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紅叫做 #英國紅。它在 Pantone 色票裡叫做 485 C,在生活裡被轉譯爲被全世界觀光客所寵愛的國旗米字、老派電話亭、英國皇家郵政、倫敦雙層巴士、 地鐵標誌的圓環。
在倫敦的日子裡,我喜歡觀察大街巷尾中無所不在的「紅」。這些物件背後的歷史源由各有不同,雙層巴士起因於十九世紀倫敦公車仍是百家爭鳴的年代,其中 L.G.O.C. 這家公司爲了脫穎而出並吸引乘客,決定將自家的所有車輛漆成了鮮亮紅色,後來倫敦交通局收購所有公車路線後,遂而沿用了這樣的設計。
18 世紀中期,英國各個街道開始豎起了高 1.5 公尺的綠色郵筒,「綠色」的選擇是爲了不破壞市容,誰料這個出於美意的保護色卻因不夠顯眼而造成許多路人誤撞事件,最後才塗上了今天所看到的紅色。
在這些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老元素之中,我最著迷於皇家郵政使用的派信小推車。
英國郵差之前是騎腳踏車發送郵件的,在 2014 年之後才全面改成開車和推車的組合。郵差開著裝滿信件包裹的廂型車,在自己負責的區域停好後,便會改推著小托車、背起大信差包,一戶戶去投信,這樣的畫面十分可愛。說來也奇怪,小信車的紅與前面提到的紅不太一樣,它是一種更洗練穩重的霧面紅,不太鮮亮耀眼,卻足夠抓住你的目光,但也能與英國磚房的顏色即景巧妙融合,毫不違和。
英國紅以不同色澤及明度的形式隱身於這座島嶼的各個角落,既張牙舞爪也含蓄靜美,又是倫敦另一道讓人著迷的街景。
本文刊於 500輯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1/5400379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ondon.nanzhi
英國雙層巴士歷史 在 翠蕊 cher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媒體真的很厲害
常常會有些有趣的名詞
以前頂多霸王級寒流
這次居然是「迅猛龍寒流」
真的來的太快而且好冷(抖)
天冷冷讓孩子在家看書唄!
這套 #環遊世界立體書 是華碩文化最新上市
目前應該只有翠蕊我有團購優惠
2020 疫情席捲全球
可能也要再等上好一陣子才能帶著孩子四處走走
華碩文化剛好這個時間點推出這套環遊世界立體書
透過唯妙唯肖的 3D 立體圖樣
六大洲特色動物、每個國家的獨特建築、各國特色交通方式以及浩瀚海洋生物
帶著孩子紙上環遊世界
【#可愛的動物】
不論寒帶或熱帶
動物都能克服艱難的環境
企鵝的絨毛抵禦寒冬白雪
駱駝的睫毛阻擋漫天黃沙
走過北極、亞州、非洲、澳洲,最後來到南極
一口氣瀏覽全世界特色動物
【#偉大的建築】
蕊蕊拿起這本且確實說出「自由女神」時我嚇到了!
我們只有帶她去華泰時有跟她說過耶~
沒想到孩子記憶力如此驚人!
最高的哈里發塔、最長的萬里長城、最神秘的金字塔
就連羅馬競技場都直接縮小在書中用 3D 立體呈現
從建築理解歷史、人文、藝術
以精簡文字幫助孩子了解建築的歷史與意涵
【#交通工具】
小妞近期對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很有興趣
這本剛好幫助她理解每個國家的水陸空交通工具不盡相同
在英國搭乘高高的雙層巴士
在威尼斯水道搭乘輕輕搖晃的貢多拉
土耳其原野上空有著緩緩升起的熱氣球
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則是雪國特有雪橇
透過閱讀享受最有趣的旅程
【#海洋生物】
從地表到深海,海洋生物的棲息分布大解析!
透過活跳跳的立體結構讓海洋生物在紙上栩栩如生躍動
太平洋海有著動作快速敏捷的飛魚
縱橫大西洋且牙齒尖利無比的大白鯊
背著硬梆梆外殼在印度洋游泳的海龜
海象老是在北極海探出頭張望海洋
南極海有著體型巨大的抹香鯨
雖然外表長得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
但牠們都生活在湛藍海洋,是這美麗地球的一份子
教育孩子環保理念與學會珍惜愛護環境
┅┅┅┅┅┅┅┅┅┅┅┅┅┅┅┅┅┅┅┅
#遊戲書分享 ▶ https://reurl.cc/Ld8vjL
#有聲書分享 ▶ https://reurl.cc/Gr9zZy
#立體書分享 ▶ https://reurl.cc/R1pKnx
┅┅┅┅┅┅┅┅┅┅┅┅┅┅┅┅┅┅┅┅
🍒 LINE 🔍 bit.ly/3lAMpx8
🍒 社團 🔍 bit.ly/2PUMETI
🍒 Telegram 🔍 t.me/imcutiecherry
🍒 Instagram 🔍 bit.ly/2IWk5qk
英國雙層巴士歷史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00年 120年前 維多利亞女皇時代,英國倫敦
馬車熙來讓往,可見到雙層馬車交通工具,後來轉化為雙層巴士。AI colorized色彩
現代一般行車路又稱為「#馬路」,因古時的行車路是讓馬車行走的。馬路亦被視為是「馬卡丹路」的簡稱。約翰·馬卡丹(John McAdam,1756年-1836年)是蘇格蘭裔的道路工程師。工業革命時期發明了新的道路建造法(Macadam),在路面鋪上多層物料,並把路面設計成讓雨水流到路的兩旁。這樣,行車路便更耐用持久,滿足了工業發展所導致的陸路運輸需求。
從最初起人類就有很多種理由修建和發展道路。例如從住宿地到附近的其他地方、作為季節性遷徙的路線、用於朝聖或者用於商業貿易等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路,就是從這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不同用途的古代道路發展來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交通工具的產生和發展,交通量也隨之發展起來。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種修築和拓寬道路的理由,例如去上學、工作或者是去和鄰居閒談,但是修築道路最最活躍的動力卻是出於國家政治和軍事的考慮。第一輛軍用汽車(戰車)出現於公元前2500年。從那時起,無論是出於進攻還是防守的目的,道路都成為了一種十分重要的戰略設施。歷代統治者都要為了修築和保養道路花費大量金錢。幾乎所有的道路都無計劃的出現在赤裸的土地上。必然的,乾燥時灰塵漫天,而雨後又泥濘不堪。
從希臘帝國和羅馬帝國時起就出現了有規劃的城市道路。儘管如此,羅馬帝國修築道路更主要的還是處於軍事目的,以使他們的軍隊能夠儘可能快的開到遼闊帝國的邊界。
在中國,道路起源甚早。成於西周的《詩經·小雅》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說春秋末城市規劃中又有南北道路9條東西道路9條;又說「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即南北道路寬九車,環城道路寬七車,郊區道路寬五車,可見在春秋末已有環城道路。
近代史上,英國工程師約翰·麥克亞當(John McAdam)長期從事於道路施工。1815年他在英國西部港口城市布里斯托首次建造了現代公路。這條路的路面高於周圍土地,以使雨水能夠儘快排走。他用碎石修築路堤,在上面鋪設更小的碎石並用爐渣固定。當時這種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棒的設計很快在其他國家推廣開,並用他的名字麥克亞當(McAdam)將這種道路命名為碎石道路(Makadam)。
在中歐地區,在大約1850年才用現代公路取代了老式道路。1902年,一條碎石路面被鋪上柏油,看起來已經很接近現代公路 (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