派大老-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早期意圖挑戰古典學院規則,表現改革意念的作品。
畫中人為一名在巴黎咖啡館表演維生的女歌手。19世紀的巴黎,咖啡館蓬勃發展四處林立,不僅得以小憩喝咖啡,裡頭也是巴黎時髦男女飲酒用餐、欣賞各式表演活動的地方。若按照它五臟俱全諸事皆宜的程度,或許可比擬為〝19世紀餐飲界的便利商店〞。
---------------
這位女歌手很可能已經表演完畢,下工後正推門離開咖啡館回家。很明顯,裝有絞鍊的兩扇門馬上就會彈回原位再度闔上。
那一天,或許馬奈剛剛結束與朋友的咖啡館聚會,或者上街閒逛尋覓靈感,而路過咖啡館門口見到這一幕。靈感一來,馬奈隨即向前攀談,邀請這位女歌者擔任麻豆讓他作畫,很不幸,不知為何緣故,馬奈卻被拒絕了。
---------------
馬奈等印象派諸人有別於古典學院派最明顯之處,一在技法,二為題材。
捨去神話、宗教與歷史人物等無法親聞的遙遠主題,印象派焦點轉向當代人生活百態。
他們觀察、記錄巴黎人日常活動與周遭景色,以至於就連歌手從咖啡館推門而出的情景竟成為畫作題材。更不尋常的是,馬奈使用高達171公分的畫布,亦即真人尺寸來創作,破除以往風俗畫難登大雅之堂,僅採較小尺寸繪製的慣例。
但是被女歌手拒絕了怎麼辦?
由於留在腦海裡的印象太清晰,馬奈找來他最鍾愛的麻豆-維多利亞·莫涵(Victorine Meurent,1844-1927),在工作室架好場景之後,開始動筆作畫。
---------------
只見女歌手推開門扇,看來若有所思眼神望向遠處。
不過她走出咖啡館時,左手抱著櫻桃,同時得抓著樂器又拉起裙擺,就為了空出右手吃櫻桃。兩隻手同時要做這麼多事,搞得她整個人很忙碌,姿勢看起來既怪異又有點窘迫。
櫻桃酸甜多汁的滋味,可能是她漂泊輾轉和四處賣唱的貧困生活中,難得的慰藉。使得她不顧禮節或便利與否,迫不及待抓起櫻桃邊走邊吃。從即將關上的門扇空檔,可以見到坐在咖啡館裡的客人,還有穿著白色大圍裙的侍者。
早在1670年代中期,當咖啡開始在巴黎風行時,就有流動的咖啡小販帶著托盤、小火盆和其他工具,提供到府服務烹煮咖啡。當時他們便穿著黑色衣服,腰間繫上白色大圍裙,表現專業與整潔,這副打扮依舊沿襲至今。現在即使不穿黑衣,白色圍裙仍是侍者的標準配備。
---------------
《街頭歌手》於1863年展出時,因為題材太新穎,筆觸太粗糙,曾經引來(自以為的)藝評家一頓狠批,例如Paul Mantz說〝不正常的畫法讓我們看畫時感到非常不舒服,女歌者的眉毛被畫成直直一條,還往下掉到鼻樑,看起來就像兩個逗號的陰影〞(because of an abnormality we find deeply disturbing, the eyebrows lose their horizontal position and slide vertically down the nose, like two commas of shadow.)。
逗號的陰影…逗號的陰影…逗號的陰影…如此嘲諷尖酸,果真很有〝藝評家〞之風。🙄🙄🙄
幸好還有左拉(Émile Zola)幫馬奈扳回一城,左拉說馬奈〝坦率地陳述眼前所見〞(state frankly what he sees.)。
---------------
女歌者左手那包櫻桃也是重點。🍒
櫻桃是代表天堂的水果,在古典繪畫具有崇高地位,與亞當夏娃偷吃的禁果涵義恰恰相反。尤其宗教畫裡的櫻桃象徵伊甸園,紅色如鮮血般的汁液,也意喻耶穌的聖血和受難,因為他的犧牲和救贖,人類得以再次希望進入天堂。
宗教涵義之外,櫻桃的歷史也可追溯至許久之前。
根據古羅馬作家兼博物學者老普林尼(Pliny,23-79)記載,櫻桃於西元前74年由小亞細亞傳入義大利。後來中世紀時也成為北方地區,包含法國、德國和英格蘭的飲食基本成分。櫻桃用途多多,不僅能夠鮮食,還會被製成果醬、糖漿和醃漬蜜餞,或者加以釀製,例如櫻桃白蘭地(kirsch)與櫻桃酒(maraschino)。
寓意高貴又滋味甜美,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或者是17世紀的凡爾賽宮宴會上,櫻桃都是少不了的水果,凡爾賽宮甚至設有溫室專門栽種。
---------------
不過馬奈無心借用古典喻意,反倒是運用櫻桃的鮮紅色澤、甜度、球形外觀,以及類似女性的圓潤曲線,讓人聯想到愛情;而女歌者將櫻桃放在唇邊的姿勢,顯得既隨意自在卻又如紅唇般挑逗性感。
如此一來,馬奈成功捕捉了女子的媚惑風情。
再者,櫻桃鮮豔的色澤在畫面安排上也具有絕對作用。
馬奈使用大面積的米黃、棕、赭色、灰、綠和黑色架構出對比效果。在深沉的背景襯托下,女子的臉龐幾乎沒有血色,輪廓也顯得扁平,除了強調衣襬皺褶的黑線可用以增強圖形與線性效應,為看似剎那隨興捕捉的場景中平添嚴謹講究。
黃色包裝紙和猩紅的櫻桃便順理成章成為畫面焦點。
缺乏立體深度、線條明顯、題材平凡,再加上筆觸粗率,都有別於學院傳統嚴格講究透視、平滑肌理與崇高主題法則,難怪藝評家要來酸一頓。不過由此可見馬奈雖自詡古典一流,卻流露於作品裡的叛逆意志。
---------------
約莫一年後,馬奈將以《草地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1863)和《奧林匹亞》(Olympia,1863)為巴黎畫壇投下震撼彈,雖招致無數批評,然而也啟發了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等後進,正式開始藝術史的另一篇章。
身為馬奈最愛麻豆,莫涵也擔綱演出《草地上的午餐》與《奧林匹亞》裡的裸女一角。
因為過於大膽的裸體呈現,完全不以神話人物稍加掩飾,而是明目張膽表明當代,眼神又無畏直視觀眾,無論是馬奈或莫涵,都因此受到輿論無情批判,就連莫涵的身材比例也要被拿來消遣嘲弄一番。甚至有傳言莫涵名為麻豆,實則從事性交易,還有酗酒惡習,跟馬奈之間也有不言可喻的曖昧關係。
真相究竟為何?🤔
---------------
根據藝術史學家尤妮斯・利普頓(Eunice Lipton,1941-)研究發現,莫涵的一生並非當時人們刻意詆毀那般悲慘早逝。
馬奈曾以莫涵為麻豆畫下9幅畫作,直到莫涵開始學畫之後,因為她的風格較偏向古典一流,無形中便與馬奈漸行漸遠。然而在那個對女性學畫有諸多限制的年代,莫涵卻曾有6次得到巴黎沙龍展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當她1876年以自畫像首度入選沙龍展時,馬奈卻落選了。
1903年,59歲那年,莫涵終於入選法國藝術學院(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這項遲來的肯定總算見證了她無畏出身勞工階層,同時曾經身為人人鄙視的裸體小模,卻努力在藝術創作立志向上的成就。
或許因為之前莫涵的裸體名揚全巴黎,導致願意收藏或者撰述她生平的記述相當少,目前所知,她只有一幅《棕枝主日》(Le Jour des Rameaux or Palm Sunday)保存於巴黎西北郊科隆布斯(Colombes)的美術館Musée Municipal d'Art et d'Histoire de Colombes內。雖僅一幅,從中已可見莫涵的技藝能耐。
---------------
至於莫涵與馬奈是否真的有一腿?
若是依照馬奈早已身染當時的不治之症-梅毒看來,萬一兩人真的曾經發生過肉體關係,梅毒傳染率如此之高,莫涵多半無法倖免於難。然而莫涵相當長壽,直到83歲才告別人世。
因此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1906年,莫涵離開巴黎遷往科隆布斯,在她人生最後20年左右,僅有一位名為瑪麗・杜福(Marie Dufour)的女子作伴。只是流言依然不放過她,莫涵與瑪麗又被謠傳為同性戀,而除此之外,莫涵本人則是夜生活精采放蕩,甚至重操性交易舊業。
唉,這些酸民到底煩不煩?😫😤😣
---------------
儘管不清楚馬奈內心究竟如何看待莫涵的繪畫事業,然而莫涵18歲那年為《街頭歌手》擔任麻豆時,馬奈卻以櫻桃畫出了她兼具純真與媚惑的動人神態,為現代藝術史漸次揭開了序曲。
======================
《名畫裡的盛宴》台北兩場講座〝主題和內容相同,地點不同〞
◆05/15(六)下午,已額滿
購票:https://fb.me/e/AzTpNlKx
**溫馨提醒,訂票付款後才算是完成購票程序哦
◆05/19(三)晚上,倒數卡位
購票:https://fb.me/e/4Z0n68egs
票務相關事項聯繫,請洽 #livart禮雅特國際 粉專私訊留言
#畫作的食物故事多
#2021春季講座 #名畫裡的盛宴
#Livart禮雅特國際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耶穌受難衣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救主受難始末
福音前歡呼
領:基督,光榮的君王,我們讚美你。
眾:基督,光榮的君王,我們讚美你。
領:基督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斐 2:8-9)
眾:基督,光榮的君王,我們讚美你。
福音
若望所載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 18:1-19:42
(拘捕了耶穌,把他綑綁起來)
敘述:那時候,耶穌和門徒出去,到了克德龍溪的對岸。在那裡,有一個園子,耶穌和門徒便進去了。出賣他的猶達斯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同門徒,曾多次在那裡聚集。
猶達斯便領了一隊兵,和由司祭長及法利塞人派來的差役,帶著火把、燈籠與武器,來到那裡。耶穌既知道要臨於他身上的一切,便上前去問他們說:
耶穌:「你們找誰?」
敘述:他們回答說:
群眾:「納匝肋人耶穌。」
敘述:耶穌向他們說:
耶穌:「我就是。」
敘述:出賣耶穌的猶達斯,也同他們站在一起。耶穌一對他們說:「我就是」,他們便倒退,跌在地上。於是,耶穌又問他們說:
耶穌:「你們找誰?」
敘述:他們說:
群眾:「納匝肋人耶穌。」
敘述:耶穌回答說:
耶穌:「我已給你們說了『我就是』;你們既然找我,就讓這些人走吧!」
敘述:這是為應驗耶穌先前所說過的話:「你賜給我的人,我連一個也沒有喪失。」西滿伯多祿有一把劍,就拔出來,向大司祭的一個僕人砍去,削下了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瑪耳曷。耶穌就對伯多祿說:
耶穌:「把劍收入鞘內!父賜給我的杯,我怎能不喝呢?」
(先解送耶穌到亞納斯那裡)
敘述:於是,兵隊、千夫長和猶太人的差役,拘捕了耶穌,把他綑綁起來,先解送到亞納斯那裡;亞納斯是那一年當大司祭的蓋法的岳父。就是這個蓋法,曾給猶太人出過主意:叫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利的。那時,西滿伯多祿同另一個門徒,跟著耶穌。那門徒是大司祭所認識的,便同耶穌一起,進了大司祭的庭院;伯多祿卻站在門外。大司祭認識的那個門徒出來,對看門的侍女說了一聲,就領伯多祿進去。那看門的侍女對伯多祿說:
群眾:「你不也是這人的其中一個門徒嗎?」
敘述:伯多祿說:
群眾:「我不是。」
敘述:那時,僕人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著烤火取暖;伯多祿也同他們站在一起,烤火取暖。
大司祭審問耶穌,關於他收徒和施教的事。耶穌回答他說:
耶穌:「我向來公開對世人講話,我常常在會堂和聖殿內,即眾猶太人所聚集的地方施教;在暗地裡,我並沒有講過什麼。你為什麼問我?你問那些聽過我的人:我給他們講了什麼;他們知道我所說的。」
敘述:耶穌剛說完這話,侍立在旁的一個差役,就打了耶穌一個耳光,說:
群眾:「你就這樣答覆大司祭嗎?」
敘述:耶穌回答他說:
耶穌:「我如果說得不對,你指證那裡不對;如果我說得對,你為什麼打我?」
敘述:亞納斯於是把耶穌綑綁,解送到大司祭蓋法那裡。
(你不也是他門徒中的一個嗎?我不是。)
敘述:西滿伯多祿仍站著烤火取暖。於是,有人向他說:
群眾:「你不也是他門徒中的一個嗎?」
敘述:伯多祿否認說:
群眾:「我不是。」
敘述:有大司祭的一個僕役,是伯多祿削下耳朵的那人的親戚,對伯多祿說:
群眾:「我不是在山園中,看見你同他在一起嗎?」
敘述:伯多祿又否認了,立刻雞就叫了。
(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
敘述:然後,他們從蓋法那裡,把耶穌解往總督府。那時是清晨;他們自己卻沒有進入總督府,怕受了沾污,而不能吃逾越節羔羊。因此,比拉多出來,到外面,向他們說:
群眾:「你們對這人提出什麼控告?」
敘述:他們回答說:
群眾:「如果這人不是作惡的,我們便不會把他交給你。」
敘述:比拉多便對他們說:
群眾:「你們自己把他帶去,按照你們的法律審判他吧!」
敘述:猶太人回答說:
群眾:「我們沒有權力處死任何人!」
敘述:這是為應驗耶穌論及自己將怎樣死去,而說過的話。於是,比拉多又進了總督府,叫耶穌過來,對他說:
群眾:「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
敘述:耶穌回答說:
耶穌:「這話是你自己說的,或是別人論及我,而對你說的?」
敘述:比拉多回答說:
群眾:「莫非我是猶太人?你的民族和司祭長,把你交給我,你做了什麼?」
敘述:耶穌回答說:
耶穌:「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如果我的國屬於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
敘述:於是,比拉多對耶穌說:
群眾:「那麼,你就是君王了?」
敘述:耶穌回答說:
耶穌:「你說的是,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
敘述:比拉多於是說:
群眾:「什麼是真理?」
敘述:說了這話,比拉多再出去,到猶太人那裡,向他們說:
群眾:「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你們有個慣例:在逾越節,我該給你們釋放一人;那麼,你們願意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君王嗎?」
敘述:他們就大聲喊說:
群眾:「不要這人,而要巴辣巴!」
敘述:巴辣巴原是個強盜。
(猶太人的君王,萬歲!)
敘述:那時,比拉多命人把耶穌帶去鞭打。然後,兵士們用荊棘,編了個茨冠,放在耶穌頭上,給他披上一件紫紅袍,來到他面前,說:
群眾:「猶太人的君王,萬歲!」
敘述:兵士並打了耶穌耳光。比拉多又出去,到外面,向他們說:
群眾:「看,我帶他出來,為叫你們知道:我在他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
敘述:於是,耶穌戴著茨冠,披著紫紅袍出來。比拉多就對他們說:
群眾:「看,這個人!」
敘述:司祭長和差役,一看見耶穌,就喊說:
群眾:「釘在十字架上!釘他在十字架上!」
敘述:比拉多對他們說:
群眾:「你們把他帶去,釘在十字架上吧!我在他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
敘述:猶太人回答他說:
群眾:「我們有法律;按法律,他應該死,因為他自命為天主子。」
敘述:比拉多聽了這話,越發害怕,於是又進了總督府,對耶穌說:
群眾:「你到底是那裡的?」
敘述:耶穌卻沒有回答比拉多。於是,比拉多對他說:
群眾:「你對我也不說話嗎?你不知道我有權釋放你,也有權釘你在十字架上嗎?」
敘述:耶穌回答說:
耶穌:「如果不是上天賜給你,你對我什麼權柄也沒有;為此,把我交給你的人,罪過更大。」
(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
敘述:從此,比拉多設法要釋放耶穌;猶太人卻喊說:
群眾:「你如果釋放這人,你就不是凱撒的朋友,因為凡自命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
敘述:比拉多一聽這話,就把耶穌領出來,到了一個名叫「石舖地」──希伯來話叫「加巴達」的地方,坐在審判座上。時值逾越節的預備日,約莫第六時辰,比拉多對猶太人說:
群眾:「看,你們的君王!」
敘述:他們喊叫說:
群眾:「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
敘述:比拉多對他們說:
群眾:「要我把你們的君王,釘在十字架上嗎?」
敘述:司祭長回答說:
群眾:「除了凱撒,我們沒有君王。」
敘述:於是,比拉多把耶穌交給他們去釘死。
(同耶穌一起被釘的,還有兩個人。)
敘述:他們就把耶穌帶走。耶穌自己背著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名叫「髑髏」的地方,希伯來話叫「哥耳哥達」。他們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同耶穌一起被釘的,還有兩個人: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耶穌在中間。比拉多寫了一個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寫的是:「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這牌子有許多猶太人念了,因為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離城很近;字是用希伯來、拉丁和希臘文寫的。於是,猶太人的司祭長,就對比拉多說:
群眾:「不要寫『猶太人的君王』,該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君王。」
敘述:比拉多回答說:
群眾:「我寫了,就寫了。」
(他們瓜分了我的衣服)
敘述:兵士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後,拿了他的衣服,分成四分,每人一分;又拿了長衣;因那長衣是無縫的,由上到下渾然織成,所以他們彼此說:
群眾:「我們不要把它撕開;我們擲骰,看是誰的。」
敘述:這就應驗了經上的話:『他們瓜分了我的衣服;為我的長衣,他們拈鬮。』士兵果然這樣做了。
(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敘述:在耶穌的十字架旁,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
耶穌:「女人,看,你的兒子!」
敘述:然後,又對那門徒說:
耶穌:「看,你的母親!」
敘述: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裡。
(完成了)
敘述:此後,耶穌因知道一切都完成了,為應驗經上的話,於是說:
耶穌:「我渴。」
敘述:有一個盛滿了醋的器皿,放在那裡;有人便將海綿浸滿了醋,綁在長槍上,送到耶穌口邊。耶穌一嘗了那醋,便說:
耶穌:「完成了。」
敘述:耶穌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
跪下默禱片刻
(立刻就流出血和水)
敘述:猶太人因那日子是預備日,免得安息日內──那安息日原是個大節日──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來請求比拉多,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兵士於是前來,把第一個人的,並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個人的腿,打斷了。可是,及至來到耶穌面前,看見耶穌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但是,有一個士兵,用槍刺透了他的肋膀,立刻就流出了血和水。那看見的,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這些事發生,正應驗了經上的話:「不可將他的骨頭打斷。」經上另一處,又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
(他們取下了耶穌的遺體,用殮布和香料,把他裹好。)
敘述:這些事以後,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他因怕猶太人,暗中作了耶穌的門徒──來求比拉多,為領取耶穌的遺體;比拉多允許了。於是,他來把耶穌的遺體領去了。那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也來了,帶著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他們取下了耶穌的遺體,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他裹好。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在那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裡面還沒有安葬過人。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墳墓又近,就在那裡安葬了耶穌。──上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