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愛恨糾結,外來入侵種的正確觀看方式】#窩編有感
報導之前,我痛恨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困擾,我也不認同殺害動物。形成一種我不想殺牠,我又希望牠消失的矛盾。
生活周遭的外來入侵種,比你我想像的還多,不只綠鬣蜥、埃及聖䴉、福壽螺,還包括大家都習以為常的鴿子和流浪狗貓。根據中研院臺灣物種名錄,臺灣目前有1,686種外來種,其中就有236種為入侵種。
這些傷害原生物種、造成農業損失的外來動物,我希望能早日移除,早日自野外消失。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願意看到動物被殺害,更不願意牠們因為被貼上外來入侵種的標籤,淪為BB槍、彈弓、弓箭的練靶目標。
這份愛恨矛盾,使得我在製作專題之初,一度將題目訂成「令人又愛又恨的外來入侵動物們」。畢竟說到底,這些生物之所以被引入進而入侵臺灣,都是人為造成。
進入採訪階段以後,才發現人們對於外來入侵種的喜愛與憎惡,對整體移除工作的影響之深。主持斑腿樹蛙移除工作的楊懿如老師,就曾經遭到「愛蛙人士」不明究理指責和阻饒;包括故意和移除工作唱反調,到處放生外來種,或是拒絕移除團隊在私有土地上作業,甚至當面指責移除工作者為劊子手。
/許多人只看到眼前移除的殺生,看不見長久的護生。/
移除工作者壓抑著對眼前生命的愧疚,以避免未來付出更大的生態環境,還得承受劊子手的罵名。愛牠卻要殺牠,這份矛盾未解,社會上的爭執難消。
/人們對外來入侵種的憎恨,對於移除工作一樣沒有幫助。/
民間自行發起的綠鬣蜥獵捕行動,不只是因為政府獎金的誘使,許多是想要除之而後快。更極端的,是假移除之名,行虐殺動物的人。
這種復仇性的移除行動,通常不會考慮到動物福利,也缺乏計畫性。因為動物會繁衍、移動擴散、會調整生存策略,如果移除沒有計畫,見一隻殺一隻,卻追不上繁衍、擴散速度,只是白白犧牲生命更無法改善問題。
移除工作也挑戰了社會的動保意識,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遊蕩犬貓的移除策略,致使社會上充斥著對立的情緒,當大眾對移除難有共識,也往往使得問題加倍棘手。
/這很兩難,因為當你要求效率時,勢必會有些犧牲。/
受訪者汪仁傑以移除外來魚種吳郭魚舉例,當八卦網拋下將魚一把撈起,先將非目標魚種挑出來放回池中,假設捕獲20隻吳郭魚,若講求動物福利就得逐一進行人道處理;但講求效率則需直接把魚放在一旁自然乾死,立刻再拋下一網。
/面對入侵種如同防疫,若能早期根絕,就不用擔心擴散失控。/
長遠來看,若能在外來種繁殖擴散之前及早移除,就能避免將來移除需要奪走更多外來入侵生命,減輕原生生態的損失。而移除外來入侵動物同時,仍應對生命保持尊重,盡力減少動物所受的痛苦。
/在入侵種標籤之下,這些動物和其他生命並沒有貴賤之別。/
若要終結這場由人類引起的外來種入侵災難,最該移除的其實是人類本身。然而移除人類等同戰爭,人類以外的許多生物也難逃池魚之殃。災難既因人類而起,人類更應當汲取慘痛經驗,負起修復世界的責任。
藉由這次的專題製作,我重新錨定了看待外來入侵種的觀點,如果報導能使社會對外來種動物多一些認識,減少各種觀看視角的差異,也是對無數被移除、犧牲的外來種生物們,獻上的敬意和感謝。
專題即將上線,懇請訂閱窩窩:
https://wuo-wuo.com/subscribe
同時也有4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節目由「窩窩及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贊助播出 【拯救石虎募資計畫2.0】 👉🏻 擴大保育熱點,化解雞舍衝突!全民共同響應,替石虎守住珍貴棲地! 👉🏻 立即加入拯救石虎的行列:https://wuo.pros.is/3my2et #拯救台灣石虎募資計畫 #現正進行中 -- ✔︎ 成為七七會員(...
臺灣物種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自1.6億年前的光,臺灣也有!✨
中研院用 #臺灣物種 找到 #蕈類發光 起源
🌿🍄🍄🍄🍄🌿
中研院多樣中心 #蔡怡陞 副研究員最新研究指出:
✨蕈類最早的 #發光基因簇 🧬始於1.6億年前,
✨發光基因由於特殊的 #演化機制 被逐漸淘汰。
研究論文發表於《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故事,為 #全球第一篇探討真菌發光基因演化的學術文章。
✨#蕈類特殊的演化機制✨
研究發現,因為小菇支系蕈類的發光基因簇位在高變異的位置,在演化過程中被不斷重組,部分蕈類發光的功能也因此漸漸被淘汰,導致現今存在的發光基因也就散落在不同分支。
✨#最早的發光基因簇✨
沿著基因線索往前追溯,再透過化石資料校正及分析42個菇類總共五十萬多個基因,團隊推估出世界上第一株發光蕈類,應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
✨#對研究的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柯惠棉✨博士表示,這有助於了解生物在面對不同環境的生存策略,也提供了研究的藍圖。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 #物種調控發光的機制。
👨🔬蔡怡陞強調,發光蕈的應用已愈發成熟且備受重視,本次研究定序的5個物種皆在臺灣採集,如目前僅在臺灣發現的 #墾丁小菇及 #金星小菇等,也將成為國際間研究真菌的重要基因體資源。
--
How bioluminescent fungi🍄 have evolved, retained or lost their luciferase cluster have been revealed by a team of scientists led by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Taiwan. 👨🔬Dr. Isheng Jason Tsai, 👩🔬Dr. Huei-Mien Ke’s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and colleagues sequenced the genomes🧬 of five bonnet mushroom (Mycena) species the genomes in the Mycenoid lineage, which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light emitting fungal lineages in Taiwan. By comparing the bioluminescent and non-bioluminescent mushroom genomes, the team estimated that the world's first bioluminescent mushroom would have appeared in the Jurassic period, 160 million years ago, using fossils and data analysis.
--
🌿🍄🍄🍄🍄🌿
✨論文全文: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49/31267
✨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741
✨Press Release: 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741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蔡怡陞副研究員
#發光蕈
臺灣物種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宛如生物的「時空膠囊」 標本是滅絕物種存在的證據】
林試所植物標本館館藏達53萬份標本,收藏量在全球3324個標本館中擠進前百大、排名第91名;林試所昆蟲標本館館藏也有75萬份,其中典藏針插乾燥標本近20萬份,擁有全臺最豐富的夜蛾科、蜻蜓目及有螫蜂類標本。
植物、昆蟲兩標本館館藏總計達128萬份之多,林試所盼在3年內將所有館藏數位化,讓一般民眾皆能輕鬆閱覽,並持續擴增館藏,5年內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大學標本館,共同達成館藏2百萬份的目標……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標本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臺灣大學昆蟲標本館
臺灣物種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節目由「窩窩及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贊助播出
【拯救石虎募資計畫2.0】
👉🏻 擴大保育熱點,化解雞舍衝突!全民共同響應,替石虎守住珍貴棲地!
👉🏻 立即加入拯救石虎的行列:https://wuo.pros.is/3my2et
#拯救台灣石虎募資計畫 #現正進行中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石虎習性 #石虎保育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10 石虎的特徵
02:11 石虎的習性
02:55 石虎的生存環境
03:59 石虎的威脅1:棲息地的破壞
04:47 石虎的威脅2:當地居民的活動
05:45 石虎的威脅3:貓狗的威脅
06:51 保護石虎大作戰
07:54 石虎復育計畫,可行嗎?
08:37 我們的觀點
09:38 問題
10:04 結尾
【 製作團隊 】
|客戶/專案經理:Pony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滅絕以前——臺灣石虎專題小草:兩次路殺的啟示:https://bit.ly/3zKRf2o
→石虎是臺灣最後的貓科動物 —— 認識物種與威脅現況:https://bit.ly/3mZO9UY
→環境資訊中心_石虎報導:https://e-info.org.tw/leopardcatnews/
→消失中的台灣石虎:http://leopardcat.net/index.html
→阿虎加油石虎保育大使:https://ahutw.info/
→孟加拉貓:https://bit.ly/3gYV64x
→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https://bit.ly/3DLNZpV
→淺山到底是哪座山?:https://bit.ly/3zJKii2
→龍貓森林裡的台灣石虎:https://bit.ly/3DFS6E2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石虎:https://bit.ly/3jBHC0p
→石虎在亞洲其他國家活得好好的,為什麼在台灣卻瀕臨絕種?:https://bit.ly/2Yshhdj
→石虎與雞農衝突防治-雞舍改善計畫2021年已達135戶:https://bit.ly/3yEMzKk
→野生動物救傷案未因疫情減少 車禍依舊占大宗:https://e-info.org.tw/node/231743
→石虎停看聽監測拍到畫面 路殺預警系統奏效[影]:https://bit.ly/3yEiuu7
→【重點整理】苗栗縣大尺度路殺報告——人與動物的「過馬路」學問 石虎保育如何搶先機?:https://e-info.org.tw/node/220323
→石虎保育》苗栗石虎公園成為生態墳場: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87298
→「前方野生動物出沒請注意」 全球第一個「路殺預警」導航APP在台灣誕生 :https://e-info.org.tw/node/222271
→石虎保育》兩縣市通過自治條例 石虎保育現曙光: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87300
→超萌石虎將野放 最怕鼠藥、路殺和獸鋏 有賴全民共同守護:https://e-info.org.tw/node/94487
→怪手開上山坡 小石虎有家歸不得:https://e-info.org.tw/node/79952
→募資計畫2.0網站:https://wuo-wuo.com/crowdfunding/for-leopard-cat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臺灣物種 在 窩窩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00:00 石虎生存現況與威脅
01:14 雞舍計畫監工——邱仕業
02:20 雞舍計畫專員——陳祺忠
03:35 苗栗雞舍主人——盧阿姨
05:35 石虎媽媽——陳美汀
08:00 拯救石虎募資計畫2.0
08:10 花絮
石虎是臺灣最後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同時也是淺山生態系的指標物種。數量稀少的牠們,面臨的「雞舍衝突」可說是族群走上滅絕之路的最後一根稻草,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與動物媒體窩窩因而共同發起搶救石虎的群眾募資,力拼翻轉石虎的命運。
【拯救台灣石虎募資計畫2.0】打造友善石虎國家隊:https://wuo-wuo.com/crowdfunding/for-leopard-cat
採訪|陳信安
拍攝、剪輯|蘇于寬
特別感謝|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資料提供
特別感謝|房業涵主播 旁白獻聲
臺灣物種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變心靈思考的方式,仍努力面對挑戰並省思過往,期待風雨過後,能回歸熟悉的日常。
「偶然人間」展覽以人生旅行的角度,以陶偶創作帶領觀者感受在變動的時代之下,體會人與環境的密不可分,相信我們所經歷的人生風景,都會帶領我們,往微笑以對的日常邁進。
(一)與土共生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山林與海是島民賴以維生的寶庫,人們在島嶼上熱切地交談、生活、工作、書寫,感受土地與人帶來的溫暖,在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環境與社會。
隨著人類發展,環境被破壞,產生各種廢棄物及汙染,生物種類的減少及滅絕,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偶爾也不免挫敗於調整及適應環境之間。藝術家利用源於自然的陶土,創作傳遞環境關懷的陶偶作品,營造藝術、人性與自然的完美對話。
(二)偶發人生
面對生命中的偶發事件,以及對社會事件的反應,產生各種驚訝、恐懼及焦慮的情緒,也同時在歷程中獲得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對人生現況有更多選擇、彈性。
本區藝術家之陶偶創作,表現出探索自身對生命面臨巨大挑戰的解讀與思索,同時充滿對人性的思辨。
同時回應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工作模式改變。面對全球動盪的狀態,以及未知的將來,人類努力戰勝恐懼、焦慮的社會氛圍。
(三)回應當下
為了應對偶發事件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調整計畫、適應環境,同時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偶發事件同時是人生的轉機,意識到生命其實有無限可能,嘗試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遇見美好風景。
藝術家透過形塑陶偶找尋自我及嘗試安放自身的位置,透過創作與自我對話,同時將情緒挹注於作品中。
(四)重返日常
在經歷人生變動及創傷後,我們期盼的環境與生活,是什麼樣貌呢?回顧生命,偶發事件像是一個觸發點,把過往的點滴串起,推動後面的旅程。本區藝術家作品充滿療傷的巨大力量,在赤裸的自我樣貌中,與生命中歷歷在目的創傷和解。直到能夠欣賞生命的各種樣貌,了解生命中所經歷的,都將成為養份,帶領我們往美好的日常邁進。
粉絲頁: 吳宗彥Link-yen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