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分野是近代民族主義的產物?】#蠻子與漢人
「羌族」在 50 年前並不存在。過去村寨土著大都沒有聽過「羌族」。他們的「我族認同」──爾瑪認同,主要是指「一條溝中的人」。
當時也不存在一個共同的「羌族社會文化」。人們的文化、宗教、語言等,的確有或多或少的相同或相異。
但過去當每一條溝的人都認為只有本溝的人才是「爾瑪」時,細微的生活習俗差異,便使得上游的人被他們稱作「蠻子」;同樣細微的差異,也使下游的人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漢人」。
在狹隘的認同下,人們常忽略鄰近人群與自己的相同之處,而只看到或想像彼此相異的地方。
📌羌族在 50 年前並不存在 >> https://bit.ly/3mD8VG2
#換小編真情手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介紹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文魯彬(英文譯者) 本書特色: 邵族知多少? ‧於2001年正名,是台灣第10族原住民。本套書初版是2002年,故只錄集10族傳說故事 ‧當時的阿里山包括今天彰雲嘉的淺山丘陵,日治時代...
蠻子與漢人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族」可以說是自19世紀以來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這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造就了今天許多國家之間,或是國家之內複雜的政治局勢。
這篇來自【換日線】上來自中研院院士王明珂老師剛出版的《蠻子、漢人與羌族》一書,探討了「羌族」概念的形成,帶著我們一起反思一個「民族」出現的過程,也反思自己對於民族的概念又帶來了哪些便利、偏見或是影響。
-----------------------------
我們暫且拋開「客觀的」歷史與文化,進入土著自身「主觀的」世界來了解這個民族。由此觀點,讀者可以發現這「羌族」在 50 年前並不存在。過去這兒的村寨土著大都沒有聽過「羌族」。他們的「我族認同」──爾瑪認同,主要是指「一條溝中的人」。我族,爾瑪,在「蠻子」與「漢人」的包圍之中。
在岷江上游地區,一處的「爾瑪」與另一處的「爾瑪」,大家互罵「蠻子」、「漢人」。這個例子,也可以讓我們懷疑古代「羌民族」的存在。近代的「羌族」地區不過只有臺灣大小,其族群認同已是如此之分歧。我們怎能相信,漢代魏晉時期分布在青藏高原東緣──由青海到雲南──的廣大「羌族」,是一個其成員彼此認同的民族?的確,並沒有這樣一個「羌民族」在歷史中延續。「羌」只是中國人的一種異族想像。每一代的中國人都在想像,「西方哪些人不是我們華夏」。由商代到東漢時期,由於原來的西方羌人成為了「華夏」,這個想像中的「羌人」異族所在便愈來愈偏向西方去。終於,到了魏晉時所有青藏高原東緣的居民都被視為羌人了。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291
蠻子與漢人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族群分野是近代民族主義的產物?】#蠻子與漢人
當我們暫且拋開「客觀的」歷史與文化,進入土著自身「主觀的」世界來了解這個民族。由此觀點,讀者可以發現這「羌族」在 50 年前並不存在。過去這兒的村寨土著大都沒有聽過「羌族」。他們的「我族認同」──爾瑪認同,主要是指「一條溝中的人」。我族,爾瑪,在「蠻子」與「漢人」的包圍之中。
一處的「爾瑪」與另一處的「爾瑪」,大家互罵「蠻子」、「漢人」。我們怎能相信,漢代魏晉時期分布在青藏高原東緣──由青海到雲南──的廣大「羌族」,是一個其成員彼此認同的民族?的確,並沒有這樣一個「羌民族」在歷史中延續。「羌」只是中國人的一種異族想像。每一代的中國人都在想像,「西方哪些人不是我們華夏」⋯⋯→
▍《直擊 2020 選後美國》入手季刊 >> bit.ly/3oquNWv
▍一年四本季刊雜誌這裡訂 >> bit.ly/31Hs7uA
蠻子與漢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介紹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文魯彬(英文譯者)
本書特色:
邵族知多少?
‧於2001年正名,是台灣第10族原住民。本套書初版是2002年,故只錄集10族傳說故事
‧當時的阿里山包括今天彰雲嘉的淺山丘陵,日治時代將邵族視為鄒族之一(當時稱「曹族」)
‧吳沙開墾水沙連造成衰落,日本人興建日月潭水庫,淹沒了絕大多數邵族棲地,目前邵族人口僅300多人,但族群意識仍清晰明確,並保存母語與信仰祭儀
‧祖靈籃又稱公媽籃,相當於祖先神位,每家戶都有。祭告祖靈由先生媽(女性祭司)執行。
‧愛唱歌的民族,催眠歌兒歌、情歌、工作歌、即性感懷歌都有,目前日月潭表演的杵歌主要是打獵歌與迎賓歌
邵族神話與傳說:
1.白鹿傳奇:邵族定居日月潭的起源
白鹿的出現像是祖靈的獻禮,把邵族從遙遠的西部,奔過阿里山北部淺丘,帶到了濁水溪上游、豐美的日月潭畔。邵族人歡喜遷居,並將初抵之地稱作「普吉」(白色),以感念白鹿。
2.長尾巴的小矮人:與異族的衝突與後悔
住在濃密樹叢山洞裡,聰明多才的小矮人,和善教導邵族製作器具與耕種技巧。但邵族青年不顧矮人的拒絕,強闖山洞,讓平時刻意遮掩尾巴的矮人們驚慌竄逃,並在氣怒中離去。這個故事意味著邵族人的悔意與思念。
3.日月潭的長髮精怪:破壞漁具,禁止竭澤而漁
一向與邵族人和平相處的長髮精怪達克拉哈竟一再破壞漁具,原來是防止過度的捕撈帶來滅絕。從此遵守各種魚獲捕撈期間,並限制漁網不可太密、魚筒不可太粗…
4.黑白孿生子和祖靈籃:供奉祖先的起源
水社頭目妻子生了黑白孿生子,在邵族意味著不吉祥,他狠心將黑臉男嬰投入潭中,卻夢見男嬰哭泣託夢,並傳授準備祭籃,盛裝祖先用過衣物,大小事與祭典均向祖靈籃稟告,便可消除災厄。
5.大茄苳:漢人的開墾卻是原住民的悲歌
日月潭邊的大茄苳樹庇佑邵族的繁盛,漢人為了「開墾」水沙連,鋸倒象徵最高祖靈巴薩拉的大茄苳,樹汁染紅整個潭水。從此邵族頻遭瘟疫與漢人侵襲,逐漸衰落。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譯者簡介:文魯彬(Robin J. Winkler)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原為美籍人士,2003年10月歸化為台灣公民(中華民國國籍)。長期以來關注環境生態保護、台灣原住民土地權益及文化保存,大量心力投入台灣環境生態之政策、法律研究及環保訴訟業務;同時引進美國許多減量消費、環保書籍翻成中文出版以推展理念,如《商業生態學》、《森林大滅絕》、《富足人生》、《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足人生原動力》、《還我綠色地球系列》等書籍。