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古代租房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 陸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吃穿住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須面對的四大項,很現實,誰也逃離不了。其中住這一項,從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許多「剛需族」苦於高房價,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住。其實在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的,故而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哀嘆。
出租房已有五千年歷史,買房與租房本是孿生兄弟
中華民族的住房史,如果上推,可推到遠古時候的有巢氏。「上古之時,諸事不備,有聖帝出,教民構木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有巢氏發明了房子,被後人尊稱為巢皇,雖然是巢居,和鳥兒一樣,但至少可以躲避洪水、野獸等。隨著華夏族人口的增加,巢居改到了地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住自己的房子,於是有富餘房子的人,出租給沒有房子住的人便成為可能。
歷史上最早的租房客,可以追溯堯帝時的隱士許由。許由是堯時代著名的賢士,那個時代實行禪讓制,堯帝想將帝位禪讓給許由,結果許由不想當,聽了堯帝禪位的話去洗耳朵,認為是這侮辱了他的耳朵。史載「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逆旅就是旅館的意思,五千年前的日租房。舍就是住的意思,許由是有歷史記載的住宿第一人,既然那時候有了原始的旅館,短期的出租屋,很有可能也會同期出現中長期的出租屋。
夏商周時期,出租屋開始興旺起來,《周禮》上記載了周朝出租業的盛況:「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裡有候館,候館如積」。漢朝時出現了私人旅館「郡邸」和專供外國人租住的「蠻夷邸」,南北朝時出現了門面出租房「邸店」,寺廟也開始對外提供租住,宋代出現了管理房地產稅務的「樓店務」,也叫「店宅務」,相當於房管局,分管出租房子和修造房子,元朝時為瞭解決公務員租不起房的問題,出現了「系官房舍」,給官員們分房住,明朝時出現了最早的廉租房「廊房」。可以說,買房與租房是一對孿生兄弟,五千年來一直共同存在。
歷史上那些租房的名人們,出人意料
和現代買不起房子的許多剛需族一樣,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買不起房子,又得上班,只好選擇租房住。可見古代的房價也是很高的。
最有名的租房客,首推詩仙李白,李白的一生,是「詩和遠方」的一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生地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曾到過中國的18個省市自治區、206個縣鎮,攀登過80多座名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實現了全國各地的遊學夢想。這麼多地方,李白不可能買房住,只能租房住或蹭房住,那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在旅館寫的。李白的一生,是租房的一生,最後投靠族叔李陽冰,住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其次的租房客,則屬詩聖杜甫,杜大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亂世時代,比李白還窮,買房子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的傑作,因為沒有錢,杜甫非常同情像他這樣的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吶喊;第三個有名的租房客,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雖然是進士,當了朝廷公務員,但掙得錢少,在他的官宦生涯中,竟然租了十八年的房子,直到五十多歲才攢夠錢買了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在京城遠郊。於是作詩一首感嘆:「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宋朝時的租房客,最著名的就是三蘇。蘇洵在京當了十幾年官,買不起房子,只得租住。蘇東坡與蘇轍來到京城後,布了父親的後塵,照樣買不起房子。蘇洵到老死,除了家中老宅,沒有在京城購置一住房產,蘇東坡的兒子結婚,是借的朋友房子完婚;最幸運的還是蘇轍,拼盡一生財產買了一幢房子,不過這已經是他的晚年了。
在什麼地方租房,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
從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與宋朝的三蘇來看,即便是盛世,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房子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史上有個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買房還是租房,歷史上沒有記載,不過根據分析,租房的可能性比較大,孟母又不是「房姐」,哪有那麼錢財搬家。孟母的租房需求,是選擇一個好的鄰居和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讓孟子安心學習。和孟母同樣看法的,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宋季雅,他留下了「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的故事,當然,宋季雅是屬於買得起房子型。古有「非宅是卜,唯鄰是卜」的說法,這個說法適用於買房,也適用於租房。
第二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書香氣的地方,為了借書方便。古時候出版業沒有現代這麼發過,租房子選擇一個就近借書、讀書的地方,也是首選之一。「整娖牙籖萬卷余,誰言家具少千車。僦居會向春明宅,好借君家善本書。」,這首詩說的是清朝大名士朱彝尊家中藏書非常多,金庸的先祖查慎行租房時,就選擇了在朱家附近。
第三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伯樂的地方,當然這樣就比較功利了,但更實際。清初名臣徐乾學深得康熙寵幸,於是有許多學子就選擇租房在他家附近,「其所居繩匠胡衕,後生之慾求進者,必僦屋於旁」。這些學子一是為了巴結徐乾學,萬一被收為門下呢?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學習。
第四種租房類型,是圖個上班方便。清朝的大臣們,在宣武門租房的比較多,名臣曾國藩就在騾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條胡同租的房子,為了就是上朝方便。
至於租房價格,各朝各代都有不同。以宋朝為例,當時公租房的月租金為一百七十文,而一個當差的員工,月薪只有四百文,也就是說,拿出一半的工資來租房。宋仁宗時,大臣張永和建議宋朝政府將租房的費用分出三分之一作為軍費,可見宋朝的租金是不少的,名相晏殊家裡有錢,他用錢都蓋了房子出租出去,因為房子多,成為當時的「房叔」。而名相歐陽修就屬於沒錢型,買房子肯定買不起,租房子也租不起好的,所以寫詩發牢騷:「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
這可真是,上下五千年,租房一樣難。今人的痛苦,古人已經都嘗過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租房 #古代租房 #出租房 #出租屋 #古代住房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少年讀杜甫,老覺得他像個小老頭,一下子講國破山河在〈春望〉,一下子又憂茅屋被吹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中年之後,再讀杜甫,卻有發人省思的感覺,才知道杜甫對國家社會有這麼深的期許與熱愛,說他是愛國詩人不為過,說他是社會觀察家也當之無愧! 杜甫45歲時,安史之亂爆發,他一度被安史叛軍抓到長安,後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推薦目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 何志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冷了,我們願意溫暖你
一年一度的冬令救濟其實是從我阿公開始辦的活動,年年都辦,針對弱勢族群給與資源,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活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得到比較多的人,應該將好運跟那些獲得比較少的人分享。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一種互相合作的概念。我們願意分享,不代表我們多麼富有,而是我們行有餘力。
今年的冬立救濟我與海光宮熱血公民也從早到晚全程參與,雖然要幫忙搬東西,幫忙把物資交到大家手上,但我還是覺得很幸運能夠幫助到更多人。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雖然對象都是弱勢族群,但是當他們來排隊領取物資之前,其實都會盡可能的打扮整齊穿上自己乾淨整齊的衣服。
今年,在一天忙完之後,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因為來參與的弱勢族群人數比以往要多,而且大家臉上的神情也比以往要更為憔悴。2020年對大多數人來說,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過的年。
我不禁想要分享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希望大家2021年能夠過得更好,更平安,全家健康快樂,一切平平順順,不求發大財,只求享幸福~~~
主辦單位:海光宮、福德宮、日東文教基金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 為你讀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杜甫最有名的8首詩,說盡一生,動人到極致
曾聽人提起「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少年時尤愛讀李白,覺得人生一遭,活成那個不問紅塵,仗劍四方的「謫仙人」才過癮。
長大後才讀懂杜甫,因為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命都像他一樣,於平凡中努力開花。
天才固然可貴,但畢竟滄海一粟,更多的是芸芸眾生。
人生的前半場,杜甫也曾是個仗劍走天涯的瀟灑遊子,風光霽月,豪情萬丈,他的心高氣傲不輸李白。
在人生的下半場,日漸衰微的國運,入不敷出的家境,讓杜甫開始正視現實,走進世俗生活。
也正因這些經歷,杜甫才真正將自己的生命融進詩歌,貼向了黎民百姓,貼向了黃土大地,也貼向了了人生的本質。
這短短八首詩,卻也濃縮了許多人的一生
第一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當時的大詩人。
在書香門第長大的杜甫七歲能詩,出口成章,年紀輕輕就揚名洛陽,甚至是岐王李范府中的座上賓,前途無限。
風華正茂的杜甫,登上五嶽之尊,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吶喊。
此時的杜甫,不正像極了每個年少時期的我們?
曾經,我們都覺得自己能成為最了不起的人。
但當觸到到復雜的社會,融進困頓的現實,才發現:其實啊,成為一個普通人,安安穩穩度過一生已實屬不易。
第二首《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
長大後,杜甫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沒考上。
年輕的杜甫絲毫沒放在心上,那時候的他覺得人生很長,自己有的是時間肆意揮霍,於是仗劍辭親,出去漫遊了。
公元745年,杜甫在洛陽結識了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
同樣的仗劍遠遊,不融世俗;同樣的才高八斗,詩情萬丈;同樣的懷才不遇,躊躇滿志。
兩個人一見如故,飲酒論詩,把酒臨風,其樂融融。
人生中一定要有這樣一個朋友,同悲歡,共喜樂,能舉杯暢飲,也能靜坐抒懷,不問世俗,只問真心。
無論日後風雲怎樣變幻,無論多年後身在何方,總有人,讓你一想起來便便覺得溫暖。
第三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
唐玄宗執政後期漸漸昏庸,整個朝政被奸相李林甫把持。
他大權獨握,閉塞言路,在他的一手操縱下,多年的科考竟無一人錄用。而杜甫正是落選者之一。
年少成名的杜甫,卻在人生的後半場看盡冷眼,吃盡冷飯,其中滋味,實是一把辛酸淚。
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徹底拋去了曾經的裘馬輕狂,真正走向了成熟。
葉嘉瑩說:莫向人間怨不平,相期鳳凰浴火生。甘苦與共,是浮生茶,也是人生路。
如果苦難加劇,那就改變自己面對苦難的態度,不卑不亢,不折不屈,在苦難中開出一朵花來。
第四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存活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幸已卒。
吾寧捨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
幾經波折,杜甫終於謀得一個小到不能再小官職,就像弼馬溫,負責管理倉庫和馬匹。
當他假期去探望遠在奉先的妻兒時,一進門便聽到嚎啕大哭,才知道小兒子被餓死了。
悲莫悲兮生別離,人生的最痛莫過於親人的離開,但杜甫把失去兒子的悲痛,化作寫作的力量,在詩歌中揭露社會的黑暗,換取更多家庭的團圓。
董卿說:同情心最彌足珍貴的地方,是可以讓我們始終對傷害持有戒備。
我們知道痛苦是什麼,從而努力避免別人再重複同樣的痛苦。
將自己的悲憤,化為關愛別人的力量,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氣度。
第五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虛,雙照淚痕幹。
-杜甫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叛軍打進長安,能逃的都逃走了,官輕人微的杜甫,不幸成為了被逮捕。
又是一個中秋節,本該月圓人團圓,杜甫卻與妻子分開兩地,無法團聚。
但是啊,甚至遠隔千山萬水,甚至夜晚更深露重,仍知道有人在想著自己, 念著自己,盼著自己。
遲子建說:
愛人是兩粒團聚在人間的塵埃,讓家升起煙火;愛人是兩片匯集在天邊的流雲,共穿一件彩衣。
茫茫天地間,有這樣一個人與你同歡喜,共悲歡,江河皆可渡,山海也可平。
第六首《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慾不勝簪。
-杜甫
公元757年,唐孝宗長子李俶率兵收復長安城,杜甫也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舊鄉。
昔日的長安城,燈火盈門,笙歌迭奏,如今卻亂草叢生,破敗不堪,這哪還是當初那個風華旖旎的盛唐?
國破家散,黍離之悲,相思之苦,一齊湧上心頭,杜甫提筆寫下《春望》。
一場戰爭,讓一個國家徹底衰敗,讓黎民百姓流離失所,讓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就是現在,又何嘗不方便呢?
經歷過戰亂,方知和平的可貴。
我們不是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願世間再無戰火,願和平永駐人間。
第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
安史之亂後,杜甫帶著妻兒來到成都,在親友幫助下,蓋了一間小草堂,暫時安頓下來。
到了秋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把小屋上僅有的幾層茅草掀走了。
連綿的夜雨,露天的屋頂,濕冷的棉被,讓杜甫一夜未眠。
天亮後,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氣呵成。
屋漏偏逢連夜雨本是人間至苦,他卻譜變成歌;自己的屋頂還在漏雨,他卻牽掛著著天下黎民。
人活一場,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喜樂,這樣人生太狹隘,能為他人做些什麼,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才不枉此生。
漫漫紅塵中的我們,雖然如螻蟻般渺小平凡,但我們的靈魂可以俊美如神。
第八首《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
公元768年的秋天,在杜甫生命的最後兩年,56歲的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經歷了歲月的風刀霜劍,再次登高的杜甫再無當年寫下《望岳》時的滿腔熱血,當年裘馬輕狂的少年已然變成了垂垂暮者。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歲月能帶走的只是皮相,帶不走骨子裡的優雅,帶不走靈魂中的芬芳。
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坦然面對潮漲潮落,花謝花開,在人生的後半場,留給自己一份從容,留給世界一抹美麗。
每認識一首杜詩,我們能認識人生的不易,從而珍惜每一寸時光,用心地生活。
我們更能讀懂生命的堅韌,長靴從容面對苦難,在最狹隘的石縫裡開出一朵花來。
尼采說: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
杜甫便熱量,他用生命寫詩,一生飽經風霜,喘寒交迫,卻留給後人最溫暖的啟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少年讀杜甫,老覺得他像個小老頭,一下子講國破山河在〈春望〉,一下子又憂茅屋被吹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中年之後,再讀杜甫,卻有發人省思的感覺,才知道杜甫對國家社會有這麼深的期許與熱愛,說他是愛國詩人不為過,說他是社會觀察家也當之無愧!
杜甫45歲時,安史之亂爆發,他一度被安史叛軍抓到長安,後來潛逃、輾轉漂泊到西南、成都、湖南等地,一路上看盡唐朝山河因戰亂支離破碎,以及民不聊生、飢荒遍野的慘狀,因此,憂國憂民成了他大量詩作的基調,寫得豐富流暢,更反映了大時代下的各種生活面向。仔細咀嚼詩句,卻又對時勢充滿無奈與悲哀!這是要經過一些生活的歷練與歲月的累積才能體會想像的。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UYvLgNvcwU/hqdefault.jpg)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 香港戲劇工程Hong Kong Theatre Works (HKTW)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每日一詩_1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 ... <看更多>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Math Equations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00'] 2018年1月21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caption]. 探索Pinterest 上的點子. DIY and Crafts. ... <看更多>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 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 的推薦與評價
(A)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B)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措手足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