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狂轟《大叔的愛》違反「中國傳統價值」的文化和政治深度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港版《大叔的愛》被一名特區立法議員狂轟,「我哋唔係針對或者歧視任何性取向,但係我冇責任將佢推廣。而中國傳統價值同家庭觀,係一男一女。我哋而家就係要推動三孩政策,你就要推動嗰啲無孩家庭,咁完全係背道而馳。違反咗中國國安法,需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防止不良思想。」
其人其話,還是首先要放在大政治的背景下理解。過去一年,香港除訂立《國安法》外,還有很多深層次變化。特別是整個選舉制度也被「完善」。有人對香港政治各界提出各種要求。民主派這邊廂出局,建制派也被問候、被勸告不能做「忠誠的廢物」。近日流傳的消息,都是關於對議員和官員的各種新要求。
官員固然要有政治忠誠,但同時又要能辦事、能解難,要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最近還有警政系統大員出任特區高官,以及香港每次巨變之前都會出現的巨頭飯局……如此下來,地位改變的立法會似乎逐漸淡出人們視線,議員各自盤算新的政治規則,存在感和安全感可能陰晴不定。
關於立法會議員的一些新規定也在醞釀中。例如說議員不上班要罰一日薪、要穿甚麼衣服、議員議席被選民挑戰時要如何處理。連謝偉俊都說:「以前我地訂個比較高門檻先可以取消議員資格,而呢條就相對低,低到一個普通選民,兩萬蚊就可以玩……會唔會少少修訂,令立法會可以有返少少尊嚴呢?」
所以人們說今時今日議員等於 KOL,議員需要議題。所以在那個場合,議員狂轟《大叔的愛》,與其說是反同,不如說是對陰鬱現狀發出控訴的最強音。在這個年代,不只傳統意義的民主派,連他們過去的對手,對自己的前途,甚至香港的前途,內心也未必說得準。而反同議程是說得準的、確定的、安心的。因為如果沒有大戰爭大瘟疫,一個社會裡面的恐同人口基本上不會突變,投其所好的回報穩定。有關當局卻是天威難測、自有佈局,相信建制派也有無力感。
講家庭價值是一張安全牌,包括同志界嚴厲譴責、有識之士取笑他,也在計劃之中,屬於安全範圍的 safe play。一般人也不容易分得清反同和反同運。
「中國傳統價值」太過人言人殊,但至少不是「一男一女」,「一男一女」是近代西方洋鬼子的事物,我們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大婆是有法定地位的,但男人負擔得起可以擁有很多妾侍。大婆在現實中可以虐待妾侍,但她理論上無法反對男人擁有妾侍的傳統。如此,有史以來所有歌頌、美化一男一女愛情觀婚姻觀的影視、小說、故事,全部違反我們的「中國傳統價值」。
中國傳統價值。所謂「傳統」如果理解為「現代君臨之前的世界」,混雜的中國傳統關於男女之事的看法和實踐,正正是「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對立面。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那是個滿天神佛的世界。皇帝會有後宮妃嬪,也會有男寵,例如官史中漢朝很多皇帝都有幾個男寵,例如劉邦和劉徹,那是秦始皇「大一統」很久之後了。漢代傳統,肯定不會不是中國傳統。
以前根本沒有兒童人權概念,戀童行為大範圍存在。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同時有很多男人娶妻生子,盡了家族義務之後,自己在外面也有誼兄誼弟,卻不是忍著一泡眼淚忍隱,社會視之為公開秘密。古代男人之間知道這些事,反應可能就如你知道你某個朋友會定期去旺角買羽毛球拍一樣。
一些皇帝例如朱元彰會「從嚴治官」下令禁止官員嫖妓,作為替代方法,大城市的妓院就開始招募皮光肉滑的男生(年齡通常十幾,二字頭已經要找人或退隱)穿女裝接客,走法律罅,一樣其門若市,大受歡迎。一班飽讀詩書的社會賢達和官員大叔,熱烈追求受歡迎的「花旦」。大叔的愛,連易服元素都有。這些東西在明清兩代都盛行。明代和清代傳統,肯定也是中國傳統。
來自通古斯和西伯利亞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男子死亡,其他兄弟需要及有權接收大嫂的「妻其嫂」傳統。在儒家看來是亂倫,但有這種「傳統價值」的民族包括藏人、滿人、蒙古人甚至哈薩克人等。藏人、滿人、蒙古人的傳統,自然亦不可能不是中國傳統。即「妻其嫂」自然也是「中國傳統」。甚至哈薩克人的習俗也可以是中國傳統,因為哈薩克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Бәріне сәлем, көрдіңіз бе?
「中國」或「傳統」作為極廣和多元複雜的概念範圍,特別適合 cherry picking。以上的現象也可以視為「道德淪喪」的現實面,而不是中國文化對男女關係的理想面。那「中國傳統價值」的理想面應該根據誰?孔子?孔子肯定男女婚姻,認為婚禮是禮儀之本,也是宗族之本,卻沒有談過支持或反對同性戀,不過孔子也是衛靈公的朋友。衛靈公就是「斷袖分桃」事件的主角之一。對待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
至於膝下無兒,或者「無孩家庭」是否違反中國傳統價值?因為中國傳統價值覆蓋範圍太大,太陽之下無新事,現存的東西很難創新到足以違反中國傳統。順德人發明了女人「自梳」的傳統,這些女人自己梳起頭髮,如已婚女人,但終身不嫁,自然亦是膝下無兒;她們養老時會夾錢買「姑婆屋」,因此也是「無孩家庭」。
自梳女公然向社會宣佈自己的認同,但應該沒人會控告她們危害王朝的人口安全。自梳習俗從順德一直來到香港,變成很多人記得的馬姐。中國傳統從來包容不生育人士,或最低限度,大致上不理會他們,也不會把自梳 — 或同性戀 — 描述為一種誘惑和很正的需要禁絕的毒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Edmond Po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恐怖在線 www.edmondpoon.com 逢星期一至五 晚上十一點半到凌晨一點 每日免費收睇直播 視像月費重溫$35 聲音月費重溫$25...
自梳女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叔狂轟《大叔的愛》違反「中國傳統價值」的文化和政治深度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港版《大叔的愛》被一名特區立法議員狂轟,「我哋唔係針對或者歧視任何性取向,但係我冇責任將佢推廣。而中國傳統價值同家庭觀,係一男一女。我哋而家就係要推動三孩政策,你就要推動嗰啲無孩家庭,咁完全係背道而馳。違反咗中國國安法,需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防止不良思想。」
其人其話,還是首先要放在大政治的背景下理解。過去一年,香港除訂立《國安法》外,還有很多深層次變化。特別是整個選舉制度也被「完善」。有人對香港政治各界提出各種要求。民主派這邊廂出局,建制派也被問候、被勸告不能做「忠誠的廢物」。近日流傳的消息,都是關於對議員和官員的各種新要求。
官員固然要有政治忠誠,但同時又要能辦事、能解難,要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最近還有警政系統大員出任特區高官,以及香港每次巨變之前都會出現的巨頭飯局……如此下來,地位改變的立法會似乎逐漸淡出人們視線,議員各自盤算新的政治規則,存在感和安全感可能陰晴不定。
關於立法會議員的一些新規定也在醞釀中。例如說議員不上班要罰一日薪、要穿甚麼衣服、議員議席被選民挑戰時要如何處理。連謝偉俊都說:「以前我地訂個比較高門檻先可以取消議員資格,而呢條就相對低,低到一個普通選民,兩萬蚊就可以玩……會唔會少少修訂,令立法會可以有返少少尊嚴呢?」
所以人們說今時今日議員等於 KOL,議員需要議題。所以在那個場合,議員狂轟《大叔的愛》,與其說是反同,不如說是對陰鬱現狀發出控訴的最強音。在這個年代,不只傳統意義的民主派,連他們過去的對手,對自己的前途,甚至香港的前途,內心也未必說得準。而反同議程是說得準的、確定的、安心的。因為如果沒有大戰爭大瘟疫,一個社會裡面的恐同人口基本上不會突變,投其所好的回報穩定。有關當局卻是天威難測、自有佈局,相信建制派也有無力感。
講家庭價值是一張安全牌,包括同志界嚴厲譴責、有識之士取笑他,也在計劃之中,屬於安全範圍的 safe play。一般人也不容易分得清反同和反同運。
「中國傳統價值」太過人言人殊,但至少不是「一男一女」,「一男一女」是近代西方洋鬼子的事物,我們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大婆是有法定地位的,但男人負擔得起可以擁有很多妾侍。大婆在現實中可以虐待妾侍,但她理論上無法反對男人擁有妾侍的傳統。如此,有史以來所有歌頌、美化一男一女愛情觀婚姻觀的影視、小說、故事,全部違反我們的「中國傳統價值」。
中國傳統價值。所謂「傳統」如果理解為「現代君臨之前的世界」,混雜的中國傳統關於男女之事的看法和實踐,正正是「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對立面。以今日的角度來看,那是個滿天神佛的世界。皇帝會有後宮妃嬪,也會有男寵,例如官史中漢朝很多皇帝都有幾個男寵,例如劉邦和劉徹,那是秦始皇「大一統」很久之後了。漢代傳統,肯定不會不是中國傳統。
以前根本沒有兒童人權概念,戀童行為大範圍存在。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同時有很多男人娶妻生子,盡了家族義務之後,自己在外面也有誼兄誼弟,卻不是忍著一泡眼淚忍隱,社會視之為公開秘密。古代男人之間知道這些事,反應可能就如你知道你某個朋友會定期去旺角買羽毛球拍一樣。
一些皇帝例如朱元彰會「從嚴治官」下令禁止官員嫖妓,作為替代方法,大城市的妓院就開始招募皮光肉滑的男生(年齡通常十幾,二字頭已經要找人或退隱)穿女裝接客,走法律罅,一樣其門若市,大受歡迎。一班飽讀詩書的社會賢達和官員大叔,熱烈追求受歡迎的「花旦」。大叔的愛,連易服元素都有。這些東西在明清兩代都盛行。明代和清代傳統,肯定也是中國傳統。
來自通古斯和西伯利亞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男子死亡,其他兄弟需要及有權接收大嫂的「妻其嫂」傳統。在儒家看來是亂倫,但有這種「傳統價值」的民族包括藏人、滿人、蒙古人甚至哈薩克人等。藏人、滿人、蒙古人的傳統,自然亦不可能不是中國傳統。即「妻其嫂」自然也是「中國傳統」。甚至哈薩克人的習俗也可以是中國傳統,因為哈薩克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Бәріне сәлем, көрдіңіз бе?
「中國」或「傳統」作為極廣和多元複雜的概念範圍,特別適合 cherry picking。以上的現象也可以視為「道德淪喪」的現實面,而不是中國文化對男女關係的理想面。那「中國傳統價值」的理想面應該根據誰?孔子?孔子肯定男女婚姻,認為婚禮是禮儀之本,也是宗族之本,卻沒有談過支持或反對同性戀,不過孔子也是衛靈公的朋友。衛靈公就是「斷袖分桃」事件的主角之一。對待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
至於膝下無兒,或者「無孩家庭」是否違反中國傳統價值?因為中國傳統價值覆蓋範圍太大,太陽之下無新事,現存的東西很難創新到足以違反中國傳統。順德人發明了女人「自梳」的傳統,這些女人自己梳起頭髮,如已婚女人,但終身不嫁,自然亦是膝下無兒;她們養老時會夾錢買「姑婆屋」,因此也是「無孩家庭」。
自梳女公然向社會宣佈自己的認同,但應該沒人會控告她們危害王朝的人口安全。自梳習俗從順德一直來到香港,變成很多人記得的馬姐。中國傳統從來包容不生育人士,或最低限度,大致上不理會他們,也不會把自梳 — 或同性戀 — 描述為一種誘惑和很正的需要禁絕的毒藥。
自梳女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兒時情景之油麻地唐樓。
疫情令居住環境密集的佐敦油麻地一帶史無前例被圍封,也令我想起小時候在這裡生活的居住環境和密切的鄰里社區關係。
我最初的香港印象,是由出生到十多歲在油麻地的日子。當時家住在油麻地南京街,整條街主要是一列三層高的唐樓,我住的是20號地下共居了三、四伙人,頭房是包租婆一家,有兒子有傭人。我父母住中間板間房,我們三姊弟和傭人則住尾房,上面加蓋了閣仔,要從木櫃上再攀爬上去。走廊的碌架床還住了另兩「伙」人。下層是我們稱為「三伯父」的單身漢,其實也不清楚是否真正的親戚。三伯父的一層碌架床就是他的天地,以前的床板是由幾條長條木放在床架上拼合而成,他就把一條這樣的床板吊在碌架床內,變成雜物架,架上放有他所有家當的行李篋,再上面則放著摺好的日用衣物,一個相架,展示他曾擁有的美好回憶。床尾鈎一個衣架,掛著沖涼洗面一腳踢的毛巾。碌架床用一塊布四面圍著,一拉上便自成一國。我很喜歡爬上三伯父的床玩。後來再想起,當年雖然沒有空調,但記憶中卻沒有悶熱這回事。三伯父後來搬走了,據媽媽説,他代理了一個洗粉牌子交給酒樓,生活應該有了改善。
我家的單位雖然面積細小,但記憶中卻不時有親戚來寄住,也總是有方法創造空間。包括我們傭人從廣東下來叫少梅姐的姪女,我們去尖沙咀火車站接車,她則帶來一大袋當年算是珍品的荔枝。另外祖父以及媽媽的十三叔(即南海十三郎),也曾在我們家寄住過。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走廊盡頭的地主神位。以前頑皮的代價,重的是被藤條打,稱為「藤鱔炆豬肉」;輕的則是在地主前罰跪,還要放上一兩條木柴,跪在上面。跪地主對我來說已是習以為常,而我的黑貓總陪著我,從來不離不棄。但最令我心驚膽跳的,是因為我們住地下,天井和廚房總是濕立立,「小強」橫行出沒,跪在地上與牠們距離太近了。
樓上二、三樓是關先生和師母的私塾,二樓全層用作課室,他們住在三樓的中間房,頭房也用作上課,而尾房則住了兩位自梳女,一個後來成為我姐姐的契娘。
我仍能依稀記得課堂的情景,也不過是幾個孩子排排坐對住關先生,沒分班沒分級,有人遲有人早,真正的「活動教學」。而我第一篇能背誦的課文,是《陋室銘》和《五柳先生傳》,當然只是「唸口簧」,也在描紅習字簿用毛筆滕寫「大人孔乙己」,還有九因歌,即乘數表。這都在我正式入學前都學懂了。
我在南京街住到十歳才搬去土瓜灣馬頭圍村,這十年卻是我記憶最清晰的,也不時在夢中回到當時的場境。
#童年回憶 #油麻地 #佐敦 #南京街 #唐樓 #板間房 #私塾 #龍先生講故 #就係香港編輯部
自梳女 在 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 【 從自梳女看見女性自主與父權壓迫】 的推薦與評價
從自梳女看見女性自主與父權壓迫】 「我們自梳女只是一段獨特的歷史,我們不結婚不是因為排斥男人,也不恨男人。我們去南洋打工,是靠雙手養活自己, ... ... <看更多>
自梳女 在 《自梳》 陽光華語紀錄片獎(2011) 短片組- 金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