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蠟燭使水面上升的實驗 以前學錯了嘛?】
大家以前上課是否做過/聽過這個實驗:在加了淺水的水盆中放直立的蠟燭,點燃後蓋上透明玻璃燒杯,被封在玻璃燒杯中的蠟燭逐漸熄滅,然後可以發現倒蓋的水杯內,水位上升,彷彿燒杯中佔五分之一的氧氣被消耗殆盡似的。
但實際上造成水位上升的兇手竟然是......熱漲冷縮?! 底下的原文有詳解,也貼上實驗影片在下面留言處喔。
#竇娥冤 #兇手就在我們之中 #冤枉人家這麼久
【翻轉迷思──關於蠟燭燃燒】
作者│ 盧政良
台大物理博士,現任高雄中學物理教師、高師大兼任助理教授、物理教育學刊副主編。
--
多年前教科書裡有個經典實驗「蠟燭燃燒、水面上升」,在淺盆中固定一根蠟燭,使之正立,並將水緩緩加入。在點燃蠟燭並蓋上玻璃容器後,瓶中水位開始變化,燭火熄滅後水面明顯上升,上升比例可達瓶中原來空氣部分的15 至20%,非常接近氧氣在空氣中的比例。以往教材將這個實驗作為「證明」空氣含氧量約為21%的一大方法,相信很多人也和筆者一樣,對此深信不疑。
數年前筆者陪著學生準備國際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的辯論賽,對於其中一道探討蠟燭燃燒實驗的題目(1)*感到困惑──這不就是確認空氣中的氧氣比例,難道外國人不知道這個實驗?隨著著手進行,卻發現越做越不合理,
才驚覺這個實驗並不單純,甚至有很多大家誤解的地方。我們花了一番功夫,將深入探討後的成果,發表於《IYPT-Magazine》(2)*。
.長期被誤解的實驗
問題一,氧氣是否完全被消耗殆盡?可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表示蠟燭只消耗瓶裡部分氧氣,也就是同時用兩根蠟燭(一隻短、一隻高)進行實驗,會發現高的蠟燭先熄滅,而短蠟燭在高蠟燭熄滅後繼續燃燒;由此可知高蠟燭熄滅並非因為氧氣耗盡。
問題二,即使蠟燭燃燒消耗了所有氧氣,仍會生成相當比例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氣體,由此可見玻璃容器內的氣體體積變化並非只由氧氣減少所造成;顯見原有實驗解釋並不恰當。
問題三,查理定律告訴我們,空氣體積在加熱時會膨脹,冷卻時會收縮。蠟燭燃燒時加熱周圍空氣,因此蓋上容器時,燭火周圍空氣的溫度上升, 密度也較小,瓶內的空氣甚至會排出。隨著燭火熄滅,空氣冷卻而體積收縮,使得水面上升。
.眾說紛紜
近年針對研究或應用的科展作品以及教學設計,更衍生出其他問題。例如有些人認為氧氣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後者只是略溶於水,液面高度理應不會改變太多,並提出實驗數據證明。還有人研究嘗試進行化學計量,假設H2O都凝結成水,且氧氣占1/5,可計算出氣體的變化量約占總體積的7%(3)*。
還有學生使用凸透鏡聚焦太陽光以點燃燭火, 避免蠟燭燃燒後蓋上玻璃瓶造成的熱空氣, 結果卻發現水面幾乎沒有升降(4)*。有趣的是, 以上論點似乎都不相容。近年更有學者研究這樣的教學過程,發現科學教師可能會過於自信地使用不正確的知識來教導學生而導致誤解(5)*。
--
(1)請見網頁中第10 題:iypt.org/Tournaments/Taipei
(2)goo.gl/J6RjzS
(3)水位真的上升五分之一嗎?goo.gl/wAC95t
(4)悶熄蠟燭燃燒實驗的重新設計:goo.gl/3rC8i9
(5)以蠟燭燃燒實驗探討科學教師的教學策略:goo.gl/uMWfeC
--
文│摘自《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88期,更多資訊請見本期雜誌。
--
.歡迎訂閱:
.《BBC知識》一年12期/二年24期訂閱方案,詳情請見雜誌內頁;或至全台各大網路書店、實體通路;城邦讀者服務網(goo.gl/ZAiWYm)訂閱。
蠟燭燃燒化學變化 在 科教館GO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由本館主導研發的兩項作品《化學色影術》及《蠟燭燃燒機密解碼》參加「2017年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創意應用設計競賽」分別獲得金牌及銅牌大獎!
《化學色影術》研發作品可以量測竹筷中漂白劑二氧化硫殘留量,簡化實驗操作步驟,化學藥用量極少,符合綠色化學的原則,且降低操作門檻,有助於探究式實驗的進行,該作品目前正準備申請專利中,相信未來可以普及全國民眾使用。
《蠟燭燃燒機密解碼》成功利用MorSensor氣壓感測晶片測出二氧化碳溶於水的直接證據,量測出蠟燭燃燒精確細微的氣壓變化,最後設計出一款偵測氣壓並畫出二維(2D)氣壓圖形的手機App程式,且能夠直接儲存成文字檔數據,並同步繪製2D氣壓圖示,透過新的感測晶片科技便能夠對實驗結果更加精準分析變因,相當便利於中學教育使用。
https://goo.gl/zTV3qj
蠟燭燃燒化學變化 在 劉香慈 Chantel Li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一定要看!
塵暴案是國痛,願傷者能夠早日復元,希望大眾能記取教訓~廠商利益要放最後,公共安全擺第一,盼政府能嚴格修法明訂公安法令!我們也藉由這事件去探討並牢牢記住這個保命的知識,把「萬一」的傷害降到最低。
很感動國際間溫暖的幫忙和各界的讚助,每次看到這樣無私的愛都會鼻酸眼眶紅~南無觀世音菩薩
八仙爆閃之我見三:專業篇
首先感謝網友孟長建議我改為「閃爆」。其實在我決定要用「爆閃」之前,我想過「閃爆」,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談談「燃燒」、「閃燃」、「爆燃」、「化學爆炸」,並提供一個今天拍攝的影片,用影像說明為什麼八仙「爆閃」時,我會建議大家「停」,不要跑。
八仙慘案發生之後,很多專有名詞又像過去一樣不斷的被誤用,在新屋6位消防人員罹難的不幸事件時,很多電子、平面媒體都一再問我何謂「閃燃」?何謂「爆燃」?當時各大媒體也詳加報導,時至今日不到半年,很多人又開始說八仙是「閃燃」,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談「閃燃」、「爆燃」、「化學爆炸」之前,必須先談「燃燒」,因為「閃燃」、「爆燃」、「化學爆炸」都是燃燒,只是不同現象的燃燒。
燃燒有三要素:可燃物(玉米粉)、助燃物(氧氣)、熱(明火、靜電),過去對燃燒的定義是:快速氧化作用,伴隨光和熱產生的現象。最新的說法:因溫度變化或催化作用引發速率失控的放熱化學反應。(這句話看不懂就跳過,本來燃燒就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容易。)
「閃燃」:造成侷限空間之可燃性物質同時起火燃燒。就是在居室內,火災不斷成長,產生高溫,讓居室內的可燃物同時起火,閃燃要在居室才會發生,發生前一定會有高溫,所以八仙這個事件絕對不是「閃燃」。
「爆燃」:在一個缺氧的燃燒環境,突然提供氧氣所造成的燃燒現象。在電影畫面常看到破窗後,火球突然衝出,這種現象叫做爆燃,所以八仙這個事件也絕對不是「爆燃」。
「化學爆炸」:爆炸分為物理爆炸(像氧氣瓶爆炸)、化學爆炸(燃燒而引起的)、融合爆炸(原子彈),我們這裡談的是化學爆炸,瞬間釋放能量,產生大量氣體,並會發出巨大聲響,對容器造成破壞,爆炸波超過音速的叫做high explosion,小於音速叫做low explosion,而八仙這個案子截至目前為止,沒有聽說有大量氣體及巨大聲響產生。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顆爆竹引燃後發出巨大聲響,同時讓爆竹破碎,如果我們把爆竹中的黑色火藥取出,用火引燃,會看到這些火藥迅速燃燒,但不會發出巨大聲響,所以八仙這個事件不應該叫做爆炸。
這些專業的名詞,不能被胡亂引用,一般人已經對燃燒一知半解,再加上很多專業不斷被錯誤傳播,更引起大家的混淆,就像「爸爸是男人」這是對的,但講「男人是爸爸」就有問題。
尤其在我PO「不懂火,就不應該滅火」,獲得許多迴響,也看到媒體最近報導:「八仙這個火災不應該滅火。」,跟我的原意有所不同,另有一些網友問我為什麼要故弄玄虛,不把香菸不會引爆玉米粉,烤箱會引爆的理由說清楚。
我想在此補充說明:我前兩天文章的重點不是「八仙這個火災不應該滅火。」,我要再次強調,重點是「不懂火,不要滅火」,不懂火之前,每個火災我都不主張搶救。就像前2天文章提到滅火造成更大傷害的案例,時代大飯店是牆壁板起火,發現者用水去潑,巨星鑽是用滅火器由下往上噴射招牌,福安宮是用滅火器對著垃圾桶噴,狀況不同,結果都一樣,就是擴大火勢,而主要原因都是不會判斷火,但要真的瞭解箇中的關鍵,必須先懂火。這也是我不解釋香菸與烤箱的理由是一樣的,我不講是怕大家看完之後,就以為自己懂「火」了,然後就開始誤以為自己有實力「滅火」。我今天只是舉例香菸跟烤箱,那香菸跟點煙器、點煙器跟烤箱呢?我不講不是故意賣關子,而是沒有接受到紮實的基本教育,光解釋我所舉的例子,大家一碰到不同物品就又搞不清楚了,且很容易產生誤解,甚至產生以偏蓋全的觀念,而要讓大家了解火災的原理,是必須透過上課,不是看幾篇文章就可以了。而香菸跟烤箱最大差異,就是香菸是燃燒現象,會消耗氧氣,屬於化學變化,烤箱只是發熱,屬於物理變化。再拿同樣都不是燃燒的烤箱跟點煙器,又會發現烤箱會引燃玉米粉,點煙器不會,為什麼?同樣都是燃燒現象的蠟燭及香菸,為什麼一個可以引燃懸浮的玉米粉,一個不行?要解釋這些現象,一定要先把原理弄懂,否則永遠會有解釋不完的題目,光解釋一個點是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我第一篇文章是想告訴大家,火沒有那麼容易懂,不要把火想得太簡單,不要在有限認知下就去滅火,也勿需把火渲染得那麼可怕,所以一昧的認為跑才是最佳保命之道,造成合理的對應策略都無法接受。希望未來社會大眾學習火災應變,一定要記得先學會懂「火」。
接下來我想請大家看看我昨天拍攝的影片,您就會瞭解我為什麼在八仙這個事件中,前排人員主張先「停」,才是降低傷害之最佳策略。
蠟燭燃燒化學變化 在 蠟燭燃燒化學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蠟燭燃燒化學式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蠟燭實驗、蠟燭燃燒化學變化、蠟燭燃燒水位上升原理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蠟燭燃燒化學變化 在 蠟燭燃燒化學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蠟燭燃燒化學式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蠟燭實驗、蠟燭燃燒化學變化、蠟燭燃燒水位上升原理有關歷史/文化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小文青生活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